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STEADY INTERFACIAL WAVES DUE TO SINGULARITIES IN TWO SEMI-INFINITE INVISCID FLUIDS 被引量:3
1
作者 LU Dong-qiang WEI Gang YOU Yun-xiang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5年第6期730-736,共7页
The generation of unsteady interfacial gravity waves by a singularity immersed in two semi-infinite fluids was analytically investigated in detail by the methods of integral transform and of stationary-phase analysis.... The generation of unsteady interfacial gravity waves by a singularity immersed in two semi-infinite fluids was analytically investigated in detail by the methods of integral transform and of stationary-phase analysis. The fluids were assumed to be initially stationary, immiscible, inviscid and incompressible. The disturbed flows, generated by an impulsive and oscillatory source/dipole immersed above or be neath the interface, were governed by the I.aplace equations.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interface were linearized for the small-amplitude waves. By means of the stationary phase analysis on the exact integral form solutions, the asymptotic representations for the interracial waves were derived for large time with a fixed distance to time ratio. The relation between a submerged singularity and a sur face pressure point was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wavelength and the local wave period of the interracial waves are elongat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free-surface waves for a single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ial waves SINGULARITY two-fluid system asymptotic representation
原文传递
典型植物叶面微结构特征与润湿异性研究
2
作者 李明升 胡海豹 +4 位作者 卢丙举 秦丽萍 曹刚 史瑞琦 陈效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01-207,共7页
各向异性润湿表面由于具有特殊的润湿特性,在微流控、生物医学、雾水收集和燃料电池排水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SEM)等观测了沿阶草、芦苇、银杏叶等具有各向异性润湿的典型植物叶面。研究表明,不仅与... 各向异性润湿表面由于具有特殊的润湿特性,在微流控、生物医学、雾水收集和燃料电池排水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SEM)等观测了沿阶草、芦苇、银杏叶等具有各向异性润湿的典型植物叶面。研究表明,不仅与水稻叶相似的具有沟壑结构的叶片(如沿阶草叶和芦苇叶等)呈现各向异性润湿特性,而且无明显微沟壑结构的叶片(如银杏叶)同样具有明显的各向润湿异性。可见,规则条状微沟壑并不是形成各向润湿性差异的唯一决定性特征,类似于银杏叶表面乳突状微形貌的变密度排布也能形成类似的各向异性润湿状态。另外,基于三相接触线的不对称分布特点,对该类润湿异性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异性 植物叶面 三相接触线 微纳结构
下载PDF
旋转磁场下辐射加热温度对空间浮区对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勇 朱桂平 +1 位作者 李来 黄护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1-269,共9页
采用全浮区模型数值研究旋转磁场作用下不同辐射加热温度时熔区内热毛细对流流动特性。研究发现,B0=1 m T的旋转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不足以控制熔区中的热毛细对流,熔体内流场呈现周期性旋转振荡特征,振荡频率随辐射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并... 采用全浮区模型数值研究旋转磁场作用下不同辐射加热温度时熔区内热毛细对流流动特性。研究发现,B0=1 m T的旋转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不足以控制熔区中的热毛细对流,熔体内流场呈现周期性旋转振荡特征,振荡频率随辐射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与Ma数成线性关系。当Ma数较小时,温度场主要由扩散作用决定,呈二维轴对称分布;随着Ma数的增加,熔体中的温度场受对流影响,亦呈周期性振荡,且振荡主频与对流振荡主频相同。保持旋转磁场的频率不变,适当增加磁场强度,熔体内的三维振荡流将转变为准二维的旋转轴对称流,热毛细对流关于中截面镜面对称。对于Ma=21.8、32.9和43.7的熔体,分别施加2、3和5 m T的旋转磁场,熔体中的温度及速度波动被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区法 热毛细对流 表面张力 数值模拟 旋转磁场
