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世纪俄罗斯小说创作中的主体性问题 |
张杰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2
|
虚幻的真实——读扎米亚京反乌托邦小说《我们》 |
陈行之
|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
2014 |
0 |
|
3
|
“逃离”巴黎 |
巳巳
|
《国际展望》
|
2000 |
0 |
|
4
|
《一九八四》中的女性被动地位的探讨 |
宁晓燕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1
|
|
5
|
当高雅遭遇戏谑 |
刘远
|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
2010 |
0 |
|
6
|
论《一个荒唐人的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史上的重要性 |
张磊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7
|
《红轮》与索尔仁尼琴思想的演变 |
龙瑜宬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8
|
语言方式能否摆脱生命的沉思?——屠格涅夫的人格状态与其思想、创作的互动关系 |
赵明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9
|
颜值这东西 |
冯磊
|
《教师博览(上旬刊)》
|
2017 |
0 |
|
10
|
禁闭而剖开的解救之门——解读契诃夫《第六病室》 |
张欣菊
王海峰
|
《阅读与写作》
|
2007 |
0 |
|
11
|
《水之乡》中的历史进步模型 |
周燕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2
|
从《父与子》看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
张中锋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
13
|
有没有尽头——对作品《烟》中“烟”的复义分析 |
张玲
|
《商情》
|
2014 |
0 |
|
14
|
小公务员之死 |
木泉
|
《企业家信息》
|
2005 |
0 |
|
15
|
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创作艺术 |
汪月华
|
《海外英语》
|
2016 |
0 |
|
16
|
托尔斯泰的孔老情怀 |
王学信
|
《海内与海外》
|
2007 |
0 |
|
17
|
多甫拉托夫《手提箱》中“狂欢化”人物浅析 |
王啸林
|
《俄语学习》
|
2016 |
0 |
|
18
|
抉择与契合——论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 |
陈遐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07 |
0 |
|
19
|
托尔斯泰的创造性劳动刍议 |
刘芳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 |
0 |
|
20
|
安娜·卡列宁娜和林黛玉人物形象之比较初探 |
周志霞
|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