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0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遥感卫星图像中线性地质特征的自动提取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今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2-258,T001,共8页
从卫星遥感图像上识别和提取与地质构造有关的线性特征是遥感技术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方向。现有的遥感技术多采用单波段遥感图像,提取的线性特征通常不够完整。本文介绍一种用多波段遥感图像提取线性地质特征的方法。... 从卫星遥感图像上识别和提取与地质构造有关的线性特征是遥感技术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方向。现有的遥感技术多采用单波段遥感图像,提取的线性特征通常不够完整。本文介绍一种用多波段遥感图像提取线性地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采用作者研究开发的一种线性特征网络提取和分析系统,称为LINDA系统。结果表明,多波段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比已有的单波段方法得到了更为满意的线性特征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图像 线性地质特征 自动提取 第四纪地质
下载PDF
松辽分水岭东段白土山组成因与时代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庆 杨景春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综合考虑松辽分水岭东段地区白土山组的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地貌部位及第四纪以来松辽分水岭的演化过程、松辽水系的变迁,认为其为河流冲积物,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关键词 松辽分水岭 冲积物 白土山组 早更新世早期 地层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空布岗峰东麓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及其初步的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5
3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赵希涛 马志邦 叶培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7-813,共7页
野外调查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空布岗峰东麓晚第四纪期间至少发育了4套冰碛物.初步的U系和热释光(TL)测年结果表明,该区最早的冰川作用出现在MIS6(深海氧同位素阶段)之前,并可能是该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作用过程.最近一次... 野外调查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空布岗峰东麓晚第四纪期间至少发育了4套冰碛物.初步的U系和热释光(TL)测年结果表明,该区最早的冰川作用出现在MIS6(深海氧同位素阶段)之前,并可能是该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作用过程.最近一次显著的冰川作用出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期,其时代约为160.9~109.0kaBP或略早,大致对应MIS6,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阶段.最近的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发生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期间,其中包含了多个次一级的冰川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喜马拉稚山脉 错那-拿日雍错地堑 第四纪 冰川作用 MIS6
下载PDF
豫西甘山第四纪冰斗系统的发现及其与MIS的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照波 王江月 +2 位作者 王全义 徐宪立 李宝杰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在调查东亚冷槽西壁冰川遗迹及其海拔梯度的过程中,发现了甘山冰斗系统与磨光面、擦痕、漂砾等冰川遗迹。进而对该冰斗系统进行成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冰斗系统的"冰斗环退"的形成方式。以此为基础,就甘山冰斗系统与MIS之间... 在调查东亚冷槽西壁冰川遗迹及其海拔梯度的过程中,发现了甘山冰斗系统与磨光面、擦痕、漂砾等冰川遗迹。进而对该冰斗系统进行成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冰斗系统的"冰斗环退"的形成方式。以此为基础,就甘山冰斗系统与MIS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甘山冰斗系统是以"冰斗环退"方式形成的,该冰斗环退系统完整展现了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过程,对研究冰期的雪线高程、环境演化规律、冰川作用的进退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冰斗环退"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对应的"冰斗环进"机制。冰斗环进代表了冰川作用由高向低推进过程,冰斗环退代表了冰川作用由低向高撤退过程。通过影像分析,初步将甘山冰斗系统划分四段,共解析出了50余套冰斗环,冰川作用的时代可追溯到2.56 Ma。根据冰斗的环进、环退特征,进而发现C28冰斗环所对应MIS56,也即1.60Ma,可能为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过程中的冰进向冰退演化的重要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山 冰斗系统 东亚冷槽 MIS 冰进 冰退 冰斗环 三角脊
下载PDF
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更新统沉积特征及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之晟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内蒙古扎鲁特旗处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对季风强弱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本文以扎鲁特旗地区的更新统赤峰黄土与乌尔吉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剖面中沉积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粒度、碳酸盐、磁化率、孢粉、光释光等指标分析研... 内蒙古扎鲁特旗处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对季风强弱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本文以扎鲁特旗地区的更新统赤峰黄土与乌尔吉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剖面中沉积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粒度、碳酸盐、磁化率、孢粉、光释光等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光释光测年结果为(130.8±6.1)~(38.7±1.7)ka,赤峰黄土的气候环境以温暖湿润草原植被景观为主,底部和顶部出现较短暂的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植被景观;乌尔吉组气候环境变化总体表现为凉爽干燥荒漠草原-草原植被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统 乌尔吉组 赤峰黄土 沉积特征 气候环境 扎鲁特旗 内蒙古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阳江流域BZK0402孔多重地层划分及其冰后期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忠良 张晋喆 +4 位作者 沈仕豪 黄蒙 徐锦龙 葛海影 Simon M.Jowitt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5-666,共12页
