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0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他
1
作者 李尚礼 《运城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37-40,共4页
《孟子》一书,曾有寡欲之说,其开宗明义第一章亦有“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等议论。封建统治者为了束缚人民,为践踏人民的利益找借口,往往从孟子的这些言论中,找理论根据。西汉的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义利观,并将之推向极端。提出... 《孟子》一书,曾有寡欲之说,其开宗明义第一章亦有“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等议论。封建统治者为了束缚人民,为践踏人民的利益找借口,往往从孟子的这些言论中,找理论根据。西汉的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义利观,并将之推向极端。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北宋的理学家更荒谬地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错误言论,给后世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其在治国方面,则只重政治,忽视经济。在思想修养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观 《孟子》 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原则 滕文公 物质利益 梁惠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春秋战国时期 理性思维
下载PDF
亲历美国“超一流”智库 被引量:3
2
作者 庞中英 《中国报道》 2009年第12期53-53,共1页
智库既要获得研究资金,又要遵循学术独立性的要求,不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否则,智库的生命、正当性、权威性就注定终结了。
关键词 美国 学术独立 利益集团 代言人
下载PDF
男人斗智点“将”台
3
作者 熊抱抱 《运动休闲》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麻将夺帅!——谁发明了麻将? 麻将源于中国.是国际的共识。甚至有传说,麻将在公元前500年由孔子发明!孔子云游四方传播他的学说,三元牌红中、青发、白板分别代表三个美德:仁爱、真诚和孝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忠,孝、义”。
关键词 “将” 男人 麻将 公元前 发明 孔子 孝心
原文传递
張載的孟學思想論析
4
作者 李峻岫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6年第1期235-248,共14页
張載的人格氣象、志業抱負深受孟子影響,以復興闡揚孔孟以來的儒家道統而自任。他將《孟子》與《論語》並提,强調《孟子》在爲學中的重要性,爲四書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對《孟子》的説解及闡發,注重《孟子》文本内部及《孟子》與其... 張載的人格氣象、志業抱負深受孟子影響,以復興闡揚孔孟以來的儒家道統而自任。他將《孟子》與《論語》並提,强調《孟子》在爲學中的重要性,爲四書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對《孟子》的説解及闡發,注重《孟子》文本内部及《孟子》與其他儒家經典之間的會通互釋。張載的治經、解經方法——'心解'也深受孟子'以意逆志'説的影響。他通過會通《易》、《中庸》等經典中的觀念與《孟子》'性善論'、'盡心知性以知天'等學説,從而在天人觀、心性論等方面演繹出新的詮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張載 孟子 心解 會通 性善説
原文传递
孟子“性善论”及其内在问题
5
作者 毛聂聂 《汉字文化》 2022年第22期189-191,共3页
在中国古代哲学视域中,孟子首倡“性善论”,这一理论创获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孟子的性善论存在三个层面的内在问题:一是在论证上存有“逻辑上不能容许的跳跃”;二是无法回答“如何解释... 在中国古代哲学视域中,孟子首倡“性善论”,这一理论创获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孟子的性善论存在三个层面的内在问题:一是在论证上存有“逻辑上不能容许的跳跃”;二是无法回答“如何解释恶的起源?”问题;三是“知善”与“行善”之间存有内在的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内在问题
原文传递
孟子仁政思想管窥——以“背法匿父”为例
6
作者 巴文泽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孟子擅于用事例来论证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事例的解读,可以体会他的思想。"背法匿父"事例反映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同时也不难看出孟子"背法匿父"之弊端,... 孟子擅于用事例来论证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事例的解读,可以体会他的思想。"背法匿父"事例反映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同时也不难看出孟子"背法匿父"之弊端,即将事亲原则绝对化,有违于法律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政 背法匿父 正己正人 士人人格 事亲原则
下载PDF
孟子之生死观
7
作者 杨爱琼 《群文天地》 2009年第5期87-88,共2页
儒家的生死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将人之生死统御于人生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中。儒家甚少谈死,更多的是谈生,谈如何活着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达到儒家所期望的理想的道德人格。即使是谈到死亡,... 儒家的生死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将人之生死统御于人生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中。儒家甚少谈死,更多的是谈生,谈如何活着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达到儒家所期望的理想的道德人格。即使是谈到死亡,也是将之纳入到一定的道德义务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重生不重死,只不过儒家的重死表现在注重丧葬祭祀上。在儒家看来,人的生或死不是纯粹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乃至整个国家的事,注重生死的社会性和伦理意义。可以说,在儒家那里,生死全不由己,道德义务决定了人的生死。尤其是人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孟子 道德义务 道德理想 道德价值 道德人格 伦理意义 人生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
