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同震及震前GNSS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爽 占伟 +1 位作者 梁洪宝 李经纬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0-379,共10页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点45分,在我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6.9级地震。通过震中附近陆态网络GNS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场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QHME站同震位移最大,EW向达到20.31 mm,SW向达到-35.45 mm,震中附近五个站的同震位移反映...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点45分,在我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6.9级地震。通过震中附近陆态网络GNS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场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QHME站同震位移最大,EW向达到20.31 mm,SW向达到-35.45 mm,震中附近五个站的同震位移反映出此次地震的左旋同震破裂特征;GNSS站间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及区域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带北段的地壳运动相对南段较强,对应了地震发生的区域在冷龙岭断裂带北段;震前动态GNSS应变场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剪应变量值较小,有微弱的减小趋势,且始终在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发震断层的滑动速度变化不大,量值上先增加后减弱,断层闭锁程度在震前有所增加,可能存在孕震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GNSS 同震 应变场 滑动速率
下载PDF
断裂带首波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07-1418,共12页
断裂带首波是沿着存在物性差异界面传播的一种地震折射波,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断裂带的重要信息,对分析和研究断裂带以及附近区域的精细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阐述断裂带首波的产生原理、波形特征、识别及分析方法等,介... 断裂带首波是沿着存在物性差异界面传播的一种地震折射波,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断裂带的重要信息,对分析和研究断裂带以及附近区域的精细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阐述断裂带首波的产生原理、波形特征、识别及分析方法等,介绍目前国际上识别及利用断裂带首波开展断裂带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地震危险区域存在物性差异的断裂带,提出可结合密集台阵观测技术,利用断裂带首波进行断裂带精细结构探测及其变化监测研究,提高潜在孕震环境及发生机理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首波 偏振分析 速度差异 精细结构 破裂方向
下载PDF
四川泸定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精定位研究
3
作者 蔡明远 陈继锋 尹欣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2-564,共13页
基于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该研究区域(27.5°~31.5°N,100°~104°E)103 990个地震的震相数据,运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执行地震层析成像和精定位。结果表明:(1)余震序列主要分布于鲜... 基于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该研究区域(27.5°~31.5°N,100°~104°E)103 990个地震的震相数据,运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执行地震层析成像和精定位。结果表明:(1)余震序列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西南侧,长度约60 km,整体沿鲜水河断裂呈北西向展布,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 km,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深的迹象。根据余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及主震位置,提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为发震断层,并且发现余震序列南北两端或许存在分支断层。根据背景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其或许为泸定主震的前震。(2)主震的西北侧存在高速异常体,其或许阻挡了泸定地震向西北向破裂,结合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力学性质较弱,其滑动方向为首选的传播方向,推断泸定地震为单侧破裂,方向为东南。(3)泸定地震震源区下方30 km深度处存在弱S波低速层和高波速比,已有结果得知研究区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导层和低阻层,泸定主震位于热流值为65 mW·m^(2)的大地热流等值线附近,综合推断震源区下方30 km或许存在地壳流体。同时,泸定地震发生在应力易积累,同时又易释放,发生破裂的高低速交界处,推断泸定主震在震源区积累大量应力,加之地壳流体流入发震断层,致使发震断层的弱化,两者共同作用最终引发了泸定MS6.8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S6.8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层析成像 地壳流体 鲜水河断裂
下载PDF
预应力约束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减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尹新生 刘晓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应对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经济,适用,绿色,美观”的建筑政策,装配式结构逐渐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对比传统现浇结构,装配式结构更符合节能、节材、环保等要求.因此,进一步研究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现有装配式剪... 为了应对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经济,适用,绿色,美观”的建筑政策,装配式结构逐渐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对比传统现浇结构,装配式结构更符合节能、节材、环保等要求.因此,进一步研究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现有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部位存在湿作业、施工难度大,常常出现强构件弱节点,抗震性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预应力约束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该结构通过预应力筋连接结构的墙、板,使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施工质量得以提高.当地震发生时结构通过改变自身的刚度,使其自震周期增大,达到减小地震应力的目的,同时很多提高延性因素的条件也无需考虑,避免钢材的浪费.通过对现浇剪力墙结构模型和预应力约束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与现浇剪力墙结构相比,预应力约束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可减小90%的地震作用,减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装配式 变刚度减震 时程分析