【研究目的】开展水阳江流域标准孔BZK0402孔多重地层划分,探讨长江支流水阳江流域冰后期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响应以及古丹阳湖的成因和形成时代。【研究方法】以岩石地层为基础,在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双重约束下,对BZK0402孔进行多重地... 【研究目的】开展水阳江流域标准孔BZK0402孔多重地层划分,探讨长江支流水阳江流域冰后期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响应以及古丹阳湖的成因和形成时代。【研究方法】以岩石地层为基础,在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双重约束下,对BZK0402孔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分析BZK0402孔和长江河谷、长江三角洲等邻区钻孔。【研究结果】BZK0402孔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中—下更新统大桥镇组、全新统芜湖组。钻孔所属的长江三角洲西缘河湖环境沉积物对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升降和气候变化存在沉积响应:末次盛冰期,长江中下游河流比降大,区内河流侵蚀作用强烈,沉积物以砂砾石层为主;全新世早期,区内受冰后期海侵影响,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沉积环境由河漫滩相向湖相过渡。植被覆盖类型以针叶林为主,林下蕨类植物生长茂盛。平原地区发育湖泊沼泽;全新世中期,海侵逐渐至最大,区内发育湖相淤泥质黏土。森林面貌以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全新世晚期至今,区内沉积物有扰动现象。【结论】长江支流水阳江河谷中不仅是全新世沉积,还发育更新世沉积。水阳江流域内古丹阳湖形成于全新世早期,其形成与全新世海侵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14)C测年 光释光测年 古丹阳湖 全球气候变化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
下载PDF
云南大阴洞遗址MIS 3阶段以来的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
7
作者 张俞 杨青 +6 位作者 杨帆 曾跃明 张泽涛 杨万书 邹梓宁 石林 郑洪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47,共19页
大阴洞遗址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开展大阴洞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研究,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古人类活动及其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沉积学原理结合粒度指标分析,还原... 大阴洞遗址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开展大阴洞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研究,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古人类活动及其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沉积学原理结合粒度指标分析,还原了大阴洞地层沉积演变过程,解释了地层年代倒转现象,复原了原始沉积物被片流搬运再沉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孢粉、炭屑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大阴洞剖面深度为269 cm,AMS^(14)C测年结果显示剖面原始沉积年代大致为>45473 cal.a B.P.至851±71 cal.a B.P.;剖面沉积物孢粉、炭屑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MIS 3阶段以来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气候变化显著,至少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MIS 3阶段植被面貌变化明显,早期以落叶乔灌木林为主,中期主要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晚期则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气候经历了凉湿→冷→暖湿的变化,炭屑浓度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总体由弱到强;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植被面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气候温和,人类活动强度较弱;全新世晚期森林植被主体为落叶阔叶乔灌木,气候虽然偏凉干,但古人类已开始经营稻作农业,完成了生业模式、生存策略的改变。本研究为中国西南地区MIS 3阶段以来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阴洞遗址 沉积过程 孢粉 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华北泥河湾盆地黄土沉积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小强 李华梅 李海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9-216,共8页
选取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和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顶部的黄土沉积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特征的研究 ,以期揭示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状况。结果表明 ,黄土沉积可以划分为S1 、L1 和S0 三层 ,与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剖面的黄土堆积和深海氧... 选取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和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顶部的黄土沉积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特征的研究 ,以期揭示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状况。结果表明 ,黄土沉积可以划分为S1 、L1 和S0 三层 ,与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剖面的黄土堆积和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1—MIS5可以很好的对比。它记录了这一地区 1 30kaB P 以来至少千年尺度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 ,也说明这一地区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剖面黄土沉积说明盆地在更新世晚期的发育具有差异性 ,由于断块差异性升降运动使盆地西部继续接受湖相沉积 ,而东部则湖盆消失 ,接受黄土堆积。这些初步成果对研究盆地晚更新世时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黄土沉积 古地理 磁化率 粒度 晚更新世 深海氧同位素
下载PDF
陕西洛川L_1~S_4黄土-古土壤湿陷性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景波 楚纯洁 +4 位作者 马延东 罗小庆 羽翔林 王文芳 周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9-406,共8页
