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桤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戴慈荣 钱玉红 +3 位作者 许利群 杜国坚 陈福祥 杨演 《河北林果研究》 1996年第S1期65-69,共5页
对16a生杉木桤木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和蓄水性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2.80%、14.11%、16.6... 对16a生杉木桤木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和蓄水性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2.80%、14.11%、16.67%、13.88%、13.49%和2391%;土壤微生物数量比杉木纯林高38.74%;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呼吸强度均比杉木纯林高。杉木桤木混交林不仅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桤木 混交林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量磷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国兵 金裕华 +2 位作者 王丰 汪家社 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8,共5页
为了阐明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区土壤微生物量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常绿阔叶林(EBF,海拔500 m)、针叶林(CF,海拔1 200 m)、亚高山矮林(SDF,海拔1 800 m)和高山草甸(AM,海拔2 100 m)共4种不... 为了阐明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区土壤微生物量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常绿阔叶林(EBF,海拔500 m)、针叶林(CF,海拔1 200 m)、亚高山矮林(SDF,海拔1 800 m)和高山草甸(AM,海拔2 100 m)共4种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作为实验样地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其中在0~10 cm的表层土壤中,EBF、CF、SDF和AM 4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磷年均值分别为12.35、14.63、23.98和31.99 mg/kg,除EBF与CF两种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磷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在0~10 cm土壤表层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土壤层次中土壤微生物量磷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且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在0~10 cm土层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沿海拔梯度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湿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季节性变异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微生物量磷 时空变异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7
3
作者 夏志超 孔垂华 +2 位作者 王朋 陈龙池 汪思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35-2140,共6页
采用氯仿熏蒸法、稀释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fattyacid,PLFA)方法,分析了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 采用氯仿熏蒸法、稀释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fattyacid,PLFA)方法,分析了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降低.杉木人工林地总PLFAs、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常绿阔叶林分别降低了49.4%、52.4%和46.6%,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远低于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根际土壤中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的含量也高于林地土壤,但真菌PLFAs和细菌PLFAs之比却低于林地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共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78.2%.表明常绿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地土 根际土 磷脂脂肪酸 土壤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钟杰 蒋新革 +2 位作者 吴立潮 曹福祥 谢练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6-61,共6页
通过对湖南省中部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石漠化(RD)演替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漠化演替对土壤相关肥力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机质(OM)和全氮(TN)变化规律... 通过对湖南省中部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石漠化(RD)演替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漠化演替对土壤相关肥力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机质(OM)和全氮(TN)变化规律为潜在石漠化(PRD)>轻度石漠化(LRD)>中度石漠化(MRD)>重度石漠化(SRD),其它肥力指标变化与石漠化演替方向不完全一致;石漠化演替中土壤微生物量(C、N、P)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251.08~124.26、31.40~69.42、2.13~4.45 mg.kg-1;土壤综合肥力大小为PRD>MRD>LRD>SRD;土壤OM、TN、全磷(TP)、阳离子交换量(CEC)、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容重(BD)与综合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石漠化土壤肥力评价的核心指标。土壤肥力退化与石漠化演替方向基本一致,但地区差异和人为干预也对石漠化土壤肥力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肥力质量 综合评价 湘中
下载PDF
紫色土区刺槐林根系对土壤结构的稳定作用 被引量:47
5
作者 李勇 武淑霞 夏侯国风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共7页
通过测定根系参数、土壤结构及其它土壤物理性质,对3~9年的人工剌槐林根系改善紫色土结构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根密度(指土壤剖面中100cm2截面上对土壤抗冲性有增强效应的≤1mm径级须根的根数)及根量随... 通过测定根系参数、土壤结构及其它土壤物理性质,对3~9年的人工剌槐林根系改善紫色土结构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根密度(指土壤剖面中100cm2截面上对土壤抗冲性有增强效应的≤1mm径级须根的根数)及根量随土层加深呈幂函数变化,其中有效根密度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最大。当林龄小于4年时,主要是根系的机械缠绕固定作用。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质的含量显著增加,这时其改善机理不仅可以通过根系缠绕固定土体的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的间接作用,并且后者的作用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不同林龄根系稳定土壤结构的土层范围与其细根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土壤结构 水稳性团粒 有机质 紫色土 刺槐林
下载PDF