8
作者 李荣 《新华文摘》 2010年第4期43-44,共2页
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是一种“无根”的主体性.因而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为主体性奠基。在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与解构过程中,历史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成为马克思哲学主体性建构的基本视域。
关键词 主体性建构 马克思哲学 传统哲学 历史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社会性原则 批判 视域
原文传递
请“礼”让位合理吗?——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旻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9,共10页
尽管孟子描绘的君子人格需要成就“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要求,但“礼”在孟子思想中似乎处于辅助性地位。“礼”或者被认为是习俗规范,因能实现“仁”与“义”而具有工具价值;又或者有学者认为孟子之“礼”论具有较强的内... 尽管孟子描绘的君子人格需要成就“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要求,但“礼”在孟子思想中似乎处于辅助性地位。“礼”或者被认为是习俗规范,因能实现“仁”与“义”而具有工具价值;又或者有学者认为孟子之“礼”论具有较强的内化倾向,道德性的“礼”弱化了“礼”的外在规范性。同时,在《孟子》中,先贤也有貌似“违礼”的行为,孟子以“权”变解释这些行为是合理正当的。如是,初读《孟子》,难免留下请“礼”让位也未尝不可的印象。然而,对于孟子来说,“礼”并列为四德之一是有必然性的,对“违礼行权”也给出了严格的规定。通过分析《孟子》中与“礼”相关的文本,可以整理出“礼”的双重内涵,即规范之“礼”和德性之“礼”并重,且相互融通依托。通过对“礼”两重含义的梳理,能帮助我们开启对孟子“礼”论研究的新视角;通过重新界定“违礼行权”,也可唤起对孟子“礼”思想的更进一步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伦理
原文传递
孟子道德情感的心理透析
10
作者 宁登国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5-39,共5页
孟子哲学是求善的哲学。“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是他的崇高理想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是他的处世原则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他的一贯精神。这种道德情感一方面是对当时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和反... 孟子哲学是求善的哲学。“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是他的崇高理想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是他的处世原则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他的一贯精神。这种道德情感一方面是对当时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和反叛 ,另一方面也是与其严格的道德自律、“孳孳为善”的精神追求分不开的。本文对孟子的研究 ,是将标志其本质特征的道德情感置放于当时社会历史进程和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之中 ,试图一方面动态地考察深刻影响他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也辩证地审视他的深层心理结构 ,展示成就其道德情感的强大意志力量 ,从而把早已被“蒸发”为干巴巴的哲学原理与政治信念象征符号的孟子还原为处于多维文化视野之中的生命之躯 ,当作一个时代的文化心态来展开解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情感 社会环境 道德自律 心理 文化心态
下载PDF
在游历中成长与践行——梁涛教授谈孟子
11
作者 高菲 《新校园(文化大观)》 2018年第7期6-7,共2页
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孟子居于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席位。他将儒学思想进一步地丰富发展,其文章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思想亦在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知识分子。
关键词 孟子 游历 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 儒学思想 先秦散文 知识分子 孔子
原文传递
大智若愚的霍加——一则土耳其传说
12
作者 陆宇辰 《英语沙龙(高中)》 2015年第7期116-117,共2页
纳斯尔丁·霍加也许真有其人.据说是生活在13世纪土耳其的历史人物。他素以大智若愚特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聪碉的霍加夏天一个傍晚,天气炎热。纳斯尔丁·霍加迈着大步穿过阿克谢海尔城,向帖木尔大帝的宫殿走去。霍加带了一件... 纳斯尔丁·霍加也许真有其人.据说是生活在13世纪土耳其的历史人物。他素以大智若愚特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聪碉的霍加夏天一个傍晚,天气炎热。纳斯尔丁·霍加迈着大步穿过阿克谢海尔城,向帖木尔大帝的宫殿走去。霍加带了一件贡品——一只油光发亮、焦脆欲滴的烤肥鹅,是他妻子法蒂玛亲手烤制的。霍加缠着长头巾.穿着宽松的长袍,汗水顺着衣角直往下淌。他的肚子都要饿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 传说 历史人物 13世纪 纳斯尔
原文传递
《孟子》:记载孟子思想的儒家经典
13
作者 韩美华 《中华活页文选(初一)》 2017年第3期68-79,共12页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邹国(今山东邹城市),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关于孟轲生平的记载,资料较少,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为他作了一百多字的传记,因此后人对他的生平事迹的了解非常粗略。据...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邹国(今山东邹城市),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关于孟轲生平的记载,资料较少,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为他作了一百多字的传记,因此后人对他的生平事迹的了解非常粗略。据说孟子的父亲早亡,孟子自幼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善于教诲,在《列女传》《韩诗外传》等书中记载了“孟母三迁”“断织劝学”等故事,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而广泛流传后世,几乎家喻户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生平事迹 作者简介 《史记》 邹城市 司马迁 孔子
