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容重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温美丽 刘宝元 +1 位作者 魏欣 刘洪鹄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2-495,共4页
为了明确冻融作用是否有助于解决免耕或少耕带来的土壤容重增大等问题,我们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鹤山农场进行不同含水量、不同容重的黑土冻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容重1.30gcm-3)在冻融作用后20cm内土壤容重基本减小,但减小幅... 为了明确冻融作用是否有助于解决免耕或少耕带来的土壤容重增大等问题,我们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鹤山农场进行不同含水量、不同容重的黑土冻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容重1.30gcm-3)在冻融作用后20cm内土壤容重基本减小,但减小幅度与含水量之间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不同深度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是:高含水量时,表层容重减小幅度较大,下层减幅相对较小;低含水量时,则相反。冻融作用对不同容重土壤(含水量30%)的表层容重影响较大,它使小容重土壤变得更加致密;使大容重土壤变得疏松。黑土区冻融作用对免耕带来的容重增大问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容重 免耕
原文传递
紧实胁迫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蒸发及数学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孙艳 王益权 刘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9-223,230,共6页
【目的】探索具有"物理疲劳症"的设施土壤的水分蒸发特性,为设施土壤的水分管理及设施土壤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土壤容重分别为1.2g/cm3(疏松)和1.5g/cm3(紧实)2个处理,研究紧实胁迫条件下土壤水分蒸... 【目的】探索具有"物理疲劳症"的设施土壤的水分蒸发特性,为设施土壤的水分管理及设施土壤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土壤容重分别为1.2g/cm3(疏松)和1.5g/cm3(紧实)2个处理,研究紧实胁迫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对蒸发过程进行分段模拟;并根据模拟模型,对各阶段的历经时间进行估算。【结果】2种容重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蒸发过程均具有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1阶段的蒸发速率高且相对稳定,与大气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有关,蒸发模型用y∧=y-(y为蒸发速率)表示;第2阶段的蒸发速率急剧下降,与土壤的导水能力有关,1.2和1.5g/cm3土壤容重处理下的平均蒸发速率分别为1.1,1.3mm/d,估算历经时间分别为25.6和28.3d;第3阶段的蒸发速率很小;后2个阶段的蒸发模型可用y∧=aetb(y为蒸发速率,t为时间,a、b为常数)表示。【结论】紧实胁迫提高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使蒸发持续时间延长,水分损失量增大,保墒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实胁迫 土壤容重 水分蒸发 数学模拟
下载PDF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陕西省泾阳县日光温室土壤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艳 王益权 +3 位作者 刘军 夏发生 王金贵 李建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8-174,共7页
土壤的团聚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团聚体的数量是衡量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用干筛法、湿筛法及带水振荡法对日光温室土壤和露地土壤的团聚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比较。根据干筛法测得的各级团聚体含量及平均重量直径(... 土壤的团聚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团聚体的数量是衡量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用干筛法、湿筛法及带水振荡法对日光温室土壤和露地土壤的团聚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比较。根据干筛法测得的各级团聚体含量及平均重量直径(MWD)的评判,日光温室土壤大于10 mm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低于露地土壤。根据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值、团聚体的破坏率及团聚体的原始稳定系数和崩解速率等指标评判,日光温室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高于露地土壤。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年限长于5 a后,土壤中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显著降低,水稳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蔬菜栽培 团聚体 机械稳定性 水稳性
下载PDF
润湿剂对我国草本泥炭物理性状改善的作用
4
作者 高庆月 张秀省 +3 位作者 褚鹏飞 戴明勋 侯丹平 王正平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4-1190,共7页
本试验以国产草本泥炭为材料,设置5个润湿剂喷施浓度处理:以不喷施处理为对照(CK),分别喷施50(T_(50))、100(T_(100))、200(T_(200))和300 ml m^(-3)(T_(300)),研究不同处理对国产草本泥炭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润湿剂喷施浓度100~3... 本试验以国产草本泥炭为材料,设置5个润湿剂喷施浓度处理:以不喷施处理为对照(CK),分别喷施50(T_(50))、100(T_(100))、200(T_(200))和300 ml m^(-3)(T_(300)),研究不同处理对国产草本泥炭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润湿剂喷施浓度100~300 ml m^(-3)处理的泥炭总孔隙度较对照显著增大,其中喷施100 ml m^(-3)处理的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分别提高了7.23%和16.79%,通气孔隙度降低了17.33%。泥炭大小孔隙比随喷施浓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喷施100 ml m^(-3)的处理最低,为27.54%;以喷施300 ml m^(-3)时最高,为43.48%。喷施润湿剂对泥炭pH值无显著影响,其饱和含水量显著升高,以喷施100 ml m^(-3)时最高,达222.38%,该处理在24 h和144 h的泥炭水分散失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泥炭连续3次充分湿润时间均表现为T_(300)<T_(200)<T_(100)<T_(50)<CK。综上所述,润湿剂喷施浓度为100 ml m^(-3)的处理有效提升了国产草本泥炭的孔隙特性和保水性能,可为国产优质泥炭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剂 草本泥炭 孔隙度 水分散失速率 润湿时间