西宁南北山主要生态景观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淑霞 马玉林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了探讨西宁南北山主要林分类对土壤渗透功能的影响状况,从土壤物理性质、渗透率、贮水量方面对土壤渗透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12种林分类型对土壤容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杨×沙棘混交林影响最大,表层土壤容重仅... 为了探讨西宁南北山主要林分类对土壤渗透功能的影响状况,从土壤物理性质、渗透率、贮水量方面对土壤渗透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12种林分类型对土壤容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杨×沙棘混交林影响最大,表层土壤容重仅为0.755 g/cm3;2表层土壤渗透速率增大,不同林分在相同土质中初渗速率和达到稳渗时间差异明显,在淡栗钙土林分中最大差异分别达5.67和7.41倍;3同一土质各林分间非毛管孔隙度差异较大,河北杨×青海云杉混交林表土层孔隙度比青杨纯林高0.72倍;4各林分间水源涵养能力差异显著,河北杨×青海云杉混交林非毛管蓄水量是柽柳纯林的3.01倍;5各林分土壤渗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明显。在营造生态景观林时,选择土壤渗透功能良好林分组合,可增强生态防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渗透 土壤物理性质 西宁南北山
下载PDF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季节动态特征
7
作者 沈爱民 丁进义 +2 位作者 杨清培 杨森兴 陈慧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3年第A09期44-45,共2页
就江西大岗山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NH4+-N在夏季(7月)最高(6.32 mg.kg-1),春季(4月)最低(1.92 mg.kg-1),NO3--N在... 就江西大岗山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NH4+-N在夏季(7月)最高(6.32 mg.kg-1),春季(4月)最低(1.92 mg.kg-1),NO3--N在冬季(1月)最高(0.89 mg.kg-1),秋季(10月)最低(0.23 mg.kg-1),矿质氮表现出于NH4+-N相似的变化规律。(2)NH4+-N是土壤矿质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春、夏、秋、冬季,NH4+-N与矿质氮的比例分别为69.46%、88.99%、94.53%、74.92%。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素养分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有效氮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黄花甸子流域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龙 姚云峰 +2 位作者 秦富仓 张美丽 高玉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黄花甸子流域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内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 【目的】分析内蒙古黄花甸子流域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内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探讨了0-100cm土层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结果】4种林分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0.85-1.07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出混交林明显高于纯林,乔木林明显高于灌木林的特征,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由大到小表现为山杏×油松混交林〉山杏林〉小叶杨林〉柠条林。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20cm土层中,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在研究区的造林实践中,建议增加混交林造林面积,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表层土壤的干扰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层
下载PDF
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范晓晖 王德彩 +5 位作者 孙孝林 阳景阳 王会利 邓小军 黄智刚 唐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074-4080,共7页
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还不明确,且当前的研究较少地关注复合地形因子,对两者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强度的对比研究也较少。以南宁市高峰林场中的桉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区,采用条件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布设采样点,通过建立数... 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还不明确,且当前的研究较少地关注复合地形因子,对两者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强度的对比研究也较少。以南宁市高峰林场中的桉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区,采用条件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布设采样点,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和计算得到地形因子的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和回归树分别建立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地形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0—50 cm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分别为2.8、7.7、10.9 kg/m2,属于中等水平;仅坡度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与表层和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相关,总体而言,简单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普遍好于复合地形因子;随着土壤层次厚度的增加,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解释能力都提升;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大小顺序为:回归树>全变量多元线性回归>逐步线性回归,因此,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线性关系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地形因子 桉树人工林
下载PDF
简易土壤呼吸测定器的试制
10
作者 孔令武 《国外林业》 1996年第1期29-32,共4页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地表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的作用下变形、分化、分解后,从地表向土壤中渗透,并渐渐被还原为无机物。在枯落物及幼植物残体中,占其组成成分大半以上的有机碳化合物。
关键词 森林 土壤呼吸测定器 试制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林地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焕辉 李晓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6年第3期39-41,共3页
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森林过代、森林火灾及其他人为活动的影响,大兴安岭林区林地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500hm2,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根据大兴安岭林区的特点、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对地林地水土流失... 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森林过代、森林火灾及其他人为活动的影响,大兴安岭林区林地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500hm2,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根据大兴安岭林区的特点、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对地林地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造成林地水土流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水土流失 对策措施 大兴安岭林区
