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赖声川的剧场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岩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4,共3页
赖声川的作品从创作之处就牢牢抓住剧场的特性,一切从剧场出发,在剧场中生发灵感,激发构思,完成创作。
关键词 赖声川 剧场 意识
下载PDF
看昆剧《班昭》随想——兼谈剧中的几个人物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戴云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3,共3页
由罗怀臻编剧 ,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昆剧《班昭》 ,自亮相舞台后 ,获得广泛的好评 ,并荣获多项大奖。本文拟从《史记》本传的相关记载为切入点 ,对剧中的班昭、马续、曹寿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以此考察该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班昭 马续 曹寿 张静娴
原文传递
法国现代戏剧诗人克洛代尔及其《缎子鞋》 被引量:1
3
作者 宫宝荣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2-58,共7页
在现代法国戏剧史上,诗人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 1868-1955)正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其剧作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且日益频繁地被导演们搬上舞台,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力量。在中国,克洛代尔也远非一个陌生... 在现代法国戏剧史上,诗人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 1868-1955)正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其剧作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且日益频繁地被导演们搬上舞台,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力量。在中国,克洛代尔也远非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外交家,他的足迹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出现在我们这个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神州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戏剧 西班牙 法国 天主教 电影手法 搬上舞台 象征主义 戏剧创作 爱情故事 古典主义戏剧
原文传递
笑和笑的训练
4
作者 许志群 《戏剧艺术》 1985年第2期152-154,共3页
话剧表演,不同于戏曲,不分行当,没有固定的表现程式,而是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而人在生活中都是动于衷形于外的。如:紧张时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发抖。痛苦时会有流泪抽泣等现象。生活中人的内外表现是有机结合的,这是人的本能。而演... 话剧表演,不同于戏曲,不分行当,没有固定的表现程式,而是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而人在生活中都是动于衷形于外的。如:紧张时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发抖。痛苦时会有流泪抽泣等现象。生活中人的内外表现是有机结合的,这是人的本能。而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不是自己,是另外一个人。因此必须根据作家描写的人物内外部特征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练 有机结合 外部特征 生活中 灵活运用 话剧表演 创作源泉 演员 表达方式 人物性格
原文传递
施光南遗作歌剧《屈原》即将上演
5
《人民音乐》 1998年第3期43-43,共1页
施光南遗作歌剧《屈原》即将上演《屈音乐社会学研究的文化意义当我沉下心来把本书读了一半时,已感到有茅塞顿开之感并给我带来无限的思考与激动。是的,作者研究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作者研究的也是人们熟悉和关心的领域、作者研究的... 施光南遗作歌剧《屈原》即将上演《屈音乐社会学研究的文化意义当我沉下心来把本书读了一半时,已感到有茅塞顿开之感并给我带来无限的思考与激动。是的,作者研究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作者研究的也是人们熟悉和关心的领域、作者研究的更是当前和下一世纪人们应当继续的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施光南 音乐社会学 歌剧剧本 作者研究 音乐传播 音乐商品 文化意义 遗作 歌剧团
原文传递
论王骥德的欢剧批评
6
作者 夏写时 《戏剧艺术》 1979年第1期89-95,共7页
王骥德是中国戏剧批评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古典戏剧评论的繁荣时期,属于这一时期的评论家今日可查考者不下数十人,佼佼者亦十人以上。这一时期戏剧评论最重要的三大成就,一是李卓吾的戏剧批评,一是汤... 王骥德是中国戏剧批评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古典戏剧评论的繁荣时期,属于这一时期的评论家今日可查考者不下数十人,佼佼者亦十人以上。这一时期戏剧评论最重要的三大成就,一是李卓吾的戏剧批评,一是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理论,另一就是王骥德的《曲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戏剧评论 万历年间 李卓吾 戏剧批评 戏剧创作 本色论 评论家 曲律
原文传递
即兴表演与“高峰体验”
7
作者 李家耀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高峰体验(Peak Experionce),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之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学术概念。据说,高峰体验常在瞬间产生,它可能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一种稍纵即逝的、... 高峰体验(Peak Experionce),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之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学术概念。据说,高峰体验常在瞬间产生,它可能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一种如醉如痴、欣喜若狂、欢乐至极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兴表演 高峰体验 西方心理学 喜剧角色 工作人员 观众 生活中 人本主义 喜剧演员 创作心理