原文传递
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改土培肥效应的持续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魏永霞 肖敬萍 +2 位作者 王鹤 石蕴 刘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为探明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坡耕地的持续影响,以东北黑土区1.5°、3°、5°的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结构及其养分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于2016年试验开始前,按75 t/hm2一次性施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各坡度均设置不施... 为探明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坡耕地的持续影响,以东北黑土区1.5°、3°、5°的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结构及其养分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于2016年试验开始前,按75 t/hm2一次性施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各坡度均设置不施加生物炭的对照组,共计6个小区,后续年份不再施加生物炭。结果表明,单次施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气相、液相比例,提高通气性和持水能力,改善土壤三相比例,较对照组土壤孔隙度提高2.83%~5.56%,土壤容重降低1.89%~3.62%。施炭后土壤中有机质、铵态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分别提高9.54%~18.21%、21.35%~28.02%、11.99%~22.71%。各项指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评估得出综合肥力等级指数,并拟合回归方程预测2020—2022年等级指数,比较肥力变化情况得出单次施用生物炭对培肥土壤作用的有效年限为6~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黑土坡耕地 改土培肥效应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容重对红壤水平入渗及氯离子运移特性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新宇 高金龙 古鹏飞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6-350,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容重红壤KCl溶液的水平一维入渗和氯离子运移特性,进行了室内水平一维入渗试验,入渗溶液为摩尔浓度0.1 mol/L的KCl溶液,试验土壤为红壤,土壤容重设定为1.20,1.25,1.30,1.35,1.40 g/cm3等5个不同的水平,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 为了研究不同容重红壤KCl溶液的水平一维入渗和氯离子运移特性,进行了室内水平一维入渗试验,入渗溶液为摩尔浓度0.1 mol/L的KCl溶液,试验土壤为红壤,土壤容重设定为1.20,1.25,1.30,1.35,1.40 g/cm3等5个不同的水平,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对红壤土水分入渗和氯离子运移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随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入渗结束后,各土层含水量和氯离子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在相同入渗距离,红壤容重越大,氯离子含量越小,但相差不大;Philip入渗模型和Kostiakov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应不同红壤容重水平一维入渗的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R2>0.98),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中反映入渗特性的系数S和K均随红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说明累积入渗量与红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地区农作物的灌溉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土 容重 水平入渗 氯离子 湿润锋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森林土壤中石砾分布特征对土壤大孔隙及导水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骆紫藤 牛健植 +4 位作者 孟晨 张英虎 杜晓晴 蔺星娜 贾京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08,316,共5页
为了探究土壤中石砾对大孔隙形成的作用及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研究京郊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内土壤石砾分布特征、大孔隙分布特征以及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区0—30cm土壤层内石砾体积含量范围为7.10%-22.05%,质量含... 为了探究土壤中石砾对大孔隙形成的作用及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研究京郊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内土壤石砾分布特征、大孔隙分布特征以及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区0—30cm土壤层内石砾体积含量范围为7.10%-22.05%,质量含量范围为10.76%-38.20%,且石砾多集中分布于5-10mm粒径范围内;石砾含量随坡向呈现阳坡〉阴坡〉半阴半阳坡的规律;(2)石砾含量与当量孔径〉1.5mm的孔隙密度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粒径〉5mm的石砾体积含量与大孔隙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砾石主要影响较大孔隙,特别是粒径〉5mm的石砾对大孔隙的形成影响较大;(3)当量孔径〉1.5mm的孔隙数量仅占总孔隙数量的1.41%,但对导水速率的贡献率为54.44%;饱和导水率与其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石砾 大孔隙 饱和导水率
下载PDF
