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亡书写与身份失落:小说«旅人»的空间叙事艺术
1
作者 全源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2-36,共5页
小说«旅人»作为最早描写“水晶之夜”的文学作品,围绕犹太商人西尔伯曼的火车流亡展开叙事,以犹太人的个体视角揭露了大屠杀对于犹太民族毁灭性的重创.«旅人»以独特的空间结构视角探讨反犹运动对犹太主体身份认同... 小说«旅人»作为最早描写“水晶之夜”的文学作品,围绕犹太商人西尔伯曼的火车流亡展开叙事,以犹太人的个体视角揭露了大屠杀对于犹太民族毁灭性的重创.«旅人»以独特的空间结构视角探讨反犹运动对犹太主体身份认同的解构作用,通过营造典型的“家宅”空间表征及时空体空间、意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重空间建构,书写犹太民族在德国社会反犹主义大环境下的流亡境遇与身份危机以及对纳粹暴行饱含血泪的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人» 空间叙事 犹太流亡书写 身份失落
下载PDF
<<猫与鼠>>梗概
2
作者 吴裕康 《书摘》 2000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关键词 德国作者 小说 <<猫与鼠>> 故事梗概
原文传递
<<狗年月>>梗概
3
作者 刁承俊 格拉斯 《书摘》 2000年第1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德国作者 小说 <<狗年月>> 故事梗概
原文传递
另类的现实主义——君特·格拉斯写作风格面面观
4
作者 张辛仪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31,共9页
德国战后重要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写作风格颇难界定。他热衷于使用互文手法,似乎跟上了后现代潮流;他的作品怪诞离奇、晦涩难懂,继承了表现主义的衣钵;他的作品中不乏童话套语、童话形象和神奇色彩,颇具浪漫派遗风。然而归根结底,格... 德国战后重要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写作风格颇难界定。他热衷于使用互文手法,似乎跟上了后现代潮流;他的作品怪诞离奇、晦涩难懂,继承了表现主义的衣钵;他的作品中不乏童话套语、童话形象和神奇色彩,颇具浪漫派遗风。然而归根结底,格拉斯是个另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绝非刻意追求矫揉花哨的形式与语言,而是寻求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通过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用夸张、想象和文学游戏等复杂的文学手法深刻地表现现实、批评现实,担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特·格拉斯 写作风格 现实主义 怪诞 互文性
下载PDF
站长
5
作者 瓦塞.,雅 许震民 《译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0-172,共3页
关键词 短篇小说 德国作者 当代
原文传递
论科尔曼《荣誉》中媒介对人的感知模式的影响
6
作者 余传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0-45,共6页
麦克卢汉将媒介看作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延伸,每一种媒介都在改变着人类的感知方式。德语作家丹尼尔·科尔曼由九个小故事构成的小说《荣誉》以文学的方式演绎并反思了媒介对人的感知模式的影响。小说中的多个人物深深卷入进现代技术... 麦克卢汉将媒介看作是人类身体的一种延伸,每一种媒介都在改变着人类的感知方式。德语作家丹尼尔·科尔曼由九个小故事构成的小说《荣誉》以文学的方式演绎并反思了媒介对人的感知模式的影响。小说中的多个人物深深卷入进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媒介如移动电话、电视、电影、电脑(互联网)之中。这些媒介带来的不仅是对时空的消解和个体身份认同的撕裂,更营造了一种真实与虚构的交错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誉》 时空 身份认同 真实与虚构
下载PDF
慢的原则与陷阱——论施得恩·纳多尔尼《缓慢的发现》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建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6,共11页
施得恩·纳多尔尼的《缓慢的发现》如惯常的后现代文学作品那样,以发现者为主角,反映了英国航海家和北极研究者约翰·富兰克林的生活。在小说文本层面,"慢"作为身体特性和权力原则,在大海与冰原的历险中慢慢转化,确... 施得恩·纳多尔尼的《缓慢的发现》如惯常的后现代文学作品那样,以发现者为主角,反映了英国航海家和北极研究者约翰·富兰克林的生活。在小说文本层面,"慢"作为身体特性和权力原则,在大海与冰原的历险中慢慢转化,确立起小说主角与外在世界之间变化的关系。在文本层面之外,慢的原则作为早期工业化时代和现代社会中速度原则的对立面,让我们意识到,在速度虚妄和进步信仰的另一边,可以存在不同的基本经验与时间维度,并提供了一种希望:我们不必永远"固守于现时的破坏性"。从中,可读解出作家对现代社会速度原则的批评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得恩·纳多尔尼 《缓慢的发现》 速度原则的对立极
下载PDF
不愿捉迷藏的人——论伯尔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方维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共13页
海因里希·伯尔是后战争时代德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把重建人性和拯救被毒化的德语视为战后德国文学的重要任务。他所追求的"人道美学",始终坚持人性与诗性的结合;他的"语言道德"之说,强调政治、伦理与语言表... 海因里希·伯尔是后战争时代德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把重建人性和拯救被毒化的德语视为战后德国文学的重要任务。他所追求的"人道美学",始终坚持人性与诗性的结合;他的"语言道德"之说,强调政治、伦理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密切相关。作为"介入文学"的作家,他反对作家对社会漠不关心,同现实玩捉迷藏游戏。他认为作家要听从自己的良知,让语言成为冲破现实表象的工具,使作品成为自由的最后堡垒。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激情、幽默和讽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在他看来,"事实"永远只是"真实"的一部分,作家需要借助想象来创造"自己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美学 社会良心 语言与道德 形式与内容 现实与真实
下载PDF
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说:布莱希特的《图伊小说》
9
作者 蒋颖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5,共9页
