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北豆根-白附子配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北豆根及白附子有效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及Pharmmapper平台获取化合物靶点;运用人类...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北豆根-白附子配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北豆根及白附子有效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及Pharmmapper平台获取化合物靶点;运用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疾病基因网络,进而构建药物-成分化合物-靶点-疾病的网络图,并进行蛋白质网络互作、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结果:选择生物利用度≥30%且类药性≥0.18作为北豆根-白附子的有效成分筛选调条件,共获得13种化合物,对每种化合物的前50种潜在靶点蛋白基因进行分析,获得363个人类基因靶点;通过对药物-成分化合物-靶点-疾病的互作网络进行分析,其中在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上的靶点为101个。GO分析共包含276条富集结果,KEGG数据库中共包含26条通路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显示北豆根-白附子配伍具有广谱抗肿瘤特性,提示其可能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细胞凋亡和调节肿瘤碳代谢等方面发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北豆根-白附子配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北豆根-白附子配伍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及预测。展开更多
本试验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姜黄(Curcuma longa L.)三个品种的姜黄素类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所有样品共检出46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其中高含姜黄(...本试验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姜黄(Curcuma longa L.)三个品种的姜黄素类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所有样品共检出46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其中高含姜黄(GJH)和川姜黄(CJH)均检出46个姜黄素类代谢物,而云姜黄(YJH)检出36个。通过组间峰面积分析发现,共有41个代谢物包括指标性成分姜黄素和代表性成分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氧基姜黄素、二氢姜黄素及四氢姜黄素的相对含量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含姜黄、川姜黄、云姜黄。通过层次聚类和自组织映射聚类分析发现,高含姜黄与川姜黄样品可以聚为一类与云姜黄区别分开,提示高含姜黄与川姜黄质量相似而与云姜黄差异较大。结果表明,高含姜黄的代表性姜黄素类代谢物的含量高于川姜黄和云姜黄,且与川姜黄的姜黄素类代谢物组成相似,是除川姜黄外的又一高质量姜黄新品系,可为姜黄药材提供新的来源。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北豆根-白附子配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北豆根及白附子有效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及Pharmmapper平台获取化合物靶点;运用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疾病基因网络,进而构建药物-成分化合物-靶点-疾病的网络图,并进行蛋白质网络互作、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结果:选择生物利用度≥30%且类药性≥0.18作为北豆根-白附子的有效成分筛选调条件,共获得13种化合物,对每种化合物的前50种潜在靶点蛋白基因进行分析,获得363个人类基因靶点;通过对药物-成分化合物-靶点-疾病的互作网络进行分析,其中在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上的靶点为101个。GO分析共包含276条富集结果,KEGG数据库中共包含26条通路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显示北豆根-白附子配伍具有广谱抗肿瘤特性,提示其可能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细胞凋亡和调节肿瘤碳代谢等方面发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北豆根-白附子配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有效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北豆根-白附子配伍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及预测。
文摘目的:基于循证药学,评价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方案为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为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2名研究者提取资料、选取文献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56例患者(研究组478例患者,对照组4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5.19,95%CI=3.33~8.10,P<0.00001)、显效率(OR=2.09,95%CI=1.57~2.78,P<0.00001)、痊愈率(OR=3.75,95%CI=1.86~7.55,P=0.0002)、眩晕症状评分(MD=-4.40,95%CI=-4.82~-3.98,P<0.00001)、眩晕障碍量表评分(MD=-10.57,95%CI=-11.92~-9.22,P<0.00001)、血浆黏度(MD=-0.25,95%CI=-0.32~-0.17,P<0.00001)、左椎动脉血流速度(MD=4.56,95%CI=3.38~5.74,P<0.00001)、右椎动脉血流速度(MD=4.37,95%CI=3.85~4.90,P<0.00001)、基底动脉血流速度(MD=3.49,95%CI=2.68~4.31,P<0.00001)、内皮素1水平(MD=-29.72,95%CI=-31.29~-28.15,P<0.0000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MD=6.21,95%CI=5.43~6.99,P<0.00001)和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比值(OR=-2.01,95%CI=-2.38~-1.63,P<0.0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9,95%CI=0.14~2.53,P=0.47>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安全、有效,较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有显著优势。因纳入的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有待今后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文摘本试验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姜黄(Curcuma longa L.)三个品种的姜黄素类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所有样品共检出46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其中高含姜黄(GJH)和川姜黄(CJH)均检出46个姜黄素类代谢物,而云姜黄(YJH)检出36个。通过组间峰面积分析发现,共有41个代谢物包括指标性成分姜黄素和代表性成分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氧基姜黄素、二氢姜黄素及四氢姜黄素的相对含量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含姜黄、川姜黄、云姜黄。通过层次聚类和自组织映射聚类分析发现,高含姜黄与川姜黄样品可以聚为一类与云姜黄区别分开,提示高含姜黄与川姜黄质量相似而与云姜黄差异较大。结果表明,高含姜黄的代表性姜黄素类代谢物的含量高于川姜黄和云姜黄,且与川姜黄的姜黄素类代谢物组成相似,是除川姜黄外的又一高质量姜黄新品系,可为姜黄药材提供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