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家美学的“道”论与意境之超然心态
1
作者 李天道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受老子取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整个审美体验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 受老子取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整个审美体验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从而,"以天合天",心物交融,最终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则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由此,则生成审美"意境"中的超然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 自然无为 内缘己心 外参群意 超然心态
下载PDF
论道家人性论的实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金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时 ,对于道家的人性论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道家的人性论应界说为性善论 ,它是与孟子的性善论内涵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性善论。这种性善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 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时 ,对于道家的人性论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道家的人性论应界说为性善论 ,它是与孟子的性善论内涵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性善论。这种性善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弄清这个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人性 性善论
下载PDF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云云 朱玉利 《皖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8-30,共3页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而然 生态伦理 非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试论道学“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被引量:2
4
作者 金维克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64,共3页
道学以道为最高范畴,以究天地人之际,通古今"未来"之变为己任,贯通儒释,融会百家,堪称古今中外之绝学。道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学问,是"中国文化的根砥",它以独特的方式探求历史变化和王朝兴衰之理,以"天人合... 道学以道为最高范畴,以究天地人之际,通古今"未来"之变为己任,贯通儒释,融会百家,堪称古今中外之绝学。道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学问,是"中国文化的根砥",它以独特的方式探求历史变化和王朝兴衰之理,以"天人合一"的诉求确立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友善的关系。弘扬道学精华对于实现"与民休息"的治政方略、对于抵制邪教的侵蚀、对于消解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下载PDF
明代道教世俗化成因初探
5
作者 耿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qu...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道教 正一道 世俗化
下载PDF
道家文化的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燕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4,共5页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尤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认识与挖掘其生态伦理思想。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别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俭啬知足、自...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尤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认识与挖掘其生态伦理思想。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别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俭啬知足、自然朴真等思想资源独树一帜,绵延数千年而不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慎终追远的民族胸怀,对于现代人类深刻反思生态危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适应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态伦理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浅论道家伦理价值观中合理因素的现实意义
7
作者 江毅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3-27,共5页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渐趋形成了富含自身体征的思想伦理传统,它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气质、性格、品行中,并体认、积淀、传承在炎黄子民的生命血脉中。即使在当下,历经批判、扬弃、创造、演进的道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智慧,依...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渐趋形成了富含自身体征的思想伦理传统,它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气质、性格、品行中,并体认、积淀、传承在炎黄子民的生命血脉中。即使在当下,历经批判、扬弃、创造、演进的道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智慧,依然对于人类社会的素质提升蕴藉着重要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道德伦理 尊道贵德 返璞归真
下载PDF
道家“道”论与中国美学之“通变”观
8
作者 李天道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1-5,共5页
受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的影响,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认为,"文"是"道"的显现,是与天地同构并生的,因此"文"的"常"与"变"是相依相成、... 受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的影响,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认为,"文"是"道"的显现,是与天地同构并生的,因此"文"的"常"与"变"是相依相成、相生相和、合二为一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在场又不在场,既体现出"道"的无限性与永恒性,又体现出"道"的生成性与变化性。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变化无穷又不离其宗,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发生构成 自然而然
下载PDF
道家生态哲学的“道”论基础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微 李铭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道”论是道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以“水几于道”为表达,道家通过对水及水之于人生存意义的观察与思考,完成了“道”概念的建构和传达,这一从与自然的联结中读取万物本原和生存法则的思维,体现着生态哲学关注人与自然整体性、关联性... “道”论是道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以“水几于道”为表达,道家通过对水及水之于人生存意义的观察与思考,完成了“道”概念的建构和传达,这一从与自然的联结中读取万物本原和生存法则的思维,体现着生态哲学关注人与自然整体性、关联性的基本精神。继而,道家以“道生万物”确证人与自然的同源性,以“道法自然”指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个体生态的“自然”秩序,生长出人与自然共生为底色,“自然”和谐为追求的生态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哲学 生态哲学
下载PDF
“以阴阳明大义”:试论帛书《黄帝四经》刑德之治的理论建构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荆雨 《管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为其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奠定了形上根据,并具体展开为"春夏为德,秋冬为刑"的政治施行主张。这种政治哲学体现了黄老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因阴阳之大顺"的思想特质... 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为其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奠定了形上根据,并具体展开为"春夏为德,秋冬为刑"的政治施行主张。这种政治哲学体现了黄老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因阴阳之大顺"的思想特质。这种把天地自然现象作为现实政治行为根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阴阳 刑德 政治理性
