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2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驰 范广洲 +1 位作者 周定文 华维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90-600,共11页
为深入了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国天气系统之间的联系,利用1961-2007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月资料和同期中国596站的降水资料,运用经一纬向急流轴和区域平均两种定义方法分析了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 为深入了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国天气系统之间的联系,利用1961-2007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月资料和同期中国596站的降水资料,运用经一纬向急流轴和区域平均两种定义方法分析了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型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对西风急流东西、南北位置转折时段的分析很接近,分别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70年代;对西风急流强度、南北位置周期的表征也很一致,分别为10-15年和5-10年。(2)当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南)时,东部地区整层大气环流呈“南北上升中间下沉(南北下沉中间上升)”的形势,850hPa的流场和水汽通量输送都有利于华北地区(江淮河流)的降水,易于形成“南北多中间少(南北少中间多)”的雨带分布,推测这两种反相位雨型的间隔时间为2.5-5年;相比之下,急流东西位置和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与东部局地降水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副热带西风急流 西风急流强度 西风急流位置 周期 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树奎 鲁子爱 张楠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3,62,共4页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上升,常年水面面积也将大幅增加,库区下垫面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局地气候特征的变化。为了解三峡大坝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基于三峡库区37个雨量站点1958-01-01~2008-12-31逐日有效降水量资料,采用气象诊断旋转...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上升,常年水面面积也将大幅增加,库区下垫面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局地气候特征的变化。为了解三峡大坝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基于三峡库区37个雨量站点1958-01-01~2008-12-31逐日有效降水量资料,采用气象诊断旋转正交经验函数(REOF)方法计算并分析了三峡库区和大坝南北部年均降水量、四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并通过REOF模态图时间系数分析了建坝前后降水量的波动情况。结果发现,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波动,三峡大坝在运行前45年与运行后6年的时间内,年均、四季整个库区与北部降水量差值波动幅度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库区 降水量 旋转正交经验函数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对云南主汛期降水的影响Ⅱ:云南主汛期季节内振荡活动过程及其对MJO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汀 琚建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6-634,共9页
利用NCEP OLR、风场再分析资料和日本APHRO_MA_V1003R1降水资料,针对云南主汛期季节内振荡(ISO)活跃年分析了对应低频对流场、环流场和降水的异常特征,以及热带印度洋大尺度振荡MJO分别激发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和南海热带季风ISO,从而... 利用NCEP OLR、风场再分析资料和日本APHRO_MA_V1003R1降水资料,针对云南主汛期季节内振荡(ISO)活跃年分析了对应低频对流场、环流场和降水的异常特征,以及热带印度洋大尺度振荡MJO分别激发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和南海热带季风ISO,从而对云南主汛期ISO和降水产生的影响。在云南主汛期ISO活跃年,低频对流场和环流场在云南ISO波动的1~3位相和4~6位相呈反位相特征,这主要由热带印度洋低频对流东传、北传和副热带西太平洋低频对流西传造成的。热带印度洋的低频对流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沿孟加拉湾西岸向西南—东北方向传播,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活跃并继续向云南传播;另一方面沿孟加拉湾以南继续东传到南海,激发了南海热带季风ISO活跃并北传到副热带中国东部地区,再沿副热带西传至云南,越过云南后与沿孟加拉湾西岸从东北方向传来的低频对流在孟加拉湾以北地区交汇,完成了一个经纬向接力传播的周期。云南主汛期降水在1~3位相由于副热带低频对流西传和孟加拉湾低频对流东北向传播而处于正距平(第2位相降水最多);在4~6位相,由于副热带低频对流抑制区西传和孟加拉湾低频对流抑制区东北向传播而降水减少(第5位相降水最少),云南主汛期降水与当地低频对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热带印度洋MJO较强时,4-7月以两条路径向云南的三次传播增强和提前,使得云南主汛期ISO活动也加强,对应产生三次低频对流活跃期,这种MJO由热带印度洋向云南的传播需要30~40天的时间。因此,正是热带印度洋MJO分别对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和南海热带季风ISO的激发,使得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这两个亚洲夏季风系统共同作用于云南主汛期ISO,影响当地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ISO) 热带印度洋MJO 云南主汛期降水 孟加拉湾西南季风 南海热带季风
下载PDF
地球为啥“发疯”
4
作者 颜士州 《芳草(经典阅读)》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90,共1页
今年,平均海平面温度超出历史最高温度。大陆气候极其反常,地球仿佛"发疯"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科学家预测,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太阳黑子与气候异常气象学家竺可桢曾指出,太阳黑子多时,长江流域的... 今年,平均海平面温度超出历史最高温度。大陆气候极其反常,地球仿佛"发疯"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科学家预测,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太阳黑子与气候异常气象学家竺可桢曾指出,太阳黑子多时,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也多;太阳黑子少时,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也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记录 平均海平面 大陆气候 气候异常 气象学家 美国国家海洋 长江流域 火山爆发 暖期 太水
原文传递
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19
5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3年夏季在中国江南出现了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 无论其绝对高温值、还是持续时间之长都创下了历史记录, 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作者对异常高温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极... 2003年夏季在中国江南出现了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 无论其绝对高温值、还是持续时间之长都创下了历史记录, 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作者对异常高温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极度持续偏强和西伸是直接原因, 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势的持续异常是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初步分析表明,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中西太平洋跨赤道气流异常、平流层过程以及全球增暖的背景条件是其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江南 异常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异常机制
