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草在池塘养蟹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成之 《水产养殖》 CAS 1994年第2期23-23,共1页
河蟹是一种杂食性很强的水生甲壳动物,喜食多种水生植物。从植物学角度可将这些植物分为五大类,即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和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其植株基部或下部沉没水中,上部挺出水面,如芦苇、水莎草、水芹等;沉水植... 河蟹是一种杂食性很强的水生甲壳动物,喜食多种水生植物。从植物学角度可将这些植物分为五大类,即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和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其植株基部或下部沉没水中,上部挺出水面,如芦苇、水莎草、水芹等;沉水植物其植株全部沉没于水中(开花期花和少部分茎叶挺出水面),如各种眼子菜、狸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池塘养殖 水草
下载PDF
丁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2
作者 刘兴国 吴凡 王国东 《渔业现代化》 2002年第6期12-12,19,共2页
关键词 丁Gui鱼 工厂化养殖技术 生物学特点
下载PDF
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华圆田螺稻田生态种养效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樊海平 薛凌展 +3 位作者 杨晓燕 张树兴 钟全福 林煜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期148-153,共6页
拓展稻田综合种养殖品种,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丰富市场供应,为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在武夷山稻花鱼养殖示范基地,开展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华圆田螺稻田生态种养殖比对试验和成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周期... 拓展稻田综合种养殖品种,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丰富市场供应,为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在武夷山稻花鱼养殖示范基地,开展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华圆田螺稻田生态种养殖比对试验和成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周期139天,“稻+鲫+螺”模式总产量达9937.5 kg/hm^(2),比“稻+鲫”模式高出7.72%,比“稻+螺”模式低7.67%,总利润分别比“稻+鲫”和“稻+螺”模式高出25.83%和77.91%;其产出投入比、成本利润和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稻+螺”模式。“稻+鲫+螺”生态种养模式有效提高了稻田综合种养成效,但还需要优化水产动物放养的协同比例和管理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稻田多品种混养的比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种养 中华圆田螺 异育银鲫‘中科3号’ 养殖效果 综合效益
下载PDF
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对南方鲇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曹振东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7-843,共7页
为了检验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是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Chen维持能量消耗和无氧代谢能力产生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维持日粮(1.5%body mass per day)和饥饿条件下南方鲇15d力竭性锻炼(5min chasing)和随后5d恢复过程静止代谢... 为了检验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是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Chen维持能量消耗和无氧代谢能力产生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维持日粮(1.5%body mass per day)和饥饿条件下南方鲇15d力竭性锻炼(5min chasing)和随后5d恢复过程静止代谢率(VO2rest)和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VO2,EPOC)的变化。另外两组非锻炼组分别作为摄食和饥饿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摄食和饥饿对照组VO2rest显著下降(P<0.05),而摄食和饥饿对照组经过15d的锻炼显著上升(P<0.05)。经过5d的恢复2锻炼组VO2rest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摄食和饥饿对照组力竭运动后代谢率峰值(VO2peak)在实验过程中显著下降(P<0.05),而摄食和饥饿锻炼组经过15d没有显著变化。锻炼取消后2锻炼组VO2peak显著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各锻炼组和对照组间过量耗氧均无显著差异。实验提示:(1)锻炼导致VO2rest和VO2peak显著提高,但影响可塑性大,5d恢复期后影响消失;(2)锻炼导致力竭运动后代谢恢复速率加快,5d恢复期后锻炼影响依然存在;(3)对饥饿和摄食组,锻炼的生理影响相似,但饥饿组VO2rest对锻炼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后过量耗氧(EPOC) 力竭性运动锻炼 静止代谢率 南方鲇
