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齐庆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2,共13页
本稿以实地调查与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存在卷草纹与牡丹纹两类宝冠,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获得长足发展。卷草纹宝冠上承唐、五代传统,在吸收宋代世俗卷草纹因素后继续发展。牡丹纹宝冠... 本稿以实地调查与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存在卷草纹与牡丹纹两类宝冠,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获得长足发展。卷草纹宝冠上承唐、五代传统,在吸收宋代世俗卷草纹因素后继续发展。牡丹纹宝冠为菩萨像造型的创举,是宋人酷爱牡丹及牡丹栽培中心南移四川的产物。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这两类宝冠的造型灵活多变,尤其绍兴年间(1131-1162)彰显新时代创造力。南宋中晚期,这两类宝冠的造型繁缛细密达到极致。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演化,深刻地反映了佛教艺术民俗化、地域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宋代菩萨像 卷草纹宝冠 牡丹纹宝冠
下载PDF
白居寺壁画
2
作者 杜冬 《西藏人文地理》 2017年第1期100-101,共2页
印度、尼泊尔、中原的多种绘画技巧和画风在此融汇。
关键词 壁画 绘画技巧 尼泊尔 中原
原文传递
汉中连城山虎图岩画及其题刻
3
作者 郭荣章 《文博》 1999年第5期80-81,94,共3页
连城山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境内故褒城县之北,山有十二峰,连接如城垒因以得名。其山在褒水西侧,与鸡头关一脉相承,扼褒谷之口。相传为刘邦练兵之处,亦名汉王山(清嘉庆《汉中府台》所记)。
关键词 题刻 岩画 连城 陕西省 汉中市 刘邦 捻军 中府 井研县 光绪
下载PDF
中国及中亚壁画含铅颜料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Robert H. Brill Csilla Felker-Dennis +4 位作者 Hiroshi Shirahata Emile C.Joel 陈庚龄 卢燕玲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0年第1期55-62,共8页
通过对壁画含铅颜料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为从事洞窟壁画及相关佛教艺术文物保护学者进 行颜料与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信息。根据文中所作的探索性的研究发现,这种分析方法对于颜 料的归类以及更多地了解其材料在地理方面的来源,将会... 通过对壁画含铅颜料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为从事洞窟壁画及相关佛教艺术文物保护学者进 行颜料与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信息。根据文中所作的探索性的研究发现,这种分析方法对于颜 料的归类以及更多地了解其材料在地理方面的来源,将会是非常有用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分 析方法为今后更全面地进行中亚古代艺术品中铅同位素比的研究开辟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铅同位 素比值分析测试所需要的样品量很少,只需要微克级样品。即使是其他试验分析后的样品,例如已 作过X一射线衍射测试的样品,也适合于此类分析。因此,我们无需另外取样而利用那些经过其它 方法分析后的样品,通常就能够获得很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亚 壁画 含铅颜料 同位素比值分析 佛教艺术 文物考古
全文增补中
甘肃武山千佛洞石窟出土木片画
5
作者 臧全红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甘肃的佛教文化中藏传佛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对处于甘肃东部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研究,由于资料的欠缺而鲜有人涉及。此文在全面介绍武山千佛洞石窟出土木片画的基础上,从时代和功用方面对其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武山 千佛洞石窟 木片画
下载PDF
考古的画像砖与艺术史的画像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红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9-263,共5页
关于画像砖的研究史,董睿有过较好的综述。简单说来,将砖视为画的载体,从画的角度去看待砖,董说始于俞平伯,1925年7月《语丝》周刊中刊载俞平伯拓本"画砖"是其始。1957年,冯汉骥在《文物参考资料》刊发〈论盘舞〉一文,是最早... 关于画像砖的研究史,董睿有过较好的综述。简单说来,将砖视为画的载体,从画的角度去看待砖,董说始于俞平伯,1925年7月《语丝》周刊中刊载俞平伯拓本"画砖"是其始。1957年,冯汉骥在《文物参考资料》刊发〈论盘舞〉一文,是最早用"画像砖"一词者。他的《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1961)是早期系统研究画像砖的重要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砖 盘舞 参考资料 俞平伯 冯汉骥 《语丝》 艺术史
原文传递
新疆岩画图式语义解析
7
作者 隋立民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2-58,共7页
岩画作为原始人类用于记录叙事、传情达意的“原始语言”,其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既是原始人类生命本能的无意识表现,也是原始认知意识下人类生命意志的有意识创造。新疆岩画因地理环境等因素,有着独特的题材内容,传达出别样的原始语言。... 岩画作为原始人类用于记录叙事、传情达意的“原始语言”,其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既是原始人类生命本能的无意识表现,也是原始认知意识下人类生命意志的有意识创造。新疆岩画因地理环境等因素,有着独特的题材内容,传达出别样的原始语言。本文主要研究新疆岩画以画叙事的写实性、认知经验的语意传达以及以原始崇拜为主题的象征性特征,从而探知原始先民为了生存不断努力实践、创造出的群体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 图式语意 构建思维