下载PDF
甲烷气体的冲击化学反应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敬友 徐胜利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9-544,共6页
用二级轻气炮加载技术将W89Mo9Ni1Fe1飞片加速到约5.0km/s,撞击封装有接近常态的甲烷气体的LY12铝靶。利用六通道高温计和示波器记录到冲击压缩的甲烷气体的光辐射历史曲线,并获得甲烷气体的冲击波速度与温度。利用一维Euler方程与化学... 用二级轻气炮加载技术将W89Mo9Ni1Fe1飞片加速到约5.0km/s,撞击封装有接近常态的甲烷气体的LY12铝靶。利用六通道高温计和示波器记录到冲击压缩的甲烷气体的光辐射历史曲线,并获得甲烷气体的冲击波速度与温度。利用一维Euler方程与化学反应方程的全流场耦合,采用甲烷体系的13组元40反应步的化学反应模型,并用3阶WENO数值格式对空间进行离散。为避免刚性过强,化学反应源项用点隐方法处理。由此得到了甲烷的冲击反应流场和波后热力学参数。通过比较,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最后,解释了甲烷用作电探针保护气体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流体力学 反应流场 冲击压缩 电探针 冲击温度 数值计算 二级轻气炮加载技术
下载PDF
液桥内热质耦合对流不稳定性及旋转磁场法控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邹勇 朱桂平 +1 位作者 李来 黄护林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0-1289,共10页
浮区法因具有无坩埚接触污染的生长优点而成为生长高完整性和高均匀性单晶材料的重要技术.但熔体中存在的毛细对流会给浮区法晶体生长带来极大挑战,这是由于对流的不稳定会导致晶体微观瑕疵的产生和宏观条纹等缺陷的形成.为了提高浮区... 浮区法因具有无坩埚接触污染的生长优点而成为生长高完整性和高均匀性单晶材料的重要技术.但熔体中存在的毛细对流会给浮区法晶体生长带来极大挑战,这是由于对流的不稳定会导致晶体微观瑕疵的产生和宏观条纹等缺陷的形成.为了提高浮区法生长单晶材料的品质,研究浮区法晶体生长中毛细对流特性及如何控制其不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半浮区液桥内SixGe1-x体系中存在的热质毛细对流展开研究并施加旋转磁场对其进行控制.结果表明:纯溶质毛细对流表现为二维轴对称模式,温度场主要由热扩散作用决定,而浓度场则由对流和溶质扩散共同支配;纯热毛细对流呈现三维稳态非轴对称流动,浓度分布与熔体内热毛细对流的流向密切相关,等温线在对流较大的区域发生弯曲;耦合溶质与热毛细对流则为三维周期性旋转振荡流.施加旋转磁场后,熔体周向速度沿径向向外增大,熔体内浓度场和流场均呈现二维轴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区法 毛细对流 表面张力 数值模拟 旋转磁场
下载PDF
绝热毛细管内流体流动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美霞 刘存芳 +1 位作者 周强泰 官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8-323,共6页
建立以毛细管流动特性仿真为目的的毛细管流动数学模型,模型以Stocker’s模型为基础,考虑入口渐缩、过冷和缠绕直径对流动的影响。模型不仅可以用于R22,还可以应用于替代工质R410A和R407C。根据所建模型,利用C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对绝热... 建立以毛细管流动特性仿真为目的的毛细管流动数学模型,模型以Stocker’s模型为基础,考虑入口渐缩、过冷和缠绕直径对流动的影响。模型不仅可以用于R22,还可以应用于替代工质R410A和R407C。根据所建模型,利用C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对绝热毛细管内的流体流动进行模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不同学者提供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绝对误差一般在10%以内,证明所建立的绝热毛细管模型具有比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毛细管 数学模型 缠绕直径
下载PDF
感声微液滴气化的物理机制新发现
7
作者 果真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101,共1页
感声的微小乳液液滴(其成分多为全氟碳化物,Perfluorocarbon),因其较低的沸点,可以通过体外的超声激励而实现液态一气态的状态转化,即气化。这种感声的乳液液滴可以成为包裹药物的载体实现超声激发的靶向药物释放;可以实现靶向... 感声的微小乳液液滴(其成分多为全氟碳化物,Perfluorocarbon),因其较低的沸点,可以通过体外的超声激励而实现液态一气态的状态转化,即气化。这种感声的乳液液滴可以成为包裹药物的载体实现超声激发的靶向药物释放;可以实现靶向超声造影成像;也可以用于栓塞疗法治疗肿瘤等。因感声乳液液滴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成为医学超声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液滴 物理机制 气化 超声激励 药物释放 医学诊断 医学超声 碳化物