下载PDF
双重约束条件下的连续重力观测非线性漂移改正方法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窦喜英 韦进 +2 位作者 王恩利 马海萍 张丽琼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1-1258,1273,共9页
连续重力观测去除固体潮后所得重力残差结果,除了受仪器故障、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供电系统干扰外,弹簧重力仪的长期漂移也成为重力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漂移改正不可忽略。本文以高台地震台近5年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为数据基础,采... 连续重力观测去除固体潮后所得重力残差结果,除了受仪器故障、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供电系统干扰外,弹簧重力仪的长期漂移也成为重力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漂移改正不可忽略。本文以高台地震台近5年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多阶多项式拟合法,并以驰豫分析结果和流动重力场结果为约束,研究弹簧重力仪的非线性漂移特征及其漂移改正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台重力仪的线性和非线性漂移特征明显,严重影响了其他微弱重力信号的提取,而驰豫分析处理结果和流动重力场成为有效地辅助约束手段,在其双重制约下进行非线性漂移改正,使所得重力非潮汐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重力观测 漂移特性 地球物理场 气压 极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桥梁抗震相关规定与发展沿革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才煜 孙柏涛 陈洪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4-1221,共8页
生命线基础设施抗震安全对我国防震减灾与抗震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铁路桥梁更是关乎人员转移与物质运输的安全与稳定。基于地震区铁路桥梁震害资料分析和震害调查研究,结合我国铁路桥梁抗震设计工作的经验、教训及相关科研成果,我国... 生命线基础设施抗震安全对我国防震减灾与抗震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铁路桥梁更是关乎人员转移与物质运输的安全与稳定。基于地震区铁路桥梁震害资料分析和震害调查研究,结合我国铁路桥梁抗震设计工作的经验、教训及相关科研成果,我国陆续出版了3本《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文章回顾我国铁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60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开展铁路桥梁抗震设计工作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通过对比和总结1977、1987、2009年颁布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铁路桥梁部分,发现该系列规范的发展逐步体现了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场地分类更加精细,地震作用考虑更为科学,且对于铁路桥梁的抗震构造措施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研究可为改进和完善地震区铁路桥梁震害预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震害调查 抗震设计规范 设计标准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7
作者 王丽霞 张辉 +3 位作者 徐溶 董晴 李敏娟 陈玉鑫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8-917,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832次地震事件总体呈NNW—SSE向展布,长轴约15 km,宽2~6 km;西北端分布较窄,东南端较宽;震源深度集中在5~13 km,主震震源深度为13.95 km。(2)采用CAP方法得到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1°/倾角4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304°/倾角56°/滑动角6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MW为5.94;节面Ⅱ走向与震源区附近余震展布方向一致,可判定为发震断层面。16次MS≥3.0余震活动中12次为逆冲型地震,4次为逆走滑特征,矩心深度主要集中在6~11 km范围,与重定位结果接近。(3)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角10.8°、俯角0.2°,与其震源区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显示出震源区受NNE向近水平力的作用,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地震序列重定位、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应力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活动和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拉脊山断裂带中一条NE倾向的次级逆冲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四川芦山2022年M_(S)6.1和2013年M_(S)7.0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及构造关系
8
