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再生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晓辉 《再生稻》 1994年第2期1-11,共11页
关键词 再生稻 遗传育种 生理生态 栽培
下载PDF
再生稻新组合简介
2
作者 马钧 《再生稻》 1994年第2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再生稻 新组合 冈优12 冈优22
下载PDF
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谢坚 郑圣先 +4 位作者 杨曾平 聂军 廖育林 吴小丹 向艳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840-4851,共12页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化和保持作物生产力这4项土壤功能。运用专家小组打分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功能和指标的权重,用非线性评分模型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测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0和1之间)评分。【结果】结果表明,8个试验区高产水稻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中产水稻土的物理质量比较好,但生物化学质量较差;低产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均较差,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贮藏能力差。【结论】高产水稻土的总体土壤质量高,对双季稻生长不构成障碍;影响中产水稻土质量的主要因子是养分供应不平衡,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以使其土壤质量在短期内得以提高;低产水稻土的总体质量差,在这类水稻土上需要增加有机肥和无机养分的投入,改善其总体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种植区 水稻土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PDF
再生稻栽培技术推广项目总结报告 被引量:1
4
《再生稻》 1994年第2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再生稻 栽培 技术推广
下载PDF
沿江双季稻区早、晚稻不同品种搭配栽培试验效果初报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再高 盛敏元 +1 位作者 胡来贵 何懋伍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期86-87,194,共3页
通过不同水稻品种的衔接试验,从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早稻迟熟品种搭配双晚迟熟品种的高产高效方式较好。
关键词 沿江地区 双季稻 品种搭配 效果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栽培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登 徐世宏 游建华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6年第1期1-3,共3页
近10年来,广西再生稻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发展到48.65万亩,平均单产141.9公斤,最高亩产达323.3公斤,双季平均亩产1031.7公斤。构成再生稻产量的亩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作用的比率依次... 近10年来,广西再生稻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发展到48.65万亩,平均单产141.9公斤,最高亩产达323.3公斤,双季平均亩产1031.7公斤。构成再生稻产量的亩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作用的比率依次为1.00:0.6:0.42:0.22.再生稻高产要争取头季有更多的稻桩、活桩和活率。栽培技术要采取以养根、壮秆、活芽、壮苗、多苗为中心环节的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中稻 再生稻 双季稻 栽培 配套技术
下载PDF
2004—2014年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中督 徐春春 +2 位作者 纪龙 方福平 陈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669-3676,共8页
南方稻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明南方不同省份双季稻生产的碳足迹差异,对促进低碳稻作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2004—2014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农资投入等统计数据,运用碳足迹理... 南方稻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明南方不同省份双季稻生产的碳足迹差异,对促进低碳稻作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2004—2014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农资投入等统计数据,运用碳足迹理论和生命周期法系统评价我国南方双季稻生产碳足迹时空分布状况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南方稻区各个省份早晚稻生产碳足迹大部分表现为增加趋势,早稻生产碳足迹较晚稻大.2004—2014年,安徽省双季稻平均碳足迹最高(1000 kg CO_2-eq·hm^(-2)),而福建、湖北和湖南省相对较小(750kg CO_2-eq·hm^(-2)).碳足迹构成中以肥料的生产、运输及使用占比最大,占水稻生产总碳足迹的60%;柴油投入碳足迹贡献量次之,为26%左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大小与柴油、复混肥和钾肥的投入呈正相关.净利润收益纳入分析表明,湖北省为低排放-高收益省份,有利于农业低碳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和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快速递增,未来水稻生产中柴油等机械化碳投入将快速增长.因此,提升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将是发展南方稻作区低碳农业的关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双季稻 全球变暖 生命周期
原文传递
减氮增密对机插双季稻生物学特性及周年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超 肖小平 +5 位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程凯凯 郭立君 汪柯 唐友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51-2459,共9页
为推动稻草焚烧、高氮低密等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在稻草还田下设置:常氮常密(T1)、常氮增密(T2)、减氮常密(T3)、减氮增密(T4)4种双季机插栽培模式,研究减氮增密对机插双季稻生物学特性及周年产量的影响。结... 为推动稻草焚烧、高氮低密等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在稻草还田下设置:常氮常密(T1)、常氮增密(T2)、减氮常密(T3)、减氮增密(T4)4种双季机插栽培模式,研究减氮增密对机插双季稻生物学特性及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T4通过早、晚稻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密27.3%,显著提高了成穗率、有效穗及结实率(P<0.05),早、晚稻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重较T1仅分别减少3.3%、1.3%,早稻产量较T1增加1.6%,晚稻仅降低0.5%,周年产量增加0.4%。稻草还田下,早、晚稻T4的生育期较T1缩短2 d,有利于保障晚稻适龄机插;早、晚稻的个体SPAD及净光合速率(Pn)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群体叶面积衰减率、群体表观转运率、SPAD衰减率及Pn衰减率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以T4最低。综上,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虽然抑制了机插双季稻的个体生长,但提高了抽穗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物质的生产及转运能力,增加了产量库容量而获得高产,为双季稻区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机插双季稻 减氮增密 生物学特性 周年产量
下载PDF
