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耳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目的:系统评价耳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耳针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共37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①耳针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优于单用安眠西药(RR=1.26,95%CI:1.15~1.39,Z=4.77,P<0.00001)、常规针刺治疗(RR=1.10,95%CI:1.05~1.16,Z=3.83,P=0.0001)、中药治疗(RR=1.41,95%CI:1.23~1.63,Z=4.80,P<0.00001);②耳针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安眠西药治疗(MD=-1.61,95%CI:-2.61~-0.60,Z=3.14,P=0.002)、中成药治疗(MD=-3.76,95%CI:-4.84~-2.68,Z=6.84,P<0.00001),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2,95%CI:-2.11~0.08,Z=1.82,P=0.07);③耳穴选择:迷走神经分布区耳穴为主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其他耳区穴位为主治疗(MD=-3.21,95%CI:-4.45~-1.96,Z=5.03,P<0.00001);④刺激物选择:使用不同刺激物(磁珠、王不留行籽、微针)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62,95%CI:0.71~3.73,Z=1.14,P=0.25);⑤刺激频率:高频次刺激与低频次刺激耳穴在有效率、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需要谨慎对待;⑥不良反应:耳针(耳穴贴压)治疗较西药不良反应例数少(MD=0.15,95%CI:0.06~0.35,Z=4.38,P<0.0001)。结论:耳针治疗失眠较中西药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可以改善失眠的相关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临床疗效及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研究方法,评价了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诊就诊的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编程的计算机随机分组,其中耳针组48例,假耳穴组48例。耳针组采用颈椎穴、枕穴、神门穴耳针干预;假耳穴组采用相对应的3个假耳穴耳针干预。隔2日换1次耳针,疗程为1周,以有效率为疗效结局指标。以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直接成本作为成本,用Excel 2003进行了成本和均值的计算,用TreeAge Pro 2009软件构建了决策树,进行了CEA及敏感性分析。CEA以C/E,ICER为结局指标,进行了治疗1周的CEA分析。结果:耳针组与假耳穴组相比,治疗前与颈型颈椎病预后相关的基线资料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耳针组有效率优于假耳穴组。治疗后1周的C/E表明耳针组相对于假耳穴组的ICER为22,单变量敏感性分析与双变量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CEA的结果在有些情况下不太稳定。结论:耳针与假耳穴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经济学评价表明治疗后1周时耳针组的C/E优于假耳穴组,治疗后1周时耳针组相对于假耳穴组的ICER为22,患者可凭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选用。应用该结论时要注意相关概率和耳针组有效病例的直接成本对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耳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耳针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共37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①耳针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优于单用安眠西药(RR=1.26,95%CI:1.15~1.39,Z=4.77,P<0.00001)、常规针刺治疗(RR=1.10,95%CI:1.05~1.16,Z=3.83,P=0.0001)、中药治疗(RR=1.41,95%CI:1.23~1.63,Z=4.80,P<0.00001);②耳针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安眠西药治疗(MD=-1.61,95%CI:-2.61~-0.60,Z=3.14,P=0.002)、中成药治疗(MD=-3.76,95%CI:-4.84~-2.68,Z=6.84,P<0.00001),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2,95%CI:-2.11~0.08,Z=1.82,P=0.07);③耳穴选择:迷走神经分布区耳穴为主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其他耳区穴位为主治疗(MD=-3.21,95%CI:-4.45~-1.96,Z=5.03,P<0.00001);④刺激物选择:使用不同刺激物(磁珠、王不留行籽、微针)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62,95%CI:0.71~3.73,Z=1.14,P=0.25);⑤刺激频率:高频次刺激与低频次刺激耳穴在有效率、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需要谨慎对待;⑥不良反应:耳针(耳穴贴压)治疗较西药不良反应例数少(MD=0.15,95%CI:0.06~0.35,Z=4.38,P<0.0001)。结论:耳针治疗失眠较中西药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可以改善失眠的相关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