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3000修饰的脂质体作为流感疫苗佐剂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普梦笛 刘艳红 +3 位作者 谢青昕 李漂 刘晓琳 鲁卫东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46,共5页
采用冻融-冻干法制备目标产品,用MTT法以刺激指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最佳处方;最佳处方制备的目标产品,通过腹腔免疫小鼠7、14和28 d后,用MTT法和表面标记法以刺激指数和CD4+/CD8+比值为评价指标进行细胞免疫原性... 采用冻融-冻干法制备目标产品,用MTT法以刺激指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最佳处方;最佳处方制备的目标产品,通过腹腔免疫小鼠7、14和28 d后,用MTT法和表面标记法以刺激指数和CD4+/CD8+比值为评价指标进行细胞免疫原性研究;用微量血凝抑制法以抗体滴度比为评价指标检测体液免疫原性,探讨聚乙二醇(PEG)3000修饰的脂质体作为流感疫苗佐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PEG3000占卵磷脂的摩尔百分比为4%时,脂质体成膜后加入PEG3000制备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为最佳处方;在1个免疫周期中, PEG3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组和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最佳处方制备的PEG3000修饰流感疫苗脂质体免疫原性增强且免疫时效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脂质体 流感疫苗 佐剂
下载PDF
兰索拉唑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厉伟兰 邵华 +1 位作者 陈国明 郑向宇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37,共4页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片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健康志愿者24例,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兰索拉唑片与兰索拉唑胶囊,剂量均为30 mg,洗脱期1周。分别于服药后12 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兰索...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片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健康志愿者24例,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兰索拉唑片与兰索拉唑胶囊,剂量均为30 mg,洗脱期1周。分别于服药后12 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兰索拉唑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两种制剂生物等效性。结果单剂量口服兰索拉唑片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后血浆中兰索拉唑Cmax分别为(949.8±329.0)和(973.2±322.2)ng/mL;tmax分别为(2.44±0.52)和(2.06±0.70)h;t1/2分别为(1.97±1.12)和(1.84±1.11)h;AUC0→12分别为(3 054±2 019)和(2 911±1 818)ng.h/mL;AUC0→∞分别为(3 398±2 825)和(3 106±2 138)ng.h/mL。Cmax、AUC0→12和AUC0→∞的90%可信区间分别为90.7%~104.0%,94.0%~110.8%和94.9%~112.2%。以AUC0→12计算,兰索拉唑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0±24.6)%。结论兰索拉唑片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具有近红外荧光的二氧化钛纳米粒的载药与体外释放 被引量:2
3
作者 应景艳 徐爱仁 +2 位作者 戎建辉 马卫成 何文跃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6期795-798,共4页
目的:制备具有近红外荧光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并考察纳米粒的载药及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通过水热法合成掺杂钐的 TiO2(Sm-TiO2),采用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表征,测定其荧光光谱,并考察对多柔比星(DOX)的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曲线... 目的:制备具有近红外荧光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并考察纳米粒的载药及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通过水热法合成掺杂钐的 TiO2(Sm-TiO2),采用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表征,测定其荧光光谱,并考察对多柔比星(DOX)的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曲线。结果所制备的纳米粒分散均匀,外观呈梭状,长度100-200 nm,发射波长640-670 nm,在水中的载药量达11.5%,体外释放具有 pH 敏感性。结论所制备 Sm-TiO2有良好的近红外荧光发光效果、较高的载药量及可控的体外释放,可以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TiO2 ) 药物载体 释放 PH 敏感 近红外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漏芦抗胃癌谱效关系探索 被引量:17
4
作者 于海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7-31,共5页
目的:研究漏芦化学成分和抗胃癌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分析7种产地漏芦的化学成分,对共有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初步推断漏芦的主成分;采用噻唑蓝法检测7种产地漏芦抑制胃癌细胞SGC-7... 目的:研究漏芦化学成分和抗胃癌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分析7种产地漏芦的化学成分,对共有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初步推断漏芦的主成分;采用噻唑蓝法检测7种产地漏芦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增殖的作用,对7批漏芦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漏芦成分、药效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漏芦17个共有峰中,主成分为迷迭香酸、齐墩果酸和豆甾醇。7个产地漏芦抑制SGC-7901细胞和AGS细胞增殖的作用顺序均为河南>山东>辽宁>山西>安徽>江苏>甘肃。聚类分析显示河南和山东产地为1类,辽宁和山西产地为1类,安徽、江苏和甘肃产地为1类。结论:河南产地的漏芦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增殖的作用最强,漏芦抗胃癌的主成分可能为迷迭香酸、齐墩果酸、豆甾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芦 抗胃癌 谱效关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付英 张文萍 +6 位作者 陈和莉 付岩 王欣瑜 魏世杰 杨小英 张宇馨 党宏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0-945,共6页