作者 张胜霞 马晓妹 +3 位作者 尹欣欣 鞠慧超 王祖东 万文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3,共11页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地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HypoDD对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精确的震源位置及空间分布,给出两次主震的震中位置和深度,以及余震区的破裂范围。其次,通过研...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地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HypoDD对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精确的震源位置及空间分布,给出两次主震的震中位置和深度,以及余震区的破裂范围。其次,通过研究两次地震的余震震源时空分布和震源深度剖面,表明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分布在大川—双石断裂带的不同侧,但发震断层均不是该断裂带;其中2013年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名山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落带;而2022年M_(S)6.1地震的余震分布则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西北侧,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SE的逆冲断层,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该断裂带为近NS走向,与大川—双石断裂同属龙门山前山构造体系。最后,分析两次地震的关联性,发现尽管两次地震空间位置较为接近,但由于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不同,且余震扩展方向差异明显,余震丛集也相对独立,因此认为M_(S)6.1地震是一次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位置
下载PDF
大坝强震应急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
9
作者 梅文健 郭永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4-1242,共9页
为提高水库大坝应对强震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减少应急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设计并开发一套大坝强震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对该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需求分析,完成系统整体框架结构的设计,同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结构体系、数据库和功能... 为提高水库大坝应对强震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减少应急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设计并开发一套大坝强震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对该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需求分析,完成系统整体框架结构的设计,同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结构体系、数据库和功能流程等进行深入研究。系统结构的核心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与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开发,实现了综合信息管理、强震动分析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管理等主要功能。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整合了大量有关大坝和地震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强震动分析预警子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强震信号,对大坝震后可能的危险情况进行预警;决策支持子系统根据预警信息和综合信息,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应急管理子系统可以根据决策结果,制定并执行应急响应计划。此外,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易于操作,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研究成果可以为大坝强震安全构筑工程安全防护措施外的一道技术防线,有助于降低因大坝强震事件带来的灾害风险,保护水库大坝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强震 应急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震级标度
10
作者 刘同辉 王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1-909,共9页
首先阐述并比较传统震级(ML、mb、mB、M_(S)及MJMA)所用数据、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系统梳理两种现代震级标度Me和MW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然后根据使用数据及适用场景不同,介绍MWW、MWC、MWb、Mwp及Mdt等矩震级测定方法;同时,随着越来... 首先阐述并比较传统震级(ML、mb、mB、M_(S)及MJMA)所用数据、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系统梳理两种现代震级标度Me和MW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然后根据使用数据及适用场景不同,介绍MWW、MWC、MWb、Mwp及Mdt等矩震级测定方法;同时,随着越来越丰富的GPS观测数据,基于高频GPS观测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地震震级快速测定工作。最后对这些震级测定方法的时效性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不同震级标度的适用场景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测定 传统震级 现代震级 矩震级
下载PDF
移动车辆荷载环境微振动的排桩隔振参数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章伟康 史吏 +1 位作者 徐彦 许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1-500,共10页
为满足精密仪器振速控制要求,提出“群桩基础+隔振排桩”与空气弹簧的两级组合隔振措施。主要研究路面移动车辆荷载经过时,第一级隔振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实测土体小应变动力参数,通过编写车辆-路面耦合单元(VRI)子程序引入路面不平顺,... 为满足精密仪器振速控制要求,提出“群桩基础+隔振排桩”与空气弹簧的两级组合隔振措施。主要研究路面移动车辆荷载经过时,第一级隔振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实测土体小应变动力参数,通过编写车辆-路面耦合单元(VRI)子程序引入路面不平顺,并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了道路-排桩-地基动力模型。将模拟振速经1/3倍频程滤波与实测进行对比,并对隔振排桩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级隔振体系可满足VC-E微振动控制要求;排桩的间距、桩长和排数是影响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且竖向隔振效果较水平向好。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环境微振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荷载 排桩隔振 1/3倍频程 排桩参数 路面不平顺 微振动
下载PDF
