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8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外兼修,家庭和乐
1
作者 徐勤玲 《大众心理学》 2012年第4期17-17,共1页
婆婆去世以后,大家庭失去了权威。小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似乎再也无法找回婆婆在世时大家庭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小家庭之间的关系处于重新调整的时期。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我十分推崇儒家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家和万事... 婆婆去世以后,大家庭失去了权威。小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似乎再也无法找回婆婆在世时大家庭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小家庭之间的关系处于重新调整的时期。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我十分推崇儒家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家和万事兴"之语早已深入我的内心深处。清代的曾国藩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一家人和和睦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家庭 和乐 家庭关系 儒家文化 和为贵 曾国藩 婆婆 兄弟
原文传递
美学研究三题
2
作者 彭运生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8期21-23,共3页
音乐的艺术魅力似乎尤其难以被言说,因为音乐作为抽象艺术显得虚无缥缈,简谱记谱法把音乐转化为某种"视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魅力主要源于重复和对称的变体,重复带来的是力量感,对称带来的是均衡感。自然规律被理解为造物主... 音乐的艺术魅力似乎尤其难以被言说,因为音乐作为抽象艺术显得虚无缥缈,简谱记谱法把音乐转化为某种"视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魅力主要源于重复和对称的变体,重复带来的是力量感,对称带来的是均衡感。自然规律被理解为造物主控制世界的工具,就有了最高的自然美。最高自然美是造物主运用自身智慧(表现为自然规律)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主张,折射出中国文化无视个性(独创性)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 对称 自然规律 造物主 中国特色
下载PDF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被引量:1
3
作者 见慧 《协商论坛》 2010年第1期62-62,共1页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 茶道 禅语 佛典 佛教文化 悟道
下载PDF
论宋辽金元美学的基本面貌
4
作者 邹其昌 《创意与设计》 2012年第6期41-49,共9页
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以当代现象学的诠释方式,探索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途径。文章认为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美的事件、美的思想和美的理论。美的事件主要是指美的形而下的生存样态或结构,包括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 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以当代现象学的诠释方式,探索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途径。文章认为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美的事件、美的思想和美的理论。美的事件主要是指美的形而下的生存样态或结构,包括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之活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等,亦即物质文化领域为主体的活动,但有别于当下所谓的"审美文化"。美的思想是指与美学相关的思潮,如理学、玄学、禅宗等。美的理论是指美学自身建构的理论系统阐释或命题,如意境论等。就其三者的关系而言,美的理论是美学史研究的核心,而美的思想是美学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美的事件则是美的理论和美的思想生长的最后根源,这也是当代世界美学研究的中心。在此,文章通过"时空范围"、"逻辑演进"、"基本要点"等几个基本方面展示宋元美学的基本面貌。本文重在突出华夏美学的完整性、全方位性(多民族性、全中国性,尤其是广袤的西藏地区和新疆地区等),力图突破以前的"汉族"美学史、门类(如哲学美学史、艺术美学史)的写作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美学 美的事件 美的思想 美的理论 三大文化圈
下载PDF
“美”、“文”作为华夏先民审美观念的起源及异同 被引量:1
5
作者 倪祥保 《东吴学术》 CSSCI 2018年第4期72-82,共11页
"美"、"文"作为审美观念的起源,既与作为客观物体的什么是"美"、什么是"文"相关,也与能够创造汉字"美"、"文"的先民及确认什么为"美"、什么为"文"的... "美"、"文"作为审美观念的起源,既与作为客观物体的什么是"美"、什么是"文"相关,也与能够创造汉字"美"、"文"的先民及确认什么为"美"、什么为"文"的主体审美认识相关。由于汉字主要由先秦中原地区华夏先民所创造,因此,"美"、"文"作为原初审美观念的创始归属也应该是先秦中原地区的华夏先民。就其构形初义表达及相关分析研究来看,"美"应该首先起源于先秦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自然之美的感受与发现,"文"则应该首先起源于先秦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对人工创造之美的感受与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先民审美观念 自然美 人工美
原文传递
泰州学派的美学思想之旅——评姚文放主编《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
6
作者 胡学春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5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美学思想史 泰州学派 姚文放 主编 明代中后期 “性灵说” 阳明心学 文艺美学
下载PDF
丘墟作为审美类型的文学阐释
7
作者 席格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71,共9页
丘墟,相较于废墟,在审美维度更契合于中国历史与文化本身。丘墟审美虽没有直接形成系统的理论建构,但通过梳理丘墟审美文学作品足以见出其生成、展开和书写的内在理路。作为美好事物被毁甚至消逝后的空间样态,丘墟因原生空间所承载的生... 丘墟,相较于废墟,在审美维度更契合于中国历史与文化本身。丘墟审美虽没有直接形成系统的理论建构,但通过梳理丘墟审美文学作品足以见出其生成、展开和书写的内在理路。作为美好事物被毁甚至消逝后的空间样态,丘墟因原生空间所承载的生存理想和多元价值的毁灭,得以激发富有“悲慨”特征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环境审美,无论是亲历者之于现场丘墟还是后来者之于迹类丘墟,都是在以“悲”为主基调的丘墟气氛作用下,诉诸以流动性观赏为主的审美方式展开的。在丘墟审美过程中,审美者通过“身体”整体性感知丘墟空间,同时发挥审美想象建构丘墟原生空间,从而在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中融入复杂情感,展现出对人生、家国、历史乃至宇宙的感悟。丘墟审美所促发的文学书写,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即基于丘墟审美物象营构出丘墟审美事象,进而创构出丘墟审美意象甚至丘墟原生空间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墟 环境审美 气氛 审美事象 意象
原文传递
文化自信与中国美学研究
8
