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7篇文章
< 1 2 2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生理小种2号的分布与防治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刚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5-66,70,共3页
1984~1990年,在玉米产区的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贵州等省的20多个县区,采集并分离出126个玉米大斑病菌标样,接种在具有Ht_1、Ht_2、Ht_3单基因抗性的鉴别寄主上。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2号已由辽宁丹东地区蔓延传播... 1984~1990年,在玉米产区的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贵州等省的20多个县区,采集并分离出126个玉米大斑病菌标样,接种在具有Ht_1、Ht_2、Ht_3单基因抗性的鉴别寄主上。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2号已由辽宁丹东地区蔓延传播到全省及吉林和河北局部地区。田间病斑类型调查证明:生理小种2号的发生频率已由1982年的0.22%上升到1984年的10%;1986年上升到85%以上;1990~1991年大田调查,几乎达100%;已成为辽宁省的优势小种。为有效控制其对带有Ht_1单基因的玉米品种的危害,育种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各种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结合起来加以利用,以增强玉米抗病的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分布 防治
下载PDF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
2
作者 赵孟仁 《河南科技》 1997年第2期12-12,共1页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卫辉市科委赵孟仁·适用技术·玉米“粗缩病”,俗称“小矮子”,是玉米生产上的大敌。近年来,由于“粗缩病”的危害,严重制约着玉米产量的提高。受“粗缩病”危害的玉米由灰飞虱传毒、轻则减产三成左右,...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卫辉市科委赵孟仁·适用技术·玉米“粗缩病”,俗称“小矮子”,是玉米生产上的大敌。近年来,由于“粗缩病”的危害,严重制约着玉米产量的提高。受“粗缩病”危害的玉米由灰飞虱传毒、轻则减产三成左右,重者减产一半以上,发病严重地块,不得不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防治措施 久效磷 钾胺磷
下载PDF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3
作者 徐彬彬 徐应建 《新农业》 2008年第4期45-45,共1页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 上升趋势 辽宁地区 海城市 不完全 损失 粮食
原文传递
草莓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兆纳 丁朝玲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5期106-106,共1页
近年来,草莓黄萎病发生在瑞安市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笔者从实际出发,介绍其发生病症、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以期控制该病的发生。
关键词 草莓黄萎病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山西省夏末秋初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5
作者 王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年第14期55-57,共3页
山西省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常遭受多种病虫的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和品质降低。夏末秋初山西省玉米多处于抽雄至灌浆的关键阶段,此时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茎腐(青枯)病、以及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 山西省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常遭受多种病虫的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和品质降低。夏末秋初山西省玉米多处于抽雄至灌浆的关键阶段,此时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茎腐(青枯)病、以及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玉米红蜘蛛,以及部分地方的玉米蚜和棉铃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夏末秋初 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 山西省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黑粉病 玉米红蜘蛛
下载PDF
怀玉18
6
《乡村科技》 2016年第19期6-6,共1页
审定编号豫审玉2015008 申请单位焦作市怀川种子科技研究所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104 天;全株总叶片数 19~21 片,株型紧凑,株高254.6~268.0 厘米,穗位高 103.2~110.0 厘米,田间倒折率0.2%~0.9%;雄穗分枝 10.2个,花药黄色... 审定编号豫审玉2015008 申请单位焦作市怀川种子科技研究所 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8~104 天;全株总叶片数 19~21 片,株型紧凑,株高254.6~268.0 厘米,穗位高 103.2~110.0 厘米,田间倒折率0.2%~0.9%;雄穗分枝 10.2个,花药黄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长16.6~17.3厘米,秃尖长0.7厘米,穗直径4.6~5.2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3.7~35.9粒,穗轴白色;子粒黄色,硬粒型,千粒重306.4~358.2克,出子率87.6%~88.2%。经鉴定,该品种抗大斑病和小斑病,中抗茎基腐病、瘤黑粉病、玉米螟和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孢菌叶斑病 种子科技 茎基腐病 瘤黑粉病 矮花叶病 研究所 焦作市 生育期
下载PDF
RT-LAMP及RT-PCR方法快速检测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单长林 周圆 +2 位作者 李孝军 杨赛军 邵炜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83-90,共8页
利用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为靶标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温度、引物浓度、反应时间以及评价环引物效果,建立了检测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方法,并与RT-PCR方法比较。结果表明,RT-LAMP在64℃等温条件... 利用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为靶标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温度、引物浓度、反应时间以及评价环引物效果,建立了检测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方法,并与RT-PCR方法比较。结果表明,RT-LAMP在64℃等温条件下反应45min,最低可检测到280fg的目的片段,灵敏度是RT-PCR的100倍。以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花叶病毒、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玉米白线花叶病毒及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等5种病毒为检测对象,证明该方法针对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利用RT-LAMP方法对100份模拟病毒感染的玉米种子进行检测,病毒检出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 RT-PCR 检测
下载PDF
浅析玉米大斑病综合防治措施
8
作者 张耀先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第4期78-78,共1页
近些年来,玉米的市场行情持续乐观,随着农民的丰收。全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针对这一趋势,逐渐发现了由于连续种植、玉米种植气候、玉米品种的混杂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的玉米陆续出现了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在这些玉... 近些年来,玉米的市场行情持续乐观,随着农民的丰收。全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针对这一趋势,逐渐发现了由于连续种植、玉米种植气候、玉米品种的混杂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的玉米陆续出现了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在这些玉米病症中,玉米大斑病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较为严重的病症,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也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综合防治 种植面积 市场行情 连续种植 玉米种植 身体健康 人民群众
下载PDF
杏树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9
