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间
1
作者 爱玛.多诺霍 郑梦雅 《世界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124,共47页
黑暗。冰箱微弱的轰鸣是背景音。一盏灯打开,很快,又关掉。又打开,这次稍久一点儿。我们和杰克(5岁)一同朦胧醒来,惺忪眨眼看向玛(26岁)。她穿着一件旧T恤和内衣,站在台灯旁,漫无规律地把灯开了又关,一明一暗。她站在凹进墙... 黑暗。冰箱微弱的轰鸣是背景音。一盏灯打开,很快,又关掉。又打开,这次稍久一点儿。我们和杰克(5岁)一同朦胧醒来,惺忪眨眼看向玛(26岁)。她穿着一件旧T恤和内衣,站在台灯旁,漫无规律地把灯开了又关,一明一暗。她站在凹进墙壁的天窗下显得格外颀长。这是房间里唯一的—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学 剧本 作品欣赏 《房间》
原文传递
郭沫若对辛格戏剧翻译的始源考据研究
2
作者 李成坚 黄伊柔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约翰·辛格 文学翻译 考证
下载PDF
荒诞的手法 真切的等待——贝克特《等待戈多》评析
3
作者 宋夕宁 王刚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4-125,共2页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剧本中 ,虽然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舞台形象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荒诞的描写手法 ,但是他为我们揭示出的这个孤独无助、只有绝望地等待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却...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剧本中 ,虽然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舞台形象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荒诞的描写手法 ,但是他为我们揭示出的这个孤独无助、只有绝望地等待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却是真实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戈多》 荒诞 真实
下载PDF
民族、语言和宗教——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三个关键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2,共4页
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族观、语言观、宗教观及其反殖民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的落后与苦难不能单方面归咎于英国殖民政策,同时必须反思爱尔兰自身的堕落。正是这种强烈... 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族观、语言观、宗教观及其反殖民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的落后与苦难不能单方面归咎于英国殖民政策,同时必须反思爱尔兰自身的堕落。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才使得他能够最终走向世界主义,在自我流放的文化之旅中完成一位民族作家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反殖民主义 民族 语言 宗教
下载PDF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雪莱、莫里斯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福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1-65,共5页
叶芝作品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特征与来自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等人的影响密切相关。他的创作在英语文学中独树一帜,其作品思想植根于民族与文学的历史,体现出明显的传统继承性和回归性... 叶芝作品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特征与来自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等人的影响密切相关。他的创作在英语文学中独树一帜,其作品思想植根于民族与文学的历史,体现出明显的传统继承性和回归性,而他对批评家们推崇的所谓"前沿性"不屑一顾。在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叶芝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与信仰,完成了艺术与民族、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布莱克 雪莱 莫里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