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8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识命运 争回尊严——评马尔罗的《人的状况》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寿农 吴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5-88,共4页
1933年,马尔罗发表了《人的状况》这部悲壮的英雄史诗式的小说.作者叙述刚刚发生在六年前的中国“四·一二”事件,倾注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同情.引人入胜的东方题材,气势磅薄的斗争场景,细入的哲理思辨,受到法国... 1933年,马尔罗发表了《人的状况》这部悲壮的英雄史诗式的小说.作者叙述刚刚发生在六年前的中国“四·一二”事件,倾注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同情.引人入胜的东方题材,气势磅薄的斗争场景,细入的哲理思辨,受到法国读者的好评,当年就获得龚古尔大奖,奠定了马尔罗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表层上看,这部小说似乎是对1927年中国革命的叙述.其实,更重要的是那迸发于字里行间的思想火花.马尔罗不仅表现出一个文学家的才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罗 中国革命 命运 小说 哲理思辨 人的生存状况 脊柱侧凸 帕斯卡尔 文学作品 潜意识
下载PDF
高老头的父爱与溺爱
2
作者 张松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第9期39-39,共1页
高老头对女儿倾注所有,但最终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高老头的父爱是资产阶级和封建思想的结合,他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他有传统的封建思想,希望家庭和美,但他输出爱的方式确是资本主义的方式,这也是高老头父爱悲剧的根... 高老头对女儿倾注所有,但最终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高老头的父爱是资产阶级和封建思想的结合,他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他有传统的封建思想,希望家庭和美,但他输出爱的方式确是资本主义的方式,这也是高老头父爱悲剧的根本原因。高老头的父爱对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借鉴意义,让孩子远离溺爱才能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老头 父爱 悲剧 溺爱 家庭教育
下载PDF
从艾什诺兹和图森小说看当代主体的两面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4,共9页
本文通过对法国八十年代后的两位小说家艾什诺兹和图森作品的分析,旨在揭示当代西方社会中个体的困境。艾什诺兹和图森通过各自的文学作品,试图用虚构的方式呈现一个昭然的社会现实,即主体行动能力的萎缩。艾什诺兹笔下的焦躁的主体在... 本文通过对法国八十年代后的两位小说家艾什诺兹和图森作品的分析,旨在揭示当代西方社会中个体的困境。艾什诺兹和图森通过各自的文学作品,试图用虚构的方式呈现一个昭然的社会现实,即主体行动能力的萎缩。艾什诺兹笔下的焦躁的主体在行动中逃遁,行动主体无法在行动中展现自身内在性。与之相反的是图森的小说,他描绘了一个有意识却没有行动能力,在逃遁中行动的主体形象。当代主体的行为中,必然性和自由意志、外在形势和个人主体性、行动的愿望和能力之间难以获得平衡和协调,由此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可被看做当代主体的两面性,即自闭和焦躁。法国当代小说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轮廓模糊,没有定性的主体形象,叙事中个体的艰难回归最终被怀疑和戏谑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什诺兹 图森 当代主体问题 焦躁 自闭
原文传递
《北京折叠》入围雨果奖
4
作者 郝景芳 《中华儿女》 2016年第9期6-6,共1页
据雨果奖官方网站消息,2016年雨果奖提名名单正式公布,本次雨果奖将有85部作品共同角逐17项大奖,其中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叠》入围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关键词 雨果 折叠 北京 官方网站 中篇小说 科幻作家 作品
原文传递
嘉尔曼——自由的象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缑广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7-98,共2页
嘉尔曼渴望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她唯一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她是自由的象征,梅里美借嘉尔曼这一形象,阐释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把自己心中对自由的幻梦形象化。
关键词 梅里美 嘉尔曼 自由 个性
下载PDF
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巴尔扎克论著——评李赐林《人间喜剧面面观》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思艺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290-291,共2页
关键词 《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 世界文学史 著名作家 论著 外国文学教学 文学大师 文学地位
下载PDF
莫泊桑的《项链》该如何续写 被引量:1
7
作者 薛世昌 《阅读与写作》 1996年第10期33-33,共1页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全文跌宕多姿,处处显示出作者精巧的构思。而最能体现作家精巧构思,也最能体现人物悲剧性的是结尾:
关键词 莫泊桑 短篇小说 精巧构思 悲剧性 代表作 作家 性格 玛蒂尔德 虚荣心 续写
下载PDF
“英雄”罗曼·罗兰的身份认同和叙事塑形
8
作者 杨珮艺 杨荣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0年第7期100-111,共12页
百年前,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年)在瑞士发表了《精神独立宣言》,"一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再一次听到"超乎混战之上"的"欧洲良知"振聋发聩的和平主义号召,而这声音也传到世界各地,激... 百年前,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年)在瑞士发表了《精神独立宣言》,"一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再一次听到"超乎混战之上"的"欧洲良知"振聋发聩的和平主义号召,而这声音也传到世界各地,激起被战火荼毒的各国民众的广泛响应。随着1919年《新青年》上张嵩年那篇《精神独立宣言》译文所附的介绍,罗曼·罗兰以“因为全欧洲,全人类说话,不容于法人”[1]30-48的英雄之姿进人我国民众的视线,并在日后成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巨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巨匠 独立宣言 和平主义 《新青年》 罗曼·罗兰 身份认同 叙事塑形
下载PDF
《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形象浅析
9
作者 张莲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9期92-93,共2页
克罗德的形象极其复杂,他既是教会势力的邪恶的代表,同时在他身上也具有一般人的慈爱、善良和真情。本文试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 克罗德 邪恶 慈爱 善良
下载PDF
巴尔扎克雕像的手
10
作者 蒋光宇 《奋斗》 2012年第1期63-63,共1页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的著名雕塑家。为了创作大作家巴尔扎克的雕像,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谓千辛万苦,竭尽全力。那天已近黎明.罗丹在工作室里终于结束了最后的一刀。他站在雕像四周反复观察.凝神打量:巴尔扎克身着一件宽袖...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的著名雕塑家。为了创作大作家巴尔扎克的雕像,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谓千辛万苦,竭尽全力。那天已近黎明.罗丹在工作室里终于结束了最后的一刀。他站在雕像四周反复观察.凝神打量:巴尔扎克身着一件宽袖的睡袍,两只手在胸前叠合着……看了一阵子.他喜上心头.不禁自言自语:“这很可能是代表自己创作风格的经典之作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雕像 创作风格 自言自语 雕塑家 工作室 罗丹