下载PDF
Modelling Soil Greenhouse Gas Fluxes from 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DNDC Model Validat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YE Shu GUO Chuying +4 位作者 HAN Jiayin ZHANG Leiming DAI Guanhua WEN Xuefa YU Guirui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Fluctuations in soil greenhouse gas(GHG)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nitrogen cycle,but uncertainties remain about the dynamic change and budget assessment of soil GHG flux.Using high freq... Fluctuations in soil greenhouse gas(GHG)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nitrogen cycle,but uncertainties remain about the dynamic change and budget assessment of soil GHG flux.Using high frequency and consecutive soil GHG fluxes measured with an automatic dynamic chamber system,we tes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urrent Forest-DNDC model in simulating soil CH4,CO2 and N2O fluxes in a temperat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at Changbai Mount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DNDC model reproduced genera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however,simulated seasonal variation in soil temperature,snow melt processes and soil moisture partly deviated from measured variables,especially during the non-growing season.The modeled CH4 flux was close to the field measurement and co-varied mainly with soil temperature and snowpack.The modeled soil CO2 flux had the same seasonal trend to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along with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however,simulated CO2 flux in the growing season was underestimated.The modeled N2O flux attained a peak in summ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which was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bserved peak of N2O flux in the freeze-thaw period.Meanwhile,both modeled CO2 flux and N2O flux were dampened by rainfall events.Apart from 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annual soil CH4 flux,the annual accumulation of CO2 and N2O was underestimated.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optimize model parameters and processes using long-term high-frequency observation data,especially transference of heat and water in soil and GHG producing mechanism.Continues work will improve modeling,ecosystem carbon-nitrogen budget assessment and estimation of soil GHGs flux from the site to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GHGs flux dynamic chamber method forest-DNDC temperate forest
原文传递
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曦 梁文俊 +3 位作者 赵伟文 冯艳辉 卜瑞瑛 王凯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6,共8页
[目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究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分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法]本研究在山西关帝山林区海拔2000~2500m范围内采集土样,测定其理化性质,分析土... [目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究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分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法]本研究在山西关帝山林区海拔2000~2500m范围内采集土样,测定其理化性质,分析土壤有机碳C、全氮N、总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的响应。[结果](1)华北落叶松林分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6.335、2.702、0.246 g·kg^-1,随海拔上升,土壤C、N、P均呈现增加趋势;C/N、C/P、N/P随海拔的升高有降低趋势,但不明显,尤其是C/N;(2)在高海拔2400~2500m处,土壤C、N、P以及C/N、C/P、N/P的变异性最小,土壤养分相对稳定,中海拔处各指标变异性较大,呈中等强度变异;(3)土壤C、N、P三者两两均呈现显著正比例关系(P<0.01),C/N、C/P、N/P三者显著性不高,无明显规律性关系,R2小于0.6。[结论]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分土壤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海拔变化关系密切,研究发现该地区土壤总磷P含量较低,是林地土壤限制的因素之一,后续可适当提高土壤P的含量。研究为该地区森林可持续发展和土壤养分良好循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海拔
下载PDF
川西地区7种常见彩叶树种凋落物分解 被引量:7
14
作者 伍六斤 张傲冬 +6 位作者 牟凌 李羿桥 李晗 游成铭 张丽 谭波 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5-631,共7页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土壤碳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彩叶林为川西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探索川西地区常见彩叶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采用尼龙分解袋法研究常见彩叶物种葛罗枫(Acer grosseri)、落叶松(Larix kaempferi)、青榨槭(A...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土壤碳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彩叶林为川西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探索川西地区常见彩叶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采用尼龙分解袋法研究常见彩叶物种葛罗枫(Acer grosseri)、落叶松(Larix kaempferi)、青榨槭(Acer davidii)、元宝枫(Acer truncatum)、黄栌(Cotinus coggygri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分解两年后7种彩叶树种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元宝枫(66.4%)、落叶松(64.1%)、红桦(63.7%)、青榨槭(59.6%)、黄栌(58.9%)、葛罗枫(50.8%)和花楸(50.1%);凋落物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第一年,第一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第二年.两年分解过程中,7种彩叶树种凋落物碳浓度下降,碳表现为净释放.氮磷释放特征在物种间差异显著,其中,花楸凋落物氮磷均表现为净释放.相关性分析表明,初始养分(氮和磷)含量与分解速率呈正相关,而难分解物质(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川西彩叶树种凋落物分解和氮磷释放因树种和分解时期而不同,花楸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相对较快;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彩叶林景观恢复重建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树种 凋落物 分解特征 亚高山森林