Practical value of intravenous urography combined with add-on CT in diagnosina ureteral abnormalities 被引量:2
8
作者 HU Xiao-yun HU Chun-hong +4 位作者 FANG Xiang-ming YAO Xuan-jun Alexander Lemer CHEN Hong-wei ZHU Zhong-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7期1287-1291,共5页
Background Intravenous urography (IVU) combined with add-on CT (IVU-CT) can help to provide more diagnostic inform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nature of ureteral abnormalities with less irradiation d... Background Intravenous urography (IVU) combined with add-on CT (IVU-CT) can help to provide more diagnostic inform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nature of ureteral abnormalities with less irradiation dose.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IVU-CT for diagnosis of ureteral diseases, where IVU is in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i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eighty patients underwent IVU for suspected ureteral disorders, which identified a definite diagnosis in 184 cases and was insufficient for definite diagnosis in 96 cases designated as indeterminate diagnosis. Subsequently 90 patients (six patients declined CT) with indeterminate diagnosis consented to undergo immediate or delayed helical CT scan. The CT data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workstation for post-processing, and the cost and mean effective dose for each imaging method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indirectly. Results Of the 90 indeterminate diagnosis cases, diagnosis was determined in 86 cases by IVU-CT with a diagnostic accordance rate of 95.6%, while 184/280 (65.7%) had diagnosis determined by IVU alon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VU and IVU-C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agnosis of ureteral diseases (X2=36.4, P 〈0.05). The cost of IVU equals to 1/8-1/9 of that for CT urography (CTU), and the cost of IVU-CT is as much as 1/3 of CTU. CTU results in the highest mean effective dose, approximately nine times that for IVU and three times that for IVU-CT. Conclusion IVU-C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eteral abnormalities and may be considered as an efficient, cost-effective and low-dose diagnostic technique in this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ureteral disease UROGRAPHY DIAGNOSIS
原文传递
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黑土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建君 盖浩 +3 位作者 张梦璇 蔡育蓉 王力艳 王立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2-906,共15页
【目的】东北黑土实施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孔隙结构影响的研究缺乏明确性结论,为此开展本研究,旨在研究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黑土结构的影响机制,为合理耕层创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开展... 【目的】东北黑土实施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孔隙结构影响的研究缺乏明确性结论,为此开展本研究,旨在研究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黑土结构的影响机制,为合理耕层创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开展的5年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农民常规耕作(FP)、单独深松25 cm(T2)、深松25 cm结合秸秆还田(T3)和深松35 cm结合秸秆还田(T4)等处理,采用CT扫描技术开展土壤孔隙结构可视化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田间持水量和容重等指标,探究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黑土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通过土壤孔隙二维和三维图像可以清晰看出,各处理0-20 cm土层孔隙分布均明显少于20-40 cm土层,深松结合秸秆还田(T3、T4)的孔隙分布明显多于FP,增加了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孔隙。定量化分析表明,相较于FP,单独深松25 cm(T2)显著提高20-30 cm土层总孔隙度103.0%(P<0.05),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小孔隙(孔隙直径d≤0.50 mm)孔隙度91.3%和中孔隙(0.50 mm<d≤1.00 mm)孔隙度143.5%来实现(P<0.05);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T3、T4)则可显著提高0-30 cm土层总孔隙度109.8%-382.7%(P<0.05),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大孔隙(d>1.00 mm)孔隙度221.5%-661.7%和中孔隙孔隙度105.4%-544.9%来实现(P<0.05)。T3、T4还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孔隙的分形维数9.9%-17.7%(P<0.05),降低了欧拉数32.4%-66.4%(P<0.05),显著提高田间持水量24.2%-40.6%(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孔径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田间持水量、分形维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欧拉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提高黑土大中孔隙的孔隙度、改善孔隙结构和连通性、增加田间持水量,尤以深松35 cm结合秸秆还田的效果最为显著,可作为东北黑土合理耕层构建的推荐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深松结合秸秆还田 CT扫描技术 土壤孔隙结构
