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地区扩展F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霄 尚社平 甄卫民 武顺智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对2002年3月~2005年2月期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到的扩展F资料按照频率、区域、混合和强区域扩展等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年(2002年),频率扩展不够活跃;区域扩展主要活跃在夏末秋初的7、8和9月份;混合扩... 对2002年3月~2005年2月期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到的扩展F资料按照频率、区域、混合和强区域扩展等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年(2002年),频率扩展不够活跃;区域扩展主要活跃在夏末秋初的7、8和9月份;混合扩展主要活跃在春季的3月份;强区域型扩展则主要活跃在春秋季的3、4和9月份。在太阳活动中年(2003和2004年),频率扩展主要活跃在夏初的5、6月份;区域扩展主要活跃在2004年的秋季9月份,而2003年各季均不够活跃;混合扩展主要活跃在2003年冬季的12、1(2004)月份和2004年的夏季6、7月份;强区域型扩展则主要活跃在2003年秋季的10月份和2004年春季3、4月份以及夏末深秋的8、10月份。海南地区扩展F的特性与巴西Paulista台站的观测结果相比较主要在季节变化上有很大的不同,与印度Ahmedabad台站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则主要在季节出现率上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区 电离层测高仪 扩展F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偶发E层的潮汐类周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基于低纬(海南)台站(19.5°N,109.1°E)电离层测高仪在2004年观测到的偶发E层(Es)临界频率(f_oE_s)和虚高(h′E_s)数据,利用谱分析方法,给出了中国低纬地区Es层在全年和不同季节内的短周期变化特性.对全年数据谱分析表明,Es层... 基于低纬(海南)台站(19.5°N,109.1°E)电离层测高仪在2004年观测到的偶发E层(Es)临界频率(f_oE_s)和虚高(h′E_s)数据,利用谱分析方法,给出了中国低纬地区Es层在全年和不同季节内的短周期变化特性.对全年数据谱分析表明,Es层除具有非常强的24h周期外,还具有显著的12h和8h周期.对不同季节内两个参数的谱分析进一步表明,8 h周期主要出现在f_oE_s参数的春秋分季和夏末及在h′E_s参数的几乎所有季节;6h周期主要出现在f_oE_s参数的11-12月.海南低纬Es层中具有显著的6h和8h周期特性,特别是这两个周期还能同时出现在冬季,这是以往研究中不曾发现的新结果.初步分析认为,Es层的6 h和8 h周期极可能是分别由1/4日和1/3日潮汐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偶发E层 周期变化 潮汐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扩展F现象与Dst变化关系研究
3
作者 罗智贤 高太长 +3 位作者 史建魁 王国军 王霄 方涵先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年第18期5141-5144,共4页
利用2002年2月—2007年12月海南地区DPS—4型测高仪探测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海南地区磁暴期间电离层扩展F现象与D st指数下降值的关系。主要结果为:在海南地区磁暴期间,如果D st指数下降最快值出现在白天,午夜前扩展F现象的发生会被强... 利用2002年2月—2007年12月海南地区DPS—4型测高仪探测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海南地区磁暴期间电离层扩展F现象与D st指数下降值的关系。主要结果为:在海南地区磁暴期间,如果D st指数下降最快值出现在白天,午夜前扩展F现象的发生会被强烈地抑制;如果D st指数下降最快值出现在晚间,夜晚扩展F现象的发生会被激发。这是对海南站电离层观测数据分析,得到的一个新结果。本文还对磁暴期间电离层扩展F现象的发生与电离层扰动发电机电场、磁层渗透电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Dst变化 电离层扩展F
下载PDF
中性风在中低纬Spread-F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谢红 刘滨莎 萧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8-88,共11页
讨论了中低纬度电离层F区中有碰撞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着重考察背景中性风对增长率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适合于描述中低纬地区R-T不稳定性的基本方程,其中包括背景中性风和电场。在此基础上导出了色散关系和不稳定性增... 讨论了中低纬度电离层F区中有碰撞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着重考察背景中性风对增长率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适合于描述中低纬地区R-T不稳定性的基本方程,其中包括背景中性风和电场。在此基础上导出了色散关系和不稳定性增长率γ。结果表明,γ随纬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虽然东西方向和垂直向下的中性风分量有利于不稳定性增长,但在比30度更高的纬度,正常的背景中性风很难使γ为正值,除非存在合适的东西方向电场,亦即电场在中纬度Spread F的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还根据比较合乎实际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模式估算了线性增长率γ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扩展F 中性风 电离层 R-T不稳定性 SPREAD-F
下载PDF
