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柳祖汉 杨孟达 +2 位作者 钟建华 郭月清 温志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4,共4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的碳酸盐岩层中发现有藻类、介形虫、有孔虫、腹足类、多毛类等化石.除藻类外各种生物的数量都比较少.生物具有个体小,壳体构造简单,多样性低等特点.所有生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根据该区古生物特征分析和与其它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的碳酸盐岩层中发现有藻类、介形虫、有孔虫、腹足类、多毛类等化石.除藻类外各种生物的数量都比较少.生物具有个体小,壳体构造简单,多样性低等特点.所有生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根据该区古生物特征分析和与其它地区的对比,认为当时该区生物生长于内陆半咸化湖至咸化湖环境,而不是海相或海陆过渡相环境.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特征 第三系 碳酸盐岩层 环境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生物灭绝与化石记录
2
作者 J.John Sepkoski Jr. 胡季平 《地质科学译丛》 1994年第3期32-34,共3页
化石记录中有丰富的生物灭绝证据。海洋动物中平均寿命大约只有4Ma。生物种的这个寿命转换成平均更新率为每百万年25%。如果这种计算用于整个生物群的话,并假设地球上大约有1000万个物种,那么平均每年有2~3个物种会自然灭绝。这种逻... 化石记录中有丰富的生物灭绝证据。海洋动物中平均寿命大约只有4Ma。生物种的这个寿命转换成平均更新率为每百万年25%。如果这种计算用于整个生物群的话,并假设地球上大约有1000万个物种,那么平均每年有2~3个物种会自然灭绝。这种逻辑是简单的,但有点使人误解,因为有些平均年份可以极少发生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古生物 地史 生物灭绝 白垩纪
下载PDF
应用牙形刺色变指标探讨鄂尔多斯西缘北段奥陶系有机质成熟度 被引量:2
3
作者 于芬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0-184,共5页
作者应用牙形刺色变指标(CAI)对鄂尔多斯西缘北段两个构造单元的奥陶系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部位的CAI=3~3.5,古地温约115~140℃,有机质演化阶段为成熟至高成熟;逆冲推覆构造带通喀拉高断块... 作者应用牙形刺色变指标(CAI)对鄂尔多斯西缘北段两个构造单元的奥陶系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部位的CAI=3~3.5,古地温约115~140℃,有机质演化阶段为成熟至高成熟;逆冲推覆构造带通喀拉高断块的CAI=1.5,古地温约43℃,有机质演化阶段尚处于未成熟。另据古生物和CAI资料,对通喀拉高断块形成于燕山运动的认识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牙形刺 生物地层学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侏罗世非海相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邓胜徽 赖星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A00期117-120,共4页
吐哈盆地七克台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有2属12种,其中1个新种,4个未定种。该组合与国内外中侏罗世中晚期介形类化石组合可以对比,表明七克台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这一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我国中侏罗世介形类动物群资料,对... 吐哈盆地七克台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有2属12种,其中1个新种,4个未定种。该组合与国内外中侏罗世中晚期介形类化石组合可以对比,表明七克台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这一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我国中侏罗世介形类动物群资料,对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地的划分和对比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海相介形类 化石 地层 侏罗纪
下载PDF
太平洋地区晚第三纪事件的时空分布──IGCP246主要成果和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6期562-566,共5页
IGCP246着重研究太平洋地区晚第三纪事件的时空分布。本文综述其主要成果,包括:①气候最适期事件,②海水变冷、上升流事件,③构造运动和相关的古生物地理事件,和④重大的生物演化事件;评述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及给... IGCP246着重研究太平洋地区晚第三纪事件的时空分布。本文综述其主要成果,包括:①气候最适期事件,②海水变冷、上升流事件,③构造运动和相关的古生物地理事件,和④重大的生物演化事件;评述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及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太平洋地区 地层 时空分布 古生物
下载PDF
公投制宪与民族自决——驳"台独"谬论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6-49,共4页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却一意孤 行,一定要为台湾独立制造所谓的"事实证据",并不顾岛内大多数民众及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策动"3.20公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却一意孤 行,一定要为台湾独立制造所谓的"事实证据",并不顾岛内大多数民众及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策动"3.20公投"。 今就"公投"与"民族自决"的关系及"公投"的惨败,驳"台独"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公投 民族自决 台独分子
下载PDF