下载PDF
涂膜法测定黄土结皮容重 被引量:23
10
作者 范文波 李小娟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1年第3期9-10,共2页
容重是反映土壤结皮物理特性的重要指标 ,涂膜法非常适宜结皮容重的测定。介绍了改进后涂膜法测定结皮容重的胶液配置、涂膜方法与测定方法。实测 2 5个样品 ,精度可满足研究要求。
关键词 黄土 土壤结皮 容重 测定 涂膜法
下载PDF
桂林市农田耕作层土壤容重和有机质时空变异分析
11
作者 刘明 杨培权 +6 位作者 张新生 莫思华 黄琳琳 黄元芳 蒋冬荣 廖江彦 王丹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38-41,共4页
通过对桂林市10县1所29个典型剖面所代表的农田耕作层土壤样品容重和有机质测定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阐明了1980~2010年桂林市农田耕作层土壤容重和有机质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980~2010年,4种成土母质点位的土壤容重总体均表现出... 通过对桂林市10县1所29个典型剖面所代表的农田耕作层土壤样品容重和有机质测定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阐明了1980~2010年桂林市农田耕作层土壤容重和有机质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980~2010年,4种成土母质点位的土壤容重总体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河流冲积和洪积母质点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上升趋势,砂页岩母质点位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石灰岩母质点位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总体而言,29个点位中大部分土壤容重处于不适宜等级,而大部分点位的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1980年、1995年、2010年,土壤容重处于不适宜等级的点位比例分别为69.0%、34.5%、34.5%,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等级的点位比例分别为44.8%、34.5%、27.6%。文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容重 有机质 时空变异 分析
下载PDF
区域土壤容重转换函数构建与预测结果评价——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继红 兰传宾 陈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2,共6页
以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应用现有的代表性土壤转换函数(PTFs)对40个样点、169个样品的土壤容重实施预测并对其较差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剖面垂直深度和不同发生层次的土壤,其容重PTFs的预测变... 以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应用现有的代表性土壤转换函数(PTFs)对40个样点、169个样品的土壤容重实施预测并对其较差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剖面垂直深度和不同发生层次的土壤,其容重PTFs的预测变量及相应参数各不相同。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获得的研究区基本土壤属性信息,应用回归分析手段分别构建了表层及心土层容重PTFs。预测结果显示,以土壤砂粒和有机质含量为预测变量的普通回归PTFs可以解释90%的土壤容重变异,且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与心土层相比,表层土壤普通回归PTF的解释能力、预测精度均明显较低,表明表层土壤容重受其他随机因素尤其是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较强。进一步研究显示,通过逐步回归手段增加预测变量可以有效提高PTFs的解释能力和预测结果的合理性,但不一定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PTFs预测精度主要取决于预测变量的遴选范围与数据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转换函数 土壤机械组成 精度评价
原文传递
不同利用年限的红壤水稻土孔隙结构差异的图像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德成 李忠佩 +2 位作者 VeldeB 张桃林 DelerueJF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4-137,共4页
本文利用目前常用的土壤孔隙结构研究方法,获取了不同利用年限的红壤水稻土在风干状态下的孔隙结构图像,对孔隙结构特征的图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利用年限的延续,孔隙结构逐渐改善,表现在孔隙面积逐渐增加,孔隙的孔径分布和孔隙在土体中... 本文利用目前常用的土壤孔隙结构研究方法,获取了不同利用年限的红壤水稻土在风干状态下的孔隙结构图像,对孔隙结构特征的图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利用年限的延续,孔隙结构逐渐改善,表现在孔隙面积逐渐增加,孔隙的孔径分布和孔隙在土体中的分布逐渐均匀,孔隙中大孔隙比重逐渐增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图像分析 利用年限 红壤水稻土
下载PDF
