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和K13基因的突变分析
1
作者 杨成运 李素华 +7 位作者 张雅兰 周瑞敏 刘颖 钱丹 赵玉玲 许汴利 张红卫 邓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对河南省2013-2015年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Pfmdr1)和K13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2013-2015年自非洲返乡的被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并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提取患者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 目的对河南省2013-2015年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Pfmdr1)和K13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2013-2015年自非洲返乡的被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并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提取患者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Pfmdr1和K13基因,对扩增序列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386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自26个非洲国家返乡,其中病例数居前3位的输入来源国为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其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2.5%(87/386)、13.7%(53/386)和13.2%(51/386)。386份血样均成功扩增出Pfmdr1和K13基因。测序结果显示,Pfmdr1的86和1246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3.6%(91/386)和3.1%(12/386),K13基因的突变率为5.4%(21/386)。21份K13基因突变的血样来自于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等10个国家,未发现C580Y突变。在来自安哥拉和赤道几内亚的血样中检测到2个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突变,分别为R539T和P574L,突变率均为0.3%(1/386)。2013-2015年,Pfmdr1的86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8.8%(36/125)、23.4%(32/137)和18.6%(23/124),各年份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8,P<0.05);124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4.0%(5/125)、3.7%(5/137)和1.6%(2/124),各年份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4,P>0.05);K13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3.2%(4/125)、8.8%(12/137)和4.0%(5/124),各年份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31,P>0.05)。结论Pfmdr1的86和1246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3.6%(91/386)和3.1%(12/386),K13基因的突变率为5.4%(21/386),发现了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R539T和P574L位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1 K13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2015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瑞敏 王轶楠 +6 位作者 钱丹 李素华 刘颖 杨成运 赵玉玲 许汴利 张红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 对河南省2015年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Pfcrt)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多态性。 方法 采集河南省2015年132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 目的 对河南省2015年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血样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Pfcrt)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多态性。 方法 采集河南省2015年132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提取患者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已有的Pfcrt基因序列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ApolⅠ酶切和测序,分析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情况。 结果 132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均为自非洲19个国家的劳务返乡人员,其中以西非居多,占38.6%(51/132),其他依次为中非(占26.5%,35/132)、南非(25.0%,33/132),东非(占8.3%,11/132)和北非(占1.5%,2/132)。患者血样DNA经巢式PCR扩增,均获得约145 bp的特异性片段。扩增产物经ApolⅠ酶切,66.7%(88/132)患者血样的扩增产物被完全酶切,出现114 bp和31 bp两个片段;32.6%(43/132)不能被酶切,仅出现145 bp单个片段;0.8%(1/132)则酶切不完全,产生145 bp、114 bp和31 bp等3个片段。测序结果显示,132份患者血样的扩增产物经测序获得的Pfcrt基因序列,与氯喹敏感株3D7序列比对,其中43份血样(占32.6%)的Pfcrt基因序列编码的74、75和76位氨基酸碱基由ATG、AAT和AAA突变为ATT、GAA和ACA,即M74I、N75E和K76T,为突变型(CVIET);1份血样(占0.8%)的Pfcrt基因序列编码的74~76位氨基酸碱基则突变为ATG/T、A/GAA/T和AA/CA,为混合型(CVM/I、N/E/D/K、T/K);88份血样(占66.7%)的Pfcrt基因序列未发生改变,为野生型(CVMNK)。自西非输入的恶性疟病例突变型所占比例最多,为41.2%(21/51),其他依次为东非(4/11)、南非(30.3%,10/33)和中非(22.9%,8/27),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自北非输入的2例均为野生型;1例基因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 多态性
