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及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一武 石波 +2 位作者 李洲 李慧莲 鄂占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65-1568,共4页
目的 探讨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及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男25名,女25名。分别进行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和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测量胸背动脉起始段内径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并进行统计... 目的 探讨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及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男25名,女25名。分别进行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和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测量胸背动脉起始段内径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肩胛下区肌肉、骨骼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胸背动脉起始段的内径为(1.46±0.09)mm,95%CI为(1.41,1.53)mm,医学参考值范围1.12~1.81mm。收缩期流速峰值为(43.6±7.9)cm/s,95%CI为(40.1,46.2)cm/s,医学参考值范围30.4~55.9cm/s。男、女胸背动脉起始段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0.11)mm vs(1.43±0.09)mm,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及胸背动脉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对肩胛下区病变的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区 胸背动脉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28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鹏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7期101-102,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8例均采用红花注射液静滴、复方氯唑沙宗片口服结合中药热敷的方法治疗,对照组28例均采用复方氯唑沙宗片口服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5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8例均采用红花注射液静滴、复方氯唑沙宗片口服结合中药热敷的方法治疗,对照组28例均采用复方氯唑沙宗片口服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项背肌筋膜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中微型钛板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3
作者 周龙彪 王宏 +5 位作者 王爽 郑亮 张翼楠 朱贺 于海龙 陈语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 基于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颈椎侧块相关影像学参数,比较微型钛板与侧块螺钉位置关系对微型钛板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置钉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1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门诊行颈椎CT检查的116例患... 目的 基于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颈椎侧块相关影像学参数,比较微型钛板与侧块螺钉位置关系对微型钛板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置钉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1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门诊行颈椎CT检查的116例患者的颈椎CT数据,并传输至PACS,测量C_(3~7)侧块后表面长度(PSL)和下极角(LPA)。模拟微型钛板联合4种侧块螺钉置钉技术(Roy-Camille、Magerl、Riew和Cheng技术),在不破坏关节突的前提下计算所需最小PSL,若计算值小于实际PSL则定义为置钉成功,反之为置钉失败。根据微型钛板与侧块螺钉位置关系分为上组(微型钛板位于侧块螺钉上方)和下组(微型钛板位于侧块螺钉下方),并比较置钉成功率的组间差异。计算不同置钉技术中置钉成功率较高组所需最小PSL。结果 Magerl上组置钉成功率为17.4%,下组置钉成功率为0.2%;Camille上组置钉成功率为60.5%,下组置钉成功率为0.2%;Riew上组置钉成功率为69.3%,下组置钉成功率为0;Cheng上组置钉成功率为85.2%,下组置钉成功率为0;上组整体置钉成功率为58.1%,下组整体置钉成功率为0.1%;不同置钉技术上组置钉成功率均高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agerl上组所需最小PSL为15.6 mm、Camille上组为13.1 mm、Riew上组为12.5 mm、Cheng上组为11.5 mm。结论 在微型钛板联合侧块螺钉置钉技术中,微型钛板放置于侧块螺钉上方时置钉成功率较高。其中,Riew上组和Cheng上组有更高的置钉成功率,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安全、可行的策略。若颈椎侧块PSL < 11.5 mm,则不建议行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紊乱85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鹏 焦天才 《河北中医》 2010年第3期407-407,共1页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解剖学和组织学 按摩疗法
下载PDF
经筋排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肩周炎6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梦 符凌 王季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1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经筋排刺结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雨田社康中心和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共计62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排刺电针组和对照康复组,每组31例,排刺电针组给... 目的:探讨经筋排刺结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雨田社康中心和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共计62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排刺电针组和对照康复组,每组31例,排刺电针组给予排刺电针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康复组仅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排刺电针组和对照康复组治疗后患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刺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经筋排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肩周炎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及肿胀症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排刺法 电针 肩周炎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杜威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67,共3页