下载PDF
浅析汉画像中胡人形象
8
作者 赵倩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6期126-129,共4页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曾被史学家称赞为“绣像的汉代史”。对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多集中于胡汉交战图的研究。在庞大的...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曾被史学家称赞为“绣像的汉代史”。对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多集中于胡汉交战图的研究。在庞大的汉画像体系中,胡人形象不在少数。根据归类,其类型可分为胡汉交战图、佛教胡僧、守桥护堰偶像、胡奴和乐舞百戏。虽然这些图像中的胡人各异,但是由于当时汉人对西王母的狂热崇拜,以及佛教的初步传入,所以这些画像中的胡人的形象可能离不开神仙崇拜的范围。它主要与汉代人们的思想有关,很容易将异域人理解为仙境中的人物。文章着重于对这些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进行粗浅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胡人 胡汉战争图 神仙崇拜
下载PDF
故宫东华门内檐彩画的保护修复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红 刘梦雨 《故宫学刊》 2016年第1期221-236,共16页
故宫东华门内檐彩画多为清初彩画遗迹,它的保护修复建立在详细勘察内檐大木及天花彩画的保存现状及法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等仪器,对彩画的颜料进行成分、工艺的科学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筛选保护材料,针对病害情... 故宫东华门内檐彩画多为清初彩画遗迹,它的保护修复建立在详细勘察内檐大木及天花彩画的保存现状及法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等仪器,对彩画的颜料进行成分、工艺的科学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筛选保护材料,针对病害情况特点及文物保护原则,尝试对不同病害采用不同的修复保护方法。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确保真实性。除采用传统方法修复外,局部还采用经过试验且性能稳定的化学材料对彩画进行清洗和加固封护,现已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画保护 东华门 颜料分析 病害
原文传递
平武报恩寺韦陀天造型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茹娜 张静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2-143,共2页
平武报恩寺壁画在四川明代佛寺中以其面积之大、艺术水平之高而著称,在同期壁画中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报恩寺壁画韦陀天的面部及手部造型、服饰装饰造型来深入挖掘壁画独特的地域风貌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 平武报恩寺 韦陀天 造型特征 地域特色
下载PDF
浅谈东藏摩崖造像
11
作者 林志民 《美术大观》 2006年第4期104-,共1页
  在辽宁的土地上,散落着一处精彩的摩崖造像群.它就是辽宁省阜新市大板海棠山普安寺摩崖造像群.它的建造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清顺治八年,由内蒙古扎鲁特旗迁至当地的一位姓张的石匠,在他50多岁时夏季的一天,牧牛回家时,将其念珠...   在辽宁的土地上,散落着一处精彩的摩崖造像群.它就是辽宁省阜新市大板海棠山普安寺摩崖造像群.它的建造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清顺治八年,由内蒙古扎鲁特旗迁至当地的一位姓张的石匠,在他50多岁时夏季的一天,牧牛回家时,将其念珠遗放在树下,突然跑来一只白兔,将念珠叼进山洞,张石匠紧随其后进入山洞,但不见白兔,却发现念珠放在洞内石桌上,并发现一本书,其文曰:"吾乃千山之长老,为避清兵的战乱,至此修道,烛火将熄.拾此书者,继续修道,此地有大兴黄教之时焉".张石匠看后顿悟,从此在海棠山修炼,并刻下大量摩崖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普安 摩崖石刻 造像艺术 摩崖题记
下载PDF
关于《武氏祠汉画像石》
12
作者 李生力 《中学历史教学》 2014年第10期50-50,共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引用了一幅插图(如右),下面文字为:“齐桓公与管仲(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意在说明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是此图非常模糊.虽然勉强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引用了一幅插图(如右),下面文字为:“齐桓公与管仲(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意在说明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是此图非常模糊.虽然勉强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这两个标注.也可以判断出右面拱手站立者是管仲,但另外两人哪一个是齐桓公呢?在我们举行的联校教研活动中,师生莫衰一是,没有弄清其中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武氏祠 齐桓公 《历史》 北师大版 春秋时期 教研活动 管仲
原文传递
唐代中期皆公寺石造像
13
作者 赵金 《文物春秋》 2005年第4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皆公寺 石造像 唐代中期 形制 文物考古 石雕艺术
下载PDF
关于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湘洪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国外语言性别研究在过去的15年间经历了一个显著变化的时期,即从传统的现代主义性别差异研究方法转向后现代多元的、动态的、本土的和微观的社会性别建构模式。这种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国际语言性别研究的发展,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国外语言性别研究在过去的15年间经历了一个显著变化的时期,即从传统的现代主义性别差异研究方法转向后现代多元的、动态的、本土的和微观的社会性别建构模式。这种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国际语言性别研究的发展,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从理论和实例的角度分析了国外语言性别研究中的新趋势,有助于建构我国在该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和性别 现代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后现代性别建构论 挑战与思考