高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暴时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陶伟 史建魁 +2 位作者 G.Zherebtsov O.Pirog A.Stepanov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903,1025,共6页
不同纬度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对比分析是研究电离层扰动传播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三个台站六个磁暴期间的扩展F数据,对高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暴时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高低纬地区观测到的扩展F类型不完全相同,并且扩展F的起... 不同纬度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对比分析是研究电离层扰动传播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三个台站六个磁暴期间的扩展F数据,对高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暴时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高低纬地区观测到的扩展F类型不完全相同,并且扩展F的起始时刻随着纬度降低而推迟,这表明产生扩展F的电离层扰动是从高纬向低纬地区传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纬电离层 扩展F 暴时特性 扰动传播
下载PDF
垂直切变风场中声重波的Burgers-KdV方程研究
6
作者 王宪民 王敬芳 梁百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80-287,共8页
本文从可压缩流体的原始动力学方程出发,利用二维约化摄动方法推导出垂直切变风场中考虑曳引效应的二维声重波的Burgers-KdV方程,并对其非线性性态作了一些研究.主要结果:1.声重波在远场处能激发起孤波和多周期波列等非线性波动;2.给出... 本文从可压缩流体的原始动力学方程出发,利用二维约化摄动方法推导出垂直切变风场中考虑曳引效应的二维声重波的Burgers-KdV方程,并对其非线性性态作了一些研究.主要结果:1.声重波在远场处能激发起孤波和多周期波列等非线性波动;2.给出上述非线性波动与大气背景风场、密度等的制约关系;3.进一步推测大气风剪切是E_s形成的可能机制.从本文推导出的方程出发,可进一步研究声重波远场处的相互作用、能量转换、不稳定性和定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重波 切变风场 动力学方程
下载PDF
电离层极风的EISCAT-VHF雷达观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健 M.Blanc D.Alcayde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7,共9页
极风现象从理论上提出已20多年了,实验上一直没有充分地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它的形成区域位于高纬顶部电离层中.我们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协会(EISCAT)的VHF雷达(在挪威Tromsφ),对H^+离子极风进行了首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 极风现象从理论上提出已20多年了,实验上一直没有充分地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它的形成区域位于高纬顶部电离层中.我们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协会(EISCAT)的VHF雷达(在挪威Tromsφ),对H^+离子极风进行了首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观测到H^+离子在顶部电离层中的运动速度始终向上,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从而证实在高纬顶部电离层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永久向上的H^+离子流,即H^+离子极风,其速度在1000km 高度上达到1km/s,其通量在此高度上接近于饱和,达到10^(12)m^s(-1),而温度小于0.26eV.在我们的探测高度上仍未发展成超声速极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极风 雷达观测 非相干雷达
下载PDF
磁暴不同相位期间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扩展F分布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1 位作者 王霄 罗智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85-3388,3400,共5页
基于2002—2007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探测数据,对海南地区电离层四种类型扩展F,包括频率型(FSF)、区域型(RSF)、混合型(MSF)和强区域型(SSF),在磁暴不同相位期间的年际变化和总体分布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初相期间... 基于2002—2007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探测数据,对海南地区电离层四种类型扩展F,包括频率型(FSF)、区域型(RSF)、混合型(MSF)和强区域型(SSF),在磁暴不同相位期间的年际变化和总体分布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初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在高年(2002)和下降年(2003—2004)的SSF,以及低年(2005—2007)的MSF;(2)在主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2002、2006年的SSF和2005、2007年的MSF;(3)在恢复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2002年的SSF和2003—2006年的MSF,并且MSF的发生率随太阳活动减弱(从2002年到2006年)有增加趋势。总体上,最为活跃的是SSF和MSF,其次是FSF,而最不活跃的是RSF。分析还表明,初相期间扩展F的发生率要高于主相和恢复相的发生率,这说明快速渗透电场对初相期间的扩展F有促进作用;而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扩展F的发生率则受到了快速渗透电场、扰动电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磁暴相位 扩展F
