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仁政”理论形成过程蠡测——兼谈“性善说”在其中的标志性地位
1
作者 刘文斌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130-131,共2页
孟子为实现他的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去游说诸侯,伴随着他的游历过程,孟子不断地对其所主张的仁政学说进行丰富和发展。性善论是孟子为了支持他的政治主张所做的人性论的创新,和性善论相结合也是他的仁政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仁政
下载PDF
丝路固原
2
作者 王正儒 《朔方》 2018年第6期136-153,共18页
倘若从南而入宁夏,首先进入的是固原市,而进入固原市,萧关是必经之地。萧关,驰名中国历史的四大古关,《战国策》记载:"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说文》的解释是:萧,蒿草;关,往来必由之要处设置的守卫处所,"山川扼要,是设关... 倘若从南而入宁夏,首先进入的是固原市,而进入固原市,萧关是必经之地。萧关,驰名中国历史的四大古关,《战国策》记载:"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说文》的解释是:萧,蒿草;关,往来必由之要处设置的守卫处所,"山川扼要,是设关津,以表封疆,以达道路,天险既呈,人力并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市 《战国策》 中国历史 《说文》 武关
原文传递
一壶飡得士二人
3
作者 钟善 《文史知识》 1988年第12期40-40,共1页
中山君(中山武公)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都士大夫,司马子期(中山人,后为楚昭王卿)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shuì)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qiè,提)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 中山君(中山武公)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都士大夫,司马子期(中山人,后为楚昭王卿)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shuì)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qiè,提)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同餐)饵之。臣父且死,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子期 父且 王卿 王伐 冶得 楚昭王 中山国 于适 回过头
原文传递
进步观还是变易观——《商君书》历史观再认识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林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9,共8页
《商君书》虽然认识到历史演变的阶段和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它并没有对这种演变发展做出后胜于前、今胜于古的价值判断;它也没有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只不过是要建立一个很现实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它不承认一般人有认识和掌握历史... 《商君书》虽然认识到历史演变的阶段和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它并没有对这种演变发展做出后胜于前、今胜于古的价值判断;它也没有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只不过是要建立一个很现实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它不承认一般人有认识和掌握历史趋势的能力;它的最高认识也只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战国时代很普通的变易观,不是进步观,也不是进化论。因而它的历史观并不比其他各家进步,而它奉行的严刑峻法、与民为敌的政策毋宁说是一种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法家 历史观
下载PDF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
5
作者 翟江月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物质利益 儒家准则 价值观
下载PDF
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以“三礼”为中心
6
作者 单晨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三礼”具体内容以及先秦基于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奠基作用的研究尚显不足。综合文献分析、归纳演绎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梳理和探析“三礼”时间观念审美特性的内涵及其成因,可发掘出“三礼”是以早期巫祭意识、农耕文明形塑出的自然经验以及《周易》、老子等对时间的哲学建构为基础,从而形成了融合自然神性之美、循环往复之美、生生之德美为一体的时间观念审美特性,这亦可证实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同于以往研究,以“三礼”为中心来切入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不仅对整体理解和具象把握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还可使得时间观念在先秦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更进一步,亦可由此窥见“三礼”乃至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只是建基于伦理纲常和等级位序等道德观念之上,其更深层地是源发于对自然时间秩序观念的审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美学 时间观念 四时秩序 祭祀礼制
下载PDF
关于《汉书》旧注的几个问题
7
作者 龚祖培 《阿坝师专学报》 1990年第12期32-38,共7页
关键词 《汉书》 颜注 颜师古 亚注 注释
全文增补中
试析《管子·轻重》的商业治国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建军 刘爱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84,共6页
《管子.轻重》从人性好利论出发,提出了以利治民的思想,包括利权独断、打击一切同君主争利的社会势力、控制民的经济命脉等。它还详尽提出了市场取利的种种手段,其要害是利用强权加垄断来操纵市场。《管子.轻重》把商业治国思想推向国际... 《管子.轻重》从人性好利论出发,提出了以利治民的思想,包括利权独断、打击一切同君主争利的社会势力、控制民的经济命脉等。它还详尽提出了市场取利的种种手段,其要害是利用强权加垄断来操纵市场。《管子.轻重》把商业治国思想推向国际,主张利用商战打败敌国。由于这种商业治国思想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所以,充满了内在无法解决的矛盾,只能沦为敛财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轻重 市场 商战 专制
下载PDF
从《性自命出》看郭店儒简的教育思想
9
作者 吴礼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5-77,共3页
儒家教育思想是儒家先人在充分理解人性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注重从根本、源头上来和谐社会秩序的学说。它不仅是社会和谐理论创制的难点,更是现实为政实践的难点。儒家在此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郭店儒简 人性学说 教育思想
下载PDF
释《禹贡》雍州“终南忄享物”和“漆沮既从”——重读辛树帜先生《〈禹贡〉新解》后记 被引量:6
10
作者 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年第2期5-21,共17页
释《禹贡》雍州“终南忄享物”和“漆沮既从”——重读辛树帜先生《〈禹贡〉新解》后记史念海辛树帜先生当年于其大著《〈禹贡〉新解》出版后,曾惠赠一册,并征询意见。先生一代学人,犹忄享忄享下问,为之感荷无已。当时不自揣其固... 释《禹贡》雍州“终南忄享物”和“漆沮既从”——重读辛树帜先生《〈禹贡〉新解》后记史念海辛树帜先生当年于其大著《〈禹贡〉新解》出版后,曾惠赠一册,并征询意见。先生一代学人,犹忄享忄享下问,为之感荷无已。当时不自揣其固陋,奉上长函,略陈鄙见。先生又亲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郑国渠 漆沮水 《水经注》 平治水土 氵韦水 石川河 浊水 郦道元 地理志