原文传递
Short-term microbial responses to soluble inorganic P input in a tro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 in Amazonia 被引量:1
15
作者 Yuri W.L.DE SOUSA Erika BUSCARDO +2 位作者 Carlos A.N.QUESADA Henrique E.M.NASCIMENTO Laszlo NAGY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964-972,共9页
In non-flooded lowland rain forests with low soil phosphorus(P)in parts of Amazonia,P cycling largely occurs via leaf litter recycling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fungal symbionts.Occasional high input of P into thes... In non-flooded lowland rain forests with low soil phosphorus(P)in parts of Amazonia,P cycling largely occurs via leaf litter recycling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fungal symbionts.Occasional high input of P into these ecosystems occurs during drought years with increased litterfall.As the length and frequency of drought events are projected to increase in the region,a single-dose nutrient addi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how this would impact P cycling.An application rate of 4 kg P ha^(-1) was used,which corresponds to twice the amount of litter-derived P in an average year.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i)the added mineral P would be immobilized by soil microorganisms,leading to measurable increase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C)and P and ii)AM colonization rate would be reduced by the pulse in mineral P available for plant uptake.The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either of our hypotheses.The addition of P did not have an effect on AM root colonization,nor was P immobilized by soil microbiota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The lack of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at our study sit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relatively low one-off dose of P applied that did not change either the colonization rate of roots by AM fungi or the amount of soil available labile P.To obtain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vailability,capture,and use of P by plant-symbiont associations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ecosystems,further integrated studies of the soil-plant system combining long-term nutrient manipulations,modeling,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are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azon basi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nutrient addition phosphorus cycl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对大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梦雪 赵洋毅 +3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卢华兴 涂晓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77,共11页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方法]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方法]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结合图像形态学分析,探讨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对大孔隙的影响。[结果]垂直剖面大孔隙数量和总孔隙度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水平方向孔隙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不同林地间孔隙度大小依次为: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孔隙面密度(Mz)随土层加深单调递减,孔隙复杂度(Dz)与其相反,常绿阔叶林Dz最大(2.006),云南松林最小(1.595),说明群落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大孔隙扭曲变异度大。土壤分形特征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结构较其余两种群落好,土层越深,土壤结构变差。相关分析显示,Mz与D_(团)(团聚体分形维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Dz与D_(机)(土壤机械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径级团聚体含量和D_(团)与土壤孔隙面密度的影响较显著。[结论]土壤大孔隙与结构随演替进程明显提高,演替顶级群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最佳,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和提升森林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面密度 孔隙复杂度 林地 染色示踪 土壤分形特征
下载PDF
白龙江沙滩林场退化人工云杉林次生演替阶段优势种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阳 李波 +4 位作者 刘婷 齐瑞 王飞 曹秀文 刘锦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62-2671,共10页
