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亚军 《天津中医》 2002年第4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电针 周围神经再生 实验研究 综述
下载PDF
电针对焦虑大鼠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及其Ⅰ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奇志 彭晓华 +5 位作者 吴巧凤 余曙光 魏焦禄 徐海洋 王薇 尹海燕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72-37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应激系统的关键结构之一下丘脑室旁核(PVN)、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及其Ⅰ型受体mRNA(CRHR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焦虑效应的部分神经内分泌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33只...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应激系统的关键结构之一下丘脑室旁核(PVN)、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及其Ⅰ型受体mRNA(CRHR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焦虑效应的部分神经内分泌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33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不可预知的情绪应激刺激方法,建立慢性情绪应激焦虑模型。电针"百会""三阴交"穴,每日1次,每次15min,治疗21d。运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大鼠焦虑行为,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室旁核CRH的表达,原位杂交法观察下丘脑室旁核CRHR1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在开臂停留时间(OT)和进入开臂的次数(OE)分别占进入两臂区停留总时间和总次数的百分比(OT%和OE%)与空白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电针能显著提高模型动物的OE%和OT%值(P<0.05,P<0.01),并接近正常水平。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RH和CRHR1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CRH和CRHR1mRNA表达(P<0.05,P<0.01)。结论:抑制HPA轴的关键激活环节——下丘脑室旁核CRH及其受体表达,可能为电针抗焦虑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焦虑 下丘脑室旁核 CRH CRHR 1 mRNA
下载PDF
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月明 吴永生 +1 位作者 邓晓强 王慧敏 《湖南中医杂志》 2019年第4期81-83,共3页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ODI指数及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结果:2组VAS...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ODI指数及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结果:2组VAS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平均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浮针与小针刀均能显著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症状,但椎体内因素引起的残余痛可能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共同的盲区,而浮针相对于小针刀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残余痛 浮针 小针刀
原文传递
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健华 符文彬 严洁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 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溶媒组用浸泡在溶媒中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STN)的c-fos表达。结果:空白组在cSTN各层可见到零星、散在的阳性细胞。溶媒组、辣椒素组以及假手术组cSTN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相似。电针"四白"穴+溶媒组c-fos在cSTN内主要集中在浅层(Ⅰ-Ⅱ层),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余各组(P<0.01);cSTN的深层(Ⅲ-Ⅳ层)c-fos数量多于空白组、溶媒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P<0.05)。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cSTN的Ⅰ-Ⅱ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但cSTN的Ⅲ-Ⅳ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纤维可能是四白穴针刺效应(调节胃功能活动)的主要传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表达 电针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C纤维
下载PDF
发作性嗜睡病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黎祖琼 《云南中医杂志》 1991年第3期45-46,29,共3页
发作性嗜睡病是一种非生理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不可克制的嗜睡为特征.通常在饭后、开会、听课时或在单调的环境中发生,日作数次,多则10余次,但每次发作为时较短,一般为15~20分钟,1次发作后可精神振作数小时。睡眠深度因人而... 发作性嗜睡病是一种非生理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不可克制的嗜睡为特征.通常在饭后、开会、听课时或在单调的环境中发生,日作数次,多则10余次,但每次发作为时较短,一般为15~20分钟,1次发作后可精神振作数小时。睡眠深度因人而异,有的呈半睡状态,有的则鼾睡;部分病人伴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性幻觉,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睡病 中医药疗法 发作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