下载PDF
组合线圈磁场下的液桥热表面张力流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亮 曾忠 +2 位作者 姚丽萍 陈朝波 陈景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44,共6页
为了优化外加磁场对对流控制作用,该文主要研究了轴向载流线圈磁场,横向四载流线圈磁场及其组合磁场对液桥热表面张力对流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轴向载流线圈磁场可有效抑制熔体的径向流动,并改善熔体对流的轴对称性;而横向载流线圈磁... 为了优化外加磁场对对流控制作用,该文主要研究了轴向载流线圈磁场,横向四载流线圈磁场及其组合磁场对液桥热表面张力对流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轴向载流线圈磁场可有效抑制熔体的径向流动,并改善熔体对流的轴对称性;而横向载流线圈磁场可有效地抑制熔体轴向的对流,但是会破坏熔体对流的轴对称性。合理布置的轴向载流和横向四载流线圈的组合磁场同时保留了轴向载流线圈磁场的轴对称影响和横向四载流的轴向抑制作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熔体对流的效果,有利于从浮区法晶体生长中获得高质量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表面张力流 磁场 对流控制 浮区法 晶体生长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溶质梯度诱导悬浮液滴自驱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李祥伟 郝浩浩 谭唤书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2,共10页
悬浮液滴在溶质浓度梯度下会发生自发的移动.其原因是液滴界面处的非均匀分布溶质会使得流体界面上出现界面张力梯度,诱发界面流动.该过程涉及自驱动液滴的界面移动、界面附近流场与溶质浓度场的演化,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认识和理... 悬浮液滴在溶质浓度梯度下会发生自发的移动.其原因是液滴界面处的非均匀分布溶质会使得流体界面上出现界面张力梯度,诱发界面流动.该过程涉及自驱动液滴的界面移动、界面附近流场与溶质浓度场的演化,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效应.认识和理解这一复杂动力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意义.文章通过联合守恒型Allen-Cahn方程、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和溶质的对流扩散方程,构建了一套能够描述溶质梯度诱导液滴自驱动现象的多相-多组分流体数值模型.通过算例对照和理论对比(静置液滴的拉普拉斯压差、浮力驱动的气泡上升和溶质浓度驱动液滴的迁移)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模拟并研究了不同Marangoni数下溶质Marangoni效应诱导的双液滴融合或分离现象.结果表明,液滴的尺寸越大,移动速度越快,且增大Marangoni数使得自驱动液滴界面传质从扩散主导转变为对流主导,增强了液滴移动对环境溶质场的影响,进而推迟两液滴的融合发生时刻或者减小两者的分离速度.为后续解决多相-多组分流体系统中的物理问题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数值模型,为多组分微液滴操控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 自驱动液滴 Marangoni界面流动 相场模型
下载PDF
雾环境汞在气溶胶内部化学转化动力学分析
10
作者 丁珏 应梦侃 +2 位作者 刘义 翁培奋 刘丽颖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9-427,共9页
雾天气下气态总汞的浓度较高.基于大气汞的化学反应,建立汞的迁移转化动力学方程,采用吉尔方法开展雾环境气溶胶内部化学组分演化过程的研究,并定量分析气溶胶粒径、环境气态汞浓度对气溶胶化学组分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一天的... 雾天气下气态总汞的浓度较高.基于大气汞的化学反应,建立汞的迁移转化动力学方程,采用吉尔方法开展雾环境气溶胶内部化学组分演化过程的研究,并定量分析气溶胶粒径、环境气态汞浓度对气溶胶化学组分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一天的时间演化中,气态和液态臭氧浓度整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对于粒径为1um、0.01um的气溶胶,演化初期气态臭氧的浓度分别降低0.703%和0.237%;而气溶胶内部二价汞的浓度相差不大;对于100um与1um的气溶胶,其粒径相差100倍,但气溶胶内部二价汞的浓度相差不足2倍,说明粒径小的气溶胶更容易富集汞.此外,环境气态汞Hg0的浓度较大时,气溶胶内部所吸收的液态Hg0浓度也随之增大;液态汞浓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约为演化12小时后,即一天中12点至16点期间气溶胶内部液态汞的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天气 气溶胶 化学转化 吉尔方法
下载PDF
纳米限域毛细凝聚: 对150年前的开尔文方程的修正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奉超 蒋朋岑 范琼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3-404,共2页
