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易》古经词法探析
1
作者 牛占珩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89-96,共8页
《周易》古经是研究上古汉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然而语言学界对它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本文是继《〈周易〉古经句法探析》之后又一篇研究古经语法的文章。它系统地论述了古经文的构词法、各种词类及其语法作用;指出... 《周易》古经是研究上古汉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然而语言学界对它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本文是继《〈周易〉古经句法探析》之后又一篇研究古经语法的文章。它系统地论述了古经文的构词法、各种词类及其语法作用;指出了作为上古汉语著作的古经在词法上的初始性和不完备性,以及词法与句法发展的不平衡性,揭示了上古语法发展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语法 词法 构词法
下载PDF
有中世纪哲学吗? 被引量:3
2
作者 J.A.埃尔岑 曾小平 《哲学译丛》 2001年第2期65-71,共7页
关键词 中世纪哲学 学术地位 波埃修斯 阿奎那个案 埃克哈特个案 形而上学理论
下载PDF
柏拉图《理想国》的民主政治思想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雪 《学理论》 2021年第5期28-30,共3页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对西方政体乃至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影响深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刻画了一个理想政治的愿景,涉及正义观、政治观和公民教育观等丰富内容,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对西方政体乃至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影响深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刻画了一个理想政治的愿景,涉及正义观、政治观和公民教育观等丰富内容,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精神与理想。在当代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包含着理想和现实两种维度,两者之间存在差距但缺一不可。理想政治需要投射在现实生活中,才有实现的机会;而在现实政治的视域下,也需要理想政治旗帜指引和方向把握。因此,系统探讨柏拉图《理想国》的民主政治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民主政治
下载PDF
论奥古斯丁与克尔凯郭尔的“时间”概念
4
作者 王润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2,共9页
奥古斯丁和克尔凯郭尔的“时间”概念,皆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切入。“回忆说”秉持“理念在先”的前提,将“时间”单纯作为对“理念”的“回忆”。就此,奥古斯丁确定了一种从“心灵”出发,立足“现在”的感官印象的主体性“时间”;克... 奥古斯丁和克尔凯郭尔的“时间”概念,皆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切入。“回忆说”秉持“理念在先”的前提,将“时间”单纯作为对“理念”的“回忆”。就此,奥古斯丁确定了一种从“心灵”出发,立足“现在”的感官印象的主体性“时间”;克尔凯郭尔则将“时间”带入个体的生存与悖谬之中。借助对虚假“时间”观念以及体系哲学的批判,克尔凯郭尔将人定性为“时间性-现世性”与“永恒性”的综合。克尔凯郭尔试图以“瞬间”概念来解决奥古斯丁“时间是什么”的疑难。“时间”不是单纯作为“现在”的“在场”,在基督教哲学的语境中,唯有个体自身的“时间-瞬间”成为“同时共在性”的显现,“信仰之亲见”才能在生活世界的“瞬间”找到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奥古斯丁 克尔凯郭尔
原文传递
试论中世纪共相争论的原因
5
作者 王凡帆 《学习月刊》 2010年第1X期137-138,共2页
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Porphyry,约232-304年)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中提出了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别的三个最根本的问题:"关于属和种……它们是否是自存在的,还是它们仅仅存在于可理解之中?或者如果它们存在,... 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Porphyry,约232-304年)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中提出了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别的三个最根本的问题:"关于属和种……它们是否是自存在的,还是它们仅仅存在于可理解之中?或者如果它们存在,那么它们到底是有形体,还是无形体的?它们是否可以从可感事物之中分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相 波菲利 柏拉图主义 第一实体 罗马文化 唯实论 怀疑主义 基本教义 普遍必然性 逻辑学家
下载PDF
伊本·西那论可理解形式与理智的层级 被引量:1
6
作者 戚强飞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90,共11页
伊本·西那对作为理智认识对象的可理解形式所作的区分,以及对作为认识主体的理智所作的层级划分,对于理解其理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伊本·西那明确区分了非物质性形式和质料性形式,并暗示出对质料形式的进一步细分——第一次... 伊本·西那对作为理智认识对象的可理解形式所作的区分,以及对作为认识主体的理智所作的层级划分,对于理解其理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伊本·西那明确区分了非物质性形式和质料性形式,并暗示出对质料形式的进一步细分——第一次认识的质料性形式和再次获得的质料性形式。伊本·西那认为,非物质形式因其自身即是分离于质料及质料性关系的存在者,在认识过程中理智通过流溢的方式即可对它进行把握,而无须借助任何抽象活动;质料性形式则需要通过理智抽象活动来获得。因此,理智的抽象活动是理智最终获得可理解形式的一个条件。通过对理智不同层级的划分,伊本·西那进一步澄清了理智在获得可理解形式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他的这些努力为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家反思认识论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理智活动 可理解形式 理智层级
原文传递
论中世纪的休闲观
7
作者 周海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9-81,共3页