下载PDF
地震电离层VLF电磁场频谱全球特征研究
9
作者 张建国 陈化然 +1 位作者 姚丽 刘晓灿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290-290,共1页
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空间电磁扰动频段主要集中在甚低频/超低频(VLF/ELF),这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结果所证实。特别是2004年6月法国DEMENTER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地震电离层电磁异常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来自空间的扰动,诸... 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空间电磁扰动频段主要集中在甚低频/超低频(VLF/ELF),这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结果所证实。特别是2004年6月法国DEMENTER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地震电离层电磁异常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来自空间的扰动,诸如磁暴,磁层亚暴,太阳风扰动以及地面闪电等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扰动,地震电离层异常为弱信号,怎样凸显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地震活动 电磁场 VLF 电磁扰动 特征 频谱 电磁异常
下载PDF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扩展F事件短临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树计 徐彤 +2 位作者 班盼盼 胡冉冉 陈春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6-690,720,共6页
考虑到我国区域电离层扩展F发生的物理机制和相关因素以及观测数据的可获取性,利用适宜于时间序列预测的长短期记忆网络建立了我国不同区域电离层扩展F事件的预测模型,对未来3 h是否会发生扩展F事件进行预测.以处于我国典型纬度地区的... 考虑到我国区域电离层扩展F发生的物理机制和相关因素以及观测数据的可获取性,利用适宜于时间序列预测的长短期记忆网络建立了我国不同区域电离层扩展F事件的预测模型,对未来3 h是否会发生扩展F事件进行预测.以处于我国典型纬度地区的满洲里、北京、海口站为例,利用2015和2016年测试数据集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了检验,满洲里、北京、海口站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2.4%、95.3%、96.0%,平均精确率分别为75.0%、61.2%、62.6%,平均召回率分别为73.0%、50.6%、31.5%.由此可见: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在低纬度地区的海口站,模型的召回率较低;除此之外,所建立的扩展F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扩展F 电离层 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Spread-F的经度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天华 肖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8-352,共5页
从三维地理坐标系出发建立模型 ,考虑了地磁倾角和偏角的影响 ,研究Spread F现象的全球分布特点 ,是对以前的研究从赤道地区向中、低纬度地区的推广。从该三维模型中可以看到地磁场的大小和位型的影响 (包括磁倾角和磁偏角的效应 )。由... 从三维地理坐标系出发建立模型 ,考虑了地磁倾角和偏角的影响 ,研究Spread F现象的全球分布特点 ,是对以前的研究从赤道地区向中、低纬度地区的推广。从该三维模型中可以看到地磁场的大小和位型的影响 (包括磁倾角和磁偏角的效应 )。由于地磁位型的不同 ,发生率的分布并不具有经度对称性 ,即使在磁赤道附近也如此。在某些特殊的经度和纬度地区 ,会达到发生率的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EAD-F 三维地理坐标系 经度效应 地磁效应 电离层风
下载PDF
80后煮男当道
12
《大观周刊》 2010年第38期12-13,共2页
早在李宇春走红的时候,就有人预言,中性风潮会越刮越盛,尤其在80后一辈中,更加会有颠覆性的表现。如令越来越多的煮男诞生,更加证明了当年的预言。尤其是当下经济不景气,
关键词 中性风 颠覆性 预言
下载PDF
那个很man的woman
13
《大众电视(理论)》 2009年第22期32-33,共2页
几年前的一场秀成就了一个很man的woman——李宇春,一时间中性风又一次走俏,娱乐圈出现了反祖现象,回判了达尔文笔下的中性风。然后又出现了一类男人.他们叫“娘“,《风声》里张涵予那样的“真爷们儿”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代表。
关键词 中性风 娱乐圈 达尔文
下载PDF
中性风VS可爱风
14
作者 刘苗 刘鹰(摄影) 《中国服装(北京)》 2007年第08S期72-75,共4页
经过了一场场超级女声的洗礼,女性坚毅且硬朗的魅力在脉脉的温情中流淌着女性的妩媚.它是既不左也不右的中性风采。可爱一点.再可爱一点.女生们总在为这个词不懈地努力着,因为可爱的女人是最美丽的。可爱的女人是甜美的笑容加上俏... 经过了一场场超级女声的洗礼,女性坚毅且硬朗的魅力在脉脉的温情中流淌着女性的妩媚.它是既不左也不右的中性风采。可爱一点.再可爱一点.女生们总在为这个词不懈地努力着,因为可爱的女人是最美丽的。可爱的女人是甜美的笑容加上俏丽的装扮。究竟是纯真可爱能赢得掌声,还是刚硬线条更能反衬出女人的现代柔情?时尚有时候确实像在玩游戏,但无论如何变化.女人总能在周而复始的浪潮中寻求到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风 VS 女人 女性
下载PDF
大西洋低纬度Acsension IS台站强区域型扩展F发生率统计研究
