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甘蔗的起源和进化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杨翠凤
杨丽涛
李杨瑞
-
机构
广西大学农学院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44-1750,共7页
-
基金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3AA102604)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9DFA30820
+3 种基金
0S2013ZR013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2011GXNSFF018002)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产1123008-1)
广西农业科学院团队项目(桂农科2011YT01)
-
文摘
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关甘蔗属分类、地理起源、栽培起源与传播、甘蔗进化以及甘蔗基因组进化等的研究结果,全面分析了甘蔗的起源和进化进程,分析结果支持Brandes于1958年提出的假说。建议今后应对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和热带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了解甘蔗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应开展甘蔗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甘蔗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及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全面深入剖析甘蔗的遗传结构和驯化进程。
-
关键词
甘蔗
起源
进化进程
假说
-
Keywords
sugarcane
origin
evolution
hypothesis
-
分类号
S566.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四川甘蔗品种更替中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能武
黄久凯
杨荣中
-
机构
四川省制糖糖料工业研究所
-
出处
《甘蔗糖业》
1993年第1期7-14,共8页
-
文摘
1986~1991年用25个品种代表四川5个甘蔗品种推广时期,研究了品种更替与性状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锤度、株高、茎径、单茎重、亩含糖量和叶面积等性状随品种的更替逐步提高;分蘗率、宿根发株数、蔗产量、叶长、节间长度等性状趋于稳定;前期生长速和节间数的变化不大。由于亩有效茎数的演变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虽然其它产量因素有所改进,但甘蔗亩产量的改进则不明显。今后四川甘蔗品种选育中应主攻亩有效茎数的提高。此外,根据四川是霜冻蔗区的特点应进一步提高品种的宿根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可对宿根性进行直接选择外,通过亩有效茎数,分蘗率的多少可对宿根性进行间接选择。
-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性状
演变规律
-
分类号
S566.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桂北甘蔗品种的演变及发展策略
- 3
-
-
作者
陈社保
-
机构
广西恭城县糖业办公室
-
出处
《甘蔗(福建)》
1995年第3期42-45,共4页
-
文摘
桂北甘蔗品种的演变及发展策略陈社保(广西恭城县糖业办公室,恭城542500)纵观世界蔗糖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甘蔗品种演变史。而一个个优良品种的面世、推广,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国务院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称...
-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演变
发展
-
分类号
S566.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甘蔗的起源与进化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林国栋
陈如凯
林彦铨
-
机构
福建农业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
出处
《甘蔗(福建)》
1995年第4期1-9,共9页
-
文摘
Saccharumofficinarum在世界上已形成几个多样性中心,如新几内亚、印尼东部和南太平洋群岛等。但多样性中心并不一定就是起源中心。S.officinarum的起源中心是印尼东部-新几内亚地区。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地区被认为是起源中心,如中国、印度、东南亚,但证据还不够充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S.officinarum是通过S.spontaneum与其他属的植物(包括Erianthusarundinaceus、Miscanthussp.等)的种质渗透而进化来的,进化的中间阶段是S.robustum。种质渗透的第一步可能是在印尼东部,然后一些材料被传到新几内亚,通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进化成S.officinarum。S.sinense和S.barberi可能是S.officinarum传到中国和印度后,分别与S.spontaneum及近缘植物发生种质渗透而形成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一些S.barberi无性系独立于S.officinarum。
-
关键词
甘蔗
起源
进化
-
Keywords
sugarcane
taxonomy
evolution
-
分类号
S566.10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