毛细凝聚是指在限域毛细通道内的气体,不必达到过饱和状态即可发生凝聚从而转变成液体的现象.水蒸气为什么会凝聚呢?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空气只能承载一定量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多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多余的那部分会从空气中跑出来,... 毛细凝聚是指在限域毛细通道内的气体,不必达到过饱和状态即可发生凝聚从而转变成液体的现象.水蒸气为什么会凝聚呢?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空气只能承载一定量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多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多余的那部分会从空气中跑出来,凝聚成水.对小的通道,情况又有不同:受表面张力和弯曲界面的影响,水在小通道内会更容易凝聚:没达到饱和蒸气压的时候,水就凝聚了.早在150年前,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后来被册封为开尔文勋爵)从理论上描述了毛细管内弯曲的液气界面引起的蒸气压变化,被称为开尔文方程,这是固液界面润湿领域三大经典理论之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森 毛细凝聚 饱和蒸气压 开尔文 过饱和状态 毛细通道 弯曲界面 固液界面
原文传递
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位型研究
12
作者 袁枫 段俐 康琦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2,共6页
将栅线结构光源系统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实时诊断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形貌的光学测量系统.研究两端带有温差的矩形池内薄层流体的表面变形.应用图像互相关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了流体表面变形定量的实验结果... 将栅线结构光源系统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实时诊断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形貌的光学测量系统.研究两端带有温差的矩形池内薄层流体的表面变形.应用图像互相关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了流体表面变形定量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了在浮力-热毛细对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流体表面变形,温度梯度、表面张力、浮力、液固亲润问题、以及壁面温度决定了该表面变形大小和变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热毛细对流 表面变形 光学栅线测量技术
下载PDF
利用克里格内插法模拟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亚铁
13
作者 陈隆玉 《铀矿冶》 CAS 2004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最小方差 模型预测 动力学 氧化亚铁 克里格内插法
下载PDF
化学反应速率模型对高温空气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赵淼 郝海舟 +2 位作者 金艳梅 刘华敏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3-418,共6页
为了探讨更恰当的高温空气燃烧研究方法,本文从燃烧机理的角度,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化学反应速率模型对高温空气燃烧特性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单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多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和涡旋破散模型.在多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中,考... 为了探讨更恰当的高温空气燃烧研究方法,本文从燃烧机理的角度,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化学反应速率模型对高温空气燃烧特性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单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多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和涡旋破散模型.在多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中,考虑了多个反应步和逆反应,所以该模型结果中的温度比其他2种低,进而抑制了热力NOx的生成,因此NOx排放较低.单步有限反应速率模型与涡旋破散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与单步模型所用的一些经验常数是在常温下得到的有很大关系.研究结果验证,无论是对单步反应还是多步反应,建立的模型都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空气燃烧 反应步 有限化学反应速率
下载PDF
漂浮气泡形状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秀艳 姜小兰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5,31,共3页
用最小势能原理证明液面上漂浮的足够大气泡呈半球状.