15
作者 王铮 史建魁 +1 位作者 王国军 王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118,共5页
使用位于南半球大西洋的低纬度Acsension IS台站(7.9°S,345.6°E;磁纬2.3°S)的DPS型数字测高仪在2004年探测的扩展F数据,对该台站上空的电离层扩展F、特别是强区域型扩展F的发生率特性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到的扩... 使用位于南半球大西洋的低纬度Acsension IS台站(7.9°S,345.6°E;磁纬2.3°S)的DPS型数字测高仪在2004年探测的扩展F数据,对该台站上空的电离层扩展F、特别是强区域型扩展F的发生率特性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到的扩展F类型是频率型(FSF)、区域型(RSF)、强区域型(SSF)和混合型(MSF),没有探测到歧型。各种类型扩展F的月变化不同,RSF与SSF的月发生率大致在1~3月和10~12月较高,在5~8月明显降低;不过SSF在7月和9月发生率也较高。各季节SSF占扩展F出现时间的比例在春秋季和夏季高(约30%),在冬季低(5%)。扩展F发生率峰值的地方时出现的顺序依次是RSF、SSF、FSF和MSF。通过将Ascension IS台站的扩展F,特别是SSF的变化规律与其他台站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csension IS台站的扩展F,特别是SSF发生率的季节变化与其他经度地区台站以往的结果不完全相同,显示了电离层现象的区域变化特性,并说明SSF应被当做低纬度电离层一种独立的扩展F类型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扩展F 数字测高仪 区域特性 赤道等离子体泡
下载PDF
半路出家 激情才有好
16
《微型计算机》 2013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思维·浑身的装扮果然带着他所说的调子。他淡然一笑:“我都很少穿其他品牌的衣服穿的东西,多数都是我自己设计的。”“那你做女装么?”“可以说做·也可以说不做。因为我设计的东西很少去强调男女款之间的差异.你可以看做... 思维·浑身的装扮果然带着他所说的调子。他淡然一笑:“我都很少穿其他品牌的衣服穿的东西,多数都是我自己设计的。”“那你做女装么?”“可以说做·也可以说不做。因为我设计的东西很少去强调男女款之间的差异.你可以看做是一种中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情 中性风 设计
下载PDF
利用电离层层析技术探测日本9.0级地震前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必焰 戴吾蛟 +2 位作者 蔡昌盛 匡翠林 刘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4,共4页
利用电离层层析技术对日本Ms9.0地震前21天震中区域附近上空电离层进行了三维重构,并通过2倍标准差方法对反演出的各时刻电离层各格网点电子密度值进行了异常探测。在排除太阳和地磁活动影响后分析得出:2月28日UT14:00—16:00出现的电... 利用电离层层析技术对日本Ms9.0地震前21天震中区域附近上空电离层进行了三维重构,并通过2倍标准差方法对反演出的各时刻电离层各格网点电子密度值进行了异常探测。在排除太阳和地磁活动影响后分析得出:2月28日UT14:00—16:00出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值异常减小、3月2日UT08:00—14:00、3日UT00:00—06:00和4日UT12:00—20:00出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值异常增大极有可能与日本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s9.0地震 电离层 层析技术 电离层异常 电子密度值
下载PDF
Analysis of ionospheric anomalies before the 2011 M_w 9.0 Japan earthquake 被引量:14
18
作者 YAO YiBin CHEN Peng +2 位作者 WU Han ZHANG Shun PENG Wen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5期500-510,共11页
On March 11, 201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period, using data from global navigatio... On March 11, 201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period, using data from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and ionosonde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A clear anomaly that occurred on March 8 lasted 6 hours. Eliminating ionospheric anomalies that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solar activities and magnetic storms, we believe that a positive anomaly on March 8 was very possibly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The affected ionospheric area on March 8, which is evident on a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extended to 50° in longitude and 20° in latitude, with length ratio approximately 3:1. The anomaly peak arose from 15:00-19:00 LT, and its location did not coincide with the vertical projection of the epicenter, but was instead to its south. Corresponding ionospheric anomalies are also observed in the magnetically conjugated region. There were no obvious ionospheric anomali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o analyze changes in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computerized ionospheric tomography technology was used to inver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ionosphere.