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前场蹬跨步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孟林盛 李建英 郝慧栋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2-730,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蹬跨技术动作对羽毛球运动员下肢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的影响,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蹬跨技术动作的力学特征。选取羽毛球国青队男性队员6名,年龄(20. 3±2. 2)岁,身高(180. 0±4. 7) cm,体重(72. 2±8. 4) kg,训练...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蹬跨技术动作对羽毛球运动员下肢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的影响,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蹬跨技术动作的力学特征。选取羽毛球国青队男性队员6名,年龄(20. 3±2. 2)岁,身高(180. 0±4. 7) cm,体重(72. 2±8. 4) kg,训练年限(11. 5±2. 7)年。方法使用12台红外高速摄像机对受试者的运动学参数进行采集,使用4块AMTI测力台(400×600)采集运动过程中的地面反作用力,使用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信号测试系统记录下肢肌肉肌电活动情况。结果三步技术的蹬跨和缓冲时间分别为(0. 30±0. 03) s和(0. 60±0. 02) s,显著高于一步蹬跨技术(P <0. 00);着地时刻一步蹬跨技术的髋角(148. 8°±6. 7°)和踝角(113°±3. 1°)显著高于三步蹬跨技术(P <0. 00),离地时刻一步蹬跨技术的膝角(168. 1°±2. 9°)显著高于二步和三步技术(P <0. 00);缓冲阶段三种蹬跨技术在X轴和Z轴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差异非常显著(P <0. 00),回蹬阶段在Z轴方向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0. 05);在整个蹬跨过程中,三步技术的膝关节屈伸力矩(3. 01±0. 13) Nm/kg显著高于其他2种跨步技术(P <0. 05)。结论(1)增加蹬跨距离后,蹬跨时间减小,缓冲时间增加,对回蹬时间和总时间影响不大;(2)在跨步的缓冲阶段,随着蹬跨距离的增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所受地面反作用力会显著增加,而在回蹬阶段,蹬跨距离只会对人体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产生显著影响;(3)蹬跨距离与下肢关节的角度有显著性关系;(4)膝关节屈伸方向力矩随蹬跨距离增加而显著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 蹬跨 地面反作用力 关节力矩 表面肌电
下载PDF
鞋前掌楔形结构对羽毛球前场蹬跨步动作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爱文 罗冬梅 毋江波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4,共7页
目的探讨放置在羽毛球鞋前掌部位的楔形结构对前场蹬跨步动作产生的影响,为提高羽毛球鞋的运动表现及防护羽毛球运动损伤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名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作为受试者,采用重复性测量的实验设计。实验用鞋为前掌部位放置了2种... 目的探讨放置在羽毛球鞋前掌部位的楔形结构对前场蹬跨步动作产生的影响,为提高羽毛球鞋的运动表现及防护羽毛球运动损伤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名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作为受试者,采用重复性测量的实验设计。实验用鞋为前掌部位放置了2种不同高度楔形结构的羽毛球鞋和作为对照鞋的普通羽毛球鞋。结果楔形结构能够增大前场蹬跨步动作触地阶段的跖趾关节最大背屈角度(P <0. 05)和跖趾关节活动范围(P <0. 05),增加跖趾关节最大蹬伸速度(P <0. 01),增加踝关节最大外翻角度(P <0. 05),降低踝关节最大内翻角度(P <0. 05),能够降低前足受到的侧向力(P <0. 05),增加踝关节的最大外翻力矩(P <0. 05),增大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P <0. 01)。结论 (1)在运动员完成前场蹬跨步动作的着地阶段,穿着前掌具有楔形结构的羽毛球鞋没有对膝关节运动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关注于楔形结构的高度及材料硬度对膝关节的影响。(2)前掌楔形结构降低了运动员踝关节的稳定性,建议作为训练鞋使用以增加训练效果,但在比赛中应谨慎穿着。(3) 0. 008 m楔形高度羽毛球鞋不仅能够增加前场蹬跨步着地过程中跖趾关节的蹬伸速度,帮助提升运动表现,而且能够降低前足受到的侧向力,改善鞋的缓冲效果,有助于降低羽毛球运动中前足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鞋 楔形结构 运动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不同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后场球落点判断过程直觉性决策的眼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解缤 于新彦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5-740,共6页
设计羽毛球后场球落点判断的直觉性运动情景,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分析羽毛球专业组与业余组的视觉搜索特征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后场球落点判断时,专业组和业余组的反应时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判断的准确性上,专业组明显高于业余组;从视觉... 设计羽毛球后场球落点判断的直觉性运动情景,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分析羽毛球专业组与业余组的视觉搜索特征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后场球落点判断时,专业组和业余组的反应时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判断的准确性上,专业组明显高于业余组;从视觉搜索的时间特征来看,按照兴趣区注视次数从大到小排序,专业组依次为步法、躯干、球拍面;而业余组依次为球拍面、球、手臂,且专业组对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均明显小于业余组。从视觉搜索的空间特征来看,专业组的注视点分布比较规律,形成了从脚步到躯干以及到球出手这种对对方队员全方位视觉搜索的模式,而业余组的注视点分布集中在球与球拍触点周围,且视线较多追随球的空中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运动员 后场球 落点判断 直觉性决策 眼动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