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4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可能的责任“无端学”-与勒维纳斯一道思考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负责?这种责任源于何处?传统西方哲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这种责任归于我的利他本能或同情感,一是把它归于我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与这两种思路不同,勒维纳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向:到自我的... 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负责?这种责任源于何处?传统西方哲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这种责任归于我的利他本能或同情感,一是把它归于我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与这两种思路不同,勒维纳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向:到自我的开端之外,到自我的行动(存在)之外,到自我于现在做出的自由决定之外,去寻找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又由于传统哲学往往把自我、存在、现在视为开端或本原(arche),在勒维纳斯看来,相对于这些开端,为他人的责任其实是一种"无端的"(an-archique)责任:它源于那在开端之外或之前的"无端"(l’an-archie)、那种"非本原"(non-originel)。因此,对于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无端学"(an-archolog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维纳斯 他人 责任 烦扰 无端 替代 人质
下载PDF
《存在与时间》“常人”观视域下的机器人、经济人与超人——基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语境 被引量:3
2
作者 沈广明 左勇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1,共7页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现代社会的批判,对现代人命运的担忧与归宿的设定,归根到底是要回应栖居澄明之境的"人"具有怎样生活形态的问题。"常人"思想就探讨了"人"之源始共同生活的状态。以"常人"...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现代社会的批判,对现代人命运的担忧与归宿的设定,归根到底是要回应栖居澄明之境的"人"具有怎样生活形态的问题。"常人"思想就探讨了"人"之源始共同生活的状态。以"常人"思想为视域,"人"的现代性诸种形态面临栖居源始性沦丧、交往亲熟性匮乏及生活日常性凋敝等诸多弊病。"常人"哲学对于破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了诸多启示,包括筑造源始性栖居之所、开拓亲熟性公共领域、培育生活日常性、回归"常人"生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常人 存在 自由
下载PDF
孤独中的热情——勒维纳斯式的思考
3
作者 尚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4,共8页
勒维纳斯的"他者"暗含了关于"孤独"的话题,它搁置了自然或常识的态度,思考那些经验科学无法回答的"不可能"的话题,它是古希腊哲学问题的当代展示。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本文也涉及到海德格尔和当代其他法国... 勒维纳斯的"他者"暗含了关于"孤独"的话题,它搁置了自然或常识的态度,思考那些经验科学无法回答的"不可能"的话题,它是古希腊哲学问题的当代展示。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本文也涉及到海德格尔和当代其他法国哲学家相关的论述,讨论了这些思路在学理上与时间哲学之间有密切关联,即时间不是一个关于对象的话题,不是一个可以用"这是什么"的问答方式可以解决的问题,时间只存在于事物自身内在绵延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外部世界的因素都只有纳入内在绵延的因素,才具有意义,而这与精神的孤独状体是切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 勒维纳斯 时间 他者 沉醉
下载PDF
列斐伏尔:一种改变日常生活本身的政治规划
4
作者 张一兵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列斐伏尔认为,作为活的方法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要认识和改变世界,而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为应对社会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理论主张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列斐伏尔认为,作为活的方法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要认识和改变世界,而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为应对社会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理论主张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制定一项彻底改变日常生活的全新的政治规划,这不是资产阶级那种不动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量化的发展模式,而是将“改变生活”的口号具体地实现在日常生活的质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走向一种左翼文化政治学: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要》 日常生活批判 使用价值
原文传递
拉康的欲望理论新探 被引量:8
5
作者 赵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61,共4页
无意识层面的"欲望"(desire)是拉康构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范畴。从微观上讲,主体的欲望源于需要以要求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时必然产生的压抑性冗余;而从宏观上看,欲望则是在个体从"成为"菲勒斯(phallus)形象到&qu... 无意识层面的"欲望"(desire)是拉康构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范畴。从微观上讲,主体的欲望源于需要以要求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时必然产生的压抑性冗余;而从宏观上看,欲望则是在个体从"成为"菲勒斯(phallus)形象到"拥有"菲勒斯能指的转变过程(即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欲望的实现形式是隐喻和换喻,并且具有鲜明的他者性。对象a以其不可能性牵引着欲望的永恒流转,它既是欲望的终极对象,又是欲望的最终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需要 要求 欲望 他者 对象a
下载PDF
再论阿尔都塞的思想渊源 被引量:1
6
作者 姬长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11-313,共3页
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有三个渊源:结构主义者拉康的“症候阅读法”、巴歇拉尔的历史认识论和科学哲学观点以及斯宾诺莎唯理论的方法论。通过对其理论渊源的探析表明,如果把阿尔都塞的思想仅仅表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说成是... 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有三个渊源:结构主义者拉康的“症候阅读法”、巴歇拉尔的历史认识论和科学哲学观点以及斯宾诺莎唯理论的方法论。通过对其理论渊源的探析表明,如果把阿尔都塞的思想仅仅表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说成是结构主义者难免有些以偏概全。相反,用“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能表达其理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结构主义 巴歇拉尔 斯宾诺莎 唯科学主义
下载PDF
论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中“发生”问题的批判
7
作者 王庭安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9期81-84,共4页
“发生”问题作为胡塞尔中后期哲学的一个核心主题一直困挠和阻碍着胡塞尔的先验哲学计划。德里达指出“发生”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难的原因在于“发生”概念具有二重性:起源与生成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意义同时蕴含于发生这个概念中。... “发生”问题作为胡塞尔中后期哲学的一个核心主题一直困挠和阻碍着胡塞尔的先验哲学计划。德里达指出“发生”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难的原因在于“发生”概念具有二重性:起源与生成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意义同时蕴含于发生这个概念中。由于胡塞尔对起源和明见性的追求,拒斥一种作为先天综合的发生,因此他的先验现象学陷入了一种起源与生成的僵局。德里达通过将辩证法引入先验现象学,提出“延异”概念,尝试解决胡塞尔现象学的发生困境,却不可避免地违背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宗旨。德里达的辩证法难以承担解决先验现象学发生困境的重任,没有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德里达对于胡塞尔现象学中“发生”问题的批判及其解决方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胡塞尔现象学 “发生”问题 辩证法 批判