原文传递
SYBR Green Ⅰ法体外评价胆碱衍生物的抗恶性疟原虫活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程慧芳 赵青 +2 位作者 高娟 王锐利 张淑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观察4种胆碱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3D7株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MD(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ED(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乙基溴化铵)、MT(N-十四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 目的观察4种胆碱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3D7株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MD(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ED(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乙基溴化铵)、MT(N-十四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和ET(N-十四烷基-N-(2-羟乙基)-N,N-二乙基溴化铵)等4种胆碱衍生物,制成10倍浓度梯度(1~10^5μmol/L)的溶液后,分别用RPMI 1640培养基稀释1 000倍。稀释红细胞,使疟原虫感染率为0.3%~0.5%,并用培养基将红细胞压积调至2%。测定板每孔加入20μl含药培养液和80μl恶性疟原虫培养物,用SYBR GreenⅠ法测定胆碱衍生物对疟原虫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以青蒿素为阳性对照,计算其50%抑制浓度(IC50)。结果青蒿素、MD、ED、MT和ET对恶性疟原虫的抑制作用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MD浓度〉10^3nmol/L时,对恶性疟原虫的抑制率显著增加。ED和ET在高浓度(〉10^4nmol/L)时抑制显著,抑制率均〉95%。MD、ED、MT和ET的IC50值分别为1 620、33.9、116和68.9 nmol/L,均高于青蒿素(5.7 nmol/L,P〈0.05)。结论 4种胆碱衍生物均有一定的体外抗恶性疟原虫活性,但活性低于青蒿素。4种衍生物中,ED对恶性疟原虫3D7株的抑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衍生物 恶性疟原虫3D7株 SYBR Green I 青蒿素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分析
4
作者 周银发 张山鹰 +3 位作者 林耀莹 杨发柱 谢汉国 肖方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分离株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Pf AMA-1)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集2006-2012年福建省23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以血样中的疟原虫DNA为模板,巢式PCR扩增AMA-1基因片段,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3份...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分离株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Pf AMA-1)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集2006-2012年福建省23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以血样中的疟原虫DNA为模板,巢式PCR扩增AMA-1基因片段,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3份血样均扩增出目的条带(约505 bp),发现32个多态位点,共计18个单倍型,其中8个为新报道序列。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度(Hd)=0.985,核苷酸多样度(π)=0.0258],亚洲(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Hd=0.909,π=0.0221)。多样化选择分析结果显示,非同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差值(d N-d S)为0.031±0.006,中性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内重组分析显示,重组事件的最低数量(Rm)为10,连锁不平衡指数R2随核苷酸遗传距离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所有分离株分为3个群(G1,G2和G3),G1多为非洲分离株,G3大部分为亚洲分离株。结论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顶端膜抗原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含s48/45结构域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樊艳婷 尤平 陈军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s48/45结构域表现为β三明治结构,一般含有6-半胱氨酸(6-Cys)。含s48/45结构域的蛋白存在于疟原虫发育阶段的各个时期,而且在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蛋白分子的特征和功能,发现s48/45蛋白家族可作为恶性疟原虫不同... s48/45结构域表现为β三明治结构,一般含有6-半胱氨酸(6-Cys)。含s48/45结构域的蛋白存在于疟原虫发育阶段的各个时期,而且在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蛋白分子的特征和功能,发现s48/45蛋白家族可作为恶性疟原虫不同时期(如蚊期、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主要阐述了恶性疟原虫含s48/45结构域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恶性疟原虫 s48 45结构域 半胱氨酸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Ⅱ、Ⅲ的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英超 张瑾 +3 位作者 王国柱 薄淑英 张影 辛晓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Ⅲ(Pf HRPⅡ/Ⅲ)的序列多态性。方法采集云南疟疾流行区恶性疟患者血样20份,血涂片后镜检,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RDTs),同时提取各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fhrp2和Pfhrp3核...