考察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irinotecan hydrochloride nanoparticles,CPT-11NPs)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特性。LC-MS/MS法测定生物样品中伊立替康的浓度,比较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和盐酸伊立体康溶液尾静脉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 考察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irinotecan hydrochloride nanoparticles,CPT-11NPs)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特性。LC-MS/MS法测定生物样品中伊立替康的浓度,比较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和盐酸伊立体康溶液尾静脉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与体内分布特点。在药动学研究中,与盐酸伊立替康溶液相比,纳米粒组中CPT-11的AUC是溶液组的1.47倍,t1/2由2.28h延长到3.95h。在组织分布研究中,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在小鼠血液、结肠和肺中的药量显著提高,其次是脾、肝、肾及心,脑中最少。CPT-11NPs可以提高CPT-11的生物利用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循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伊立替康纳米粒 LC—MS MS 药动学 组织分布
原文传递
羧基化碳纳米管-醋氯芬酸的离体肠吸收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邓亚利 林芳花 《中国药师》 CAS 2014年第6期889-894,共6页
目的: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醋氯芬酸(AC)的制备工艺,以及负载物(AC-MWCNTs-COOH)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冷冻球磨法制备负载物,采用FIR、紫外光谱进行表征;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AC及负载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HPLC法... 目的: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醋氯芬酸(AC)的制备工艺,以及负载物(AC-MWCNTs-COOH)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冷冻球磨法制备负载物,采用FIR、紫外光谱进行表征;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AC及负载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结果:AC原料与负载物均随着药液中AC浓度上升,Ka呈线性增加;负载物的Ka均低于AC原料。AC原料在各个肠段的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负载物在十二指肠的Ka大于空肠、回肠、结肠,后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物浓度为0.54 mg·ml-1时,各肠段的Ka依次为0.740 6、0.129 2、0.181 3、0.241 1μg·h-1·cm-2。结论:负载物具有缓释效果,在小肠内的Ka与原料相比发生改变;在小肠中均为被动扩散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化碳纳米管 醋氯芬酸 离体外翻肠囊模型 肠吸收
下载PDF
普朗尼克F68对地西泮在大鼠小肠吸收过程的影响
7
作者 马莉 夏丽 +2 位作者 王金萍 聂晓静 彭莉蓉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1期167-169,共3页
目的:考察药用辅料普朗尼克F68对地西泮在大鼠小肠吸收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使用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地西泮浓度。计算不含普朗尼克F68药物组及含不同浓度普朗尼克F68药物组、含P-糖蛋白抑制药物组(维拉帕米)... 目的:考察药用辅料普朗尼克F68对地西泮在大鼠小肠吸收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使用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地西泮浓度。计算不含普朗尼克F68药物组及含不同浓度普朗尼克F68药物组、含P-糖蛋白抑制药物组(维拉帕米)地西泮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与药物渗透系数Peff。结果:1. 00μg·ml^(-1)、0. 50μg·ml^(-1)的普朗尼克F68及维拉帕米均显著影响地西泮的K_a、P_(eff),并且随着普朗尼克F68浓度的增加,地西泮的K_a、P_(eff)相应增加。30μg·ml^(-1)的普朗尼克F68对地西泮无显著性影响。结论:0. 50μg·ml^(-1)和1. 00μg·ml^(-1)的普朗尼克F68药物组及维拉帕米组均显著增加地西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可能与其抑制P-糖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朗尼克F68 地西泮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 肠吸收
