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1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气温之最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安祥 李国昌 《甘肃气象》 2000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气温
下载PDF
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以淮河中游县级城镇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倪婷 李扬云 +2 位作者 杨元建 吴业平 孙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8期195-199,共5页
为了充分考虑县级城市热岛效应对台站气温序列资料的影响,选取位于淮河中游的不发达县级城镇的台站进行分析,将霍邱国家一般气象站、寿县国家基准气候站(参照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0年的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累积距... 为了充分考虑县级城市热岛效应对台站气温序列资料的影响,选取位于淮河中游的不发达县级城镇的台站进行分析,将霍邱国家一般气象站、寿县国家基准气候站(参照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0年的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对霍邱站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霍邱站气温资料从1994年开始明显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霍邱站1995—2010年热岛效应值介于0.30℃~0.97℃之间;热岛效应强度随年代的推后而呈增强的趋势,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春季最强盛,秋季次之,冬夏2季最弱。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淮河中游的县级城市气温序列的影响不容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气温 城市化 淮河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杰 邵海燕 +1 位作者 吴永萍 胡经国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0,共6页
为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四季气温日较差的时空特征,利用1961—2010年华北地区104站的逐日最低、最高气温资料,通过计算一元线性回归系数和趋势系数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四季气温日较差在1961—2010年间均呈现下降趋势,... 为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四季气温日较差的时空特征,利用1961—2010年华北地区104站的逐日最低、最高气温资料,通过计算一元线性回归系数和趋势系数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四季气温日较差在1961—2010年间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冬季最明显,夏季次之,秋季最不明显,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日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日最高气温;日较差的长期趋势变化与日最低气温较一致,而日较差的年际变化则与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各季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内蒙古东北部出现最大值,且该区域附近梯度较大,其他地区则呈东北—西南向由北到南逐渐减小,这可能与地形分布有关;华北地区四季气温日较差年代际变化趋势均以下降为主,只有冬季在大兴安岭北部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局部地区虽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日较差 华北地区 时空特征
下载PDF
科技速览
4
《中国科技财富》 2008年第8期94-95,共2页
世界最大对撞机将制造字宙最低温度;我国网民数达2.53亿超美国居世界首位;谷歌正式推出Knol挑战维基百科;马云呼吁阿里巴巴全体准备过冬;电信联通C网交割进入实际交涉期;
关键词 科技 最低温度 阿里巴巴 对撞机 世界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宋敏红 马耀明 +3 位作者 张宇 李茂善 马伟强 孙方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0-766,共7页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流域 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
下载PDF
1956—2015年达日县气温变化趋势与周期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鹤 赵占秀 王晓雍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8期214-215,共2页
利用1956—2015年年平均气温和逐月气温序列,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60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多年最明显,平均气温比1956—1965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2℃;小波分析达日县年气温存在准13年、准7年和准3年显著... 利用1956—2015年年平均气温和逐月气温序列,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60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多年最明显,平均气温比1956—1965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2℃;小波分析达日县年气温存在准13年、准7年和准3年显著周期,冬季气温存在准18年、准7年和准3年显著周期,春季气温存在准20年、准9年和准4年显著周期,夏季气温存在准21年、准10年和准4年显著周期,秋季气温存在准13年、准7年和准3年显著周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达日县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增暖趋势,1月、4月、7月和10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具有明显增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变化趋势 小波分析 周期 青海达日 1956—2015年
下载PDF
青海省高温天气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戴升 保广裕 +2 位作者 时兴合 白彦芳 李香兰 《青海气象》 2002年第4期6-9,共4页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00年40年逐站、逐日日最高气温≥30℃资料统计,并对出现高温天气的500hPa月平均、100hPa月平均、700hPa温度场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厂造成本省高温天气的成因。
关键词 青海 高温天气 年代际变化 环流特征 成因 温度场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高温天气如何防中暑
8
作者 尔东 《生命与灾害》 2024年第5期38-39,共2页
进入7月份以后,气温不断攀升,天气预报频繁发出高温黄色预警。你知道吗?其实,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把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为... 进入7月份以后,气温不断攀升,天气预报频繁发出高温黄色预警。你知道吗?其实,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把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为何在夏季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比天气预报的温度更高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体主观感受到的温度即体感温度往往与气象预报中的温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天气 天气预报 日最高气温 体感温度 高温酷暑 气象预报 高温热浪 气象灾害