在布莱希特一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有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作品:《图伊小说》。“图伊”是布莱希特自创的概念,以此指代将自己的智力当作商品出售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服务于权力,成为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莱希特用极... 在布莱希特一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有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作品:《图伊小说》。“图伊”是布莱希特自创的概念,以此指代将自己的智力当作商品出售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服务于权力,成为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莱希特用极具夸张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支玛国各类“图伊”的群体形象,揭示了“图伊”背后的意识形态——脱离社会实践与革命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图伊主义”终将发展为象征法西斯主义的“登克主义”的必然趋势。小说呈现出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即: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批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历史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图伊小说》 知识分子 “图伊”
下载PDF
我的绿草地
10
作者 君特.格拉斯 阎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小说 短篇小说 德国 当代
全文增补中
参议教师布鲁涅斯
11
作者 君特.格拉斯 任卫东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小说 短篇小说 德国 当代
全文增补中
芭蕾舞女演员
12
作者 君特.格拉斯 王歌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30,,34,,共5页
关键词 小说 短篇小说 当代 德国
全文增补中
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8,共9页
创伤书写是赫塔·米勒作品的核心主题。文章以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例,探讨了她执着于描述创伤的缘由,分析了创伤记忆所具有的向死性、被动性、链式联想性等特征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她如何在语言与形式即叙述层面上来精当地... 创伤书写是赫塔·米勒作品的核心主题。文章以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例,探讨了她执着于描述创伤的缘由,分析了创伤记忆所具有的向死性、被动性、链式联想性等特征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她如何在语言与形式即叙述层面上来精当地展现这一主题,如:自始至终沉降于细节,大量运用超现实主义画面,将死亡与诗意二律背反地并置,以及高频使用简单句与隐喻,借由语言的引导与暗示,言说不可言说之物,来理解创伤的不可理解性。书写创伤同时引发了米勒对写作与回忆二者之间密切关联的深层思考,加深了其对写作动因与本质的认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呼吸秋千》 创伤书写 回忆
下载PDF
在惯常的想象之外——论马塞尔·拜尔的长篇小说《狐蝠》
14
作者 谢建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马塞尔·拜尔的《狐蝠》,自声音媒介切入纳粹历史,叙事以双声部交织推进。小说重点塑造了声学家赫尔曼·卡尔瑙作为纳粹罪恶参与者和战后社会中纳粹罪行反思者的形象。由之亦可体察作家在变化了的时代语境中面对纳粹历史时独特... 马塞尔·拜尔的《狐蝠》,自声音媒介切入纳粹历史,叙事以双声部交织推进。小说重点塑造了声学家赫尔曼·卡尔瑙作为纳粹罪恶参与者和战后社会中纳粹罪行反思者的形象。由之亦可体察作家在变化了的时代语境中面对纳粹历史时独特的文学处理方式及其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塞尔·拜尔 《狐蝠》 声音档案 形式意味
下载PDF
《彼得·卡门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溯源
15
作者 王滨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2,89,共7页
西方文化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人为中心,以科学进步和崇尚理性为基本点。笛卡尔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二元论把事物分为主客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确立了人为主体、自然为客体,两者呈对立态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培根的&... 西方文化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人为中心,以科学进步和崇尚理性为基本点。笛卡尔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二元论把事物分为主客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确立了人为主体、自然为客体,两者呈对立态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更是把知识即科学推至最高位置。知识是人掌握的,不言而喻,人的力量大无边,他可对自然任意操纵、利用和征服,且这种征服欲望越来越大,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也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正如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说:"社会对自然的暴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其结果就是美丽的人类家园——地球如今千疮百孔,呻吟叹息。而黑塞的小说《彼得·卡门青》则与西方主流文化推崇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待自然如亲兄弟并在自然及人的和谐关系中让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找到了人生之路。文章试图探究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塞 《彼得·卡门青》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