原文传递
告子的“生之谓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21,共8页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生之谓性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民、仁、天下——论孟子对天下范式的重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国敬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71,共8页
孟子天下范式是对西周天下范式的继承与革新,其继承体现为对"保民"思想的承接,其革新体现为悬置至上神"天"为天下范式的基点,代之以"民",直接以民心解释天下的合法性。经此转换,天下的"保民"... 孟子天下范式是对西周天下范式的继承与革新,其继承体现为对"保民"思想的承接,其革新体现为悬置至上神"天"为天下范式的基点,代之以"民",直接以民心解释天下的合法性。经此转换,天下的"保民"使命不再是"天"的赋予而是"民"的赋予,"保民"之依据由此转换到"民"自身。在"保民"何以可能上,孟子诉诸于仁政,推之于仁心,将道德与政治关联为一体,最终形成完备的新天下范式,成为后世制衡专制、暴政和维护天下秩序的思想高地,可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重构
原文传递
《孟子》单疏本蠡测——以南宋越刊八行本为中心
16
作者 王耐刚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78,共18页
十三经中惟《孟子》单疏既无传本又无刊刻之文献记载。后世文献或有著录《孟子》单疏本者,但多不可信。本文从文献考证出发,釐清后世文献所见《孟子》单疏本之源流,明其为注疏合刻之传本。又进一步以版本研究为切入点,从传世《孟子注疏... 十三经中惟《孟子》单疏既无传本又无刊刻之文献记载。后世文献或有著录《孟子》单疏本者,但多不可信。本文从文献考证出发,釐清后世文献所见《孟子》单疏本之源流,明其为注疏合刻之传本。又进一步以版本研究为切入点,从传世《孟子注疏》诸本的差异中寻找线索,考论《孟子》单疏本存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单疏本 八行本 十行本 版本校勘
原文传递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正解——兼析“熊圣餐”的文化寓意
17
作者 赵桦 《南国博览》 2019年第9期6-7,共2页
本文阐述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正确释义,解释了孟子"取熊掌"的原因,并且分析了"熊圣餐"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 鱼与熊掌 熊圣餐 寓意
原文传递
试析孟子的性、才、情、心、智五概念
18
作者 张大伟 《陇东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8,共4页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是对人性为善的超越性解释,统一于儒家天命思想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情"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孟子论性,并非单纯地从性谈起,而是涉及才、情、心、智多个范畴,通过四端之心、人尽其才等来反溯人性本...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是对人性为善的超越性解释,统一于儒家天命思想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情"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孟子论性,并非单纯地从性谈起,而是涉及才、情、心、智多个范畴,通过四端之心、人尽其才等来反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如何为善。性、才、情、心、智作为孟子人性理论的主要概念,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共同构成了孟子人性思想的理论框架。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的人性思想,理解性善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下载PDF
学做君子,循着孟子的足迹
19
作者 高菲 《新校园(文化大观)》 2018年第7期8-9,共2页
谈到孟子,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亚圣”的头衔以及“性善论”的学说。孟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与孔子一样,怀着救民于水火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关键词 孟子 君子 战国时代 “王道” 性善论 诸侯 孔子 仁政
原文传递
孟子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革命因子
20
作者 吴灿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82-88,共7页
孟子是自夏商周至战国中期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革命因子。孟子的思想理论源流主要来自《尚书》中的民本意识和周公旦初步自觉的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以及战国中期之前诸多思想家的贡献。... 孟子是自夏商周至战国中期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革命因子。孟子的思想理论源流主要来自《尚书》中的民本意识和周公旦初步自觉的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以及战国中期之前诸多思想家的贡献。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思想理论,并以其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丰富的革命因子而超越前人,这些革命因子主要有:"民贵君轻"说、"王道仁政"思想、"制民以恒产"主张和"汤武革命"论。孟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承上启下者,他既是先秦时期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革命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要以人民的福祉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其思想中的革命因子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建设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孟子 民本主义 政治伦理 革命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