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Ⅲ(Pf HRPⅡ/Ⅲ)的序列多态性。方法采集云南疟疾流行区恶性疟患者血样20份,血涂片后镜检,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RDTs),同时提取各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fhrp2和Pfhrp3核酸片段并测序。使用Bioedit软件对Pfhrp2和Pfhrp3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使用TRANSEQ软件推导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20份血样经镜检和RDTs检测均为恶性疟原虫阳性。PCR扩增结果显示,各血样的Pfhrp2核酸片段约389~986 bp,Pfhrp3核酸片段大小约329~640 bp,应用测序获得的核酸序列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Pf HRPⅡ氨基酸残基序列以1型(AHHAHHVAD)起始并最终以12型(AHHAAAHHEAATH)作为结尾,Pf HRPⅡ特征性氨基酸残基重复序列数量相对较多的分别有7型(AHHAAD)、2型(AHHAHHAAD)和6型(AHHATD);Pf HRPⅢ含有重复较多的型别是16型(AHHAAN)和17型(AHHDG);Pf HRPⅡ和Pf HRPⅢ均未发现11型(AHN)。结论 20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Pfhrp2和Pfhrp3存在诸多的核酸变异,Pf HRPⅡ和Pf HRPⅢ共享一些特征性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富组氨酸蛋白Ⅱ 富组氨酸蛋白Ⅲ 分型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勤 梁婉琪 +5 位作者 钱炳俊 申慧峰 曹建平 徐馀信 张大兵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267,共5页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2基因的pBluntmsp质粒中扩增出msp1-42,构建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烟草叶片,在500mg/L壮观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抗性植株,采用PCR鉴定抗性植株的msp1-42基因及aadA基因,对鉴定阳性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叶片切碎、在含500mg/L壮观霉素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新的植株)3轮以上,并采用多重PCR分析其同质化情况。结果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的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基因枪转化后获得6个转化子,转化频率为0.6个/枪。转化3~5d后,小块叶片开始增大增厚,并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7~10d后黄化或白化,再经约30d的筛选培养,叶片上出现绿色小芽。PCR检测抗性植株的msp1-42及aadA基因,分别扩增出约900bp与500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多重PCR分析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植株的叶绿体基因中扩增出与未转基因烟草对照大小一致的弱条带,表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的转基因植株仍含有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叶绿体基因组。结论获得含恶性疟原虫msp1-42的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尚未完全同质化的转基因烟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叶绿体 基因表达 裂殖子表面蛋白1 植物疫苗
下载PDF
近年来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8-225,共8页
全球有2亿人感染血吸虫,其治疗仅依赖吡喹酮一种药物是很不相适应的。吡喹酮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无预防作用,故发展抗血吸虫新药倍受关注。本文综述近年来报道的恶二唑-2-氧化物和甲氟喹等抗血吸虫新药的实验研究,阐述这些药物的发展... 全球有2亿人感染血吸虫,其治疗仅依赖吡喹酮一种药物是很不相适应的。吡喹酮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无预防作用,故发展抗血吸虫新药倍受关注。本文综述近年来报道的恶二唑-2-氧化物和甲氟喹等抗血吸虫新药的实验研究,阐述这些药物的发展过程,及其抗血吸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血吸虫病 恶二唑-2-氧化物 甲氟喹 吡喹酮
下载PDF
多糖与恶性疟原虫的分子致病机制
9
作者 张岩 尹继刚 陈启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均是虫体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多糖 黏附
下载PDF
海南恶性疟原虫pfcrt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安平 高琪 +4 位作者 顾亚萍 王善青 王光泽 林世干 蒙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08,113,共4页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pfcrt(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的研究疗法,比较我国海南省与东南亚及非洲地区恶性疟原虫的pfcrt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的特征。方法来自海南省19份恶性疟...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pfcrt(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的研究疗法,比较我国海南省与东南亚及非洲地区恶性疟原虫的pfcrt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单体型的特征。方法来自海南省19份恶性疟滤纸血样提取DNA,通过巢式PCR反应,扩增出包含第72~76、97位密码子的基因片段,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各选取6份突变型和野生型PCR产物进行DNA测序,检测第72~76、97位密码子序列,从而建立并分析我国海南省恶性疟prcrt等位基因的单体型。结果19份滤纸血样本提取的DNA全部扩增出1条195 bp的片段,酶切消化后,有11份出现1条100 bp左右的酶切片段,为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其余8份为1条195 bp的片段,为突变型。基因序列分析发现,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的第72~76位密码子单体型为CVMNK,突变型为CVIET,第97位密码子未发现突变。结论我国海南省氯喹抗药性恶性疟原虫pfcrt等位基因第72~76位密码子的单体型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相应单体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药性 pfcn基因 巢式PCR 单体型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青锋 潘卫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1,共5页