利用工程压缩实验方法,对陕西洛川坡头黄土剖面L1黄土至S4古土壤进行了湿陷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kg压力下L1~S4湿陷系数变化在0.002 ~0.091之间,S2古土壤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土层分布深度为20m.L1和L2黄土分别为强湿陷性... 利用工程压缩实验方法,对陕西洛川坡头黄土剖面L1黄土至S4古土壤进行了湿陷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kg压力下L1~S4湿陷系数变化在0.002 ~0.091之间,S2古土壤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土层分布深度为20m.L1和L2黄土分别为强湿陷性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分别为0.071和0.056;S1古土壤上部和S2古土壤分别为弱湿陷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平均分别为0.018和0.031.3kg压力下L4黄土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分布深度达到了28.6m.在L4黄土和其之上的层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重湿陷性.在洛川坡头剖面L3黄土之下的土层已不具有湿陷性,表明导致黄土湿陷的不稳定的土壤结构性孔隙在该层黄土及其以下已经受到了重力作用的破坏.洛川剖面在0~20m左右深度范围黄土湿陷系数、孔隙度和饱和度在垂向上随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呈波动变化规律,黄土层的湿陷性比古土壤湿陷性强,经受成壤作用弱的S2古土壤比经受成壤强的S1古土壤湿陷强,这是当时的冰期与间冰期成壤作用强弱不同造成的,也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是导致黄土剖面湿陷性强弱变化、饱和度及孔隙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研究成果在黄土工程性质、工程性质产生原因和垂向变化规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孔隙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饱和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孔隙度与饱和度具有指示黄土湿陷性强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湿陷性 湿陷性成因 分布深度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MIS 2阶段沙漠-黄土过渡带萨拉乌苏河流域环境演变记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成君 张菀漪 +4 位作者 张丽 张静雅 程明明 王小雨 李保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51-562,共12页
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米浪沟湾地层(位于沙漠-黄土过渡带萨拉乌苏河流域)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有机分子化合物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IS2阶段(6.0~16.5m、11~30ka BP)主要以湖沼相(砂质粉砂)-古土壤... 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米浪沟湾地层(位于沙漠-黄土过渡带萨拉乌苏河流域)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有机分子化合物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IS2阶段(6.0~16.5m、11~30ka BP)主要以湖沼相(砂质粉砂)-古土壤(泥质粉砂)-河流相(粉砂质砂)组成;总有机碳在湖沼相和古土壤沉积物中较高,而在河流相沉积物中较低;在23~29ka BP期间,正构烷烃主要以C_(27)、C_(29)、C_(31)为主,指示了稀疏森林草原特征;在17~19ka BP期间,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虽然仍以C_(27)、C_(29)、C_(31)为主,但明显低碳数和中等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增加,指示了森林草原和较长时间淡水湖泊环境;19~23ka BP期间为该地区末次盛冰期,干冷状态下风沙活动强烈;全新世中期2.3ka BP左右至8.0ka BP左右主要以指示菌藻源的C14~C18为主峰碳,为荒漠草原和分散湖泊或水洼环境;MIS 2阶段主要以西风环流水汽输入为主,全新世期间则由夏季风带来降雨;处于季风边缘的沙漠-黄土过渡带,极端干冷环境下冬季风盛行,风沙活动增强,凉湿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繁盛;较高的温度下,尽管绝对降雨量有所增加,但干燥度增加更明显时,生态环境仍然面临恶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MIS 2阶段 湖沼相 正构烷烃 碳氧同位素 西风环流 夏季风 萨拉乌苏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甄治国 钟巍 +2 位作者 薛积彬 郑琰明 刘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4-824,共11页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青藏高原在MIS-3阶段的早期(MIS-3c)和晚期(MIS-3a)较其它区域来说可能温度要高,降水量更为充沛,中期(MIS-3b)气候曾经一度变冷变干,存在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换;东亚季风区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西南季风区则以凉湿为主,而温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MIS-3时期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Heinrich事件与D-O循环在中国不同地区同样着存在不少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 气候变化 HEINRICH事件 D-O循环
下载PDF
南京地区新近纪砂砾层的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志勇 李徐生 +1 位作者 陈英勇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1-369,共9页
南京地区分布着一套新近纪的松散砂砾沉积,曾被统称为雨花台砾石层。依据岩性、层序、沉积构造等特征,我们解译了4个地点砂砾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洞玄观组的沉积环境类似于曲流河沉积,六合组类似于砂质辫状河沉积,雨花台组则属于砾... 南京地区分布着一套新近纪的松散砂砾沉积,曾被统称为雨花台砾石层。依据岩性、层序、沉积构造等特征,我们解译了4个地点砂砾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洞玄观组的沉积环境类似于曲流河沉积,六合组类似于砂质辫状河沉积,雨花台组则属于砾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环境的不同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这些砂砾层是不同时期形成。古流向显示,从中新世到更新世早期本区的流域格局与目前的大体一致。而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却指示河道的坡降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海平面不断下降导致侵蚀基准面降低所引起的,而差异性的构造运动似乎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层 六合组 雨花台组 洞玄观组 新近纪
下载PDF
