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一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
1
作者 石雨泰 陈建业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乳齿鲵只在欧洲有记录。因此这一发现表明乳齿鲵这一支系在晚三叠世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与东亚地区。一块疑似腰带化石指示还有另一类四足动物共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实体化石记录的一个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济源 晚三叠世 谭庄组 四足动物 离片椎类 乳齿鲵
下载PDF
娃娃鱼家族生活距今1.6亿年前
2
《中国科技财富》 2003年第4期95-95,共1页
3月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北大教授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的关于最早真螈化石记录的论文。 真螈类是两栖动物纲中的一个原始类群,在研究两栖动物起源进化方面有重要意义。此次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发现了距... 3月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北大教授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的关于最早真螈化石记录的论文。 真螈类是两栖动物纲中的一个原始类群,在研究两栖动物起源进化方面有重要意义。此次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是该类群已知的最早化石记录。新发现的蝾螈类化石可归入隐鳃螈科,与现生的大鲵(俗称“娃娃鱼”)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娃娃鱼 真螈类动物 两栖动物 1.6亿年 动物化石 亲缘关系
下载PDF
萌系“蛟龙”隐居香港:探访香港瘰螈
3
作者 朱浩文 《博物》 2013年第3期40-45,共6页
这些年我来到香港上学,在意料中的高楼大厦之外,还惊奇地发现这里有很多保护良好的郊野公园。某天从互联网上得知,有一种香港独有的野生动物,叫做香港瘰螈(瘰,音“裸”,意指此蝾螈身上有疣突),它也是香港唯一一种有尾两栖类。... 这些年我来到香港上学,在意料中的高楼大厦之外,还惊奇地发现这里有很多保护良好的郊野公园。某天从互联网上得知,有一种香港独有的野生动物,叫做香港瘰螈(瘰,音“裸”,意指此蝾螈身上有疣突),它也是香港唯一一种有尾两栖类。我非常希望能亲眼目睹这种可爱的小动物,于是我开始了香港瘰螈探秘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有尾两栖类 郊野公园 野生动物 互联网 小动物 蝾螈
原文传递
热河生物群的两栖动物
4
作者 王原 郭建崴 《化石》 2000年第2期2-4,共3页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两栖动物 分类 中生代 化石
下载PDF
中国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 被引量:22
5
作者 季强 姬书安 +5 位作者 尤海鲁 张建平 袁崇喜 季鑫鑫 李景路 李印先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63-369,共7页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sinensisgen.et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华神州鸟 辽宁义县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恐龙 初鸟类化石
下载PDF
从古蛙到现代蛙
6
作者 王原 郭建崴 《化石》 2000年第1期6-7,共2页
关键词 三燕丽蟾 古蛙 无尾两栖类 生态环境保护 化石
下载PDF
内蒙发现最早真螈化石
7
《Newton-科学世界》 2003年第4期9-9,共1页
关键词 动物化石 真螈 内蒙古 原始类群 两栖动物
原文传递
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化石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原 高克勤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7-412,共6页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骨架 ,描述了辽宁西部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的无尾两栖类 :三燕丽蟾 (新属、新种 )Callobatrachussanyanensisgen .etsp .nov .,并把它归入盘舌蟾科 .这是中国第 1件盘舌蟾类化石及亚洲盘舌蟾类最早的化石记录 ...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骨架 ,描述了辽宁西部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的无尾两栖类 :三燕丽蟾 (新属、新种 )Callobatrachussanyanensisgen .etsp .nov .,并把它归入盘舌蟾科 .这是中国第 1件盘舌蟾类化石及亚洲盘舌蟾类最早的化石记录 ,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第 2种产自中生界的具完整骨架的盘舌蟾类 .盘舌蟾科被普遍认为是一原始的无尾类类群 ,亚洲虽有现生代表 ,却始终无确定的化石记录 .辽西的新发现将该类群在亚洲的时间分布提前了至少 1亿 2千万年 ,并对这一原始无尾类类群的解剖学以及历史分布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舌蟾科 无尾目 晚侏罗世 化石 两栖纲 亚洲
原文传递
陕西鄂尔多斯盆地中三叠统一离片椎类牙齿化石
9
作者 武瑞 涂黎 韩凤禄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58,共5页
陕西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中三叠统铜川组发现一枚牙齿化石。该枚牙齿具有如下特征:牙齿细长,外形呈圆锥形,齿冠基部横截面为圆形,齿冠整体较直,沿长轴稍微向后缘弯曲,齿冠表面无齿脊和锯齿分布,发育纵向延伸的沟槽状纹饰。通过与鳄... 陕西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中三叠统铜川组发现一枚牙齿化石。该枚牙齿具有如下特征:牙齿细长,外形呈圆锥形,齿冠基部横截面为圆形,齿冠整体较直,沿长轴稍微向后缘弯曲,齿冠表面无齿脊和锯齿分布,发育纵向延伸的沟槽状纹饰。通过与鳄型类、蛇颈龙类和离片椎类的牙齿比较,该标本可以归入离片椎类。这枚牙齿化石为这一类群在中三叠统铜川组的首次发现,代表了离片椎类在华北板块最晚的化石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三叠世 铜川组 离片椎类 牙齿
