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内蒙古东南部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及人群融合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刘晓迪
魏东
王婷婷
张昕煜
胡耀武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4-775,共12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5CB953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3018)。
-
文摘
内蒙古东南部是辽西地区粟作农业起源地的中心区域,也是历史时期农、牧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战国早中期,该地主要为北方民族聚居地,具有多元的族群文化和复杂的经济类型;战国晚期,随燕文化的北扩,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农耕技术促使此地的文化与人群趋于统一。纵观战国时期,农耕经济在内蒙古东南部先民的生存方式中居于何种地位,对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又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仍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以赤峰地区战国时代水泉和大山前墓地出土的67例人骨及牙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主要摄食C_(4)类,包括粟、黍等作物和(或)以粟类副产品为食的动物,反映了其生存方式为以种植粟类作物为基础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部分先民的同位素数据,表明也存在着渔猎经济。结合该区域已发表的人骨C、N稳定同位素数据,我们发现,粟作农业始终在该地先民生存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
关键词
考古学
战国时期
内蒙古
粟作农业
稳定同位素
-
Keywords
Archaeology
Warring States
Inner Mongolia
Millet agriculture
Stable isotopes
-
分类号
Q615.2
[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四川宁南钟家梁子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
- 2
-
-
作者
朱语桐
张国文
郑万泉
张燕
-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79,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汉唐时期鲜卑融入中华文明的考古学综合研究”(23VJXG032)。
-
文摘
本文通过对四川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人骨样品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索该遗址及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结果显示,钟家梁子遗址先民的δ^(13)C值范围为-18.4‰~-10.0‰,δ^(15)N值范围为4.76‰~12.63‰,表明其食物结构中C_(3)、C_(4)类食物均占有一定比例,且摄入了较多的动物性蛋白;不同性别、年龄及葬俗的群体间存在食谱差异。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相关考古成果,推测钟家梁子遗址先民从事稻/粟混作农业,并通过采集野生植物进行补充;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渔猎及家畜饲养均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金沙江中下游地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梳理,发现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作物结构一直以稻/粟混作为主,青铜时代开始种植小麦、大麦、大豆等作为补充,对植物资源的利用越发灵活和多样化。此外,该地区不同遗址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可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形阻隔、人群交流及当地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
关键词
金沙江
人骨
稳定同位素
饮食
生业经济
-
Keywords
Jinsha River
human bones
stable isotope
diet
subsistence economy
-
分类号
Q615.2
[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