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爱玲小说题目释义 被引量:3
1
作者 万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题目是一种为文本"命名"的行为,"命名"有着重要的语言意义。张爱玲的小说很独特,小说题目也很怪。对于张爱玲来说,小说的"怪"题目其实就是她别具匠心的情境和寓意设计,它们和小说这种神秘的、隐喻的、虚... 题目是一种为文本"命名"的行为,"命名"有着重要的语言意义。张爱玲的小说很独特,小说题目也很怪。对于张爱玲来说,小说的"怪"题目其实就是她别具匠心的情境和寓意设计,它们和小说这种神秘的、隐喻的、虚虚实实的、充满变数的体裁,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互为指涉的象征系统,并对小说文本的存在提供了许多重新阐释和重新建构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题目 释义 象征系统
下载PDF
自卑与超越——《沉沦》的个体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红椿 龚云普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47-50,共4页
论文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分析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沉沦》体现了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展露、超越等三个层面。由于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沉沦》引起了"五四"青年的共鸣,它以"感伤的基调"唱出了沦为国际社会中&... 论文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分析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沉沦》体现了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展露、超越等三个层面。由于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沉沦》引起了"五四"青年的共鸣,它以"感伤的基调"唱出了沦为国际社会中"老幺"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心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沦》 个体心理学 自卑情结 超越
下载PDF
物化感伤——郁达夫意象特征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方仁英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1-86,共6页
郁达夫丰富的学识、敏锐的体验和卓尔不群的识见,加上他在创作中善于借鉴融合多种外国文学思潮、流派及作家的美学质素和我国传统诗文的创作技巧,使他的小说、散文中的意象设计呈现多元化倾向。考察郁达夫作品中隐喻的思维方式,其意象... 郁达夫丰富的学识、敏锐的体验和卓尔不群的识见,加上他在创作中善于借鉴融合多种外国文学思潮、流派及作家的美学质素和我国传统诗文的创作技巧,使他的小说、散文中的意象设计呈现多元化倾向。考察郁达夫作品中隐喻的思维方式,其意象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死亡化倾向、病患化倾向、古典化倾向。而大量此类意象的运用释放着作者沉郁感伤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沉郁感伤 意象特征
下载PDF
丰子恺艺术生活中的边缘化倾向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海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71-74,共4页
本文对丰子恺一生文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边缘化”倾向作了分析, 认为这种倾向与艺术在丰子恺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丰子恺的价值结构秩序: 科学、民主、艺术三足鼎立的价值建构,认为这种... 本文对丰子恺一生文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边缘化”倾向作了分析, 认为这种倾向与艺术在丰子恺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丰子恺的价值结构秩序: 科学、民主、艺术三足鼎立的价值建构,认为这种建构摆脱了单纯的民主、科学论者对于艺术居高临下的俯视心态以及把艺术当成是两者附庸的功利做法, 而始终把握住了艺术的审美特性。这正是 “边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 艺术 边缘化 主流文化
下载PDF
觉醒中的焦灼与苦闷——五四时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5
作者 邢满 刘云霞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8-61,共4页
五四时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反抗与妥协的两重性。一方面在觉醒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他们对中国的旧传统、旧道德以及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展开激烈抨击;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封建道德的残存与积... 五四时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反抗与妥协的两重性。一方面在觉醒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他们对中国的旧传统、旧道德以及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展开激烈抨击;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封建道德的残存与积淀,溶化在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向社会传统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知识分子 彷徨 愤世 性苦闷
下载PDF
“我的北平”与“新中国的首都”——从北京题材散文创作看老舍创作心态的变化
6
作者 乔琛 宋淼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98-101,共4页
老舍先生记写北京的散文并不多,但时间跨度大,风格差异显著。从“我的北平”的情化描绘到“新中国的首都”的高亢礼赞,作家经历了创作的巨大转变。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家创作心态的变化———即从“书生本色转化为人民本色”,从注重作... 老舍先生记写北京的散文并不多,但时间跨度大,风格差异显著。从“我的北平”的情化描绘到“新中国的首都”的高亢礼赞,作家经历了创作的巨大转变。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家创作心态的变化———即从“书生本色转化为人民本色”,从注重作品的感动力到强调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北京题材散文 创作风格 心态
下载PDF
论林语堂“闲适格调”的文体层面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毓生 《阅读与写作》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林语堂三十年代对他所提倡的‘性灵”、“幽默”、“闲适”之中论述得最多的是其中的第三项:“闲适格调”。林语堂多次对它进行界定,引证中外作家作品加以阐释。但批评家们却一味认定“闲适格调”就是专叙身边琐事,单表闲情逸致。新时... 林语堂三十年代对他所提倡的‘性灵”、“幽默”、“闲适”之中论述得最多的是其中的第三项:“闲适格调”。林语堂多次对它进行界定,引证中外作家作品加以阐释。但批评家们却一味认定“闲适格调”就是专叙身边琐事,单表闲情逸致。新时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闲适格调”写作技巧 语体风格 风格学 小品文 散文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