下载PDF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淑青 张叶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促进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投递载体的应用。方法:综述近几年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参数,并概述其纳米粒的表面修饰手段。结果: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 目的:促进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投递载体的应用。方法:综述近几年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参数,并概述其纳米粒的表面修饰手段。结果: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乳化-溶剂挥发法、相转变法、乳化-扩散法、沉淀法、盐析法以及高压乳匀法。制备纳米粒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是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纳米粒表面修饰最常用聚乙二醇。结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富有前景,可广泛应用于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尤其是蛋白、疫苗、生物大分子的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制备 聚乙二醇 表面修饰
下载PDF
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体内转染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松琳 金拓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2242-2243,共2页
目的:研究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在小鼠体内的转染活性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素酶质粒DNA作为报告基因,与基因载体复合,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考察组织分布情况;以及对小鼠肌肉注射,应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其转染活性。结果:静脉注射... 目的:研究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在小鼠体内的转染活性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素酶质粒DNA作为报告基因,与基因载体复合,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考察组织分布情况;以及对小鼠肌肉注射,应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其转染活性。结果:静脉注射后,小鼠肺组织中基因表达量最高;肌肉注射后,可以观察到活性转染结果,表达量高于对照PE(?)25KDa。结论: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在体内可成功输送质粒DNA,但转染效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体内转染 组织分布 活体成像
原文传递
左炔诺孕酮分散片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健和 徐平声 +4 位作者 戴智勇 李新中 曹俊华 罗霞 万小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4-648,共5页
目的研究左炔诺孕酮分散片在人体内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女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1.5mg左炔诺孕酮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左炔诺孕酮经-时血药浓度,用DASVe... 目的研究左炔诺孕酮分散片在人体内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女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1.5mg左炔诺孕酮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左炔诺孕酮经-时血药浓度,用DASVer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左炔诺孕酮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29.28±6.15)ng·mL-1和(30.63±6.44)ng·mL-1;Tmax分别为(1.71±0.24)h和(1.75±0.23)h;t1/2分别为(17.56±6.07)h和(17.77±6.22)h;CL/F分别为(5.00±1.99)L·h-1和(4.76±1.83)L·h-1;AUC0→t分别为(316.56±94.25)ng·h·mL-1和(334.32±109.64)ng·h·mL-1,AUC0→∞分别为(332.53±93.58)ng·h·mL-1和(351.35±108.11)ng·h·mL-1;试验制剂的AUC0-t,AUC0-∞,Cmax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参比制剂相应参数的89.1%~102.1%、89.0%~101.5%和91.8%~100.0%。以AUC0→t计算试验制剂中左炔诺孕酮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6.85±18.23)%。结论经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结果显示,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炔诺孕酮分散片 药动学 生物等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原文传递
红细胞膜包覆葫芦素B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外抗乳腺癌作用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碧汝 佟瑶 +3 位作者 董岩 袁橙 钱佳怡 韩翠艳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9-994,1000,共7页
目的制备红细胞(RBC)膜包覆的葫芦素B(CuB)纳米结构脂质载体(RBC-CuB-NLC),并对其抗乳腺癌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熔融乳化-低温固化法及挤压法制备RBC-CuB-NLC,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进行表征,并测定其包... 目的制备红细胞(RBC)膜包覆的葫芦素B(CuB)纳米结构脂质载体(RBC-CuB-NLC),并对其抗乳腺癌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熔融乳化-低温固化法及挤压法制备RBC-CuB-NLC,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进行表征,并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药时释放曲线。以MDA-MB-231和MCF-7细胞作为模型细胞,以香豆素6(Cou6)为探针,观察细胞对Cou6、Cou6-NLC及RBC-Cou6-NLC的摄取情况。采用CCK-8法考察不同制剂对两种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CuB-NLC溶液具有淡蓝色乳光,结构为类圆形,RBC-CuB-NLC溶液呈淡粉色,具有核壳结构。RBC-CuB-NLC的粒径为(52.2±1.7)nm,PDI为0.11±0.03,Zeta电位为(-6.8±1.7)mV,包封率为(91.3±0.5)%,载药量为(5.0±0.5)%。