作者 毛宣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12期11-12,共2页
在西方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动力,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渐"的序幕。他把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义相联系,认为"儒家这一... 在西方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动力,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渐"的序幕。他把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义相联系,认为"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和基督教的真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研究 儒家学说 中学西渐 文化自信 利玛窦 近现代化 中西文化交流史 基督教义 历史进程
下载PDF
“忘足,履之适也”的美学内涵解读
9
作者 张钰莹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8期29-31,共3页
"忘足,履之适也"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庄子所说的"忘足"之"适"实际上是一种"自适之适",这是关于主观的审美体验状态的描绘。主体忘却... "忘足,履之适也"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庄子所说的"忘足"之"适"实际上是一种"自适之适",这是关于主观的审美体验状态的描绘。主体忘却自己的欲求,摒弃自己的成见,包括对被观照之物的一切理性的、逻辑的认识,进入一种无目的的直接的自由观赏中,达到主观感受的至美至乐之境。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当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足"、"履"正好合"适",也就是当鞋子刚好符合脚的尺寸,艺术规则与法度不仅不制约艺术创作的自由,反而是以一种最适合于表现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段出现时,"忘足,履之适也"体现的是一种创作自由达到顶峰的境界。从艺术欣赏角度看,"忘足,履之适也"在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质是艺术理想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一种不对对象进行概念辨析,同时又摒除主观欲望、成见的内心状态。当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都自行消解,"忘足"之"适"便走到了最后的"忘适之适",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忘足” “适”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审美体验
下载PDF
诗性学者刘士林的美学与文化之路
10
作者 张兴龙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12期13-19,共7页
刘士林教授,1965年出生于河北曲阳,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兼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群蓝皮... 刘士林教授,1965年出生于河北曲阳,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兼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群蓝皮书》主编、《中国城市科学》集刊主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等。先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科学研究 文化本质 美学理论 规划专家 体制改革研究 城市群 行政文化 中华美学学会 中国图书奖
下载PDF
美生学:当代中国美学基础理论的转型与跃升
11
作者 龚丽娟 《中国美学》 2023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袁鼎生教授的美生学理论以审美生态观为理论基石,探索了以整生论世界观为基础的自然美生本原,以自由与审美生态为核心的美生本位,以及以审美场、美生场和天籁美生场为序列生发形态的美生本体。美生学理论既是对现有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的... 袁鼎生教授的美生学理论以审美生态观为理论基石,探索了以整生论世界观为基础的自然美生本原,以自由与审美生态为核心的美生本位,以及以审美场、美生场和天籁美生场为序列生发形态的美生本体。美生学理论既是对现有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的完形与发展,也是对当代一般美学基础理论的转型与跃升。它将以其突出的元创性、体系性与普适性,为生态人文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其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生学 基础理论 美生理想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美感及其重要性
12
作者 惠朝晖 《美与时代(城市)》 2015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若想感受事物之美,则该事物必将使你感到快乐。对于孩子的成长,需要让他们顺应自己的天性,这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我们在大方向上做出引... 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若想感受事物之美,则该事物必将使你感到快乐。对于孩子的成长,需要让他们顺应自己的天性,这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我们在大方向上做出引导,在大范围内划出区域,并加上我们适当地引导后让其顺应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培养 引导
下载PDF
《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出版座谈会纪要
13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 出版座谈会 皮朝纲 生命哲学
下载PDF
论宋辽金元美学的平淡境界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其昌 《创意与设计》 2013年第4期4-10,共7页
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以当代现象学的诠释方式,探索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途径。文章认为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美的事件、美的思想和美的理论。美的事件主要是指美的形而下的生存样态或结构,包括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 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以当代现象学的诠释方式,探索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途径。文章认为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美的事件、美的思想和美的理论。美的事件主要是指美的形而下的生存样态或结构,包括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之活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等,亦即物质文化领域为主体的活动,但有别于当下所谓的"审美文化"。美的思想是指与美学相关的思潮,如理学、玄学、禅宗等。美的理论是指美学自身建构的理论系统阐释或命题,如意境论等。就其三者的关系而言,美的理论是美学史研究的核心,而美的思想是美学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美的事件则是美的理论和美的思想生长的最后根源,这也是当代世界美学研究的中心。在此,文章通过"诗文美学"、"书画美学"、"词曲美学"、"音乐美学"、"设计美学"等几个基本方面展示宋元美学的平淡境界追求。"平淡境界"大致以美的理论方式展开对宋辽金元美学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美学 生活世界 美的事件 美的理论 平淡境界