原文传递
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影像世界
11
作者 戴秋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当代法国作家让·艾什诺兹将现代世界中纷繁眩目的影像融入小说作品中,呈现了现代世界的日常图景,提供了一份详尽的现代世界影像资料。作家对小说画面进行了大量的色彩处理,造成电影画面的视觉印象。画面的镜头切换、变速呈现和戏... 当代法国作家让·艾什诺兹将现代世界中纷繁眩目的影像融入小说作品中,呈现了现代世界的日常图景,提供了一份详尽的现代世界影像资料。作家对小说画面进行了大量的色彩处理,造成电影画面的视觉印象。画面的镜头切换、变速呈现和戏剧化处理等电影拍摄技巧的挪用实现了虚实交融,展现了亦真亦幻的小说世界,为间离效果的产生提供契机,使读者能够冷静地反观现实世界,获得别样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艾什诺兹 影像 色彩 电影手法
原文传递
克洛德·西蒙去世
12
作者 余中先 《外国文学动态》 2005年第5期31-33,共3页
据法新社的消息,法国著名作家,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于2005年7月5日去世,享年91岁。
关键词 克洛德 去世 西蒙 诺贝尔文学奖 著名作家 代表人物 新小说派 法新社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通俗作家的现代性[两篇]——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
13
作者 范伯群 《新华文摘》 2009年第23期95-98,共4页
从晚清到五四,知识精英的雅文学与市民大众的通俗史学曾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时,就视通俗作家吴趼人等为同盟者.将大量的篇幅供通俗作家们发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声讨晚清官场腐败、社会腐朽等题材的小说... 从晚清到五四,知识精英的雅文学与市民大众的通俗史学曾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时,就视通俗作家吴趼人等为同盟者.将大量的篇幅供通俗作家们发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声讨晚清官场腐败、社会腐朽等题材的小说.、而当通俗作家李伯元主持《绣像小说》时,知识精英作家别士(夏曾佑)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小说原理》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通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现代性 《新小说》 文坛 雅俗 中国
原文传递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登霞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4期108-109,共2页
《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物塑造贯穿始末。他的一生是悲剧式的浪漫主义传奇,却闪烁着人性之光,呈现着温暖的灵魂。作者拟对冉阿让的人物形象进行品读,并做出评价。
关键词 冉阿让 人生 人性之光 温暖的灵魂
原文传递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南飞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81-82,共2页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 爱玛 性格 悲剧
原文传递
从《亚当·贝德》看乔治·爱略特的心理分析艺术
16
作者 王琼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4期63-64,共2页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强烈的道德感和宗教意识,以及对社会风貌入木三分的描绘而著称。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被誉为英国“心理小...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强烈的道德感和宗教意识,以及对社会风貌入木三分的描绘而著称。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被誉为英国“心理小说”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贝德》 小说 乔治·爱略特 心理分析 宗教意识 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内在世界秩序的构建:历史境遇中的《恶心》
17
作者 唐扣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日记体小说《恶心》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对存在的意识,萨特揭示出了人的存在特性和方式。人的存在具有偶然性、普遍性与时间性,人的存在方式表现为自欺与自我。
关键词 《恶心》 人的存在特性 人的存在方式
下载PDF
巴尔扎克的天使
18
作者 郑如 《可乐》 2009年第5期43-43,共1页
那年,他22岁,她45岁,是九个孩子的母亲,如果大儿子还活着的话,正好和他——新来的家庭教师同岁。
关键词 巴尔扎克 天使 家庭教师 活着
原文传递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实意义
19
作者 陈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8期70-71,共2页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才华,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终身,他的这种品格正是当代年轻人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于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让我们时刻鞭挞自己,无论在多么污...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才华,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终身,他的这种品格正是当代年轻人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于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让我们时刻鞭挞自己,无论在多么污浊的社会里,始终都要保持一颗美好的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连 闪光点 现实意义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身份》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析
20
作者 郑冬玲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期94-95,共2页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深深地透露着他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人存在价值的关怀。存在也就成为其小说的一个主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对人存在本身的一种肯定。他的小说《身份》就是通过展现一对普通恋人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到若即若...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深深地透露着他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人存在价值的关怀。存在也就成为其小说的一个主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对人存在本身的一种肯定。他的小说《身份》就是通过展现一对普通恋人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到若即若离再到倍加珍惜的发展变化,同步渗透着存在的他者性、存在的自由选择性以及存在者承担责任的绝对性等的存在主义思想,揭示了似水流年里平静而偶有涟漪的生活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存在 《身份》 他者性 自由选择 承担责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