下载PDF
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低频遥响应
6
作者 王成刚 沙文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9-250,共12页
运用IAP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了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重要特征,发现:大气对南... 运用IAP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了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重要特征,发现:大气对南极冰减退的响应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强迫场中的重要成分是30-60天季节内振荡,并且具有同实际大气中的低频振荡相类似的垂直结构以及传播和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遥相关波列 季节内振荡 南极冰异常
下载PDF
Dominant SST Mod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Extratrop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被引量:1
7
作者 Fei ZHENG Jianping LI +2 位作者 Fred KUCHARSKI Ruiqiang DING Ting LI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881-895,共15页
The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Ocean(S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has drawn increased attention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features; therefore,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 SST anomalies(SSTA) and... The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Ocean(S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has drawn increased attention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features; therefore,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 SST anomalies(SSTA) and their influence on extratropi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re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from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principal mode of the SO SSTA exhibits a dipole-like structure, suggesting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STA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e SO Dipole(SOD) in this study. The SOD features strong zonal symmetry, and could reflect more than 50% of total zonal-mean SSTA variability. We find that stronger(weaker) Subantarctic and Antarctic polar fronts are related to the positive(negative) phases of the SOD index, as well as the primary variability of the large-scale SO SSTA meridional gradient. During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the Ferrel cell and the polar jet shift toward the Antarctic due to changes in the SSTA that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phase of the SOD, and are also accompanied by a poleward shift of the subtropical jet. During June–July–August, in association with a positive SOD, the Ferrel cell and the polar jet are strengthened, accompanied by a strengthened subtropical jet. These seasonal differences are link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polar jet and the subtropical je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ir–sea interaction Southern Annular Mode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太子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赛赛 朱正如 +1 位作者 吕乐婷 郭珊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1-144,82,共5页
为分析太子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基于GIS及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太子河流域1995~2015年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时空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21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 为分析太子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基于GIS及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太子河流域1995~2015年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时空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21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06.12t/(km^2·a),其中2000年土壤侵蚀状况最轻;研究区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主要发生在东部、北部、西南部等地区,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不同,植被遭受破坏、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用地类型应列为水土保持的重点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可为深化了解土壤侵蚀模型、改善区域土壤流失状况及加强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太子河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蒋贤玲 巩远发 +1 位作者 马柱国 张元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01-607,共7页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了该区大气热源在夏、冬季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春季大气热源有明显的经向差异;夏季的热源明显比春季的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秋季热源区域明显南缩,热源强度较夏季明显减弱;冬季大气热源呈西西南一东东北方向分布,大气热源位置继续南移。对于夏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纬向差异型、经向差异型、西北一东南分布型。对于冬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经向差异主导型、经向差异型、纬向差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 大气热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环境对对流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蒙伟光 李昊睿 +2 位作者 张艳霞 戴光丰 万齐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3-1076,共14页