下载PDF
中国发现蝾螈化石
10
《走近科学》 2003年第5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蝾螈化石 软体动物 两栖动物
原文传递
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中的两栖类──甘肃玉门晚二叠世脊椎动物群系列报道之五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锦玲 程政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4-247,共14页
首次记述了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中的两栖类。其中走廊泰齿螈(Ingentidenscorridoricus gen.et sp.nov.)和祁连兄弟迟滞螈(Phratochronis qilianensis gen.et... 首次记述了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中的两栖类。其中走廊泰齿螈(Ingentidenscorridoricus gen.et sp.nov.)和祁连兄弟迟滞螈(Phratochronis qilianensis gen.et sp.nov)为石炭蜥目迟滞鳄科(Anthracosauria, Chroniosuchidae)的新成员。前者个体较大,具为数众多的犬齿状齿和齿骨表面的齿骨沟,冠状骨无齿,下颌表面纹饰蜂窝型;后者个体较小,侧生型齿,上颌仅有3个粗大的犬齿状齿。石油似卡玛螈(Anakmacops petrolicus gen.et sp.nov.)是中国二叠纪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的唯一代表。头骨中等大小,吻部扁平,前颌孔被前颌骨和锄骨包围,内鼻孔长大,锄骨表面粗糙,内鼻孔内缘光滑。这3个新属种的发现丰富了大山口动物群的组成,进一步证实了它与俄罗斯晚二叠世脊椎动物群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玉门 晚二叠世 石炭蜥目 离片椎目 两栖类
下载PDF
依据恐龙化石恢复印度板块的运行轨迹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晓思 常燕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89-1696,共8页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印度板块曾经连续两次撞击了欧亚板块。第一次发生在近200Ma前,通过印度板块将冈瓦纳大陆上的恐龙动物群带到了亚洲,使中国首次出现了早侏罗世恐龙。确切地说,中国恐龙起源于印度板块的第一次撞击。侏罗纪之后,印度...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印度板块曾经连续两次撞击了欧亚板块。第一次发生在近200Ma前,通过印度板块将冈瓦纳大陆上的恐龙动物群带到了亚洲,使中国首次出现了早侏罗世恐龙。确切地说,中国恐龙起源于印度板块的第一次撞击。侏罗纪之后,印度板块又被引发起顺时针转动,在其东部出现了与泰国之间的断裂,并最终孕育着孟加拉湾的形成,为第二次撞击拉开了序幕。55Ma前印度板块再次撞向欧亚板块的西藏地区,造就了喜马拉雅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板块 中国恐龙 起源
下载PDF
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一新的有尾两栖类 被引量:38
13
作者 王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0-103,161-164,共4页
 描述了内蒙古宁城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一新的有尾两栖类:奇异热河螈(新属、新种)Jeholotriton paradoxus gen. et sp. nov.。标本保存了完好的相关节的骨架印痕,头骨中的翼 骨具有一个不与上颌...  描述了内蒙古宁城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一新的有尾两栖类:奇异热河螈(新属、新种)Jeholotriton paradoxus gen. et sp. nov.。标本保存了完好的相关节的骨架印痕,头骨中的翼 骨具有一个不与上颌骨相连,而与头骨中部相连的前内侧突,这使它区别于其他早期有尾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宁城 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有尾两栖类
下载PDF
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文芠 张启跃 +4 位作者 刘俊 胡世学 周长勇 黄金元 谢韬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93,共9页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5 km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5 km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完好地体现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根据含化石地层中发现的微体化石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确认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目前发现的海生爬行类种类丰富,基本涵盖了三叠纪时期主要的海生爬行类别,包括鱼龙类、鳍龙类、原龙类以及初龙类。中生代是对海生爬行类至关重要的时期。由于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留下的遗迹化石,它们的运动模式还一直存在争议。云南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中发现数百枚保存完好的幻龙类足迹——罗平双桨迹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为研究其运动模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另外罗平生物群中巨型捕食者张氏幻龙Nothosaurus zhangi的发现也支持了罗平双桨迹造迹者的存在。张氏幻龙拥有三叠纪世界上最大的头骨,这些处于食物链顶层的海生爬行类的繁盛说明当时生态系统已经很完善,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化石库 安尼期 复苏 巨型捕食者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巫山之鲵
15