Stud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Northern Segment on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13
作者 Huang Xuemeng Du Yi Shu Saibin Xie Fur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4期456-466,共11页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in Southwestern China, striking generally northeast. The faul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ary series and magmatic action on its two sides, as well as ...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in Southwestern China, striking generally northeast. The faul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ary series and magmatic action on its two sid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ngling basin, Mangshi basin and the Zhefang basin along it. Due to limited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the study of late Quaternary fault activity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lacking and the time of the newest faulting and the Quaternary slip rate are not clear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images, quantitative geomorphologic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and dating of young terrace deposits and alluvial fans, this paper obtains some new results as follows.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 Holocene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some component of a normal slip. The terrace T1 composing mainly of alluvial deposits formed during 4ka B. P. was offset by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and its left-lateral and its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re 8m - 12m and 2m, respectively. The late Pleistocene alluvial fan was displaced with a left-later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70m and lgm, respectively. The strike-slip rate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2.2mm/a 2.5mm/a and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0.6mm/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epoch. The strike-slip rate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1.8mm/a - 3.0mm/a and vertical slip rate is 0.5mm/a during the Holocene epoch. The proportion of horizontal to vertical displacement is about 4: 1, which means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bout 25 % of the horizontal slip rate. The left-lateral slip rate in the late Holocen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PS measurement. The strike slip rate is of great consistency in different time scale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epoch, indicating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of great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Late Quaternary Faulted landform Slip rate
下载PDF
新疆艾里克湖炭屑记录的中亚干旱区MIS 3中期以来的古火灾演化
14
作者 陈雅茹 刘兴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大规模火灾能够对当地植被和生产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火灾频发,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古火灾的理想地区之一。MIS 3时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间冰阶,气候上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进行古... 大规模火灾能够对当地植被和生产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火灾频发,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古火灾的理想地区之一。MIS 3时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间冰阶,气候上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时段。通过对长时间尺度上的火灾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即有助于我们理解火灾对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又能够为现代预测和治理火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新疆艾里克湖Ailike-2019孔(岩芯长4.49 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花粉通量和炭屑分析,重建艾里克湖约40 ka以来的古火灾演化序列。结果表明,MIS 3中、晚期(40.2~26.7 cal.ka B.P.),植被覆盖度较差,火灾较少;MIS2时期(26.7~11.7 cal.ka B.P.),植被覆盖度差,火灾少;全新世(11.7 cal.ka B.P.至今),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火灾频发。研究区自MIS3中期以来的火灾活动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趋势,说明火灾的发生可能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这与中亚干旱区的其他炭屑记录相似,表明中亚干旱区轨道尺度上的火灾可能主要受可燃生物量控制。暖湿/冷干的气候条件导致植被覆盖度扩张/缩小,从而提供了更多/更少的可燃生物量,使得火灾能够产生大量/少量炭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艾里克湖 MIS 3 炭屑 古火灾
原文传递
新西伯利亚鄂毕河流域全新世测年剖面的地层...