下载PDF
ω-3HUFA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存活率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立侨 江洪波 +3 位作者 周忠良 杨家新 朱钧 张道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8-452,共5页
分别以经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 5 0DE -G强化剂强化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至状Ⅲ期后改喂卤虫无节幼体 ,探讨了饵料ω - 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球藻轮虫组的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 分别以经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 5 0DE -G强化剂强化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至状Ⅲ期后改喂卤虫无节幼体 ,探讨了饵料ω - 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球藻轮虫组的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最高 ,为 12 .0 0 % ,强化剂轮虫组和角毛藻轮虫组次之 ,分别为 10 .6 7%和 9.6 7% ,而酵母轮虫组最低 ,仅为 3.6 7% ;结合分析状Ⅴ期幼体脂肪酸组成可知 ,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与其总脂含量和ω - 3HUFA含量密切相关 ,而状Ⅴ期幼体总脂含量与ω - 3HUFA含量随饵料轮虫总脂和ω- 3HUFA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表明早期幼体所摄取的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体 ω-3HUFA 存活率 体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投饵与不投饵稻田养殖‘福瑞鲤’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樊海平 薛凌展 +4 位作者 杨晓燕 钟全福 秦志清 黄德荣 张树兴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8期155-159,共5页
为了比较分析投饵与不投饵养殖模式对稻田养殖‘福瑞鲤’的生长情况,评估分析养殖经济效益。笔者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开展了稻田不投饵养殖‘福瑞鲤’和不同放养密度投饵养殖‘福瑞鲤’试验。结果显示:经过74天养殖,投饵组2号、3号的平... 为了比较分析投饵与不投饵养殖模式对稻田养殖‘福瑞鲤’的生长情况,评估分析养殖经济效益。笔者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开展了稻田不投饵养殖‘福瑞鲤’和不同放养密度投饵养殖‘福瑞鲤’试验。结果显示:经过74天养殖,投饵组2号、3号的平均日均增重量、平均瞬时增重率、平均体重分别是不投饵组1号的2.96和2.31倍,2.67和2.14倍,1.52、1.44倍;不同放养密度投喂组间‘福瑞鲤’生长速度和平均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但单位产量差异较大。在试验条件下,不投饵组1号平均单位利润达到2.12元/kg,分别是投饵组2号、3号的1.1和1.23倍;售价差异导致投饵与不投饵养殖模式稻田养殖‘福瑞鲤’的总利润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一定渔获量、售价差异显著的前提下,稻田养殖‘福瑞鲤’无需开展投饵养殖方式;在投饵条件下,适当提高‘福瑞鲤’鱼种的放养密度,则有助于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鱼 '福瑞鲤’ 投饵 生长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大规格鲤鱼种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喜用 殷建平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102-104,共3页
选择667m2池塘放养鲤鱼乌仔5000尾,搭配鲢乌仔800尾,鳙乌仔700尾,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个重复池,各试验池均投喂同一厂家的饵料。天然饵料丰富的一组池塘中,101#和102#池塘应用生态方法防治鱼病,其平均出池规格136g,鲤鱼平均产量624.5kg/6... 选择667m2池塘放养鲤鱼乌仔5000尾,搭配鲢乌仔800尾,鳙乌仔700尾,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个重复池,各试验池均投喂同一厂家的饵料。天然饵料丰富的一组池塘中,101#和102#池塘应用生态方法防治鱼病,其平均出池规格136g,鲤鱼平均产量624.5kg/667m2,鲢鱼平均产量136.1kg/667m2,鲤鱼饵料系数平均为1.58。天然饵料较差的一组池塘中,103#和104#池塘应用常规方法防治鱼病,其平均出池规格92.5g,鲤鱼平均单产346.75kg/667m2,鲢鱼平均单产70.8kg/667m2,鲤鱼饵料系数平均为1.94。天然饵料的分布密度主要影响了鱼苗的成活率、鲤鱼规格的均匀度和鲤鱼前期的生长速度。天然饵料丰富的一组池塘中鲤鱼成活率可达90%以上,放苗后20d左右的时间内,不用投饵鲤鱼苗可达到20g左右,出塘规格均匀。天然饵料分布较差的一组池塘中鲤鱼成活率在75%左右,放苗后即使投饵鲤鱼苗在20d左右的时间内只有10g左右,出塘规格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强化培育 生态防病 大规格鱼种
下载PDF
重金属镉在锦鲤各组织中的富集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再忠 沈芾 +2 位作者 孔令富 黄华婷 彭玲珏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7-389,共3页