本文对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家族(Var基因)变异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Var基因家族的近60个基因中只有一个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皆被沉默。这种相互排斥性表达机制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控制的,主要包括三方面调控途径:非编码DNA元件、染色... 本文对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家族(Var基因)变异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Var基因家族的近60个基因中只有一个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皆被沉默。这种相互排斥性表达机制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控制的,主要包括三方面调控途径:非编码DNA元件、染色质结构以及核外周基因位点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Var基因家族 基因变异 基因调控
下载PDF
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羊泰勒虫感染调查及药物防治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玉珠 李伟 +6 位作者 付永 彭毛 郭志宏 沈秀英 牛建章 马青梅 朵红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7年第8期30-31,35,共3页
羊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原虫引起的一种梨形虫病,以侵袭牛、羊、骆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红细胞为主要特征。在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进行羊泰勒虫病调查发现,红细胞染虫率在1‰~5‰之间,平均为3.2‰,淋巴结穿刺物涂片... 羊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原虫引起的一种梨形虫病,以侵袭牛、羊、骆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红细胞为主要特征。在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进行羊泰勒虫病调查发现,红细胞染虫率在1‰~5‰之间,平均为3.2‰,淋巴结穿刺物涂片中发现有呈紫红色的石榴体。用伊维菌素和螨净2种药物进行预防试验,表明2种药物均可降低泰勒虫病的发生率,其中伊维菌素注射液的使用效果比螨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泰勒虫病 调查 预防
下载PDF
2010—2018年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药物基因多态性分析
13
作者 燕贺 黄芳 +3 位作者 丰俊 尹建海 夏志贵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9,168,共8页
目的分析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和抗性回复突变趋势。方法收集2010—2018年中缅边境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品,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 目的分析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叶酸类药物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和抗性回复突变趋势。方法收集2010—2018年中缅边境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品,巢式PCR扩增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pfdhfr)基因和恶性疟原虫二氢蝶酸合酶(pfdhps)基因,采用Geneious Prime软件比对测序结果,Microsoft Excel 2016和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分析突变频率和单体型分布差异,卡方检验分析抗性相关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和不同年份单体型分布差异,Haploview软件分析pfdhfr和pfdhps基因连锁不平衡情况。结果共收集中缅边境地区190份恶性疟样品,PCR扩增出pfdhfr 180份、pfdhps 178份。测序结果显示,pfdhfr和pfdhps均出现等位基因的多重感染,其中pfdhfr检出17个多重感染,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51、59、108、164位氨基酸密码子,其表型为51I/59R/108N/164L;pfdhps检出4个多重感染,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436、437、540、581位氨基酸密码子,其表型为436A/437A/540E\N/581G(“\”表示并列关系)。pfdhfr第N51I、C59R、S108N、I164L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57.8%(108/187)、90.1%(172/191)、93.3%(168/180)、59.6%(109/183);pfdhps第S436A\C、A437G、K540E\N、A581G位点抗性突变率分别为54.7%(99/181)、86.5%(154/178)、84.9%(152/177)、28.7%(51/178)。pfdhfr单体型主要集中在三点、四点突变型(51I59R108N/59R108N164L、51I59R108N164L),分别占44.9%(84/187)和36.9%(69/187)。pfdhfr和pfdhps野生型在2010年均未检出。2011年的pfdhfr三点、四点突变单体型(同上)分布频率分别为35.9%(23/64)、37.5%(24/64),均小于2010年的46.2%(30/65)、49.23%(32/65)(P<0.05),与2014—2018年的53.4%(32/58)、22.4%(1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18年的pfdhps三点突变单体型(436A\C437G540E\N,437G540E\N581G)分布频率为62.1%(36/58),小于2010年的82.3%(51/62)和2011年的78.7%(48/61)(均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pfdhfr C59R与S108N基因关联性强(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抗叶酸耐药性 pfdhfr pfdhps 中缅边境
原文传递
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模拟肽的筛选及鉴定