基于反分析赋权方法的岩爆预测云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岭 李建朋 曹正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8-504,共7页
为了综合考虑岩爆预测实践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云模型理论被引入到岩爆预测方法中。然而现有岩爆预测云模型的指标权重值在客观性和准确性方面尚需提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反分析赋权方法的岩爆云模型。在给出该模型具体实现步骤的基础上... 为了综合考虑岩爆预测实践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云模型理论被引入到岩爆预测方法中。然而现有岩爆预测云模型的指标权重值在客观性和准确性方面尚需提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反分析赋权方法的岩爆云模型。在给出该模型具体实现步骤的基础上,推导建立优化目标函数之后选用洞室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抗压强度的比值、岩石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弹性能量指数等作为评判指标,基于18个岩爆工程实例,利用Matlab软件开展了指标权重的反分析计算。最后,将新建立的岩爆预测云模型应用于江边水电站和马路坪矿的岩爆预测中,并与主观赋权方法云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分析,检验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反分析赋权方法的岩爆预测云模型赋权过程中主观性干扰因素较小,预测结果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云模型 因子权重 反分析
下载PDF
基于降雨入渗的Newmark模型改进及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真 李林锐 +2 位作者 隆交凤 陈敬男 杨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7-534,共8页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与降雨均为诱导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从降雨期间发生地震的角度考虑,基于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对Newmark模型进行改进,推导两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F_(S)。以云南省鲁甸县某一区域为...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与降雨均为诱导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从降雨期间发生地震的角度考虑,基于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对Newmark模型进行改进,推导两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F_(S)。以云南省鲁甸县某一区域为例,分别开展无降雨、降雨无积水与降雨积水三种情况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及坡度与入渗深度因子对位移影响分析。通过比较上述三种情况,得到研究区域内的Newmark累积位移分布及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与未降雨情况相比,后两种情况下地震滑坡高危险程度区域面积占比计算区域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从1%分别提高至9%、12%,滑坡低危险程度区域面积从51%分别降低至35%、33%;坡度值与入渗深度值越大,滑坡位移越大,危险性越高。Newmark改进模型充分考虑了降雨对地震滑坡产生的促进作用,能更好地反映出研究区每个场点相对的滑坡危险性,对滑坡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mark位移模型 地震滑坡 降雨入渗 危险性预测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海洋 苏树朋 赵慧琴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5-743,共9页
基于青海及甘肃部分地区2020—2021年2期流动地磁测点的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通过研究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变化特征,系统分析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前,... 基于青海及甘肃部分地区2020—2021年2期流动地磁测点的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通过研究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变化特征,系统分析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前,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显示。具体表现为:震中区域附近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具有方向转向及幅值弱化的异常变化现象;垂直矢量方向出现明显的南向、北向对冲的异常现象;磁偏角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和高梯级带分布;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分布,并发生弯曲。(2)依据压磁效应分析,冷龙岭断裂北部岩石圈磁场增大,应力变化主要以释放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低水平;冷龙岭断裂南部岩石圈磁场强度减小,应力变化主要以积累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高水平。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构造应力调整引起的压磁效应可能是造成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 压磁效应
下载PDF
兰州市应用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供暖的技术可行性
15
作者 郭刚 闫飞 陈秀清 《甘肃科技》 2023年第9期26-30,共5页
文章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石佛沟地热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利用地源热泵开采中深层地热资源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表明兰州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良好,具备长期开采的条件。通过仿真实验,分别在1个供暖周期和连续运行50年2个时间尺度上,估计... 文章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石佛沟地热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利用地源热泵开采中深层地热资源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表明兰州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良好,具备长期开采的条件。通过仿真实验,分别在1个供暖周期和连续运行50年2个时间尺度上,估计了U形钻孔的取热能力、循环水温、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钻孔周围岩土温度等性能参数。据此分析了兰州市采用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供暖的技术特点和可持续性,且与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相比,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对年冷热负荷不平衡的适应性更强,更适合在严寒、寒冷地区使用,从而为兰州市清洁供暖以及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U形钻孔 地热资源开发 系统供暖