采用具有2km分辨率的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及其耦合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以及Thompson云微物理方案,针对广州市附近发生的一次对流风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城市环境包括城市地表性质变化、城市空气污染可能引起的云粒子浓度增大现象对对流降水... 采用具有2km分辨率的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及其耦合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以及Thompson云微物理方案,针对广州市附近发生的一次对流风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城市环境包括城市地表性质变化、城市空气污染可能引起的云粒子浓度增大现象对对流降水发展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城市地表引起的热岛和干岛效应,可造成城市边界层高度升高,有利于城区附近辐合流场形成和不稳定能量增大。模拟结果显示,城市地表作用可在广州市南北各形成一个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的辐合区,模拟对流降水回波起始发展于这些具有高不稳定能量的辐合区,并与观测雷达回波特征相一致,反映出城市地表对对流的起始发展及其发生位置有更直接作用。对流发展起来后,敏感试验反映出高云粒子浓度(污染)情形中有更多降水形成,降水增多可达20%以上。诊断分析发现降水增多与对流云中有更多雨水及过冷却云水形成有关系。增多的云水雨水通过相应的由于潜热释放增加引起的强上升运动被传送到较高层次,引起云中冻结过程及液态水和冰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导致更多冰相物质形成、降落地面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降水 城市地表 云粒子浓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El Nio、La Nia事件与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孔海江 陆维松 +2 位作者 王晓丹 吕国强 王蕊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1,共6页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o、La Ni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 (Locus 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的影响。结果发现, El No和La Ni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 并得出El Ni no和L...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o、La Ni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 (Locus 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的影响。结果发现, El No和La Ni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 并得出El Ni no和La Ni na事件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其发生地的天气、气候 (主要是降水), 从而影响飞蝗的大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高年的后一年, 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可能性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灾害El Nino LA NINA 太阳黑子
下载PDF
海温对辽宁省主汛期降水异常影响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文艳 王谦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4-409,共6页
在对辽宁省主汛期降水异常的时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前期海温场对辽宁主汛期(7-8月)降水影响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省汛期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4a降水呈减少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存在3~5 a的年际周期... 在对辽宁省主汛期降水异常的时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前期海温场对辽宁主汛期(7-8月)降水影响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省汛期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4a降水呈减少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存在3~5 a的年际周期和10~12 a的年代际周期.2)存在2个影响辽宁汛期降水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及相应的关键时段,它们分别是南大西洋(1-5月)和西太平洋(3-4月),综合考虑2个关键区可更好地预示辽宁汛期降水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主汛期降水 海温异常 关键区 关键时段
下载PDF
春季气候影响评价
13
作者 王月娥 《新疆气象》 1996年第4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气候影响 春季 气温变化
下载PDF
藏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盛文萍 高清竹 +2 位作者 李玉娥 万运帆 杨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9-516,共8页
藏北地区地域广阔、地势高,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江河、气候及生态环境,甚至对全球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藏北地区有长期、连续记录的5个气象站点,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其可能影响... 藏北地区地域广阔、地势高,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江河、气候及生态环境,甚至对全球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藏北地区有长期、连续记录的5个气象站点,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其可能影响进行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最低温度的升温率达0.79℃.(10a-1),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降水的年际波动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近40年藏北地区的气候有暖湿化趋势,这将有利于该地区的动、植物生长,但是该地区冰川冻土面积大,气温升高会引起冰川退缩和冻土层融化,又将给藏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地区 气候变化 区域热量指数 区域湿润指数
下载PDF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蓬勃 管兆勇 蔡佳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密切联系。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澳高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中国夏季气温
下载PDF
沙尘直接辐射效应对东亚地气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宏 赵天良 +1 位作者 张小曳 龚山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58-868,共11页
基于东亚-北太平洋地区太阳高度角在春季乃至由冬季到夏季的逐日变化规律,选取2001年春季发生的3次典型沙尘暴为例,利用包含详细气溶胶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了该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直接... 基于东亚-北太平洋地区太阳高度角在春季乃至由冬季到夏季的逐日变化规律,选取2001年春季发生的3次典型沙尘暴为例,利用包含详细气溶胶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了该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直接辐射效应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尘暴爆发时间从春初(或冬季)到春末(或夏季)的变化过程中,由于该地区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导致沙尘在大气顶晴空正辐射强迫值增加、负辐射强迫值降低甚至转变为正强迫.具体表现为:在地表反照率低的海洋上空,春初到春末太阳高度角的增加使得沙尘在大气顶负辐射强迫的值由大变小,即对地气系统由较强的降温转变为较弱的降温作用;在地表反照率较高的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春初到春末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导致沙尘在大气顶辐射强迫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即对地气系统由辐射降温逆转为辐射增温.云天辐射强迫的研究结果与晴空类似,但低云的存在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表反照率,它一方面使得沙漠上空沙尘层由冷却地气系统到加热地气系统这一逆转过程发生的日期提前,也导致了沙尘在海洋上空负的辐射强迫比晴空时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减小得更为明显,甚至局部地区因为低云的存在由弱的负强迫变为弱的正强迫.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东亚沙漠附近地区,即便是同等强度的沙尘暴事件,因为发生的日期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沙尘层在大气顶的辐射强迫和对地气系统的影响也会因此不同甚至相反.沙尘暴发生的时间越靠近初春或冬季,在沙漠附近,沙尘在大气顶辐射强迫越倾向为负值,对地气系统表现为降温作用,沙尘暴发生时间越靠近春末或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沙尘在大气顶越容易产生正辐射强迫,对地气系统表现为增温作用.简而言之,即在东亚沙漠源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度角 辐射传输模式 辐射强迫 沙尘暴