关键词 气泡 表面张力 最小势能原理
下载PDF
巯基化壳寡糖对人体血铅的消除研究
16
作者 高晓宁 王庆 +2 位作者 毛慧婷 高建宇 柳睿殊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85-285,共1页
当人体血铅浓度达500ug/L时,将损害神经、泌尿、消化、造血等系统,引起系列临床症状。本实验研究了自制巯基化壳寡糖Ⅲ(O—CTS—SH)对铅吸附的条件,讨论了其对模拟人体血铅的消除效果。
关键词 壳寡糖 巯基化 血铅 临床症状 消除效果 铅浓度 CTS 模拟人
下载PDF
大尺寸液桥热毛细对流失稳性地面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佳 吴笛 +1 位作者 段俐 康琦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0-586,共7页
开展大尺寸液桥浮力-热毛细对流地面实验,探究流场转捩的临界条件及临界状态附近的流动情况.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方法 (PIV)获得流体速度场,研究液桥内部定常和转捩后的流场结构以及流体运动规律;并用红外热像仪测量液桥自由面温度分布,研... 开展大尺寸液桥浮力-热毛细对流地面实验,探究流场转捩的临界条件及临界状态附近的流动情况.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方法 (PIV)获得流体速度场,研究液桥内部定常和转捩后的流场结构以及流体运动规律;并用红外热像仪测量液桥自由面温度分布,研究流体流动的时空演化和温度振荡.实验发现大尺寸半浮区液桥浮力-热毛细对流临界值与几何参数有关,在大普朗特(Prandtl)数情况下,流场存在由稳定态向不稳定态再到混沌的转捩过程,在临界马兰哥尼(Marangoni)数附近,流场内会出现行波现象,流动模式也会随高径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继续增大马兰哥尼数,流动会进入混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热毛细对流 大尺寸液桥 流动模式 热流体波 转捩
下载PDF
交流电场作用下电场流动聚焦装置内微液滴的生成实验
18
作者 王燕令 任敏 +3 位作者 张常青 刘鹤 陈华 吴学红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7-194,共8页
采用非接触式电极放入方式,避免了电化学效应的产生,通过改变外加交流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研究了液滴交流电场流动聚集断裂过程的流型转变、液滴当量直径和生成频率。结果表明,流量不变时,仅通过改变外加电场,依次可观测到液滴从弹状流... 采用非接触式电极放入方式,避免了电化学效应的产生,通过改变外加交流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研究了液滴交流电场流动聚集断裂过程的流型转变、液滴当量直径和生成频率。结果表明,流量不变时,仅通过改变外加电场,依次可观测到液滴从弹状流、滴状流到喷射流的流型转变。当毛细数<0.1时,生成的液滴当量直径随毛细数增加呈指数减小,且低频电场下的液滴当量直径比高频下的更为均匀。液滴的生成频率随着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较高的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均会导致液滴断裂时间提前,相应生成的液滴当量直径较无外加电场时的减小约60%,生成频率提高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液滴 分散相 连续相 交流电场 生成频率
下载PDF
粘性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速与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明慧 高晶敏 刘仲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9-93,共5页
针对粘性液体在毛细管中流速的影响问题,分析了低温润滑油经过毛细管时流速与温度之间的特性;建立了低温润滑油运动粘度、密度与温度的模型,推导了低温润滑油动力粘度与温度的模型;通过温度试验,测得0~40℃下低温润滑油的运动粘度和密... 针对粘性液体在毛细管中流速的影响问题,分析了低温润滑油经过毛细管时流速与温度之间的特性;建立了低温润滑油运动粘度、密度与温度的模型,推导了低温润滑油动力粘度与温度的模型;通过温度试验,测得0~40℃下低温润滑油的运动粘度和密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低温润滑油动力粘度与温度的模型中的参数,从而确定低温润滑油通过毛细管时流速与温度的关系式,为毛细管流速控制系统进行温度实时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流速控制 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 流速温度特性
下载PDF
A new physical model on the capillary phenomenon of granular particles 被引量:1
20
作者 Nan ZHANG Bin CHENG Hexi BAOY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Similar to the capillary phenomenon of liquid, granular particles can move up to a certain height along a vertically vibrating tube. The certain height, which is called the equilibrium height, is related to some param... Similar to the capillary phenomenon of liquid, granular particles can move up to a certain height along a vertically vibrating tube. The certain height, which is called the equilibrium height, is related to some parameters, e.g.,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tube, the amplitude, and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In this paper, a theoretical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hysical origin of the capillary phenomen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tube, the amplitude, and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on the equilibrium height. In this model, the volumes of the inflowing and outflowing particles in a vibration period are calculated,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in the flow of particles in the bottom of the tube. In order to prove the assumption of this physical model that the particles in the bottom of the tube move in the form of sine, sever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he granular climbing heights at different granular positions and different time stages a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anules move in the form of sine, which almost coincides with the motion of the tube. Moreover, motivated by the sampling on the asteroid regolith based on this mechanism, the sampling efficiencies for various vibration amplitudes and frequenci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new proposed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optimum frequency at which sampl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AR MATTER VERTICAL VIBRATION nonlinear dynamics THEORETICAL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