下载PDF
弹性波入射时半圆弧凹陷地形对地表位移影响研究
16
作者 马荣 李永强 +3 位作者 景立平 单振东 刘廷峻 汪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2-398,共7页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脉冲与正弦SH波及P波垂直入射半圆弧凹陷场地时的地表位移响应,并与相应解析解进行了对比分析。P波入射时,半圆弧凹陷场地由于P波与反射SV波的干涉产生Rayleigh波,会对场地自由表面的稳态位移响应幅值产生较大...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脉冲与正弦SH波及P波垂直入射半圆弧凹陷场地时的地表位移响应,并与相应解析解进行了对比分析。P波入射时,半圆弧凹陷场地由于P波与反射SV波的干涉产生Rayleigh波,会对场地自由表面的稳态位移响应幅值产生较大影响。凹陷内部的归一化Z向位移幅值相比没有考虑Rayleigh波生成时有较大的不同,其在凹陷边缘处没有什么变化,而在凹陷向两侧延伸的方向,会有压缩作用;归一化X向位移幅值在凹陷内部无太大变化,在凹陷向两侧延伸的方向,会有波动状的归一化X向位移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 SH波 半圆弧凹陷场地 数值模拟 RAYLEIGH波 地表位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海洋 毛丰龙 +2 位作者 王朝景 刘德强 李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1,240,共9页
基于唐山及周边地区2019年9月-2021年4月连续4期流动地磁观测资料,获得唐山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模型,以此分析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半年期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在地震前出... 基于唐山及周边地区2019年9月-2021年4月连续4期流动地磁观测资料,获得唐山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模型,以此分析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半年期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在地震前出现明显的方向转向和幅值弱化的现象,地震前后经历了“由震中向周边分散→由周边向震中汇聚发震→方向反转”的时空演化过程;(2)震中附近各测点岩石圈磁场总强度值在地震前后具有规律性时序变化,均呈现“震前缓慢减小→同震时期急剧增大→震后急剧减小”的特征;(3)基于压磁效应和断层亚失稳模型分析,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或许是由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地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5.1级地震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SDOF体系和高层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红梅 刘文锋 张怀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6-1443,共8页
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是预测和评价结构抗震响应的重要基础。选取24个周期点的单自由度体系和一个高层框架核心筒长周期结构,基于不同震源机制的100条地震动记录时程分析结果,研究16种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并提出考虑... 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是预测和评价结构抗震响应的重要基础。选取24个周期点的单自由度体系和一个高层框架核心筒长周期结构,基于不同震源机制的100条地震动记录时程分析结果,研究16种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并提出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改进反应谱相关型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表明:(1)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差别较大,随着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增大,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响应的相关性大致呈减小的趋势;(2)对于高层长周期结构,综合对比分析各地震动强度指标分别与顶点最大位移、最大基底剪力、最大层间位移的相关性,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推荐地面运动峰值速度为最佳地震动强度指标;(3)由于高层长周期结构受高阶振型影响显著,采用含有高阶振型因素的反应谱强度指标可提高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程分析 地震动强度指标 结构响应 相关性 高阶振型
下载PDF
基于地震记录的混凝土拱坝模态识别结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璠 程琳 +1 位作者 杨杰 郑东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0-1471,共12页
利用混凝土拱坝地震记录识别的模态参数,可以揭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实际动力特性的变化情况,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震后损伤评估提供重要信息。首先对模态识别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然后利用龙羊峡拱坝两次地震观测数据,采用“输入... 利用混凝土拱坝地震记录识别的模态参数,可以揭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实际动力特性的变化情况,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震后损伤评估提供重要信息。首先对模态识别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然后利用龙羊峡拱坝两次地震观测数据,采用“输入—输出”型和“仅考虑输出”型两类方法对大坝模态参数进行识别;最后将获得的模态识别结果与工程经验值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以分析评价识别结果的合理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地震记录的混凝土拱坝模态参数识别的工程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拱坝 地震记录 模态识别 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 随机子空间(SS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