15
作者 О.,ЛА 罗占元 《国外第四纪地质》 1992年第4期1-20,共20页
关键词 地层 古气候 全新世 测年 流域
下载PDF
罗布泊盐湖环状影像成因解释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谢连文 李锋 +1 位作者 李兵海 全旭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6-80,共5页
根据遥感影像信息特征和盐湖气候变化模型,结合盐湖沉积特征和现代盐湖演化理论,通过对环状影像的成因进行解译和分析,将环状影像反映的1000年来盐湖气候变化的信息与北半球同期气候变化曲线对比,认为罗布泊盐湖是现代沉积形成的,是现... 根据遥感影像信息特征和盐湖气候变化模型,结合盐湖沉积特征和现代盐湖演化理论,通过对环状影像的成因进行解译和分析,将环状影像反映的1000年来盐湖气候变化的信息与北半球同期气候变化曲线对比,认为罗布泊盐湖是现代沉积形成的,是现代盐湖向干盐湖的演化历程中,由于气候冷暖交替变化而使盐湖沉积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盐湖 环状影像 气候变化 成因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17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2-42,共11页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海区面积的减小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均导致蒸发量的降低。仅南海的估计,盛冰期水汽供应量便可减少800—1400×109m3/a,约相当现代我国年降水总量的1/8—1/4,是我国陆地冰期气候干旱化的重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相互作用 边缘海 干旱化 古海洋学 更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组的时代、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被引量:68
18
作者 袁宝印 崔久旭 +4 位作者 朱日祥 田文来 李容全 王强 严富华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1期67-73,共7页
通过泥河湾盆地大道坡和洞沟两个剖面的古地磁和古气候学研究,对泥河湾组的时代和地层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泥河湾组Ⅰ ,顶底分别距今约2.48Ma和3.40Ma,属上新世,可与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层对比;泥河湾组Ⅱ段,距今2.48~0.97Ma,可与午城黄... 通过泥河湾盆地大道坡和洞沟两个剖面的古地磁和古气候学研究,对泥河湾组的时代和地层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泥河湾组Ⅰ ,顶底分别距今约2.48Ma和3.40Ma,属上新世,可与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层对比;泥河湾组Ⅱ段,距今2.48~0.97Ma,可与午城黄土对比;泥河弯组Ⅲ段,距今0.97~0.13 Ma,大致可与离石黄土对比.根据上述地层划分方案,建立了泥河湾组地层框架,并进而与其他剖面做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组 地层划分 古地磁 古气候 早更新世
原文传递
沙丘形态动力学数值模拟:以真实空间元胞自动机模型(ReSCAL)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德国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8-379,共12页
沙丘研究不再局限于现有沉积状态的描述,而是延伸到其形成发育机理的研究。本文通过ReSCAL沙丘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ReSCAL沙丘模型实现了风况因素影响下复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揭示了复合沙丘表面次生沙丘形成... 沙丘研究不再局限于现有沉积状态的描述,而是延伸到其形成发育机理的研究。本文通过ReSCAL沙丘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ReSCAL沙丘模型实现了风况因素影响下复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揭示了复合沙丘表面次生沙丘形成与星状沙丘翼角延伸的动力机制,提出了沙丘形态与近地表风况之间的互馈机制对近地表风沙流的影响是次生沙丘出现和星状沙丘翼角延伸的重要原因。2)示踪了沙粒的移动轨迹,发现了沙粒每次在沙丘背风坡的埋藏深度具有随机性,使得沙颗粒的平均埋藏时间不同于以往计算的更新时间,继而发现新月形沙丘沙平均埋藏时间等于纵向最大剖面面积与其对应单宽输沙率的比值。3)基于沙丘脊线走向数学方法的发展,并结合ReSCAL沙丘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双向风况模式下,沙源供应能力的变化不仅能塑造不同的沙丘形态,而且能改变沙丘的生长发育模式,甚至是沙丘臂膀的延伸方向(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形态动力学 ReSCAL沙丘模型 次生沙丘 星状沙丘 平均埋藏时间 风况 沙源供应能力 沙丘脊线走向
原文传递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20
作者 陈天然 肖国桥 +1 位作者 林欣如 潘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个作为主要定年依据的极性倒转界限的研究结果,并将黄土记录的这些界限位置与深海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不同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各地磁极性倒转界限的位置并不一致,其差异可超过一个黄土-古土壤旋回,且不能用lock-in效应、气候和沉积速率差异、黄土地层划分差异来解释。这些地磁极性界限位置的差异指示极性界限附近的黄土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同时,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基于磁极性地层所建立的轨道尺度的黄土年代标尺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存在较大分歧。未来对黄土所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的研究可望为识别极性倒转界限的真实位置提供依据,并最终解决中国黄土与深海记录轨道尺度对比方案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第四纪 磁性地层 重磁化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