新化县水稻“压单扩双”瓶颈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廖中华 周玉梅 刘振之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00-102,共3页
简述了新化县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了当前制约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即双季稻种植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全程机械化操作较难和高产稳产栽培风险大,从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培育新... 简述了新化县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了当前制约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即双季稻种植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全程机械化操作较难和高产稳产栽培风险大,从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强化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水稻"压单扩双"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压单扩双” 瓶颈 对策 新化
下载PDF
“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循环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帆 高旺盛 +1 位作者 隋鹏 陈源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98-3208,共11页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生态系统碳输出中,水稻籽粒C占42.21%;水稻秸秆C占38.42%;气态C(CH4和CO2)占18.50%;鸭产品C仅占0.87%。"晚稻-鸭"生态系统碳输出中,水稻籽粒C占53.80%;水稻秸秆C占35.12%;气态C占8.67%;鸭产品C仅占1.07%。两季稻作里,"稻鸭共生"土壤截存C量是2103.2 kg/hm2,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固定的C量是15109.96 kg/hm2,水稻根固定的C量是1261.34 kg/hm2,归还给土壤的鸭粪C量是229.87 kg/hm2。鸭子系统C输入主要来自系统外投入的饲料C,早稻季鸭所食的杂草C和害虫C分别为60.53 kg/hm2和2.75 kg/hm2,晚稻季鸭所食的杂草C和害虫C分别为3.64 kg/hm2和6.73 kg/hm2。对"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的分析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碳汇,且固碳潜力大于常规稻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 鸭子系统 土壤子系统 C循环 碳收支
下载PDF
氮钾减施下紫云英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聂鑫 鲁艳红 +3 位作者 廖育林 程会丹 曹卫东 聂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4-691,共8页
采用11年(2008—2018年)绿肥定位试验,研究氮钾减施20%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15000、22500、30000、37500 kg/hm^(2))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显著增加,产量可持续指数提... 采用11年(2008—2018年)绿肥定位试验,研究氮钾减施20%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15000、22500、30000、37500 kg/hm^(2))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显著增加,产量可持续指数提高,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间的11年平均产量和产量可持续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2018年的数据,与当地的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30000 kg/hm^(2)能显著提高早稻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化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晚稻稻草生物量、稻谷氮素积累量、总投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适量氮钾减施翻压紫云英可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在本研究中,氮钾减施20%时翻压紫云英30000 kg/hm^(2)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紫云英 氮钾减施 产量 氮素利用效应 土壤氮素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技术对比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水生 曾年生 +5 位作者 曾海峰 张荣生 邓小军 卢鑫 李秋保 廖赟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10期48-50,共3页
经对比试验,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双季水稻"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栽培在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减少... 经对比试验,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双季水稻"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栽培在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减少投入,还能增产增收,有利于提高种粮效益;在农事操作上简便易行,有利于农民接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方式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洞庭湖区双季稻田表面水氮素动态及其径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纪雄辉 郑圣先 +1 位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32-1440,共9页
用渗漏池模拟洞庭湖区2种主要稻田土壤(河沙泥和紫潮泥),研究了施用尿素(CF)和控释氮肥(CRNF)对双季稻田表面水pH、电导率(EC)、全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变化规律及TN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施用尿素后... 用渗漏池模拟洞庭湖区2种主要稻田土壤(河沙泥和紫潮泥),研究了施用尿素(CF)和控释氮肥(CRNF)对双季稻田表面水pH、电导率(EC)、全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变化规律及TN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施用尿素后,表面水TN、NH4+-N浓度分别在第1、3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NO3--N浓度普遍很低;早稻表面水pH在施用尿素后15d内(晚稻3d)逐渐升高;EC与NH4+动态变化一致.与尿素相比,施用CRNF能显著降低双季稻田表面水pH、EC、TN和NH4+-N浓度,70%N控释氮肥的控制效果最显著;但后期NO3--N浓度略有升高.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区种植双季稻期间施用尿素的TN径流损失为7.70kg.hm-2,占施氮量的2.57%;施肥后20d内发生的径流事件对双季稻田TN径流损失的贡献极为显著;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控释氮肥显著降低了施肥后10d内发生的第1次径流液中的TN浓度,施用CRNF和70%NCRNF的氮素径流损失分别降低24.5%和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双季稻田 表面水 氮素 径流损失
下载PDF
基于季节性降雨的双季稻生育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萍 邵彩虹 +1 位作者 张红林 刘光荣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59,共7页
