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本江户时期的朱子学
1
作者 史少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10-114,共5页
朱子学正式流传日本的时期,在一般的日本思想史中被认为始于江户时代;然其实际上远在江户时代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而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特色体现在,在处于繁盛状态的佛教已经作为前提存在的情况下,为使儒学成为独立于佛教之外的存在,... 朱子学正式流传日本的时期,在一般的日本思想史中被认为始于江户时代;然其实际上远在江户时代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而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特色体现在,在处于繁盛状态的佛教已经作为前提存在的情况下,为使儒学成为独立于佛教之外的存在,试图在强调三纲五常的同时确立起新的修养论。江户时代,朱子学的批判者并非在朱子学广为流传后方始登场,而是与朱子学的理解实践成平行发展之样态。朱子学在其学说本身的传播之外,还给与一种新的问题意识与思想作为表现手段。朱子学对江户时代的贡献在于朱子学之学说本身的流布之上,各种新的问题意识及思想表现之手段,皆源自于朱子学这一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朱子学 贡献
下载PDF
怀德堂朱子学之变迁——五井兰洲与中井竹山
2
作者 清水则夫 崔鹏伟(译) 《日本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08-121,共14页
本文分析怀德堂朱子学者的两位代表人物五井兰洲(1697-1762)以及中井竹山(1730-1804)针对暗斋学派与徂徕学派的批判及其背景。明确了兰洲的名分论是自他认识与国内秩序双方面的道德性实践问题,而竹山的名分论则变成有关国内秩序与"... 本文分析怀德堂朱子学者的两位代表人物五井兰洲(1697-1762)以及中井竹山(1730-1804)针对暗斋学派与徂徕学派的批判及其背景。明确了兰洲的名分论是自他认识与国内秩序双方面的道德性实践问题,而竹山的名分论则变成有关国内秩序与"文"的问题,并且竹山试图通过以"文"内包"道德"的形式来达成二者的一体化。"文"的崛起不仅限于竹山,可以说是18世纪后叶的一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怀德堂 五井兰洲 中井竹山
原文传递
从“真实无妄”到“真实无伪”——由“诚”之新解探析伊藤仁斋古义学之诠释突破
3
作者 贾晰 《日本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93-211,369-370,共21页
朱子以“真实无妄”训解《中庸》之“诚”的诠释方式为学界普遍接受,但伊藤仁斋提出应以“真实无伪”代替“真实无妄”,削弱“诚”的“合理性”而强调其“真实性”,以面对存在失常的天道。并且这种“合理性”的弱化随着仁斋“圣人之道... 朱子以“真实无妄”训解《中庸》之“诚”的诠释方式为学界普遍接受,但伊藤仁斋提出应以“真实无伪”代替“真实无妄”,削弱“诚”的“合理性”而强调其“真实性”,以面对存在失常的天道。并且这种“合理性”的弱化随着仁斋“圣人之道诚而已矣”的论断,转移到了圣人身上。相良亨称之为“过”,而认为天道与圣人皆贵“改过”。天道亦作为对圣人之行的描述退居于后。仁斋此解展现的不仅是对“诚”之字义训解的转变,更是其从朱子学到古义学的转变。其对天道与圣人之“真实性”的关注、对天人关系的分离、对“诚”之意涵的提纯以及对朱子学易沦于佛老的批判,在解构朱子学形而上学的尝试中,为儒学经典诠释带来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藤仁斋 真实无妄 真实无伪
原文传递
荻生徂徕的“中庸”思想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宫显芳 《外国问题研究》 2023年第1期11-18,共8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成书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的《论语》,其中的《雍也》篇有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④至战国中期,单本的《中庸》问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成书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的《论语》,其中的《雍也》篇有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④至战国中期,单本的《中庸》问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作中庸。”⑤然而,《中庸》的身份却在汉代和宋代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汉代,《中庸》被收入《礼记》之中,并随之流传,后因《礼记》在唐代成为“五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中国思想史 《中庸》 儒家思想 中庸 子思 《礼记》 《论语》
下载PDF
中华经典研读之《易经·系辞》六十一
5
作者 小易 《科技智囊》 2011年第1期71-71,共1页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这句话是这一章的结尾,即以上前文所说的是四大圣人之道。联系上文,四大圣人之道是指此章开头所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关键词 圣人之道 易经 研读 中华 《易》 卜筮
下载PDF
江户时代的思想家二宫尊德与大原幽学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姚奇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7-70,共4页
二宫尊德与大原幽学同为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思想家,两者在伦理思想方面既有相似点,更富差异性。二者似乎都强调‘安分守度’,但是大原幽学从武士的立场、政治的角度,过分强调封建身份制,他的思想最终没能走出封建武士伦理之藩篱;而... 二宫尊德与大原幽学同为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思想家,两者在伦理思想方面既有相似点,更富差异性。二者似乎都强调‘安分守度’,但是大原幽学从武士的立场、政治的角度,过分强调封建身份制,他的思想最终没能走出封建武士伦理之藩篱;而二宫尊德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从实际出发,为农民着想。二宫尊德主张道德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他思想中的社会公益性、社会协调性的特征明显。二者相比较,二宫尊德的思想不仅顺应了当时历史之潮流,而且于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宫尊德 大原幽学 思想 比较
下载PDF
一位孤高的思想家——追悼木下铁矢先生
7
作者 陈晓杰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2期33-38,共6页