原文传递
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特征及物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威 张恒德 胡艺 《海洋气象学报》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东亚季风过渡带地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附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气候敏感带。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同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变异机理与典型季风区和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差别。目前专门针对东亚季风过渡带... 东亚季风过渡带地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附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气候敏感带。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同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变异机理与典型季风区和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差别。目前专门针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异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此文从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物理机制出发,分别回顾热带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和中高纬环流系统等对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气候系统外强迫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最后,在进展回顾的基础上,展望定量区分外强迫和内部变率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等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 降水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on East Asian summer climate in idealized simulations
18
作者 Dong Si Liwei Y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75-80,共6页
本文利用基于地球系统模式CESM1开展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理想化数值试验,研究了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显示,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可以通过中纬度罗斯贝波以及热带开尔文波的传播两种途径影响东亚夏季气候.... 本文利用基于地球系统模式CESM1开展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理想化数值试验,研究了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显示,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可以通过中纬度罗斯贝波以及热带开尔文波的传播两种途径影响东亚夏季气候.当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处于正位相时,一方面,偏暖的北大西洋通过激发一条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的中纬度大气罗斯贝波列导致东亚陆地气压降低而西北太平洋气压升高,使得东亚-西北太平洋之间的海陆气压差增强;另一方面,偏暖的北大西洋激发赤道开尔文波东传,激发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以上两种途径,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最终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东亚地区夏季出现北湿南干和偏暖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理想化试验 东亚夏季气候 海表温度
下载PDF
2023年春末黄淮海麦区“烂场雨”极端性特征及大尺度大气环流场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晶 高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7-1234,共8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2023年5月下旬黄淮海麦区高影响“烂场雨”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大气环流配置型,发现:就旬平均而言,黄淮海麦区寡照的极端性要强于降水;但各省份间差异明显,其中河南省... 基于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2023年5月下旬黄淮海麦区高影响“烂场雨”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大气环流配置型,发现:就旬平均而言,黄淮海麦区寡照的极端性要强于降水;但各省份间差异明显,其中河南省最为严重。为和历史事件对比,首次提出了河南“烂场雨”事件的客观定义指标,并由此筛选出1981年以来全省18次最为典型的“烂场雨”事件。此次“烂场雨”事件在所有事件中,雨量为第六多,日照为第二少。因此,对河南省而言,寡照时长的极端性亦更为明显。对1981—2022年所有事件合成结果显示,造成“烂场雨”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且西段脊线偏北,欧亚中高纬地区为“西低东高”环流型。对比发现,2023年5月下旬“烂场雨”事件的大气环流型在中高纬度和历史事件相似,但热带地区受超强台风玛娃的影响,副热带高压西段发生挤压形变,西北侧的西南风水汽输送明显偏强。同时因“玛娃”长时间稳定维持在菲律宾以东附近,台风东北侧引导的东南风气流较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风距平更为强盛。两支水汽在黄淮海地区汇合叠加,造成小麦产区的持续降水和寡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冬小麦 “烂场雨” 台风玛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河南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俞永强 周祖翼 张学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60-64,共5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其对应的海气耦合模式,分别采用现代、6和14 Ma以前的海底地形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澳大利亚北移对热带海洋环流特别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的作用.使用现代气候强迫的单独海洋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澳大利亚板...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其对应的海气耦合模式,分别采用现代、6和14 Ma以前的海底地形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澳大利亚北移对热带海洋环流特别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的作用.使用现代气候强迫的单独海洋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尼海道关闭可以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增加,热带印度洋变冷;并且可以引起通过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海水来源的变化,即在14 Ma以前流入印度洋的水主要来自南赤道流,而在现代则主要来自北赤道流.海气耦合模式的结果在定性上与单独海洋模式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 西太平洋暖池 澳大利亚板块 古海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