作者 任志 《落叶果树》 2013年第6期56-56,共1页
危害杏树的主要害虫有蚜虫、红蜘蛛、桃小食心虫、球坚蚧、杏仁蜂等。应根据害虫的发生规律,在科学管理、培养健壮树势的基础上,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控制和减少其危害。
关键词 发生与防治 害虫 杏树 桃小食心虫 发生规律 科学管理 人工防治 化学防治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辉 《安徽农业》 2004年第9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防治 发病规律 症状 品种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11
作者 孟媛 刘永昌 《农村科技开发》 2005年第2期22-22,共1页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通过玉米的幼芽侵入,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近年来东北地区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东北地区 防治 土传病害 冷凉地区 玉米生产 播种后 侵染率 俗称 幼芽 病菌 芽期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的玉米小斑病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英奇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5年第6期42-43,共2页
田间条件下的玉米小斑病鉴定H.M.,M.C.Co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是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ikadoetMiyake)被认为是对玉米有严重为害并广泛传播的病害(Batty,1975)。病原... 田间条件下的玉米小斑病鉴定H.M.,M.C.Co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是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ikadoetMiyake)被认为是对玉米有严重为害并广泛传播的病害(Batty,1975)。病原菌最初出现在北高加索的一些发病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鉴定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13
作者 刘建艳 《河北农业》 2005年第7期22-22,共1页
近年来,秦皇岛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北部山区,发病较重,严重地块发病率达60%以上,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今春,我市降雨偏早,雨量多,农民在地温偏低阶情况下播种面积较大,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市有大发生的可... 近年来,秦皇岛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北部山区,发病较重,严重地块发病率达60%以上,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今春,我市降雨偏早,雨量多,农民在地温偏低阶情况下播种面积较大,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市有大发生的可能,应引起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
下载PDF
镇坪山区玉米“发地火”的根源及防治方法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克智 王开财 尤孝莲 《陕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4期32-33,共2页
1996~1997年试验初步证实镇坪山区玉米“发地火”不是侵染性病害,而是土壤严重缺钾造成。建议在镇坪山区大力推行补钾工程。
关键词 玉米 防治 地火 钾肥
下载PDF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15
作者 韩继荣 张晓民 《现代农村科技》 2009年第20期17-17,共1页
顶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新型病害。笔者通过田间实验、实地观察、咨询有关专家教授等方法,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植保工作经验,对该病的发病规律、发病特征、诊断要点等有了较为详尽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玉米 顶腐病 防治
下载PDF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慧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9期179-180,共2页
介绍了玉米顶腐病发病规律、发病症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顶腐病 发病规律 症状 防治方法
下载PDF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17
作者 李强 《农村百事通》 2010年第10期39-39,共1页
棉盲蝽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发生危害严重.被害株率一般棉田为30%~40%.严重的达80%.受害田一般减产10%-20%.最高可达50%。现将其危害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关键词 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 被害株率 发生危害 危害症状 减产 棉田 害虫
下载PDF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控技术措施 被引量:1
18
作者 柴小佳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年第1期34-35,共2页
本文分析了玉米顶腐病在甘肃省庆城县的发生情况和为害特点,介绍了该县采取的主要防控措施,并通过防控实践,提出了今后对玉米顶腐病等病虫害防控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玉米 顶腐病 发生特点 防控措施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菌中新减毒病毒RsHV4的特征研究
19
作者 王鹏 李笃花 +6 位作者 张绍辉 杨孟宁 安红柳 方守国 邓清超 郭灵芳 章松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性测定及致病性测定等试验,对新病毒RsHV4的分类地位、减毒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sHV4的基因组全长为18702 nt,编码一个含554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系统发育分析显示,RsHV4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θ-减毒病毒属(Thetahypovirus)病毒聚为一支,其编码的蛋白质与该属的Sclerotium rolfsii hypovirus 1编码的蛋白质同源性最高,为59.46%;立枯丝核菌正常菌株JSJH6与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50cm/d和0.41 cm/d,菌核大量形成的时间分别为培养5 d和7 d,培养10 d时50颗最大菌核的总质量分别为0.27 g和0.11 g,显示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核形成时间延迟、菌核体积和质量变小;接种到玉米植株2周后,接种含毒菌株ZYFG11的玉米植株第2叶鞘病斑面积占30%、第3叶鞘病斑面积占10%,接种无毒菌株JSJH6的植株第2叶鞘和第3叶鞘病斑面积达100%,说明含毒菌株ZYFG11的致病力显著降低。综上,在玉米纹枯病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减毒病毒RsHV4,能够影响寄主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力,为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病毒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真菌病毒 减毒病毒科 立枯丝核菌减毒病毒4 致病力 玉米
下载PDF
甘蔗花叶病毒VP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在玉米中的免疫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秦艳红 刘冬梅 +1 位作者 周涛 范在丰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8-612,共5页
利用RT-PCR方法从感染甘蔗花叶病毒北京分离株(SCMV-BJ)的玉米叶片中扩增得到VPg基因,将VPg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的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VPg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 利用RT-PCR方法从感染甘蔗花叶病毒北京分离株(SCMV-BJ)的玉米叶片中扩增得到VPg基因,将VPg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的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VPg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产生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30 kD。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兔子获得了特异性较高的抗血清。ACP-ELISA测定抗血清的效价为1/4 096。利用该抗血清对健康玉米和病毒侵染的玉米茎、叶脉和叶片进行免疫金标记,结果表明在茎和叶脉的韧皮部筛管的细胞壁处有金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毒 VPG 原核表达 免疫金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