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晚明文人工匠观探析
- 1
-
-
-
出处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4-134,共1页
-
文摘
彭圣芳在《晚明文人工匠观探析》一文中指出,中晚明市民文化的勃兴和儒学的转向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尊生贵人的启蒙思潮,劳动创造乃至劳动实践的主体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关键词
中晚明
工匠
文人
启蒙思潮
市民文化
劳动实践
劳动创造
儒学
-
分类号
B249.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彭国翔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国学研究》
2003年第11期15-46,共32页
-
文摘
“现成良知”不仅是中晚明整个思想界最富争议性的议题之一,更是防明学话语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不同学者围绕“现成良知”所展开的一系列辩难,相应构成贯穿中晚明防明单展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成良知”成为中晚明防明单的重要观念,与阳明高弟王龙溪“兄在良知”的观念密不可分。王阳明已经将“良知”与“见在”相连论说,“见在良知”也的碓是其一元论体用思维方式的内在蕴涵,但正式使“见在良知”成为阳明学话语中一个明碓概念的是王龙溪。也正是由于不同学者以王龙溪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论辩,“现成良知”方成为一个引起晚明儒家单者广泛争议的重要观念。只是,龙溪本人并未使用“现成良知”,由于与龙溪论辩者如聶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等人更多地使用“现成良知”,而龙溪并未封“见在良知”与“现成良知”这两个不同用语在语意内涵上的细微差异以及所可能引起的不同理解有所分辨,加之其他单者多透过念庵、双江等人所诠释的“现成良知”来了解阳明、龙溪“见在良知”的思想,遂使“现成良知”取代了“兄在良知”而成为晚明思想界更精通行的用语。本文首先指出“见在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逻辑蕴涵,然后考察王龙溪封“见在良知”观念与相同问题的关键,进而透过王龙溪与聶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的论辩,分析现成良知之辨的理论内涵,最后扩展到整个中晚明的思想脉络,分析并检讨晚明现成良知之辨的演化及其趋向,指出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经历了一个由各执一端到视域融合的发展过程。
-
关键词
中晚明
良知
现成
王龙溪
思维方式
逻辑蕴涵
理论内涵
发展过程
视域融合
思想界
王阳明
争议性
一元论
阳明学
论辩
话语
学者
使用
用语
辩难
体用
儒家
诠释
首先
脉络
执一
-
分类号
B249.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48.2
-
-
题名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辩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彭国翔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6,共8页
-
文摘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辩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王龙溪、周海门、欧阳南野、王塘南等人为代表,通过将“物”理解为意向性中的对象或者作为各种实际生活行为的“事”,使“格物”工夫不再是一种单纯自我意识的孤立活动,而是展开于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结构与互动过程。在后者看来,如果说朱子学的“格物”“忘内求外”而不免“逐物”的话,前者则又“务内遗外”而不免“绝物”。作为一种既不“逐物”又不“绝物”的“合内外”工夫,后者其实是阳明晚年成熟“格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阳明学在与朱子学互动过程中由反对到吸收的动向。并且,这一动向在中晚明一些朱子学者的“格物”观处也有鲜明的体现。
-
关键词
中晚明
阳明学
格物
-
Keywords
the Mid - late Ming
the Learning of Wang Yangming
Investigating things
-
分类号
B249.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