下载PDF
认识论断裂的双向之面——对马克思思想连贯性的保卫
8
作者 李博然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1-27,共7页
阿尔都塞为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免遭人道主义侵蚀,提出了关于马克思思想进程分界的解读范式——认识论断裂,用以说明在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存在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理论总问题的转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实质... 阿尔都塞为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免遭人道主义侵蚀,提出了关于马克思思想进程分界的解读范式——认识论断裂,用以说明在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存在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理论总问题的转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实质对立起来。这一问题域犹如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祇雅努斯,拥有双向之面,以1845年为分界,一面指向马克思思想的过去,另一面则指向未来。在把握认识论断裂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界划依据的基础上,应重点针对认识论断裂的负向之面,从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文本自证和他证以及阿尔都塞的晚期自我重构这三个维度对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进行祛魅与保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断裂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科学
下载PDF
列维纳斯论爱欲、无限与他者
9
作者 张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能。他从"异质性"中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未来和自由。对列维纳斯来说,爱是朝向他者、朝向邻人的普泛化"爱欲",它保护他人、保护相异性,"爱"和"欲望"暗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他者的可能性。追根溯源,从"直觉"(感觉)出发,列维纳斯发现"异质性",并最终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列维纳斯认为,只有"他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他从形而上学中呼唤伦理关系,呼唤无限他者的无限性,呼唤与他人的非暴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爱欲 他人 他者 自由 无限 超越
下载PDF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层次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翁寒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0-96,共7页
对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其中有很多富有争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层次解读的思路,将意识形态理论层解为:意识形态一般、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后者又呈现为实践意识形... 对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其中有很多富有争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层次解读的思路,将意识形态理论层解为:意识形态一般、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后者又呈现为实践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在国家中的运作机制;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意识形态时期的断裂以及意识形态的超越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层次解读
原文传递
论早期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宇兰 雷有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56,共6页
在早期哲学著作中,阿尔都塞对现代性的批判集中于颠覆现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前提。作为"阿基米德点"的主体的内在坚固统一性,阿尔都塞完成了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的看"到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伪主体"的问题式... 在早期哲学著作中,阿尔都塞对现代性的批判集中于颠覆现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前提。作为"阿基米德点"的主体的内在坚固统一性,阿尔都塞完成了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的看"到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伪主体"的问题式的转变:从理性视见能力能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到反省这种能力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幻象,从传统形而上学的眼睛看物(视界)却看不着眼睛转变为"眼睛"的自省,从幻象的能动性转向真实地去想。在主体反思的基础上,阿尔都塞以问题式取代黑格尔的总体概念,问题式作为理论的生产方式,构成主体"视界"的可视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主体思想 意识形态 问题式
下载PDF
21世纪的无聊? 列斐伏尔、比弗和符号资本主义转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迈克尔·E·加德纳 黄利红(译) 卢睿洋(校)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8,共9页
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 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 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 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和社会变化的试金石.它尤其与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一问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聊 21世纪 列斐伏尔 资本主义 符号 学术研究 形而上学 心理问题
原文传递
空间与时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亨利·列斐伏尔的研究计划 被引量:1
13
作者 西蒙娜·德·西莫尼 彭婉昕(译) +1 位作者 李佳霖(校) 卢睿洋(校)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5,共7页
引言列斐伏尔是一位兼收并蓄、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生涯,共撰写了60多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发表过数篇评论。他跨越了诸多学科,进行了许多理论和政治斗争。其一生都以深度的政治参与及改变社会生活的强烈愿... 引言列斐伏尔是一位兼收并蓄、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生涯,共撰写了60多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发表过数篇评论。他跨越了诸多学科,进行了许多理论和政治斗争。其一生都以深度的政治参与及改变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为特征:从早期接触文艺先锋派,1924年与知识分子皮埃尔·莫朗热[Pierre Morange]和诺伯特·古特曼[Norbert Guterman](以及乔治·波利策[G.Polit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亨利 时间 兼收并蓄 学术生涯 政治斗争 社会生活
原文传递
对抗意志——论福柯对本体论的拒斥
14