为明确依靠季节性降雨实现干湿交替灌溉对双季稻生育后期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稻齐穗后0、7、14和21d(对照)停止灌溉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转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早稻灌浆期降雨多且雨量大,齐穗后早停止灌溉延长干湿交替灌溉时... 为明确依靠季节性降雨实现干湿交替灌溉对双季稻生育后期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稻齐穗后0、7、14和21d(对照)停止灌溉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转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早稻灌浆期降雨多且雨量大,齐穗后早停止灌溉延长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可显著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和结实率,叶绿素含量降低,无效分蘖成穗减少;与对照相比,齐穗后0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6.0%,整精米率提高8.2%。晚稻灌浆期间降雨相对偏少,适期延迟停止灌溉,可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整精米率;与对照相比,齐穗后7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1.0%,整精米率提高6.1%;垩白度、垩白粒率及透明度随停止灌溉时间提前和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延长而增加,胶稠度以早稻齐穗后7d和14d、晚稻齐穗后14d停止灌溉最高,所有处理对双季稻米整体品质指标等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季节性降雨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天优华占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晓阳 胡谷琅 +2 位作者 钱秋平 于海富 蒋梅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60-163,共4页
天优华占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选育而成新品种,米质优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因而,对于天优华占最佳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的研究及其高产机理的探讨,可为该品种在金华地区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以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 天优华占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选育而成新品种,米质优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因而,对于天优华占最佳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的研究及其高产机理的探讨,可为该品种在金华地区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以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120、165、210kg/hm2)和栽插密度(22.5万/hm2和16.5万/hm2)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的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下,不同施肥水平间天优华占产量水平差异较大。两种栽培密度下,天优华占的产量都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以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高密度和低密度下,均以高肥区产量水平最高,分别达到7464.3kg/hm2、6534.8kg/hm2。通过此研究发现,天优华占最佳栽插密度为22.5万/hm2,每1hm2施用氮肥210kg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氮肥用量 移栽密度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北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16
作者 吴文革 张四海 +3 位作者 赵决建 吴桂成 李泽福 夏加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764,共8页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D值维持较高水平,提高齐穗后的绿叶面积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群体光合势,有利于促进干物质积累而提高产量和氮素吸收,常规稻和杂交稻均以基∶蘖∶穗=50∶25∶25运筹模式产量最高;前氮后移增施穗肥因能为水稻整个生育期提供比较平衡的氮素供应,可促进氮素的吸收;氮肥当季利用效率随穗肥比例提高而增加,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产量有更好的对应关系。基∶蘖∶穗=50∶25∶25的运筹模式是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合理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肥运筹 产量 吸氮特性
下载PDF
双季稻早季直播与晚季再生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韦思亦 唐拴虎 +4 位作者 黄旭 吴永沛 李苹 付弘婷 杜建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56-64,共9页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2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2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3.7%、8.7%和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600、750 kg/hm^(2)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859、8291元/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再生稻 一次性施肥 促根促蘖液肥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梅州市水稻高产栽培要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丽君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0年第8期138-138,共1页
文章介绍了梅州市水稻高产栽培的要点,主要包括:品种的选择和搭配、合理安排播种期、育好秧苗、抛好塑盘秧苗、科学管好肥水、主要灾害性天气防御和病虫鼠害防治等。
关键词 梅州 水稻 高产 栽培技术 整枝修剪
下载PDF
泸州(四川)双季稻科研生产历史回顾和前景展望
19
作者 潘嘉强 《泸州科技》 1989年第2期4-10,共7页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 沪州
原文传递
绿肥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赵娜 郭熙盛 +5 位作者 曹卫东 王允青 唐杉 赵决建 张智 吴立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668-20670,共3页
[目的]在双季稻区紫云英与水稻轮作制度下,探讨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方法,进行早稻和晚稻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施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化... [目的]在双季稻区紫云英与水稻轮作制度下,探讨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方法,进行早稻和晚稻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施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化肥配施绿肥也能够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化肥减量40%配施60%绿肥处理的下茬晚稻产量最高,而2008年晚稻以及2009早稻产量甚至显著高于100%化肥处理,2年早稻平均产量比100%化肥处理增加了247 kg/hm2,提高了3.8%。[结论]种植和利用紫云英可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有机-无机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化肥 配施 水稻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