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梁启超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1
作者 蒋道霞 《芜湖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11-13,共3页
本文主要从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二方面论述梁启超在近代史学上的成就。
关键词 梁启超 史学理论 史学方法 新史学 史料学 史学家修养
下载PDF
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2
作者 王玉华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61-62,共2页
辛亥革命以后 ,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复古思潮 ,这股思潮在历史学界的突出反映 ,第一 ,代表封建史学观点方法的著作大量被编纂、出版 ;第二 ,部分史学家开始走向落后 ,甚至成了这股复古思潮的马前卒。
关键词 封建复古思潮 近代史学 中国 封建史学观点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新史学
下载PDF
王国维学术三变及其与“古史抹杀论”的明确界限
3
作者 盛邦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王国维一生学术三变,起先潜心于康德、尼采与叔本华思想,继而开展宋元文学研究,最终从事中国古史研究,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钩沉发明,成果粲然。尤其是王国维在《古史新证》等著作中论证周世系确实存在,推想夏后世存在无误,并强调“经典... 王国维一生学术三变,起先潜心于康德、尼采与叔本华思想,继而开展宋元文学研究,最终从事中国古史研究,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钩沉发明,成果粲然。尤其是王国维在《古史新证》等著作中论证周世系确实存在,推想夏后世存在无误,并强调“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表示与胡适、顾颉刚“古史抹杀论”的明确界限。通过对王国维学术叙论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种群的根脉。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探寻、求信与确认,有助于中国人确定历史认同,维护民族自尊,也为中国文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学术三变 《古史新证》
下载PDF
整修《清史》与国史馆“定本清史”评析
4
作者 阚红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8,共6页
民国政府历时十四年修纂的《清史稿》,台湾方面曾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整修活动,本文试简要评析台湾国防研究院与国史馆的两次整修,以期有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修清史工作。
关键词 《清史稿》 定本清史
下载PDF
西学与中学 传统与现代——解析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
5
作者 王守正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 ,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 ,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 ;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 ,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 ,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 ,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 ,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 ;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 ,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 ,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 ;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 ,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历史变易观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历史学 近代 史学思想
下载PDF
王尔敏史学研究述
6
作者 李加福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9-62,共4页
王尔敏是台湾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以单一概念为中心题旨进行近代思想史研究;对20世纪史家与史学有自己的看法,在史学方法方面的思考颇见功力;承继传统史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史学研究责任感;并且在人物研究方面也很具特色。
关键词 王尔敏 单一概念 史学方法 传统史学 人物研究
下载PDF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东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50,共17页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成在学术上的体现,既...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成在学术上的体现,既有文化的自信,也夹杂着焦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地方认同 区域文化
下载PDF
近代史研究五十年
8
作者 李侃 《文史知识》 1999年第10期4-6,共3页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五十年中,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不但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与中国古代史相对而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新学科。1949年以前,国内研究中国近...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五十年中,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不但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与中国古代史相对而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新学科。1949年以前,国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寥寥无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五十年 中国古代史 新中国 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 新学科 分期问题 学术研究成果 教学工作
原文传递
章太炎与中国现代学术基础的奠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姜义华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6,共8页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国势衰微,西方学说大举涌入华夏。在此局面下,中国学术亟需转型开新,从而在新的时代里得以自立,形成真正的中国话语,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思想资源。章太炎对此问题,有着极为深入且全面的思考。他面对清末今文经学将儒...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国势衰微,西方学说大举涌入华夏。在此局面下,中国学术亟需转型开新,从而在新的时代里得以自立,形成真正的中国话语,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思想资源。章太炎对此问题,有着极为深入且全面的思考。他面对清末今文经学将儒家宗教化的思潮,力主中华文明的特征在于人文性、世俗性,故极力主张从中国历史的流变中探求中国文化精神。在构建学术体系方面,章太炎从语言文字体系、历史学体系、宗教哲学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相关学说不但疏通知远,而且广大精微。在此基础上,章太炎强调治学应从"自国自心"出发,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思考,让中国学术一面具有现代品格,一面形成自身的话语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中华学术 自国自心