木下铁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朱子学研究者,本文挑选了其代表作《朱熹再读》和《朱子学的位置》中的第一章进行介绍与分析。在《镜、光、魂魄》一文中,木下以镜子照物为起点,探讨了朱熹作为"明德"之"心"照物的特殊性,... 木下铁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朱子学研究者,本文挑选了其代表作《朱熹再读》和《朱子学的位置》中的第一章进行介绍与分析。在《镜、光、魂魄》一文中,木下以镜子照物为起点,探讨了朱熹作为"明德"之"心"照物的特殊性,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理论问题;在《战斗中的民政官》一文中,木下以历史的眼光考察了宋代民众的生活情况,赋予朱子学的"新民"宗旨以历史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木下不仅具备很高的理论素养和问题意识,对文献以及资料也有极强的把握能力,对历史以及思想文脉也有很深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下铁矢 朱子学 《朱熹再读》《朱子学的位置》
原文传递
试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8
作者 孔练 《商情》 2009年第6期1-1,共1页
孔子的仁与道表达出的是两个范畴,在我们今天看来,其隐藏在历史文本内的潜台词应当是两种概念,两种定义。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答的是“忠恕”而非更精练的“仁”的时候,其实暗含了仁不是道的儒家限定。这并非是两个名... 孔子的仁与道表达出的是两个范畴,在我们今天看来,其隐藏在历史文本内的潜台词应当是两种概念,两种定义。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答的是“忠恕”而非更精练的“仁”的时候,其实暗含了仁不是道的儒家限定。这并非是两个名词表达同一意义,也不同于我们说哲学的起源时候,提及的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又是专属于古希腊人的,Logos的时候,思维与Logos的关系。道与仁并非儒家学说的母项与子项,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圆,不同的概念范畴,尽管它们也许不乏交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践行
下载PDF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野 被引量:4
9
作者 黄俊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70,共10页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道一以贯之” 日本儒者 论语
下载PDF
《叶隐》中山本常朝的义理观——以“众道”为中心
10
作者 张秀莹 张瑾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7年第1期225-229,共5页
1关于日本的'义理'说美国人类学者路丝·本尼迪克在《菊与刀》中提出义理是解读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认为义理是日本独有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把义理分为'对社会的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两类,并指出义理... 1关于日本的'义理'说美国人类学者路丝·本尼迪克在《菊与刀》中提出义理是解读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认为义理是日本独有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把义理分为'对社会的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两类,并指出义理是囿于外界社会的约束而不得不遵守的行为规范,处于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人情'的对立面。源了圆(1969年)肯定了本尼迪克特在义理研究方面的功绩,但指出其弊端在于以近世封建社会或日本社会构造的一层不变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 方面 社会 众道 路丝 日本 情感
原文传递
荻生徂徕之古文辞学与世界认知
11
作者 陈毅立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年第4期66-73,共8页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与事物对应关系的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与认知世界的重...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与事物对应关系的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与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原文传递
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道之宜、羞恶、公利
12
作者 张晓明 《东疆学刊》 2023年第4期9-16,129,共9页
“义利之辨”既是儒家哲学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论题。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从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学对“理”的依赖性,并用“道”取代“理”的原理性,表现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义”。“义”通过对“羞恶之心... “义利之辨”既是儒家哲学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论题。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从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学对“理”的依赖性,并用“道”取代“理”的原理性,表现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义”。“义”通过对“羞恶之心”的阐发建构了与“耻”的联系,形成了适用于武家社会的道德规范,并从学理上承认了“利”内涵下公利的合理性。日本近世对“义利之辨”的哲学诠释超越了朱子学“重义轻利”范畴,体现了儒学日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异质性的本土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义利之辨 道之宜 羞恶之心 公利
下载PDF
《叶隐》中的君臣观——与中国传统君臣观的比较
13
作者 张玲玲 《日本学研究》 2012年第1期297-306,共10页
关键词 《叶隐》君臣观 中日比较
原文传递
论日本江户时代以诗为教的道德教育——以汉学私塾咸宜园为例
14
作者 李曼 冉毅 《东疆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81-87,共7页