与古希腊哲学家视休闲为崇高的生活和目的本身不同,中世纪的休闲从属于对上帝的信仰。休闲被看成神给予人们的恩赐,与劳动一起成为侍奉上帝的手段,中世纪的休闲理想从古希腊人的合德性的沉思生活变成了基督教在信仰基础上对上帝的虔诚... 与古希腊哲学家视休闲为崇高的生活和目的本身不同,中世纪的休闲从属于对上帝的信仰。休闲被看成神给予人们的恩赐,与劳动一起成为侍奉上帝的手段,中世纪的休闲理想从古希腊人的合德性的沉思生活变成了基督教在信仰基础上对上帝的虔诚默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休闲 信仰 基督教
下载PDF
理性的复苏──浅析库萨的尼古拉理论中理性向信仰的冲撞
8
作者 黎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83-86,共4页
关键词 库萨的尼古拉 数学符号 真理性认识 上帝 自然主义 理解方式 宇宙 有限者 认识方法 认识论
全文增补中
“故乡沦陷”之“恶”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素民 《云梦学刊》 2016年第3期47-52,共6页
一切存有,就其作为存有及其存有的秩序来说,都是"善",而恶则是"善的缺乏",即对存有之本性所应具备的完善的否定。对"故乡沦陷"之"恶"的哲学思考既是我们在心灵的撕裂与焦虑后对故乡环境"... 一切存有,就其作为存有及其存有的秩序来说,都是"善",而恶则是"善的缺乏",即对存有之本性所应具备的完善的否定。对"故乡沦陷"之"恶"的哲学思考既是我们在心灵的撕裂与焦虑后对故乡环境"恶变"现实的理性沉思,又是对故乡重返美善的热切希望。"故乡沦陷"之"恶"并非就是弃善从恶的本质之恶变,"恶"并不完全破坏或者取消善。至善是可欲求的。"故乡沦陷"之"恶"有待"善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乏 至善
下载PDF
从柏拉图到西塞罗:殊途同归的混合政体论
10
作者 柴宝勇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共和主义"在西方得以复兴.而共和主义思想中制度层面上的混合政体论完全可以在从希腊到罗马的思想家的论著中找到论证.西塞罗是西古代方混合政体论的集大成者和积极的倡导者.他的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共和主义"在西方得以复兴.而共和主义思想中制度层面上的混合政体论完全可以在从希腊到罗马的思想家的论著中找到论证.西塞罗是西古代方混合政体论的集大成者和积极的倡导者.他的政体循环论和混合政体论都可以在古希腊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中找到渊源.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波里比阿再到西塞罗体现了混合政体论由消极到积极、由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过程,也反映了共和主义在制度层面上的逐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政体论 西塞罗 波里比阿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下载PDF
西方中世纪自然法观念中的和谐价值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颂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5期17-21,共5页
自然法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包含着许多和谐思维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托马斯.阿奎那作为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巨人,在其政治学说建构中以调和的致思路径追求着和谐价值目标,其自然法理论因而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价值,对于建设... 自然法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包含着许多和谐思维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托马斯.阿奎那作为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巨人,在其政治学说建构中以调和的致思路径追求着和谐价值目标,其自然法理论因而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价值,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某种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 理性 调和 和谐
下载PDF
王阳明和胡塞尔的心学还原论——“重读王阳明”和“重读胡塞尔”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幼蒸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24,共16页
本文是作者有关王阳明心学实践伦理学和德国现代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论的对比研究,目的是在作为中国仁学代表之一阳明实践心学和胡塞尔主体本位主义之间设定人类伦理学的共同根据:意志伦理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人类... 本文是作者有关王阳明心学实践伦理学和德国现代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论的对比研究,目的是在作为中国仁学代表之一阳明实践心学和胡塞尔主体本位主义之间设定人类伦理学的共同根据:意志伦理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人类一切信仰和道德体系中,中国仁学表现出伦理学上最确当的立场,这首先是指人本主义主体内独立意志存在之肯定。但是无论是王阳明心学还是胡塞尔的主体学,都是在各自生存时代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伦理学思想都与其他相关历史思想因素结合在一起。本文意图通过将两人各自的"心学伦理学核心"与各自的其他关联方面加以合理"分离",以突显主体的独立地位。本文所谓的"还原论",实即从各自论述话语系统中进行主题逐一"分离"之谓。对于王阳明,还原论主要指将其心学与儒教政治社会观和禅学宗教观的分离。对于胡塞尔,主要指将其本体论和其西方形上学和逻辑学体系加以分离。本文的论述属于此一比较研究的描述性初阶,用以作为今后仁学、阳明学、以及现象学伦理学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良知 主体性 还原论 意志论 自我学
下载PDF
中世纪理性论纲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鸿昆 《唐山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6-18,共13页
欧洲中世纪并不只是“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理性的时代”。中世纪精神的理性方面集中体现在基督教神学在其神学论辩中对理性方法、自然事物和感觉经验的依赖与利用 ,以及由此确立起来的可认识的自然秩序观。中世纪基督教及其神学没... 欧洲中世纪并不只是“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理性的时代”。中世纪精神的理性方面集中体现在基督教神学在其神学论辩中对理性方法、自然事物和感觉经验的依赖与利用 ,以及由此确立起来的可认识的自然秩序观。中世纪基督教及其神学没有扼杀哲学反而促进了哲学发展 ,最终促成近代自然哲学和作为近代科学根基的科学理念 ,由此为中世纪开辟了通向近代的道路。神本论而非人本论在根本上更契合科学精神 ,科学与基督教有极大程度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理性 基督教 科学