原文传递
章太炎与近代史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其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1期38-47,共10页
本文认为,章太炎对传统学术有很高的造诣,接触西方新学理后,能“以新知附益旧学”,因而曾提出修撰《中国通史》计划,冀图达到叙述社会进化、启导方来的目的。《订孔》、《清儒》诸文,总结清代学术演进的脉络,对于中国学术史、制... 本文认为,章太炎对传统学术有很高的造诣,接触西方新学理后,能“以新知附益旧学”,因而曾提出修撰《中国通史》计划,冀图达到叙述社会进化、启导方来的目的。《订孔》、《清儒》诸文,总结清代学术演进的脉络,对于中国学术史、制度史提出诸多创见。他撰写的宣传革命思想的名文,更强烈地跳动着本世纪初时代的脉搏。因此,章太炎对史学近代化作出过贡献。然则又应看到,章太炎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孙中山 近代史 民族主义 康有为 史学近代化 梁启超 国粹派 中国史学 孔子
原文传递
《澄斋日记》所见恽毓鼎史论的特点与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舒习龙 黄茹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7-94,共8页
晚清史官恽毓鼎,久领兰台十九年,博通经史,为著名史学家。由于长年伴驾,恽毓鼎又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具备丰富的史学见解,其史学论述正是其史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基于此,以《澄斋日记》为核心史料,尝试对其史论进行分类,并结... 晚清史官恽毓鼎,久领兰台十九年,博通经史,为著名史学家。由于长年伴驾,恽毓鼎又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具备丰富的史学见解,其史学论述正是其史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基于此,以《澄斋日记》为核心史料,尝试对其史论进行分类,并结合恽毓鼎传统士人的心态,分析其史论特点,提炼其史论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在评述其史论的价值基础上,将恽氏史论置于晚清时代巨变的背景下,客观地衡估其史论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毓鼎 史论 特点 价值
下载PDF
周公、孔子与“文明化成”:章学诚的儒学之道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广生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6,共10页
章学诚以其著名的“六经皆史”说而为现代中国所知。但是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全部内涵,我们就必须研究实斋“周孔之辨”的命题,这一命题提出了周公与孔子,谁才是最伟大的圣人的问题。只有考察了这一命题,我们才能在把握“六经皆史”本质含... 章学诚以其著名的“六经皆史”说而为现代中国所知。但是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全部内涵,我们就必须研究实斋“周孔之辨”的命题,这一命题提出了周公与孔子,谁才是最伟大的圣人的问题。只有考察了这一命题,我们才能在把握“六经皆史”本质含义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实斋的儒学思想。章实斋超越于清代今古文门户之上,力图通过自己颇具独创性的史学,重窥贯通天人、化育文明的完整儒学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孔子 章学诚 文明化成
原文传递
梁启超史学认识论之探析
13
作者 王健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23-26,共4页
梁启超史学认识论之探析王健史学认识论一般可以归纳为这样两个问题: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研究梁启超的史学认识论,也不妨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历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问题.对这一问... 梁启超史学认识论之探析王健史学认识论一般可以归纳为这样两个问题: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研究梁启超的史学认识论,也不妨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历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比较完整的回答,应当包括历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史学认识论 历史学 实证主义史学思潮 封建史学 历史认识 “新史学” 章学诚 “经世致用” 探析
下载PDF
郭嵩焘“调和汉宋”的经学思想探析
14
作者 马旭垚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2-13,共2页
在清代汉学和宋学壁垒森严的情况下,郭嵩焘“调和汉宋”的经学思想主要是立足于对汉学、宋学的客观评价,通过对汉学、宋学优劣的具体分析,从而提出“调和汉宋”的理论依据,对清代学术“调和汉宋”的倾向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 郭嵩焘 调和汉宋 经学思想
下载PDF
“史识”新变催生近现代史法的革新 被引量:1
15
作者 舒习龙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6期216-225,共10页
史识与史法(史书编纂)是中国史学的经典命题,近现代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围绕史识话语构建、史识和史法关系有着深入的探讨和解读。近现代不同时期史识话语、内涵与方法皆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有新的诠释,对"史识"和"史法"... 史识与史法(史书编纂)是中国史学的经典命题,近现代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围绕史识话语构建、史识和史法关系有着深入的探讨和解读。近现代不同时期史识话语、内涵与方法皆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有新的诠释,对"史识"和"史法"关系的理解也更全面和深刻。鸦片战争后的史识观,还不能超脱传统史识观的桎梏,故其史识观呈现出新旧话语拼凑、混杂的特殊状态;对史识如何影响史书编纂的内在机理、作用形式和成效,尚在探索之中。新史学思潮酝酿时期史识观的新变体现在进化史观运用于历史研究以及多种历史研究方法交织运用而激发的史识的重构,史识的新解对这一时期史书编纂的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四以后,从刘掞藜到柳诒徵都深刻体察到"史识"统系构建的价值和作用,并从多个维度开掘"史识"的内涵,阐释"史识"对史书编纂的作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现代史识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史识 话语重构 史书编纂
下载PDF
张尔田学术·师友叙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克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8-74,共7页