以锦鲤为对象,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锦鲤各组织中的富集情况。试验设置6个浓度梯度,包括5个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水平。试验采用静水法,通过人工曝气提供充足的氧气。将锦鲤暴露在含有不同浓度镉离子的试验液中72 h,解剖取样,... 以锦鲤为对象,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锦鲤各组织中的富集情况。试验设置6个浓度梯度,包括5个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水平。试验采用静水法,通过人工曝气提供充足的氧气。将锦鲤暴露在含有不同浓度镉离子的试验液中72 h,解剖取样,采用干法灰化法于马弗炉500℃处理样品,然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锦鲤组织样本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分别确定锦鲤组织中重金属镉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锦鲤组织中镉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暴露浓度在0~8 mg/L的浓度范围内,锦鲤鳃、肝脏、肌肉中镉的含量随着试验液中镉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暴露浓度超过8 mg/L,试验液中镉离子浓度继续升高,锦鲤鳃、肝脏、肌肉中镉含量不再增加反而下降。同一暴露浓度下锦鲤3种组织中的镉含量及锦鲤各组织对镉的富集能力均为肝脏>鳃>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肝脏 肌肉
下载PDF
虎杖提取物对CCl_4致建鲤肝损伤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杜金梁 贾睿 +1 位作者 曹丽萍 殷国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8-1013,共6页
主要探讨基础饲料中添加虎杖提取物对建鲤肝损伤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建鲤被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20条,即I组(CCl4)、II组(0.5%虎杖提取物)、III组(1%虎杖提取物),按每10 g体质量0.05 mL体内注射30%CCl4;IV组(0.5%虎杖提取物)、V组(1%虎... 主要探讨基础饲料中添加虎杖提取物对建鲤肝损伤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建鲤被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20条,即I组(CCl4)、II组(0.5%虎杖提取物)、III组(1%虎杖提取物),按每10 g体质量0.05 mL体内注射30%CCl4;IV组(0.5%虎杖提取物)、V组(1%虎杖提取物)体内不注射CCl4,只注射同体积植物油;VI为空白对照组,也注射同体积植物油。每日饲喂2次,连续8周,注射72 h后模型建立成功。检测建鲤血清中LDH、GPT、GOT、TP、ALB的表达水平;检测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MDA、CAT、T-AO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的虎杖提取物(V组)对于清除自由基,防治肝损伤有很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SOD、GSH-Px含量,降低MDA含量;显著提高T-AOC和CAT含量;显著增加TP、ALB活性;显著降低血清中GPT、GOT、LDH的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CCl4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0.5%和1%虎杖提取物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提取物 四氯化碳 建鲤 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4个鲤鱼群体形态学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倩 凌去非 +2 位作者 王磊 王大鹏 佟广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404-15405,15419,共3页
[目的]探讨4个鲤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综合传统形态学(可数性状、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对黄河鲤鱼、野生四鼻须鲤鱼、养殖四鼻须鲤鱼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个... [目的]探讨4个鲤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综合传统形态学(可数性状、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对黄河鲤鱼、野生四鼻须鲤鱼、养殖四鼻须鲤鱼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个群体在可数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判别分析表明,4个群体的单一群体判别率分别为87.5%、78.1%、73.5%和96.8%,用优选的几项比例变量进行判别,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7%;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鲤鱼群体和野生四鼻须鲤鱼群体聚为一支,养殖四鼻须鲤鱼群体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主要系头部、尾部及鱼体垂直轴方面差异所致。[结论]为四鼻须鲤鱼这一珍贵鲤鱼品系的提纯复壮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鼻须鲤鱼 形态学 多元变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