下载PDF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孟雪峰 孙永刚 云静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应用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个观测站资料,选取64次较强高温酷暑天气过程,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 应用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个观测站资料,选取64次较强高温酷暑天气过程,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高温酷暑年日数有增长趋势,影响在增强;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温度出现在每日的14至17时,气温日较差大;高温酷暑天气可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四个天气学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300hPa高空锋区的北退或断裂与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好的相关性;对流层中层的暖平流对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发展强盛起到关键作用;500~850hPa厚度场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整层气柱冷暖性质,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发生的部位和区域;蒙古暖高压控制区中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对流层中低层维持暖心结构,由于整层气柱很暖,低层减压形成了近地层的热低压,具有干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 诊断分析 高温酷暑 内蒙古 天气学分型 成因分析
原文传递
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6
10
作者 任玉玉 任国玉 张爱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1-1310,共10页
在综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面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的性质和强度。在城市台站和局地尺度上,多数研究均发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明显;区域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 在综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面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的性质和强度。在城市台站和局地尺度上,多数研究均发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明显;区域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少数地区,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采用严格遴选乡村站资料的分析都得到了城市化影响很明显的结论。在中国大陆地区,国家级气象台站年平均地面气温的上升趋势中,至少有27.3%可归因于城市化影响;对于全球或半球陆地平均气温序列而言,研究工作还很不充分,但一般认为城市化影响较小,可能不超过总增温的10%。现有研究还表明,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随时间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近半个世纪长序列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对欧洲地区的明显影响可能主要发生在20世纪早期甚至19世纪后期。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包括研究覆盖的区域和时间段有限、乡村站遴选标准不统一、城市化影响偏差订正方法有待完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地面气温 城市热岛效应 气候变化 中国 美国 欧洲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磊 王式功 +1 位作者 尚可政 杨德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2-1058,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5省(区)90个台站1961—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北五省(区)发生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时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当出现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时,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偏强并北移至西北地区上空,副高脊线偏北,同时500hP... 利用中国西北5省(区)90个台站1961—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北五省(区)发生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时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当出现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时,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偏强并北移至西北地区上空,副高脊线偏北,同时500hPa高度场上有一与温度暖中心相匹配的闭合高压单体控制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上空大气高(中低)层为负(正)温度距平。此外,西北地区上空下沉气流强度明显偏强,下沉运动加强中心在300hPa高度左右。与此同时,除了新疆西南部,西北其他地区的散度场形势都是大气上层辐合,下层辐散,并且辐合辐散强度都偏强,其中的辐合带主要位于150~300hPa高度,辐合中心及其加强中心在200hPa高度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环流异常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2 位作者 杨赛霓 胡书山 赵怡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年代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0-1972年热浪呈现东西分异,分界线大致位于112°E,以东地区热浪异常偏多,以西地区则"高低交替"波动;1973-1993年热浪维持"低位波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快速增加;1994-2016年,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热浪维持"高位波动",黄河下游、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热浪则经历从"相对偏多"向"相对偏少"的转变;(2)在影响因素方面,最高温波动变化是秦岭—淮河地区热浪频次年代变化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3)近57年来关中平原热浪年代变化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长江流域与东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对于黄河下游和秦巴山区的热浪变化与不同分区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时空分析 厄尔尼诺 秦岭—淮河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雨季的一种客观定量划分 被引量:17
13
作者 黄琰 张人禾 +1 位作者 龚志强 冯爱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6-1204,共19页