殷商青铜器矿料来源与铅同位素示踪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常向阳 朱炳泉 金正耀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23-326,共4页
出土地点相距较远的殷商青铜器具有相似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却与周代以后的青铜器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有异常铅同位素组成的殷商青铜器 ,其资源产地却是一个谜 .地质、地球化学与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特别是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应用... 出土地点相距较远的殷商青铜器具有相似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却与周代以后的青铜器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有异常铅同位素组成的殷商青铜器 ,其资源产地却是一个谜 .地质、地球化学与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特别是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应用可能是解开这个谜底的重要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青铜器 矿料来源 铅同位素
下载PDF
山东诸城棠棣戈庄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宝红 柳永清 +9 位作者 旷红伟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彭楠 许欢 陈军 刘海 徐加林 汪明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466,共13页
新近野外调查发现,山东诸城西北棠棣戈庄下白垩统大盛群发育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赋存于大盛群田家楼组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黄绿色粉砂岩韵律层中。研究区共发现29个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23个构成1条半圆形行迹,初... 新近野外调查发现,山东诸城西北棠棣戈庄下白垩统大盛群发育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赋存于大盛群田家楼组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黄绿色粉砂岩韵律层中。研究区共发现29个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23个构成1条半圆形行迹,初步研究确定造迹者为蜥脚类恐龙,个体较小、身长3~4m、处于漫步状态。根据岩层中共生发育的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纹层理、水平层理、雨痕、泥裂等沉积构造,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大盛群为滨浅湖沉积,可进一步划分出砂质滩坝、滩坝边缘、沙泥混合滩及泥滩等沉积微相,恐龙足迹化石产在砂质滩坝微相细砂岩、粉砂岩层面上。河湖相细砂岩、粉砂岩有利于恐龙足迹化石赋存,也暗示蜥脚类恐龙喜好在湖岸边活动,表明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早白垩世 大盛群 蜥脚类恐龙 足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山东诸城早白垩世中期超大规模恐龙足迹群及其古地理与古生态 被引量:18
9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彭楠 陈军 汪明伟 王宝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7-488,共22页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少63条行迹,作者系统实测了其中50条,并据足迹大小指数—复步长和GAE(跷脚龙—安琪龙—实雷龙)图解给出了识别3类兽脚类足迹的经验性数值。足迹点沉积特征显示,浅湖相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逐渐过渡为滨湖相砂岩。足迹层及其邻近层位波痕、泥裂发育,根据波脊线恢复的古岸线方向为东西向,波浪运动方向呈现出北至北西周期性变化,表明可能存在季节性风向变化。泥裂以及恐龙分布特征显示足迹点以S/WS为湖心方向,以N/EN为湖岸方向。似跷脚龙类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足迹分布区域的差异性表明东方强壮百合龙类生活区域更靠近湖岸。恐龙足迹中存在的明显叠盖现象表明足迹不是同时,而是多次活动遗迹。小型兽脚类行迹中较多近于平行的行迹体现了集群性生活习性。行进行为研究又显示兽脚类的绝大多数为快速奔跑状态,但蜥脚类等为慢行状态。兽脚类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足迹数量之比远大于正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比也表明,早白垩世中期的胶莱盆地生存着以兽脚类为主、蜥脚类和鸟脚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以及沂沭断裂带内蜥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鸟类逐渐繁盛,这与华北北部恐龙足迹所恢复的造迹恐龙动物群特征较为一致。中国北方、韩国、日本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化石发育情况暗示,晚中生代中国北方以及东亚地区发育一个以恐龙等脊椎动物为主的大型陆地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诸城 早白垩世 莱阳群 恐龙足迹 古地理 古生态
下载PDF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军 旷红伟 +10 位作者 柳永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彭楠 许欢 刘海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临沭 早白垩世晚期 大盛群 恐龙足迹
下载PDF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楠 柳永清 +10 位作者 旷红伟 吴清资 刘海 陈军 许欢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28,共12页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沭断裂带 恐龙足迹 下白垩统 差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