下载PDF
乐水与乐山——《论语》中的美学
15
作者 江建文 《阅读与写作》 1997年第8期15-16,共2页
水和山都是自然现象,从美学角度看,它们都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从它们身上,人们可以不同程度地获得观赏的愉悦.然而,水或山何以能使人获得观赏的愉悦呢?这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这个问题就已经引起包括孔子在内的... 水和山都是自然现象,从美学角度看,它们都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从它们身上,人们可以不同程度地获得观赏的愉悦.然而,水或山何以能使人获得观赏的愉悦呢?这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这个问题就已经引起包括孔子在内的思想家们的关注了。孔子在这方面曾发表过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美学角度 乐山 美学问题 审美观照 孔子 希庇阿斯 自然物 审美对象 以玉比德
下载PDF
历史描述和逻辑构建——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16
作者 颜翔林 《云梦学刊》 2012年第3期34-35,共2页
“审美主义”这一概念蕴含着历史和现实、文学与美学、东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复杂关联,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探究显然包含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冒险,尤其对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进行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相交融的阐发... “审美主义”这一概念蕴含着历史和现实、文学与美学、东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复杂关联,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探究显然包含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冒险,尤其对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进行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相交融的阐发,更是一件穿越思想丛林和行走文学田野的艰苦跋涉。令人欣慰的是,叶世祥在经历十余年的艰辛思考和写作之后。所呈现这本《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的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一方面展示着对中国20世纪审美主义思想的客观辩证的历史描述,清理其内在和外在的历史动因,为深入的观念分析和逻辑综合奠定感性基础。另一方面,对20世纪的中国审美主义思想予以历史理性和辩证理性相得益彰的逻辑综合.从而使这一重要的美学论题获得历史与现实相互依存的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20世纪 逻辑构建 历史描述 中国 辩证理性 历史理性 东西方文化
下载PDF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宗教美学研究——2003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皮朝纲 王小平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20 0 3年国内宗教美学的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道教美学研究尤为活跃,佛教美学研究依然卓有成效,基督教美学与伊斯兰教美学研究也有新的收获。
关键词 2003年 中国 宗教美学 综述 道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原文传递
“气化谐和” 空谷足音——读《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
18
作者 钟若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8-279,共2页
中国古典审美意识论,是中国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多彩、神奇、博大、精深,为世界瞩目.然而,关于她,能看得透澈,讲得明白,以至于能把握到她的精髓,她的深层内涵者,却寥寥无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高度评价于民先生的新著《气... 中国古典审美意识论,是中国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多彩、神奇、博大、精深,为世界瞩目.然而,关于她,能看得透澈,讲得明白,以至于能把握到她的精髓,她的深层内涵者,却寥寥无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高度评价于民先生的新著《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以下简称《气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问世.此书阐幽抉微,触及了中国古典审美意识发展的底蕴,是当代中国美学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美学 哲学美学 人体科学 人体生命科学 气化论 中国美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想史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美学
19
作者 赵洪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9-74,共6页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审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之“险”美的探索、自然之“奇”美的发现、自然之“秀”美的观赏等方面。江南文人之所以能发现自然诸种美,是由于他们的审美修养,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具...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审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之“险”美的探索、自然之“奇”美的发现、自然之“秀”美的观赏等方面。江南文人之所以能发现自然诸种美,是由于他们的审美修养,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具有不俗的观赏价值。从旅游审美中可知中西美学的某些差异,中国的审美哲学强调物我合一,对象是我心中的对象,我融汇在对象中,自然,这种方式观照下的自然,随着“我”的意绪的流动而千变万化。西方审美哲学中物我是对立的,对象是对象,“我”是“我”,强调冷静的关照,因此对象在“我”之外,它虽为我所塑造,但缺少情感融入的审美改造,往往有所拘囿,局限于时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江南文人 旅游美学
下载PDF
物境·意境·情境——中国古典美学逻辑发展大纲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存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91-94,共4页
中国古典美学分前和谐、和谐与后和谐三个逻辑阶段,分别体现于先秦两汉偏重客观再现的“物境”时期;魏晋至明中叶追求完美统一,以“意境”为主要特色的时期;明中叶至近代偏重于主观表现具有近代美学萌芽色彩的以“情境”为特征的时期。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意识 逻辑发展 王国维 前和谐 物境 意境 中国古代 “有我之境” 明中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