原文传递
最后的林胡(上)
11
作者 张淑强 《黄河》 2018年第5期136-150,共15页
它的乳名叫林胡 偏头关忘记自己幼年时的容貌已经很久了,直到有人呼唤它的乳名:林胡。《史记》载,春秋时"晋北有林胡、楼烦"。唐《括地志》云,"林胡,在岚州北二百里、东胜州南三百里",其所指坐标,大略就在今天的偏关。明人所修《... 它的乳名叫林胡 偏头关忘记自己幼年时的容貌已经很久了,直到有人呼唤它的乳名:林胡。《史记》载,春秋时"晋北有林胡、楼烦"。唐《括地志》云,"林胡,在岚州北二百里、东胜州南三百里",其所指坐标,大略就在今天的偏关。明人所修《偏关志》中引述《战国策》"昔苏秦说燕文侯曰:燕西有林胡、楼烦,北有云中、九原"一句,也确认"说者谓林胡,即今偏头关是也"。林胡既是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古代族群的指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史记》 乳名 晋北 春秋
原文传递
《战国策》经典20句浅析
12
作者 佚名 《意林文汇》 2016年第6期119-124,共6页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史学著作 《国策》 政治主张 战国时期 实战演习 游说 东周
原文传递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战争观及其成因
13
作者 叶嘉馨 《心事》 2014年第12期111-111,共1页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对战争的不少看法。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他们审时应变的战争观念:或肯定战争必要牲,或对战争持审慎甚至反对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受到“崇利”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 战国策 纵横家 战争观 崇利
下载PDF
《史记》、《汉书》正误一则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树利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3期53-53,共1页
《史记》、《汉书》中都有“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一语,如淳与师古对其解释各不相同,而且两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之句读也有差异。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正误
下载PDF
势当两立
15
作者 江泽涵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4年第1期16-16,共1页
“势不两立”,出自《战国策》。或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不过是一种宽度上的局限.一种长度上的障碍。历史的舞台,不是由某一个巨人独立撑起的;人生的舞台,也不是任由某一个人唱独角戏的。
关键词 《战国策》 独角戏 舞台
原文传递
《三国志集解》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卞孝萱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6,共6页
《三国志集解》是《三国志》的最详细注本。其著者卢弼先生,文史兼擅,尤精地理;他不仅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而且还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作疏,拨冗纠谬,新见迭出。该书是目前学术界对《三国志》研究最具价值的一部著作。
关键词 卢弼 《三国志集解》 陈寿 裴松之
下载PDF
《经典常谈》的出版与四十年代文化生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雪 《文史知识》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于昆明和成都的一本七万馀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正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于昆明和成都的一本七万馀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正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1942年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印行,后由文光书店多次再版,至今仍是一部长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常谈》 图书出版社 文化生态 四十年代 《说文解字》 《诗经》 《战国策》 普及读物
原文传递
《战国策》部类归属问题之争议
18
作者 程小诗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5-18,共4页
历代很多学者都发现《战国策》“不尽信”,对《战国策》的史书性质产生了怀疑。近代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发现使史学界对《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更加聚讼纷繁。实际上,《战国策》一书乃刘向杂采多本“中书余卷”汇编而成,在刘向汇... 历代很多学者都发现《战国策》“不尽信”,对《战国策》的史书性质产生了怀疑。近代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发现使史学界对《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更加聚讼纷繁。实际上,《战国策》一书乃刘向杂采多本“中书余卷”汇编而成,在刘向汇编时非信史就已经存在于《战国策》之中了。可以说是刘向给了非信史的《战国策》史的形制、史的规模,从而引发了这千年公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部类归属 非信史 中书余卷
下载PDF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韬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6-80,共5页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在经学史和《左传》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学者都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就。从杜预的生平思想研究、《春秋经传集解》的文献学研究和经学史研究三个方面略作总结,有利于我们从整...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在经学史和《左传》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学者都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就。从杜预的生平思想研究、《春秋经传集解》的文献学研究和经学史研究三个方面略作总结,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该课题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 综述
下载PDF
西汉商人的地位变迁——以王权支配为视角
20
作者 郑宇虹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56-158,177,共4页
汉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不得为吏,其身份可比之于赘婿。汉武帝统治时期,为解决财政问题,国家逐步向商人开放多种为官途径,由此大量商人通过为吏的方式进入国家官僚体系,不断加深了与王权的结合程度。伴随着权富和财富的叠... 汉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不得为吏,其身份可比之于赘婿。汉武帝统治时期,为解决财政问题,国家逐步向商人开放多种为官途径,由此大量商人通过为吏的方式进入国家官僚体系,不断加深了与王权的结合程度。伴随着权富和财富的叠加,商人的身份逐渐复合化,历经了从“商人”“商吏”“吏商”到“官商地主”三位一体的演变。商人阶层的社会势力与日剧增,地位亦随之提高,最终与王侯并举,成为西汉后期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并对王权产生反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权 商人阶层 社会结构 地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