下载PDF
波那文图拉及其《心向上帝的旅程》
14
作者 溥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波那文图拉是和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中世纪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面对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他在神学上坚持传统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并将其发展到顶峰。《心向上帝的旅程》是波那文图拉最著名的作品 。
关键词 波那文固拉 《心向上帝的旅程》 经院哲学 神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安萨里伦理学初探
15
作者 王娟娟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年第10期216-217,共2页
安萨里是伊斯兰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思想家,最伟大的苏非派思想家和力行者。他的思想和研究活动包括了教义,教法,哲学、逻辑等有关宗教信仰和思辩的根本问题,涉及道德修养和认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享有“伊斯兰教权威”... 安萨里是伊斯兰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思想家,最伟大的苏非派思想家和力行者。他的思想和研究活动包括了教义,教法,哲学、逻辑等有关宗教信仰和思辩的根本问题,涉及道德修养和认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享有“伊斯兰教权威”等称号。本文旨在通过著作圣学复苏精义,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追寻安萨里伦理学产生的根源,主要内容特征等以及对于现在伊斯兰伦理所产生的影响和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萨里 伊斯兰伦理 圣学复苏精义
下载PDF
论中世纪suppositio理论的演化过程
16
作者 王建鲁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13,24,共6页
“The theory of supposition”是中世纪逻辑最具原创性的理论,但不应被翻译为或者对应为“指代理论”,用他们自己的词项以及语境来理解为“假设理论”。假设理论诞生于12世纪晚期,最早的迹象出现在12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的语词不是supp... “The theory of supposition”是中世纪逻辑最具原创性的理论,但不应被翻译为或者对应为“指代理论”,用他们自己的词项以及语境来理解为“假设理论”。假设理论诞生于12世纪晚期,最早的迹象出现在12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的语词不是supponere,suppositum,suppositio中的任何一个,而是appellatio、nominare以及nuncupare,只是到12世纪90年代之后,才被suppositio取代。思想家们主要把它用于解决诡辩问题,对于它的使用最早是从语法意义上开始的,其用法为“作为主项”,“指称”则是第二位的,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指称、意义/意指、时态、模态、多元性以及语境关联性等等。假设理论曾经被模式主义理论短暂取代,但是14世纪在奥卡姆和布里丹等人的策划下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并成为此后中世纪语义分析的主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 appellatio suppositio 时态 语境
下载PDF
论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分歧
17
作者 张勤富 刘清德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9期57-59,共3页
本文对中世纪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分歧进行概念史的分析,通过"精神"来分析其后的实体概念演变的究竟,揭示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的转化脉络及其意义启示。
关键词 中世纪 唯名论 实在论 精神 实体
下载PDF
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冬梅 郑红霞 《阴山学刊》 2007年第2期71-76,共6页
欧洲中世纪虽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但不能把它简单地说成是否定理性的时代。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 欧洲中世纪虽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但不能把它简单地说成是否定理性的时代。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重新对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行审视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哲学 基本精神 理性 信仰
下载PDF
文艺复兴中的天主教因素
19
作者 尚烨 《阴山学刊》 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
文艺复兴运动从批判天主教的神性、神学入手,大力提倡人性、理性等世俗化的内容,以示与天主教的抗争。但看似世俗的文艺复兴其中若干思想均来自于传统的天主教的因素,对人的关注、欲望的放纵、理性的渴求,以及资料搜集与学术资助的行为... 文艺复兴运动从批判天主教的神性、神学入手,大力提倡人性、理性等世俗化的内容,以示与天主教的抗争。但看似世俗的文艺复兴其中若干思想均来自于传统的天主教的因素,对人的关注、欲望的放纵、理性的渴求,以及资料搜集与学术资助的行为,均在天主教内部予以肯定,这些都帮助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勃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天主教 欲望 理性
下载PDF
人的异化现象之反思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朝颖 潘文华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年第7期75-76,共2页
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活现状之后得出的。今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理论,对于当代人深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探讨人的异化现象及摆脱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异化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