原文传递
欣赏与创造
8
作者 龚和德 《戏剧艺术》 1986年第4期28-39,共12页
前文①谈到,观众不是单纯的接受者,不是艺术的消极对象;观众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参与创造的过程。本文就来探讨观众如何参与创造,戏曲艺术如何对待观众的这种创造力。多层次的观众参与我们通常把观众在艺术欣赏上的能动作用,简称之为“... 前文①谈到,观众不是单纯的接受者,不是艺术的消极对象;观众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参与创造的过程。本文就来探讨观众如何参与创造,戏曲艺术如何对待观众的这种创造力。多层次的观众参与我们通常把观众在艺术欣赏上的能动作用,简称之为“观众参与”。对于演剧来说,观众参与有几个层次。演剧是从集合观众开始的。不能设想没有观众的演剧。而且,观众必须聚集成群。观众走进剧场,就是对于演剧的一种参与、支持。这既是物质的——通过买票,从经济上支持了演出;又是精神的——表示对演出的信任、期待。苏联导演阿·波波夫说得好:“演员没有观众,就好象一架跑道上的飞机,它已经一切就绪,但是走起来却象汽车一样。而当观众涌进了剧场,演员就生出了双翼,凌空而起!”有观众在场,演出才得以进行。这是最基本的观众参与。在此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众席 艺术幻觉 观众参与 想象力 戏剧艺术 演员 欣赏过程 欣赏者 戏曲艺术 演出
原文传递
关于冲击波的思索——兼评“戏曲消亡论” 被引量:1
9
作者 蓝青 《戏剧艺术》 1984年第3期24-27,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第七艺术”的电视,驰骋于大江南北,以它快速而真实、多采而新颖的特点,赢得了亿万观众,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席卷而来,顿使戏曲舞台失却了往日的光彩,从事戏曲工作的同志不得不思索戏曲艺术的今天,乃至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第七艺术”的电视,驰骋于大江南北,以它快速而真实、多采而新颖的特点,赢得了亿万观众,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席卷而来,顿使戏曲舞台失却了往日的光彩,从事戏曲工作的同志不得不思索戏曲艺术的今天,乃至明天……一面对这股冲击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戏曲观众 戏曲艺术 民族戏曲 青年观 戏曲舞台 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 戏曲界 消亡
原文传递
理解乔治·里加及其创作
10
作者 路海波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理解乔治·里加及其创作路海波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加拿大现代剧作家之一,乔治·里加(GeorgeRgga1932-1987)常常以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而使其创作给他的观众和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带来极大的震撼;与此同时... 理解乔治·里加及其创作路海波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加拿大现代剧作家之一,乔治·里加(GeorgeRgga1932-1987)常常以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而使其创作给他的观众和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带来极大的震撼;与此同时,他又总能使其剧作保持很高的艺术水准。乔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人 加拿大 象征性 全体观众 移民 社会工作者 法官 主流社会 主人公 命运
原文传递
虚拟性的当代意义
11
作者 黄纬华 《东方艺术》 2009年第S2期60-61,共2页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抒情性与写意性构成了它演绎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思想意蕴的主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精神和能动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而这一目的实现与完成又是通过形式符号的象征性和表现手段的虚拟性来进行的。...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抒情性与写意性构成了它演绎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思想意蕴的主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精神和能动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而这一目的实现与完成又是通过形式符号的象征性和表现手段的虚拟性来进行的。所谓虚,是指虚构、提炼与升华,它指中国戏曲在表现现实生活时,可以突破现实世界实际情况的束缚,不以事物之常理来表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虚拟性 虚拟化 形式符号 主体精神 含蓄性 象征性 程式化 审美特征 内心世界
原文传递
中国喜剧论·幽默篇
12
作者 章治和 《大舞台》 1997年第4期50-54,共5页
幽默,是英语Humor的译音。在新编《辞海》里,把它解释为:言语或举动生动有趣而含意较深。这是对幽默比较浅近的理解。它那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几乎是无法迻译的。 在欧洲,幽默被认为是一种性质严肃的快乐。幽默感亦非人人具备,因此在西方... 幽默,是英语Humor的译音。在新编《辞海》里,把它解释为:言语或举动生动有趣而含意较深。这是对幽默比较浅近的理解。它那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几乎是无法迻译的。 在欧洲,幽默被认为是一种性质严肃的快乐。幽默感亦非人人具备,因此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又被当作一种见证,说明它是与人的门第、教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论 吕蒙 观众 意境 幽默感 双月刊 川剧 书生 丈夫 人物形象
下载PDF
台上冤家 台下夫妻——记吉林省京剧团演员刘喜亮、王凤霞
13
作者 刘红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1-62,共2页