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对中国610个台站的气候平均(1961—2010年)候降水序列进行有序分割,给出中国不同区域的雨季定量划分。根据中国13个区域候降水量的气候平均值分布特征,并基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的划分结果需... 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对中国610个台站的气候平均(1961—2010年)候降水序列进行有序分割,给出中国不同区域的雨季定量划分。根据中国13个区域候降水量的气候平均值分布特征,并基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的划分结果需同时满足分割段内波动小、段间差异大的要求,确定了各区域的合理分割数,通过制定3种雨季划分方案,对中国区域雨季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划分。第1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雨季和旱季,结果表明,雨、旱两季差异明显的地区出现在华南西部沿海和新疆邻近区域;第2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雨季相对干期、雨季相对湿期和旱季3个降水阶段,这种特征出现的区域为华南大部分地区、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以及西北地区中东部;第3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春雨季、主雨季、秋雨季和旱季,出现这种特征的区域为长三角及淮河流域、黄淮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内蒙古地区西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及其以东地区。与已有的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不仅对中国雨季的划分客观有效,且其划分结果合理并具有明确的气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 客观定量分析 雨季划分 合理分割数
下载PDF
兰西县植物生长季草面温度与地温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柴安龙 李梁禹 《黑龙江气象》 2016年第4期45-45,共1页
1引言 根据地方需求,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地方服务,兰西县气象局自2008年把草温定为观测项目,由于草面温度观测时收集的是近地层植被表面温度,因此草面温度最能说明植物生长季近地表层温度的自然情况,本文通过对草温和地温的春夏两季、晴... 1引言 根据地方需求,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地方服务,兰西县气象局自2008年把草温定为观测项目,由于草面温度观测时收集的是近地层植被表面温度,因此草面温度最能说明植物生长季近地表层温度的自然情况,本文通过对草温和地温的春夏两季、晴天和阴雨天的不同天气条件下,草面温度和地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农业提供气象服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西县 天气条件 近地层 观测项目 气象服务 对比分析 月平均值 且一 日照时数 低云量
下载PDF
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成因初探 被引量:16
15
作者 罗秋红 纪忠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7-434,共8页
通过对广东省1961~2003年19个代表站盛夏(7~8月)平均气温的EOF分析,探讨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热夏或凉夏)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并研究分析其前期和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场和海温距平场的特征,得到了预测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一些结果和判... 通过对广东省1961~2003年19个代表站盛夏(7~8月)平均气温的EOF分析,探讨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热夏或凉夏)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并研究分析其前期和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场和海温距平场的特征,得到了预测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一些结果和判据:第一特征向量对应的标准化时间系数显示异常高温的年份有6年:1962、1983、1990、1993、1998、2003年;异常低温的年份有5年:1973、1975、1976、1994、1997年。异常高温年份盛夏前期的副高已经异常偏强,而且东亚的大气环流的经向度不大,极涡不强,冷空气势力不强、东亚槽不深等特征也有利于副高的进一步加强;到盛夏,副高异常偏强,异常低温年份的情形恰恰相反;异常高温年份冬春季的海温呈厄尔尼诺分布,对预报盛夏副高异常偏强有一定作用;而异常低温年份冬春季的海温呈拉尼娜分布,可预报盛夏副高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夏气温异常 EOF分析 500hPa高度场 海温场
下载PDF
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海
16
作者 姜庆杰 《东北之窗》 2009年第16期74-75,共2页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素有“辽东小蓬莱”之称的黑岛旅游度假区位于辽东半岛滨海新城庄河东部18公里处,是大连北部最美的海岛。
关键词 辽东半岛 旅游度假 滨海 海岛
原文传递
Valid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erived from 37-GHz AMSR-E over Northern China
17
作者 ZHANG An-Zhi JIA Gen-Suo +1 位作者 WANG He-Song ZHAO Tian-B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5期257-263,共7页
A validation study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obtained from the Ka band (37 GHz) vertically polariz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ver northern China is presented.The remotely sensed LST derived jointly by the Vrije... A validation study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obtained from the Ka band (37 GHz) vertically polariz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ver northern China is presented.The remotely sensed LST derived jointly by the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and the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VUA-NASA) from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 (AMSR-E) were compared to the daily in-situ top soil temperature/infrared surface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eleven/three Enhanced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The VUA-NASA LST from the descending path exhibited a stronger correspondence to the in-situ infrared surface temperature than soil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whereas correlations (R 2) of the latter ranged from 0.41 to 0.86.Meanwhile,the ascending overpass LST was generally warmer than the in-situ soil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at all stations,and the correlation (R 2) was between 0.07 and 0.72.Furthermore,the correlation of the descending path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ascending path at the same station.The descending path VUA-NASA LST was sensitive to precipitation and presented good agreement with ground temperature dynamics.Th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scending overpass LST was reliable to reflect reasonable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dynamics fo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VALIDATION AMSR-E soil temperature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An Abrupt Increase in the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Extreme Days across China in the mid-1990s 被引量:23