利用CT扫描技术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大孔隙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吴华山 陈效民 陈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采集了太湖地区3种主要水稻土(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的原状土柱为供试土样,利用CT扫描技术,在不破坏土体结构的前提下,准确地得出了不同深度土壤剖面上各种大孔隙的数量、面积以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种水稻土均以表层的大孔隙... 采集了太湖地区3种主要水稻土(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的原状土柱为供试土样,利用CT扫描技术,在不破坏土体结构的前提下,准确地得出了不同深度土壤剖面上各种大孔隙的数量、面积以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种水稻土均以表层的大孔隙度最大,在30~40cm处达到一个最低点,再往下又呈波浪形变化。土柱各截面上大孔隙面积的变异系数随着深度的变化与大孔隙度相似,大孔隙度大的层次其变异系数也较大。等效直径越大的孔隙(〉5mm)在土壤不同深度下数量的变化也越大。表层上大直径(〉5mm)的大孔隙较多,在土壤剖面30~40cm以下其数量急剧减少;而直径较小孔隙(〈1mm)的数量在土壤剖面不同深度下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太湖 大孔隙
下载PDF
地表植被覆盖与土壤大孔隙对地表径流影响实验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舒茂 何国清 《江苏科技信息》 2015年第21期75-78,共4页
地表植被与土壤大孔隙均为影响地表径流的重要因素,植被能够降低径流速度和流量,将对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大孔隙的存在,提高了降雨进入土壤的入渗率,而进入土壤中的水就绕过大部分土壤基质,加快了地下水的响应速度,地下水在土壤水还未... 地表植被与土壤大孔隙均为影响地表径流的重要因素,植被能够降低径流速度和流量,将对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大孔隙的存在,提高了降雨进入土壤的入渗率,而进入土壤中的水就绕过大部分土壤基质,加快了地下水的响应速度,地下水在土壤水还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就得到补充,改变了地表径流分配,对地表径流流速、流量均起到了抑制作用。文章采用室内土槽实验的方法人造大孔隙,在地表种植植被,通过人工降雨,从地表径流流量、流速及壤中流、地下水产生方式分析地表植被与土壤大孔隙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认识地表植被及土壤大孔隙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植被 地表径流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黑土型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分组研究
16
作者 王春宏 孙玲 +1 位作者 张娟 姜佰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7-81,共5页
文章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保护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各组分进行研究,对比分析黑土型保护地有机质含量、活性有机质、缓性有机质和惰性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哈尔滨市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活性有机质、... 文章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保护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各组分进行研究,对比分析黑土型保护地有机质含量、活性有机质、缓性有机质和惰性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哈尔滨市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活性有机质、惰性有机质和缓性有机质在0-20 cm土层积累较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形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在各个层次土壤中各形态有机质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现阶段性变化,在一时间段内受施肥种类、用量、种植方式的影响表现出随着年份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一定年限后有机质含量有减少趋势,种植多年后含量会低于大田土壤;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以缓性有机质的含量最多,其次为惰性有机质,活性有机质最少,其中活性有机质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植年限 蔬菜保护地 有机质组分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小婵 高楠 +1 位作者 李紫恬 王盛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4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了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森林经营模式提供指导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林分密度(1 058、1 444、1 746株/hm^2)样地,采集27个... [目的]探讨了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森林经营模式提供指导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林分密度(1 058、1 444、1 746株/hm^2)样地,采集27个土壤剖面数据,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粒径组成等。[结果]不同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粒径组成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植被密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大,低中高三个林分密度(1 058、1 444和1 746株/hm^2)的土壤容重值分别为(1.044±0.374)、(1.08±0.114)和(1.184±0.226 g/cm^3)。随着植被密度的增大,土壤砂砾含量减小,而粉粒和黏粒含量均呈增大趋势,在1 058和1 444株/hm^2的样地上砂砾含量分别为44.13%、35.47%,粉粒含量分别为9.94%、10.52%,黏粒含量分别为45.93%、54.01%。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着植被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低中高三个密度对应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54.75%、57.27%和60.98%,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α<0.05),低中高三个密度对应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0%、53.72%和57.75%。除受植被影响外,非毛管孔隙度还受石砾含量、石砾大小、土壤厚度(表层距基岩深度)的影响,因此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规律较复杂。[结论]华北土石山区的油松人工林在植被密度为1 444株/hm^2时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是值得推广的森林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土石山区 森林经营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Parameterizing soil organic carbon's impacts on soil porosity and thermal parameters for Eastern Tibet grasslands 被引量:34