下载PDF
书画古籍辨伪
15
作者 彭德 《中国书画》 2009年第4期68-68,共1页
有关书画的古籍,伪作不少。20世纪学者常常引用伪书议论,以讹传讹。书画界至今不见一部甄别真伪的专著,以致学者们涉足古籍时如履薄冰,一不留神便落入陷阱。十多年前我撰写中国美术史,曾遭此陷阱。每当想起我在书中引用过的伪书,便如... 有关书画的古籍,伪作不少。20世纪学者常常引用伪书议论,以讹传讹。书画界至今不见一部甄别真伪的专著,以致学者们涉足古籍时如履薄冰,一不留神便落入陷阱。十多年前我撰写中国美术史,曾遭此陷阱。每当想起我在书中引用过的伪书,便如同芒刺在背。常见的伪书罗列如下,以便大家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 书画 辨伪 中国美术史 学者
下载PDF
山东汉画像石研究的学术传统
16
作者 许建春 《美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9,共2页
山东汉画像石的保存与出土数量居全国之首,其著录与研究工作也大大早于全国其他地区。,这项工作赓续千年,形成了一个光荣的学术传统。
关键词 汉画像石 传统 学术 山东 出土
原文传递
汉画艺术精神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17
作者 田平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6期25-26,共2页
汉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泱泱大国的强悍之风。汉画艺术精神体现了汉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汉代人生命力的刚劲与顽强,汉代人的"阳刚之气",汉代人"以大为美"的审美特征,能激发大学生的自豪... 汉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泱泱大国的强悍之风。汉画艺术精神体现了汉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汉代人生命力的刚劲与顽强,汉代人的"阳刚之气",汉代人"以大为美"的审美特征,能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对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启迪大学生的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艺术精神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下载PDF
从“九鼎”到“丹鼎”——四川汉代“取鼎”图像的嬗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雪杉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4-49,共6页
"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 "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泗水取鼎"的故事到北魏时尚在山东民间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嬗变 图像 汉代 九鼎 《水经注》 画像题材 西汉中期
下载PDF
滕州汉画像石——一个王朝的见证
19
作者 李庆 侯斌 钱广礼 《走向世界》 1998年第3期48-49,共2页
(一)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北邻孔孟故地而沐诗书教化之风,孕育墨子更占地灵人杰之气,是距今7300年前"北辛文化"的发祥地,自古文化昌明,文明久远。1996年,在古城东部的龙泉塔下,荆河岸边,建起了一座气势壮观、风格独具的汉画... (一)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北邻孔孟故地而沐诗书教化之风,孕育墨子更占地灵人杰之气,是距今7300年前"北辛文化"的发祥地,自古文化昌明,文明久远。1996年,在古城东部的龙泉塔下,荆河岸边,建起了一座气势壮观、风格独具的汉画像石馆。整个展馆占地1万平方米,环廊陈列带300余米,共展出386块出土于滕州的精美的汉画像石,使散落在民间各处的这一历史珍宝得以汇总保护和面世展出。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约与西方纪年中耶苏同时)的墓室、祠堂、阙等石质建筑物构件上的雕刻装饰图案,因为它是流行于汉代刻画在石头上的图像,故被后世称为"汉画像石"。中国的汉画像石有四个集中的地区,其中山东的遗存最为丰富多采,出土丰富而又精美,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考古、美术、社会等学术研究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滕州 汉代建筑 民族文化 建筑物构件 中国古代 艺术价值 装饰图案 学术研究 北辛文化
全文增补中
丝绸之路沿线之麦积山石窟壁画色彩探蠡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雅妮 胡桂芬 《中国包装》 2017年第11期19-24,共6页
通过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特征的生成渊源;石窟壁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及其对于宗教意识和传统色彩观的文化阐释,探究中国佛教艺术的精神表达和地域特征,进而挖掘其所蕴籍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特质,并从中审视中国绘画的精神内蕴... 通过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特征的生成渊源;石窟壁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及其对于宗教意识和传统色彩观的文化阐释,探究中国佛教艺术的精神表达和地域特征,进而挖掘其所蕴籍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特质,并从中审视中国绘画的精神内蕴,挖掘内在的、持续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壁画 色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