作者 耿芳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6-12,共7页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主帅,也是法国继萨特之后最为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甚丰,研究的领域也甚为宽广,但一以贯之的应该是他对西方传统哲学基石——本体论的拒斥。以此为基点,从反理性、反历史连续性、反主体性三个方面显示...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主帅,也是法国继萨特之后最为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甚丰,研究的领域也甚为宽广,但一以贯之的应该是他对西方传统哲学基石——本体论的拒斥。以此为基点,从反理性、反历史连续性、反主体性三个方面显示了福柯的坚决性和独特性,并略为阐述了其晚年主体救赎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本体论 后现代主义 西方哲学 反理性 反主体性 考古学批判
下载PDF
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物象——兼与卢卡奇比较
15
作者 许恒兵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通过建立"物象化论"的本体论学说,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及其历史规律观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并较为合理地解答了历史的存在性质、历史与人的活动、历史与逻辑、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 通过建立"物象化论"的本体论学说,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及其历史规律观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并较为合理地解答了历史的存在性质、历史与人的活动、历史与逻辑、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物象化论阐释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黑格尔主义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松涉 物象化论 马克思哲学 历史观 历史规律观
下载PDF
福柯三角:知识—主体—权力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慧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75,共9页
知识、权力和主体是福柯始终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这一"福柯三角"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关键。但这三个轴心与我们的传统理解大相径庭,权力与知识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恰恰相反,所有科学分支的发展都与作为物质性实践的权力... 知识、权力和主体是福柯始终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这一"福柯三角"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关键。但这三个轴心与我们的传统理解大相径庭,权力与知识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恰恰相反,所有科学分支的发展都与作为物质性实践的权力运作紧密相连;而权力,也通过与知识的联手,即通过规训技术、坦白技术和针对"人口"的治理术,将个体塑造为客体和主体。晚期福柯从"权力的支配技术"转向"自我的伦理学",试图发展出一种导向生存艺术的伦理学,使得个体在知识与权力的网罗中,仍有希望成为独立自由和充满创造性的审美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权力 主体 自我的伦理学
下载PDF
从“对立”到“分延”——德里达的“在场”与“不在场”关系辨析
17
作者 李海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7-79,共3页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其以解构主义的"分延"、"痕迹"等新概念为工具,本着"去中心"的观念,对"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达到了由传统的对立到解构主义的"分延&qu...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其以解构主义的"分延"、"痕迹"等新概念为工具,本着"去中心"的观念,对"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达到了由传统的对立到解构主义的"分延"目的,进而颠覆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大厦。文章以此为主线,在系统地分析其关系的同时,也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对其"分延"理论作了一定的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 分延 在场 不在场 游戏说
下载PDF
重绘人类解放新议程——论德勒兹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建构
18
作者 王士荣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9-65,共7页
德勒兹通过"精神分裂症"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深层控制,以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毁灭。他用"块茎"理论拆解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状思维"模式,用"解辖域化"鼓吹革命性、解放性和颠覆性,释... 德勒兹通过"精神分裂症"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深层控制,以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毁灭。他用"块茎"理论拆解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状思维"模式,用"解辖域化"鼓吹革命性、解放性和颠覆性,释放对资本主义具有威胁的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能够让"游牧者"自由驰骋的"千高原",重绘人类解放新议程。德勒兹用后现代理论解构马克思主义,又通过批判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建构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马克思主义 块茎 游牧 批判性建构
下载PDF
国家生产方式下的空间生产——列斐伏尔《论国家》第四卷研究
19
作者 张一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在列斐伏尔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当下形态,就是以国家生产方式的样态,全面控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空间中的再生产,正是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模型使资本主义得以幸存。原先处于自发放任的自由竞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现在已经... 在列斐伏尔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当下形态,就是以国家生产方式的样态,全面控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空间中的再生产,正是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模型使资本主义得以幸存。原先处于自发放任的自由竞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现在已经被国家操控的力量统一和“重铸”起来了,这既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力和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之流,也包括了以股票金融市场为中心的资本运作和科技之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同时实现于生产力增长、都市化消费主义和空间化拓展的三重过程之中。并且,这种国家生产方式的空间生产,不仅表现为由高速公路、高铁和空中飞行构筑的交通空间,以及由网络和信息通信系统建构起来的数字化交流空间,还体现为意识形态支配下的统一民族意志的精神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论国家》 国家生产方式 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
下载PDF
德勒兹的差异与文本革命
20
作者 潘于旭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3期69-72,共4页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了文本革命的方法,突出了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观念;并把差异的永恒轮回作为逃离现代资本主义控制的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否定 差异 文本革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