作者 龚宇舟 《大自然》 2016年第4期74-75,共2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出自唐朝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意思是见识过深广的大海后,就很难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领略过巫山翻滚的云海后,其他的云都显得黯然失色。之所以提到元稹的这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出自唐朝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意思是见识过深广的大海后,就很难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领略过巫山翻滚的云海后,其他的云都显得黯然失色。之所以提到元稹的这句诗,是想要向大家介绍一种以“巫山”命名的有尾两栖类——巫山北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 有尾两栖类 巫山北鲵 分类沿革
原文传递
中国化石两栖类和有鳞类研究进展:过去15年回顾(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原 苏珊.E.埃文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73,共14页
过去15年中,我国的化石两柄类和有鳞类研究取得了加速进展。共报道了16种两栖类和22种有鳞类,其中15种两栖类和11种有鳞类为新种,包括我国最古老的四足动物宁夏晚泥盆世的潘氏中国螈,湖北中三叠世的大型全椎两栖类宽头远安鲵,东北晚侏罗... 过去15年中,我国的化石两柄类和有鳞类研究取得了加速进展。共报道了16种两栖类和22种有鳞类,其中15种两栖类和11种有鳞类为新种,包括我国最古老的四足动物宁夏晚泥盆世的潘氏中国螈,湖北中三叠世的大型全椎两栖类宽头远安鲵,东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多种滑体两栖类(如无尾类三燕丽蟾和北票中蟾,有尾类奇异热河螈和东方塘螈),华北占近纪的蜥蜴类(如淅川短齿蜥和垣曲响蜥),以及内蒙古晚白垩世的多种蜥蜴类等。部分旧属种被修订,多与热河生物群的种类有关,如细小矢部龙过去依据幼年个体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细弱的蜥蜴,新材料显示它实为大型强壮的种类。一批新的两栖类和有鳞类重要化石点被发现,如辽宁北票市四合屯、陆家屯和葫芦岛市水口子,河北丰宁县炮仗沟以及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和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我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栖类和有鳞类对研究滑体两栖类和有鳞类相关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但系统发育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两栖类 蜥蜴类 化石 分类学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价值连城的小池塘
17
作者 CurtisRist 任琨 《科学与生活》 2003年第2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蝾螈 化石 两栖动物 起源
下载PDF
河北围场下白垩统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两栖类:有尾类)的再研究(英文)
18
作者 戎钰芬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36,共16页
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于2009年基于一件产自河北围场下白垩统不完整的骨骼印痕标本命名。然而由于标本变形导致皇家螈的部分解剖学特征被曲解,系统发育位置也存在争论。本文基于8件新标本对该蝾螈的鉴定特征和系统发... 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于2009年基于一件产自河北围场下白垩统不完整的骨骼印痕标本命名。然而由于标本变形导致皇家螈的部分解剖学特征被曲解,系统发育位置也存在争论。本文基于8件新标本对该蝾螈的鉴定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进行了修订。研究显示,皇家螈是一种腕骨和跗骨骨化的幼态持续型蝾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包括犁骨齿列横向排列、副蝶骨前端呈齿状、基鳃骨II呈三射型,尾长超过吻臀距以及肩胛乌喙骨的乌喙端呈矩形。新的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三个近裔共性将围场皇家螈、热河螈和胖螈归入蝾螈亚目。此外,它们还与隐鳃鲵亚目共有"肋骨单关节头"这一特征,显示这三种蝾螈可能代表了隐鳃鲵亚目与蝾螈亚目分离时期这一重要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围场 下白垩统 蝾螈亚目 围场皇家螈 形态学 系统发育学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Liaoxitritonzhongjiani) 被引量:19
19
作者 董技明 王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告列形态等与小科的激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好的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徙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早白垩世 有尾两栖类 两栖类
下载PDF
辽宁北票发现一新的无尾两栖类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春玲 刘金远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一具保存有皮肤印痕的完整骨骼化石,描述了采自辽宁北票黄半吉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的一新的无尾两栖类,并确立其为一新属、新种一孟氏大连蟾(Dalianbatrachus mengigen.et.sp.nov.)。该化石以其尾杆骨较长,超过荐前椎的... 根据一具保存有皮肤印痕的完整骨骼化石,描述了采自辽宁北票黄半吉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的一新的无尾两栖类,并确立其为一新属、新种一孟氏大连蟾(Dalianbatrachus mengigen.et.sp.nov.)。该化石以其尾杆骨较长,超过荐前椎的总长度,胫腓骨与股骨等长和跗节长小于胫腓骨长的一半而区别于其它两栖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舌蟾科 无尾目 辽宁北票 黄半吉沟 义县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