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
王平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2
|
认识的共振模型 |
董光璧
韩增禄
金吾伦
|
《现代哲学》
|
1987 |
0 |
|
3
|
马克思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论证 |
陈学明
卢晓红
|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4
|
极权主义与虚无主义:阿伦特基于存在立场的思考 |
涂瀛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5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历史、理论和文本 |
周嘉昕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6
|
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途径 |
武江波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0 |
|
7
|
胡適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方哲學討論會” 《胡適未刊日記》整理記事 |
程巢父
|
《中国文化》
CSSCI
|
2015 |
0 |
|
8
|
现代西方哲学的元哲学观透视 |
周慧超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9
|
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
汤恩佳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
2000 |
1
|
|
10
|
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省思 |
李明辉
|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11
|
差异语境下的马克思文本阅读 |
易小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2
|
毛泽东与葛兰西文化哲学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
尚庆飞
陈鹏
|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3
|
后现代思潮中的重建“主体性”倾向 |
王祖星
|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4
|
《感觉与可感物》选译 |
J.L.奥斯汀
陈嘉映(译)
|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5
|
解读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
刘晓娇
|
《经济研究导刊》
|
2009 |
1
|
|
16
|
解析现代性 |
柳颖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7
|
现代性问题的审美解答——黑格尔审美理论的思考 |
王晓升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20 |
1
|
|
18
|
从“原子论”到“承认论”--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阐释 |
龙霞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2
|
|
19
|
“观念之网”:思想的“全球性”流动 |
李宏图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20
|
论“反映”范畴的三次转换 |
王宏维
|
《现代哲学》
|
198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