18
作者 CHEN YingYing YANG Kun +2 位作者 TANG WenJun QIN Jun ZHAO L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001-1011,共11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ratification of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induced by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thermal properties. Soi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for alpine g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ratification of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induced by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thermal properties. Soi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for alpine grassland stations and North China flux stations, with a total of 34 stations and 77 soil profiles. Measure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topsoils of alpine grasslands contain high SOC contents than underlying soil layers, which leads to higher soil porosity values and lower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bulk density values in the topsoils. However, this stratification is not evident at the lowland stations due to low SOC contents. Evaluations against measured data show that three thermal conductivity schemes used in land surface models severely overestimate the values for soils with high SOC content (i.e. topsoils of alpine grassland), but they are better for soils with low SOC content. A new parameterization is then developed to take the impacts of SOC into account. The new one can well estimate the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values in both low and high SOC content cases, and therefore, it is a potential candidat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scheme to be used in land surfac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thermal parameters alpine grassland PARAMETERIZATION
原文传递
不同入渗水头和容重作用下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咏梅 孙西欢 +2 位作者 毕远杰 马娟娟 郭向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68,共3页
蓄水坑灌法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果林灌溉的新型灌水方法。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是在变水头条件下进行,而变水头条件下的饱和导水率研究又是变水头、复杂边界条件下的蓄水坑入渗研究的基础。以入渗水头为试验控制因子,... 蓄水坑灌法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果林灌溉的新型灌水方法。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是在变水头条件下进行,而变水头条件下的饱和导水率研究又是变水头、复杂边界条件下的蓄水坑入渗研究的基础。以入渗水头为试验控制因子,分别进行了3种土壤在不同入渗水头作用下的饱和导水率和3种土壤分别在不同的土壤容重条件下不同入渗水头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显著的影响,随入渗水头的增大,土壤饱和导水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对同一种土壤,随着容重的逐渐增加,入渗水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入渗水头 土壤容重 蓄水坑灌
下载PDF
基于O-ring统计的公路边坡土壤优先流路径分布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东旭 程金花 +2 位作者 王伟 张洪江 刘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168,共8页
引入优先流理论分析氯盐污染物在边坡土壤中的迁移机制,对揭示公路工业盐污染物迁移规律和保护路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鹤大高速低路基公路边坡土壤为例,采用染色示踪试验对土壤优先流路径的位置进行确定,并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点... 引入优先流理论分析氯盐污染物在边坡土壤中的迁移机制,对揭示公路工业盐污染物迁移规律和保护路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鹤大高速低路基公路边坡土壤为例,采用染色示踪试验对土壤优先流路径的位置进行确定,并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对不同影响半径土壤优先流路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土壤优先流路径发育深度可达40 cm;相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同一土层优先流路径的数量随影响半径的增大逐渐减少;随着影响半径的增加,聚集分布趋于显著;不同影响半径的优先流路径之间的关联性相对独立。O-ring统计,能从统计学角度量化分析土壤优先流路径的分布特征,丰富了优先流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 土壤 渗透 空间点格局分析 公路边坡 优先流 路径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