在首都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演出活动期间,吉林省京剧团的神话京剧《火焰山》在首都剧场演出三场,场场爆满。饰孙悟空的刘喜亮那高、轻、飘、溜的翻跃,利落火爆的武打;饰铁扇公主的王凤霞那俊美的扮相,漂亮的打出手... 在首都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演出活动期间,吉林省京剧团的神话京剧《火焰山》在首都剧场演出三场,场场爆满。饰孙悟空的刘喜亮那高、轻、飘、溜的翻跃,利落火爆的武打;饰铁扇公主的王凤霞那俊美的扮相,漂亮的打出手,令首都观众如痴如醉。然而许多不知情的观众何曾想到,台上的一对冤家孙悟空与铁扇公主,在台下却是一对恩爱夫妻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团 王凤霞 铁扇公主 剧场演出 徽班 齐啸云 三盗 同台演出 秦香莲 刻画人物
原文传递
为戏曲事业同献青春——记广东奥剧院两位设计人员
14
作者 潘邦榛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55-56,共2页
在广东粤剧院一团,有一对同是搞艺术设计的中年夫妻,近年都为粤剧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最近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的《魂牵珠玑巷》一剧,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他俩就是击乐设计邓树荣... 在广东粤剧院一团,有一对同是搞艺术设计的中年夫妻,近年都为粤剧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最近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的《魂牵珠玑巷》一剧,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他俩就是击乐设计邓树荣与服装设计邱雪梅。他俩都有相近的经历——1961年同时考入粤剧院,一个当击乐学员。一个先是学演旦角,不久即转到舞台服装部门工作。到了70年代,刚刚结婚的这双爱侣又同时被调到广东省东莞县粤剧团,1979年才重回剧院,一直在粤剧界踏踏实实地工作。近30年的剧团生涯锻炼了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粤剧院 粤剧界 粤剧团 优秀剧目奖 舞台服装 中国戏剧节 艺术实践 珠玑巷 雪梅 服装设计
原文传递
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 被引量:1
15
作者 葛英 《戏剧之家》 2002年第5期17-17,共1页
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说法。他认为:古代的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同时,古代祭祀神鬼,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楚辞》称巫为“灵”.称神亦为“灵”,则装扮成“灵保... 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说法。他认为:古代的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同时,古代祭祀神鬼,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楚辞》称巫为“灵”.称神亦为“灵”,则装扮成“灵保”的亦为“巫”。王国维断定:“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这一做法,就是“后世戏剧之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王国维 中国戏剧 戏曲 宋元 作者 古代 歌舞 动作 祭祀
下载PDF
论戏剧与仪式的缘生形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戏剧的缘生形态一直为戏剧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们所关注。尽管亚里士多德曾经为戏剧作过经典的论述,但毕竟在戏剧发生学方面仍有一些谜团尚未彻底解开;直到今天仍不少的质疑者、反对者。本文试图从戏剧与仪式的关系入手,... 戏剧的缘生形态一直为戏剧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们所关注。尽管亚里士多德曾经为戏剧作过经典的论述,但毕竟在戏剧发生学方面仍有一些谜团尚未彻底解开;直到今天仍不少的质疑者、反对者。本文试图从戏剧与仪式的关系入手,借助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西方戏剧的原始形貌进行探讨,并试图说明戏剧原本就是祭祀仪式的一种雏型和演变,二者互疏互证,揭示古希腊戏剧的一些肇端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戏剧 剧作 仪式理论 原本 西方戏剧 经典 揭示 祭祀仪式 美学家 发生学
原文传递
衷爱戏曲痴心不改 从艺44载春华秋实——著名戏曲家汪嘉宝作品演唱会在绍兴举行
17
作者 王建赟 《戏文》 2004年第6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从艺经历 著名戏曲家 汪嘉宝 演唱会 绍兴市
下载PDF
观察生活的最佳角度
18
作者 金恩渠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2-96,共5页
生活是戏剧创作的源泉,体验生活、撷取生活的切入点是人。因为戏剧的对象是人,其基本任务是帮助人认识自身。
关键词 戏剧创作家 生活 切入点
下载PDF
情系“传”字辈──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80周年
19
作者 吴新雷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在庆贺我国的昆曲艺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侯,正逢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活动。缅怀“传”字辈艺术家存亡继绝的历史功绩,评述他们在培训演艺人才,授曲教戏,以及对传统剧目继承创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 昆曲 昆剧 传习所 “传”字辈 存亡继绝 历史性贡献
下载PDF
“角抵”戏起源新探
20
作者 林荣芹 《剧影月报》 2001年第3期60-60,共1页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论及:“至武帝元封三年,而角抵戏始兴”。戏曲史家周贻白在《中国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中也指出:“汉武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也可能是因齐人少翁被诛之故。”上述两位先生均援引了《史记·大...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论及:“至武帝元封三年,而角抵戏始兴”。戏曲史家周贻白在《中国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中也指出:“汉武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也可能是因齐人少翁被诛之故。”上述两位先生均援引了《史记·大宛列传》的说法。这在《史记·张骞传》、《汉书》中亦有记载。王周两位先生就此考订“角抵”始于汉武帝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史记 大宛 史家 《汉书》 考订 张骞 角抵戏 戏曲史 周贻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