18
作者 魏科 陈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023-1029,共7页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an updated homogenized temperature dataset for 549 Chinese stations during 1960-2008,we reveal that there is an abrup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ays wit...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an updated homogenized temperature dataset for 549 Chinese stations during 1960-2008,we reveal that there is an abrup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high temperature extremes (HTEs,an HTE day is defined whe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exceeds the 95th percentile of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cross China in the mid-1990s.Before this regime shift,the average number of HTE days is about 2.9 d yr 1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1970s to the early 1990s,while it rocketed to about 7.2 d yr 1 after the mid-1990s.We show that the significant HTE day increase occurs uniformly across the whole of China after the regime shift.Th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change in HTE days is associated with global-scale warming as well as circulation adjustment.Possible causes for the abrupt change in the HTE days are discussed,and the circulation adjustment is suggest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crease in HTE day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extremes hot days long-term trend regime shift
下载PDF
Further-Adjusted Long-Term Temperature Series in China Based on MASH 被引量:2
19
作者 Zhen LI Zhongwei YAN +1 位作者 Lijuan CAO Phil D. JONE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3-21,共9页
A set of homogenized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series at 32 stations in China back to the 19th century had previously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Htest method by Cao et al., but some inhomogeneitie... A set of homogenized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series at 32 stations in China back to the 19th century had previously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Htest method by Cao et al., but some inhomogeneities remained in the dataset. The present study produces a further-adjusted and updated dataset based on the 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 (MASH) method. The MASH procedure detects 33 monthly temperature records as erroneous outliers and 152 meaningful break points in the monthly SAT series since 1924 at 28 stations. The inhomogeneous parts are then adjusted relative to the latest homogeneous part of the series. The new data show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s during 1924-2016 at all the stations, ranging from 0.48 to 3.57℃ (100 yr)^-1, with a regional mean trend of 1.65℃ (100 yr)^-1 ; whereas, the previous results ranged from a slight cooling at two stations to considerable warming, up to 4.5℃ (100 yr)^-1.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urther-adjusted data are a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rge-scale pattern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gion for the past century. The new data ax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dx.doi.org/10.11922/sciencedb.5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OGENIZATION 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 (MASH) monthly temperature series long-term trend China
下载PDF
增暖背景下北极涛动对新疆冬季平均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颖 贾孜拉·拜山 +1 位作者 邵伟玲 刘精 《干旱气象》 2022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利用1961—2019年新疆冬季平均气温、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和大气环流场资料,研究冬季AO与新疆同期气温的联系及变化,建立气候增暖背景下冬季AO对新疆冬季平均气温影响的预测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冬... 利用1961—2019年新疆冬季平均气温、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和大气环流场资料,研究冬季AO与新疆同期气温的联系及变化,建立气候增暖背景下冬季AO对新疆冬季平均气温影响的预测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进程中,冬季新疆气温与AO的联系既有来自气候变暖的影响,也有AO对新疆冬季气温独立的影响。总体来说,冬季AO正(负)异常对应新疆气温正(负)距平。气候变暖以来,冬季AO对新疆冬季平均气温的影响呈非对称型,冬季AO正异常与新疆冬季平均气温正距平的关系一一对应;冬季AO负异常时,新疆冬季平均气温距平的正负取决于东北半球极涡的强弱和中纬度70°E以东区域的位势高度距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冬季气温 气候变暖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