日本江户时代民间最大的私塾咸宜园通过开设汉诗课程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以诗为教的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江户私塾存在的门人行为放浪问题,以及塾主广濑淡窗的汉诗观、儒学和诗学素养、学问师承密不可分。广濑淡窗高度评价诗教在情操教育中的... 日本江户时代民间最大的私塾咸宜园通过开设汉诗课程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以诗为教的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江户私塾存在的门人行为放浪问题,以及塾主广濑淡窗的汉诗观、儒学和诗学素养、学问师承密不可分。广濑淡窗高度评价诗教在情操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其汉诗中渗透了政治道德、家庭美德、个体品德教育思想,通过汉诗艺术的感召力,直抵人的心灵唤醒道德思考,从而升华人的道德境界。在这一方面,咸宜园在江户时代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咸宜园培养了具备忠孝道德的弟子,一方面有利于维持德川幕府统治,另一方面又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准备了可加以利用的智力资源和道德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江户时代 以诗为教 道德教育 广濑淡窗 咸宜园
下载PDF
重德抑或重才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教育观的共识与分歧
15
作者 张晓霏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59-66,共8页
德与才是教育领域关于目标讨论的永恒主题。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仁斋重德胜过才,徂徕尊才轻德,这从他们关于"性"和"道"的思想以及各自所持的实际立场中可以找到充分的依据。仁斋认为性中有德... 德与才是教育领域关于目标讨论的永恒主题。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仁斋重德胜过才,徂徕尊才轻德,这从他们关于"性"和"道"的思想以及各自所持的实际立场中可以找到充分的依据。仁斋认为性中有德的潜力,而徂徕坚信性无好坏。仁斋把包含"仁义礼智"的人道从天道和地道中剥离出来,而徂徕认为道是圣王创造的关于如何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仁斋生于京都没落的商人之家,而徂徕是武士阶层出身。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的德才观都表现出一定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才观 伊藤仁斋 荻生徂徕 日本 儒学
原文传递
江户时代日本思想界的对外扩张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灏智 《历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34,M0006,共22页
日本江户时代,古学派并河天民、兰学派林子平和本多利明、国学派佐藤信渊等先后提出“原始掠夺型”、“积极防御型”和“重商殖民型”、“神国征服型”等对外扩张理论。他们分属不同学派,亦无师承关系,意欲扩张的对象也不相同。江户学... 日本江户时代,古学派并河天民、兰学派林子平和本多利明、国学派佐藤信渊等先后提出“原始掠夺型”、“积极防御型”和“重商殖民型”、“神国征服型”等对外扩张理论。他们分属不同学派,亦无师承关系,意欲扩张的对象也不相同。江户学者对外扩张理论的演变过程,绝非儒学或兰学等在日本简单地“传播”和“复制”,而是外来思想不断被新解、改造,最后“集大成”于国学派的侵略万国主张。江户学者的对外扩张理论深刻影响了明治—昭和时代的扩张行动,几乎全部变为现实,给被侵略国家造成深重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古学派 兰学派 国学派 对外扩张
原文传递
山崎暗斋对朱子“中和”思想的受容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传玲 《东疆学刊》 CSSCI 2016年第3期8-13,共6页
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垂加神道的创始者。作为一个"神儒兼摄"的思想家,他以儒家的"中和"、"中"之道为线索,认为日本的神道经典中体现了"中"之道。他还... 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垂加神道的创始者。作为一个"神儒兼摄"的思想家,他以儒家的"中和"、"中"之道为线索,认为日本的神道经典中体现了"中"之道。他还认为日本天地之神"天御中主尊"所蕴含的"中"即尧舜禹三圣相传之"中"。他将朱子学理论与神道经典相结合,对神道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在寻求神儒之间共通性的同时,试图构建一套神道经典语境下能够彰显日本文化主体性的神道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崎暗斋 朱子 “中和”
下载PDF
阳明学与“报德学”运动——幕末明治时期日本“德化教育”作用的思考
18
作者 徐晓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5-39,共5页
日本幕末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为解决社会上诸多问题,出现了心学运动和报德思想运动。明治后期,国家面对社会危机,仍然提倡"二学",实行德化教育,以打造新日本国民形象,阳明学和报德学均提倡忠孝、至诚和实行等,体现了德行伦理... 日本幕末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为解决社会上诸多问题,出现了心学运动和报德思想运动。明治后期,国家面对社会危机,仍然提倡"二学",实行德化教育,以打造新日本国民形象,阳明学和报德学均提倡忠孝、至诚和实行等,体现了德行伦理内核。但是道德规范并非法律法范,不能作为"戒律"或"禁条",这在中国历史上和日本近代道德教化实践中都有过教训。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律教育传承方式,这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中应有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报德学 日本 德化教育
下载PDF
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
19
作者 李甦平 《中华文化论坛》 200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本文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 本文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江藤树 儒佛融合“明德”观 “意念”观 “共生意识”
下载PDF
中国民国期の吉田松陰認識——戴季陶の『日本論』及び趙如珩の『吉田松陰略伝』をめぐつて
20
作者 郭連友 《日本学研究》 2001年第1期257-270,共14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