RBC-CuB-NLC在48 h内的累积释放量为(59.8±1.1)%。细胞对RBC-CuB-NLC的摄取量最大且其细胞抑制率最高,IC50值最小。结论与CuB和CuB-NLC相比,RBC-CuB-NLC具有更明显的缓释作用,能增强MDA-MB-231和MCF-7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能力,同时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膜 葫芦素B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乳腺癌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在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四讲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糖类研究中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方积年 魏远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3-107,共5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单糖、双糖、寡糖、尤其是多糖的功能的不断深入了解,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热点”。例如肿瘤的发生与细胞表面的糖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血型的不同主要由于血红细胞中糖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单糖、双糖、寡糖、尤其是多糖的功能的不断深入了解,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热点”。例如肿瘤的发生与细胞表面的糖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血型的不同主要由于血红细胞中糖基的不同;以及最近发现的糖链在分子生物学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有这些发现和发明均有赖于糖类方法学的突飞猛进。高效液相色谱(HP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生物医药 糖类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IL-2受体表达和溶酶体含量在激活淋巴细胞杀伤中的作用
13
作者 梁钢 许佐良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1-24,共4页
研究淋巴细胞增殖时,IL┐2R表达水平和胞内溶酶体含量变化对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方法用3H┐TdR掺入及释放测定细胞增殖和杀伤效应,用荧光素标记技术测定IL┐2R表达和溶酶体含量。结果PHA,ConA,消炎痛和胰岛素... 研究淋巴细胞增殖时,IL┐2R表达水平和胞内溶酶体含量变化对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方法用3H┐TdR掺入及释放测定细胞增殖和杀伤效应,用荧光素标记技术测定IL┐2R表达和溶酶体含量。结果PHA,ConA,消炎痛和胰岛素可协同增加IL┐2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IL┐2R表达,CD+8细胞数量和杀伤活性。PHA预处理12小时杀伤活性明显增强。PHA预处理长达72小时则杀伤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不是CD+8细胞减少的缘故,而与胞内溶酶体产生减少有关。封闭IL┐2R或破坏胞内溶酶体,细胞杀伤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细胞增殖和杀伤活性并不平行,IL┐2R表达与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密切相关,但不充分,只有胞内溶酶体含量同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R 溶酶体 凝集素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弘 郭代红 郭绍来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57-960,共4页
综述体内外相关性(IVIVC)研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法与步骤以及发展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IVIVC研究的局限性和体外实验的新方法。IVIVC研究中不存在通用的体外模型,因此IVIVC研究只能进行逐例建模。综合药物理化性质、生物药... 综述体内外相关性(IVIVC)研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法与步骤以及发展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IVIVC研究的局限性和体外实验的新方法。IVIVC研究中不存在通用的体外模型,因此IVIVC研究只能进行逐例建模。综合药物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特征、剂型设计和它们与消化道的相互作用对IVIVC研究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外相关性 体外实验 模型函数
下载PDF
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延杰 陈卫东 《中国药业》 CAS 2011年第21期36-38,共3页
目的制备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进行质量考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以高温乳化-低温固化的方法制备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包封率、形态等进行研究。结果所制得的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 目的制备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进行质量考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以高温乳化-低温固化的方法制备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包封率、形态等进行研究。结果所制得的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63.3 nm,包封率为(60.1±1.1)%。结论高温乳化-低温固化的方法适用于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藤黄酸 固体脂质纳米粒 高温乳化-低温固化
下载PDF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对黄芩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明皓 张敏 +5 位作者 张硕 王鹏娇 孟小夏 曹思源 杨七妹 高秀丽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6-1423,共8页