14
作者 郝文波 李明 +2 位作者 徐伟文 王萍 陈白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筛选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PfEMP-1)的噬菌体表位模拟肽。方法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模拟12肽(KLYLIAEGSVAA)能模拟ICAM-1分子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结合的功能,以展示该短肽的噬菌体为靶,采用差减筛选法(subtraction meth... 目的筛选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PfEMP-1)的噬菌体表位模拟肽。方法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模拟12肽(KLYLIAEGSVAA)能模拟ICAM-1分子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结合的功能,以展示该短肽的噬菌体为靶,采用差减筛选法(subtraction method)对噬菌体环7肽库进行3轮筛选,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ICAM-1之间的结合特性。对阳性克隆进行DNA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并与PfEMP-1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ELISA筛选22个克隆有3个为阳性克隆,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2个克隆的展示的短肽序列为C-ITAVPVR-C,另1为C-DIMGGYN-C。同源性分析未发现2短肽序列与野生型MC株恶性疟原虫PfEMP-1的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但竞争抑制试验显示3个阳性克隆均可与15.2单抗间互相竞争抑制与ICAM-1分子的结合。结论获得2种PfEMP-1噬菌体构象表位模拟肽,两短肽能与ICAM-1分子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 噬菌体随机肽库 表位模拟肽
下载PDF
短寡核苷酸链高效转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15
作者 周洪昌 高宇辉 +2 位作者 邵圣文 张慧 张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7-489,共3页
5%山梨醇连续2次同步化恶性疟原虫培养物(8 h窗口),培养16 h后,直接孵育组(A组)将50μl含寡核苷酸培养基与450μl恶性疟原虫培养物(5%虫血率,1%血压积)混合孵育,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B组)将50μl转染复合物(含寡核苷酸链和转染试剂)... 5%山梨醇连续2次同步化恶性疟原虫培养物(8 h窗口),培养16 h后,直接孵育组(A组)将50μl含寡核苷酸培养基与450μl恶性疟原虫培养物(5%虫血率,1%血压积)混合孵育,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B组)将50μl转染复合物(含寡核苷酸链和转染试剂)与450μl恶性疟原虫培养物混合孵育,培养5 h后重悬,分别取出250μl,1 500×g离心3 min,收集沉淀,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剩余细胞经RPMI 1640培养基洗涤1次后,加入500μl含2%新鲜红细胞的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至第2个细胞周期,再次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可明显观察到感染红细胞中标记探针的绿色荧光,而直接孵育组未观察到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Entranster-R试剂转染组小分子寡核苷酸转染疟原虫的效率可达(47.40±3.39)%,高于普通孵育法[(0.60±0.27)%],且该组在第2个周期中维持转染率约(26.85±2.90)%,而直接孵育组在第2个细胞周期则几乎检测不到。提示利用纳米转染试剂Entranster-R能提高寡核苷酸转染疟原虫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Entranster-R转染 寡核苷酸链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不同发育阶段PfRON4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俊 金子修 +5 位作者 高琪 周华云 夏超明 诸葛洪祥 坪井敬文 鸟居本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棒状体颈部蛋白4基因(PfRON4)在红内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方法用山梨醇结合等渗细胞分离液(Percoll)对实验室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进行均一化处理,收集间隔为6h不同发育阶段的疟原虫,提取RNA。根据PfRON4基因...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棒状体颈部蛋白4基因(PfRON4)在红内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方法用山梨醇结合等渗细胞分离液(Percoll)对实验室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进行均一化处理,收集间隔为6h不同发育阶段的疟原虫,提取RNA。根据PfRON4基因及相关基因(PfAMA1和PfRhopH2)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标准质粒并制作标准曲线,对PfRON4及相关基因的mRNA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纯化并同步后的疟原虫生长发育较为同步均一,用于定量分析的标准曲线相关性较好,PfRON4、PfAMA1和PfRhopH2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1.00、-0.98和-0.98。产物熔解曲线分析结果均显示为单一波峰。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中,PfRON4基因的转录水平在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后36~40h(即成熟裂殖体阶段)达到高峰。结论恶性疟原虫PfRON4基因在成熟裂殖体阶段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PfRON4 实时定量PCR 转录
下载PDF
血吸虫成虫抗宿主凝血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宫庆龙 王春凤 杨桂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血吸虫对宿主初级凝血、次级凝血、血管内皮功能存在干扰作用,对纤维蛋白溶解存在刺激活化作用,说明血吸虫的寄生伴随着复杂的抗凝血机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血吸虫抗宿主凝血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为血吸虫抗体药物及新型生物学抗血... 血吸虫对宿主初级凝血、次级凝血、血管内皮功能存在干扰作用,对纤维蛋白溶解存在刺激活化作用,说明血吸虫的寄生伴随着复杂的抗凝血机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血吸虫抗宿主凝血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为血吸虫抗体药物及新型生物学抗血栓药物或溶栓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抗凝血 血小板 纤维蛋白溶解