晚清民初 ,以文化保守派面目出现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因为他们处于学术的非主流地位 ,尽管其治学有独特高明处 ,也不为学术界所看重。以张尔田为切入点 ,从家学、师承、师友的层面揭橥了晚清民初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在传... 晚清民初 ,以文化保守派面目出现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因为他们处于学术的非主流地位 ,尽管其治学有独特高明处 ,也不为学术界所看重。以张尔田为切入点 ,从家学、师承、师友的层面揭橥了晚清民初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尔田 清朝晚期 学术史 学术范式 历史观念 学术思想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大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6,255,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末,思想史的研究一方面是在恢复"文革"前建立起来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回归学术研究,基本结构还是政治思想史,另一方面在在思想观点和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末,思想史的研究一方面是在恢复"文革"前建立起来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回归学术研究,基本结构还是政治思想史,另一方面在在思想观点和研究对象上多有创新。90年代以后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观念史、新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精力转到了观念史、新文化史、社会史和思想史视野下的新闻报刊史的研究上,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关于思想史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在进入新世纪后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今后的近代思想史研究要继续加强本学科的"学科意识"、学科理论建设,扩大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屏除对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理解和运用,对引进西方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要加以"中国化"或"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思想史 思想解放 “文化热”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18
作者 左玉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4,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趋向,是传统文化史的复兴、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及新文化史的活跃。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和新文化史的日趋活跃,改变了文化史研究的格局,推进了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深化,但也带来了文化史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趋向,是传统文化史的复兴、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及新文化史的活跃。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和新文化史的日趋活跃,改变了文化史研究的格局,推进了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深化,但也带来了文化史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的困扰。传统文化史与新文化史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调和的,调和之道在于:一方面,采用传统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重建文化史实;另一方面,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进一步解释文化史实。这样,便将传统文化史与新文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新文化史的视角和方法探究传统文化史的内容,既弄清"是什么"的史实问题,又着力解决了"为什么"的文化解释问题,深化了文化史研究的深度。将求真的历史学方法与求解的文化分析结合起来,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将"白描"与"深解"结合起来,文化史研究在新文化史的关照下得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史 社会文化史 新文化史 深度解释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反省与寻求突破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颖 李长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33,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从萌动、复兴到发展成熟,研究重心由政治及上层向民间社会及民生论题转移,研究范式相继出现现代化、本土现代性、国家与社会、社会治理的转换,研究方法上则在开掘民间史料及借鉴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方面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从萌动、复兴到发展成熟,研究重心由政治及上层向民间社会及民生论题转移,研究范式相继出现现代化、本土现代性、国家与社会、社会治理的转换,研究方法上则在开掘民间史料及借鉴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方面不断探索。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研究也存在同质化、碎片化、平面化、狭窄化的缺陷。今后突破瓶颈的方向在于:选题应在全球化视野下,着眼于中国社会改革面临问题,从学术链的缺环和薄弱环节入手,研究方法多元化,注重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理论解释与概括,目标是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改革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本学科的系统知识阐述与多层面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 研究重心 研究范式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东西文化交汇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佩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70-75,共6页
东西文化交汇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张佩国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历史的进程均应看作文化演进过程。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七十余年的历史也不妨作如是观。晚清时期,物器制造、体制演展、民众文化心理诸文化层面都发生了空前深刻的... 东西文化交汇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张佩国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历史的进程均应看作文化演进过程。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七十余年的历史也不妨作如是观。晚清时期,物器制造、体制演展、民众文化心理诸文化层面都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变动。晚清史学作为精神文化系统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 文化交汇 梁启超 近代化 三世说 治史方法 《中国古代史》 清史学 康有为 历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