本文旨在考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400、1 000、4 000)的药用辅料聚乙二醇(PEGs)对黄芩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分别给大鼠灌胃相应的黄芩苷(168 mg·kg~(-1))+水溶液和黄芩苷+PEGs溶液收集给药后0~24 h内的血浆... 本文旨在考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W:400、1 000、4 000)的药用辅料聚乙二醇(PEGs)对黄芩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分别给大鼠灌胃相应的黄芩苷(168 mg·kg~(-1))+水溶液和黄芩苷+PEGs溶液收集给药后0~24 h内的血浆,使用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点黄芩苷及其主要代谢物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B6G)在血浆内的浓度,并以DAS 3.0软件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基于体外代谢酶孵育法探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s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8 (UGT1A8)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9 (UGT1A9)活性的影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s与黄芩苷共给药后,显著提高了黄芩苷及B6G的AUC_(0-t),同时使C_(max)升高t_(1/2)延长,结果表明PEGs能有效提高黄芩苷及B6G的体内浓度,其机制可能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s能够促进UGT1A8和UGT1A9的活性,使得黄芩苷和B6G的转化速率提升,其中对B6G的促进程度高于原型药物黄芩苷,表明PEGs对UGT1A8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其中以PEG400的作用最为显著。本研究以期对黄芩苷等黄酮类药物的临床安全用药及PEGs参与的药物新剂型的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中动物实验方案已获得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黄芩苷 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8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9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影响生物制品冻干粉针剂水分的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哲文 张亚达 +4 位作者 秦洁 黄颖华 陈文杰 姜大忠 程惠蓉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2年第4期44-47,共4页
探讨生物制品冻干粉针剂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残余水分增高的原因。进行了水分测定、真空度检测、二甲硅油和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干燥失重的检测。冻干后每只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平均含水分 0 .0 0 2 2 4g。结果表明丁基橡胶药用瓶塞灭菌。
关键词 生物制品 冻干粉针剂 水分 冻干 丁基橡胶药用瓶塞
下载PDF
生物技术药品近年来的发展
18
作者 杨玉龙 任海祥 《药学实践杂志》 CAS 1995年第5期261-265,共5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药品与生化药品的研究与发展,论述了生物技术与生物药品间的关系,介绍了近代生物技术在某些生物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药品 生化药物 基因工程 酶工程 细胞工程
全文增补中
链状杆菌制作方法的改良
19
作者 茅冬梅 汪素美 纪燕玲 《科教文汇》 2012年第16期94-95,共2页
探讨不同的前期处理方法对链状杆菌制作效果的影响,寻找一种最适合链状杆菌制片效果的方法。以在细菌培养基28℃培养7~8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材料,分别用斜面固体培养悬浮菌体制片、斜面固体培养直接制片和液体震荡培养制片3种前期处... 探讨不同的前期处理方法对链状杆菌制作效果的影响,寻找一种最适合链状杆菌制片效果的方法。以在细菌培养基28℃培养7~8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材料,分别用斜面固体培养悬浮菌体制片、斜面固体培养直接制片和液体震荡培养制片3种前期处理方法染色制成的标本片,经形态观察发现:用斜面固体培养悬浮菌体制片效果最佳,具有典型标准的长链状排列;其次是液体震荡培养制片的有较长的链状排列;而斜面固体培养的制片效果最差,几乎不能表达出长链排列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形态 链状排列 涂片 染色
下载PDF
PLGA微球粒径对HPV L1五聚体候选疫苗免疫效果的调控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成成 王连艳 +4 位作者 方颖 陈健平 曹科 刘永江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8-645,共8页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疫苗递送和佐剂系统,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了粒径0.43和1.38μm的均一PLGA微球,以其包埋HPV L1五聚体抗原,考察微球粒径对体内免疫应答强度和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38μm粒径载抗原PLGA微球组产生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疫苗递送和佐剂系统,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了粒径0.43和1.38μm的均一PLGA微球,以其包埋HPV L1五聚体抗原,考察微球粒径对体内免疫应答强度和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38μm粒径载抗原PLGA微球组产生的IgG滴度(87771±24983.0)和中和抗体滴度(30720±15863.7)显著高于0.43μm粒径组的IgG滴度(38400±14021.7)(P<0.05)和中和抗体滴度(2480±3892.6)(P<0.01),且1.38μm载抗原PLGA微球能更显著提高Th2型细胞因子IL-6(0.43μm微球的4.7倍)和IL-4(0.43μm微球的1.5倍)的分泌水平;而0.43μm载抗原PLGA微球能显著提升Th1型细胞因子IFN-γ(1.38μm微球的2.1倍)的分泌水平,表明对于HPV疫苗佐剂与递送系统,小粒径微球有利于细胞免疫的提升,可用于治疗性疫苗的开发;而大粒径微球则有利于诱导高效体液免疫,可用于预防性疫苗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GA微球 HPV L1五聚体 粒径 免疫调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