原文传递
重组恶性疟原虫醛缩酶鉴定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8
作者 张瑞娟 朱淮民 +1 位作者 郑徽 宁北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鉴定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醛缩酶(ALD),制备针对此酶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PCR法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LD基因,经大肠埃希菌表达并纯化的ALD免疫BALB/c小鼠,腹腔注射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加强免疫后3d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制备单克隆抗... 目的鉴定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醛缩酶(ALD),制备针对此酶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PCR法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LD基因,经大肠埃希菌表达并纯化的ALD免疫BALB/c小鼠,腹腔注射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加强免疫后3d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同时用获得的免疫血清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tblotting)分析。结果ELISA检测表明,小鼠能产生较高的针对ALD免疫应答,3次免疫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105,IFAT显示免疫血清能特异性识别疟原虫体内的抗原;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免疫血清识别的疟原虫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41000;所制备的免疫血清与人红细胞内醛缩酶无交叉反应。经ELISA检测3次,筛选获得7株分泌针对ALD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3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识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抗体亚型鉴定结果显示均为IgG1型。结论本实验构建并表达了重组疟原虫糖酵解醛缩酶,并获得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醛缩酶 基因表达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权红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迫使人类调整治疗疟疾的用药策略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疟药。然而,在一些贫困的疟疾流行区,氯喹仍被用于治疗恶性疟。了解氯喹抗性机制、探索逆转其抗性的方法,将使氯喹这一价廉高效的抗疟药继...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迫使人类调整治疗疟疾的用药策略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疟药。然而,在一些贫困的疟疾流行区,氯喹仍被用于治疗恶性疟。了解氯喹抗性机制、探索逆转其抗性的方法,将使氯喹这一价廉高效的抗疟药继续发挥作用。抗性逆转剂的研究和发展为上述目标提供了线索,当与氯喹合用时它能够部分恢复氯喹对氯喹抗性株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性 抗性逆转剂
下载PDF
海南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和Pfmdr1基因点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官亚宜 汤林华 +2 位作者 胡铃 冯晓平 刘德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分析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氯喹抗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fcrt)及其P-糖蛋白同系物1(Pgh1)编码基因(Pfmdr1)的点突变特征,为探讨抗性分子标记用于氯喹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目的分析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氯喹抗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fcrt)及其P-糖蛋白同系物1(Pgh1)编码基因(Pfmdr1)的点突变特征,为探讨抗性分子标记用于氯喹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Pfcrt基因编码第7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和Pfmdr1基因编码第86、124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情况。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检测的36份血样中,28份成功扩增Pfcrt基因,导致第7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K)变为苏氨酸(T)的突变型占64.3%,混合型占14.3%,野生型占21.4%;29份成功扩增Pfmdr1基因,导致第86位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变为酪氨酸(Y)的突变型占3.4%,混合型占6.9%,野生型占89.7%。未发现编码第124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体外氯喹敏感试验结果显示,72.2%(26/36)分离株存在抗性。治疗前恶性疟原虫Pfcrt76T突变发生率在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的氯喹抗性与敏感株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mdr1点突变发生率在氯喹抗性与敏感株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T可以作为监测氯喹抗性的一个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fcrt) P-糖蛋白同系物1(Pgh1)编码基因(Pfmdr1) 点突变 体外试验 氯喹 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