背阔肌肌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肌皮瓣,但在其皮瓣形成过程中,需要切除部分或者全部背阔肌,并且牺牲胸背神经,从而导致术后背部凹陷畸形,背阔肌功能丧失。1989年Koshima等提出了“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 背阔肌肌皮瓣 胸背神经 凹陷畸形 功能丧失
下载PDF
颈横动脉项背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伯华 徐达传 +1 位作者 司徒朴 顾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5-98,共4页
在5具(10侧)从动脉灌注乳胶的新鲜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颈横动脉在项背部的走行、分支及双侧交通吻合情况。颈横动脉分为深、浅2支,其中浅支又分为肌支(降支)和皮支(升支).双侧皮支在项背部互相吻合交通。根据其血供特点,... 在5具(10侧)从动脉灌注乳胶的新鲜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颈横动脉在项背部的走行、分支及双侧交通吻合情况。颈横动脉分为深、浅2支,其中浅支又分为肌支(降支)和皮支(升支).双侧皮支在项背部互相吻合交通。根据其血供特点,在项背部可设计成5种皮瓣:(1)真皮下血管网皮瓣;(2)轴型皮瓣;(3)轴型肌皮瓣;(4)岛状皮瓣;(5)游离皮瓣。此外,尚可根据创面需要,形成双侧项背部皮瓣,皮瓣的最大面积可达33cm×15cm左右,文中介绍了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横动脉 皮瓣 项背部 解剖学
下载PDF
颈腰背部解剖学及病理解剖学概述
8
作者 邵宣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22-24,共3页
人体与颈腰背痛有关的结构很多,大体有脊柱及其连结结构,包括椎体、椎间盘、椎体后小关节、椎弓、椎弓根、黄韧带、横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后纵韧带等。此外,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损伤或炎症也可引起颈腰背痛。本文将对这些结构的解剖... 人体与颈腰背痛有关的结构很多,大体有脊柱及其连结结构,包括椎体、椎间盘、椎体后小关节、椎弓、椎弓根、黄韧带、横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后纵韧带等。此外,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损伤或炎症也可引起颈腰背痛。本文将对这些结构的解剖学及其与颈腰背痛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一、脊柱的总体结构成年人的脊柱由26块椎骨联结而成,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和尾椎各1块。幼儿的颈、胸、腰椎数目与成年人相同,但骶椎有5块,尾椎有4块,故共有椎骨33块。除第一、第二颈椎(分别又称寰椎、枢椎)及骶椎、尾椎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
下载PDF
椎骨关节突关节间距与椎弓根间距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志军 王瑞 +3 位作者 温树正 刘万林 郭文通 张魁亨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椎骨上关节突间距 (IFD)与椎弓根间距 (IPD)的内在规律 ,为诊断椎管狭窄提供参考值。方法 :对 10 0套脊柱C2 ~S1的IFD与IPD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IFD与IPD :C2 ~C7呈“山峰”形变化 ,比值除C2 外均接近 1 0 ;T1~T12 出现... 目的 :探讨椎骨上关节突间距 (IFD)与椎弓根间距 (IPD)的内在规律 ,为诊断椎管狭窄提供参考值。方法 :对 10 0套脊柱C2 ~S1的IFD与IPD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IFD与IPD :C2 ~C7呈“山峰”形变化 ,比值除C2 外均接近 1 0 ;T1~T12 出现“马鞍”形趋势 ,最小在T5~T6 ;L1~S1递增 ,比值从 0 76增至 0 85。结论 :IFD、IPD及IFD/IPD三者均为 :C2 ~C5、C6 递增 ,C5、C6 ~T5、T6 递减 ,向下至S1又递增 ,IFD/IPD可客观地衡量上关节突向内增生的程度 ,做为诊断椎管狭窄的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 关节突关节间距 椎弓根间距 解剖学
下载PDF
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琪 郭明明 +5 位作者 徐森 马骏雄 孟令志 杨会峰 刘军 项良碧 《脊柱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本院63例成年门诊患者,行颈椎CT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PACS,然后在Aquarius NET Viewer(V4.4.6.80)窗口界面手工进行... 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本院63例成年门诊患者,行颈椎CT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PACS,然后在Aquarius NET Viewer(V4.4.6.80)窗口界面手工进行颈椎关节突关节各参数的测量分析。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比较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侧的差异以及男女间的差异。结果成年人下颈椎同一关节突关节的左右两侧横径、矢状径及外斜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年人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基本对称。男性下颈椎不同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为11~13 mm,外斜径为11~12 mm;女性矢状径为10~12 mm,外斜径为10~11 mm,男性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明显大于女性。结论 PACS测量成人下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颈椎后路置钉融合手术中侧块螺钉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按Magerl或Anderson方法置入下颈椎侧块螺钉时,男性选择长12~14 mm的螺钉是安全的,而对于女性则建议选择长12 mm的侧块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关节突关节 骨钉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