为了解白龙江上游沙滩林场退化人工云杉林次生演替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与生存现状,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优势种群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拟合并分析存活曲线,运用数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种群动态,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该林... 为了解白龙江上游沙滩林场退化人工云杉林次生演替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与生存现状,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优势种群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拟合并分析存活曲线,运用数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种群动态,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该林区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次生林群落乔木层共有树种13种,人工云杉林大量死亡,红桦、糙皮桦和岷江冷杉的重要值之和占所有种的80%以上,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完整,生命期望值与死亡率相对稳定,幼龄个体存活率高,为增长型种群,桦木林幼龄个体比例低,生命期望值波动较大,种群结构不稳定;3个优势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Deevey-Ⅱ型,但又有所区别,其它小规模种群结构多不完整;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3个优势种群均为增长型,冷杉种群稳定性最高,红桦次之,糙皮桦种群易受外界干扰。本研究表明,现存群落为桦木—岷江冷杉林群落,各种群尚处于相互适应的变化阶段,群落结构不稳定;岷江冷杉种群更新良好,具有进一步增长趋势,桦木种群逐渐趋于衰退,人工云杉林必会完全淘汰。该群落最终演替成为冷杉林群落的趋势明显,即演替过程为人工云杉林—次生林—岷江冷杉林群落,后期经营应多为冷杉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次生林群落 优势种 种群结构
原文传递
增温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
18
作者 张宇辉 毛超 +3 位作者 余恒 熊德成 杨智杰 陈仕东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50-55,共6页
温度和氮供应水平是影响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温和外源氮输入势必会改变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速率和方向,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会使氮转化过程的响应更加复杂。为此,本研究依托亚热带杉木幼林增温×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 温度和氮供应水平是影响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温和外源氮输入势必会改变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速率和方向,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会使氮转化过程的响应更加复杂。为此,本研究依托亚热带杉木幼林增温×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设置了对照、增温、氮添加、增温×氮添加4种处理,以揭示增温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及氨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净氨化速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增温整体上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但是氮转化速率对增温的响应呈现明显季节性。氮添加整体上也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未显著影响净硝化速率,且氮转化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此外,增温×氮添加处理显著提高了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但是未呈现协同效应;未显著影响土壤净氨化速率。上述结果表明,增温、氮添加及增温×氮添加处理促进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但是增温×氮添加未呈现协同效应,说明增温和氮添加处理会加速微生物氮循环,一方面可能会缓解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氮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速森林土壤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氮添加 亚热带森林 氮矿化速率 硝化速率 氨化速率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下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健 何宗明 +3 位作者 董强 郜士垒 林宇 石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8,共9页
研究碳输入处理对沿海地区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碳输入下各组分(植物根系、凋落物层及矿质土壤)的呼吸速率及其贡献,为人为干扰下滨海沙地碳循环模式和未来沿海地区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在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的... 研究碳输入处理对沿海地区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碳输入下各组分(植物根系、凋落物层及矿质土壤)的呼吸速率及其贡献,为人为干扰下滨海沙地碳循环模式和未来沿海地区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在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的湿地松人工林中,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改变湿地松人工林地上、地下碳输入方式,设置对照(SC)、去除根系(SR)、去除凋落物(SL)、环割(SG)、环割+去根(SGR)、环割+去凋落物(SGL)6个处理,采用开路式碳通量测定系统Li-8100测定不同处理样地每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并计算不同呼吸组分的速率和温度敏感性(Q_(10))。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不同处理土壤呼吸年通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照(23.82 t·hm^(-2))、环割(20.04 t·hm^(-2))、去除凋落物(19.74 t·hm^(-2))、去除根系(14.4 t·hm^(-2))、环割+去凋落物(14.39 t·hm^(-2))、环割+去根(14 t·hm^(-2)),与对照相比碳输入减少后土壤呼吸均有所降低。2)不同处理间的土壤湿度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3)湿地松林地异养呼吸在总呼吸中占比60.4%,自养呼吸占比39.6%。各组分呼吸速率对总呼吸速率的贡献率分别为矿质土壤呼吸(43.3%)、根系呼吸(39.6%)、凋落物层呼吸(17.2%)。4)不同处理使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均有所升高(除环割+去根处理),各处理Q_(10)依次为环割+去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环割>环割+去根=对照。不同碳输入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有明显影响,碳输入方式是影响森林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输入 碳排放 自养呼吸 异养呼吸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红壤丘岗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何园球 王兴祥 +1 位作者 胡锋 陈家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3,97,共4页
针对红壤丘岗区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在岗地上坡布置了4组人工林恢复实验,研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地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12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水分和养分径流损失随植被生长而减少,渗漏损失则随植被生长而增加;水分、养分径流损... 针对红壤丘岗区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在岗地上坡布置了4组人工林恢复实验,研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地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12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水分和养分径流损失随植被生长而减少,渗漏损失则随植被生长而增加;水分、养分径流损失量依次为自然草被>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渗漏损失量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岗区 人工林 土壤水分 动态研究 土壤养分 水工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