下载PDF
简论道教的优良传统
11
作者 张树卿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40-43,共4页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身优良传统,即爱国爱教,自食其力,惠施人群,重视科学,强身健体之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既是道教生命力之所在,又是道教得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和影响力之所在。科学总结和正确认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身优良传统,即爱国爱教,自食其力,惠施人群,重视科学,强身健体之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既是道教生命力之所在,又是道教得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和影响力之所在。科学总结和正确认识道教的优良传统,对加强两个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优良传统
下载PDF
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盛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3-87,共5页
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解读老庄“有无论”,可以发现老庄“有无论”与解构主义有以下相似之处:思维方式上反中心重边缘、反二元对立重关系、反预定重生成;语言表达上融矛盾对立于一体;思想追求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即天人合一。
关键词 解构主义 有无论 老庄
下载PDF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荫楼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63-66,共4页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就要通过精神修养,其方法是坐忘。做到忘物、忘己和物我两忘。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忘掉生死的变化,进入空虚的自然之中并与之合为一体。道家的这种修养方法乃是无欲、去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道家 《庄子·天下》 “坐忘” 《老子》 自然无为 人的自然本性 物我两忘 “至人” “真”
下载PDF
《淮南子》的社会变迁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少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94-97,共4页
《淮南子》对社会变迁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即从人性、政治、生产力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变迁的性质,并描绘了人类社会理想的图景。同时,《淮南子》还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对君主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深化。
关键词 淮南子 社会变迁 历史人物 理想社会
下载PDF
道家道言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喆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75-79,共5页
只要是哲学的,无论古今中外根本上都是相同相通的。在语言哲学方面,西方哲人对老、庄之“道”的认同与肯定表明,道贯东西,中外一理。“道言观”实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有着深刻的契应之处,具体地可以从语言批判、模糊语言、诗化语言... 只要是哲学的,无论古今中外根本上都是相同相通的。在语言哲学方面,西方哲人对老、庄之“道”的认同与肯定表明,道贯东西,中外一理。“道言观”实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有着深刻的契应之处,具体地可以从语言批判、模糊语言、诗化语言、自然语言等方面得到证明。一方面证成存在着语言哲学的中国形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道言观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
下载PDF
论道家的境界形而上学
16
作者 宁新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7-31,共5页
牟宗三把道家哲学界定为境界形而上学,但他认为“道”不具有客观性、实体性和能动性。蒙培元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哲学,提出“道”是实存或实在,但不承认“道”的独立性和本源性。实际上,在老子那里“道”是具有客观性和能动... 牟宗三把道家哲学界定为境界形而上学,但他认为“道”不具有客观性、实体性和能动性。蒙培元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哲学,提出“道”是实存或实在,但不承认“道”的独立性和本源性。实际上,在老子那里“道”是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的,也有独立性和本源性。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哲学的境界形而上学意义。中西哲学差异主要在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主要是在学问、学说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则凸显的是“觉悟”的意义;而且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并未远离人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境界 形而上学
下载PDF
“虚拟”的早期哲学进化综述
17
作者 林永乐 《科技资讯》 2010年第30期245-245,共1页
本文主要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国内学者在"虚拟"问题上的早期哲学思维进行简单梳理,以尝试理解"虚拟"在国内的早期哲学进化历程。
关键词 虚拟 早期 哲学 进化
下载PDF
庄子对老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道“吹”和“无用”理念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成吒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6,共7页
老子在对天文历法规律进行形而上化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了"太一""道"等思想,以及"灵""知""吹""用"等独特观念。他的弟子关尹子等对此多有所继承与发展。庄子对后者的"... 老子在对天文历法规律进行形而上化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了"太一""道"等思想,以及"灵""知""吹""用"等独特观念。他的弟子关尹子等对此多有所继承与发展。庄子对后者的"太一"老学有所认知,这在其及其弟子的作品中获得了呈现,但对老学之"道"及世界建构的理解已无原始天文历法痕迹。庄子认为"道"生万物后,万物的状态各不同:自然物不具"灵",运作皆是"吹"。人存机心,于是背道而行。且否定人的"知",形成泛主体理念,将"用"转化为"无用",试图以此解放一切,使万物归复逍遥而世界自平。这些皆极大地改变了老学的基本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老子 老学 无用
下载PDF
论《神雕侠侣》中的道家情怀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晓民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5-30,共6页
金庸的《神雕侠侣》一书,集中表现了金庸的道家追求。无论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特色。以杨过为代表人物的人格追求,体现了道家至真至性的理想人格;故事情节体现了老庄思想对名教的反叛,其书的... 金庸的《神雕侠侣》一书,集中表现了金庸的道家追求。无论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特色。以杨过为代表人物的人格追求,体现了道家至真至性的理想人格;故事情节体现了老庄思想对名教的反叛,其书的结局也反映出一种"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道家生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雕侠侣》 老庄 道家 金庸
下载PDF
《黄庭外景经》先出新证
20
作者 贾辰阳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9-54,共6页
关于《黄庭经》内外二景经成书先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黄庭外景经》先出之说可以得到三个方面论据的支撑。首先,《黄庭外景经》原为天师道典籍,并且现存的金石文献显示,内外二景经在遣词上有着明显的完善过程;其次... 关于《黄庭经》内外二景经成书先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黄庭外景经》先出之说可以得到三个方面论据的支撑。首先,《黄庭外景经》原为天师道典籍,并且现存的金石文献显示,内外二景经在遣词上有着明显的完善过程;其次,内外二景经传经祖师和说经道君在仙真谱系中存在品阶差异,说明《黄庭内景经》为上清道士所构造;再次,《黄庭内景经》中存在的众多有关上清道法的术语,在《黄庭外景经》中却全然不见。这些道法阶次上的差异,显露出置上清派于天师道之上的隐秘判教意图,可以进一步支持《黄庭外景经》先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经》 存思术 道法阶次 仙真品阶 泥丸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