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on March 8, 2011 is suggested to be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of the March 11 earthquake in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地震前 日本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垂直投影 总电子含量 太阳活动 电子密度
原文传递
Ionospheric anomaly before the 2011 Tohoku Mw 9.0 earthquake 被引量:1
19
作者 Yang Jian Zhou Yiyan Su Fanf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2年第3期17-22,共6页
Using Computerized Ionospheric Tomography (CIT) in combination with GPS observations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this study reconstructed the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s ove... Using Computerized Ionospheric Tomography (CIT) in combination with GPS observations from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this study reconstructed the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s over China before the 2011 Tohoku Mw 9.0 earthquake and discovered a prominent ionospheric anomaly on March 8, 2011. Analysis of the solar-terrestrial spac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time of the Tohoku earthquake indicated that the March 8 ionospheric anomaly was likely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rift of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which was inferred from the anomaly being observed by GPS reference sit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E TOMOGRAPHY ionospheric anomaly Tohoku earthquake CMONOC
下载PDF
EISCAT Observations of Main Ionization Trough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被引量:1
20
作者 LIU Peng 1 ,MA Shu ying 1,2 ,K. Schlegel 3 1.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Ionospheric Observatory,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3. Max P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0年第2期187-193,共7页
F-region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s associated with main ionization trough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are studied using EISCAT CP3 data of meridian scanning experiments. The troughs in our observations are foun... F-region electron density depletions associated with main ionization trough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are studied using EISCAT CP3 data of meridian scanning experiments. The troughs in our observations are found to appear mainly in dusk sector, extending from late afternoon to pre-midnight, with higher occurrence rate during equinox and winter. Simultaneous ion drift velocity inF-region shows that the main trough minimum is mostly located at the equator ward edge of the plasma convection flow, rather than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largest ion flow ar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latitude ionosphere main ionization trough plasma convection flow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observ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