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sible obliquity-forced warmth in southern As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stage 被引量:8
1
作者 Cheng Zhao Eelco J.Rohling +16 位作者 zhengyu liu Xiaoqiang Yang Enlou Zhang Jun Cheng Zhonghui liu Zhisheng An Xiangdong Yang Xiaoping Feng Xiaoshuang Sun Can Zhang Tianlong Yan HaoLong Hong Yan Zicheng Yu Weiguo liu Shi-Yong Yu Ji Sh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1期1136-1145,M0004,共11页
Orbital-scale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are dominated by high-latitude influenced~100,000-year global ice-age cycles and monsoon influenced~23,000-year low-latitude hydroclimate variations.How... Orbital-scale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are dominated by high-latitude influenced~100,000-year global ice-age cycles and monsoon influenced~23,000-year low-latitude hydroclimate variations.However,the shortage of highly-resolved land temperature records remains a limiting factor for 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low-latitude terrestrial climatic changes.Here,we report paired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and monsoon intensity proxy records over the past 88,000 years from Lake Tengchongqinghai in southwestern China.While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follows the~23,000-year precession beat found also in previous studies,we identify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warm periods at 88,000-71,000 and 45,000-22,000 years ago,with 2-3℃amplitudes that are close to our recorded full glacial-interglacial range.Using advanced transient climate simulations and comparing with forcing factors,we find that these warm periods in our MAAT record probably depends on local annual mean insolation,which is controlled by Earth’s~41,000-year obliquity cycles and is anti-phased to annual mean insolation at high latitudes.The coincidence of our identified warm periods and intervals of high-frequent date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emperature on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in As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Asia Lake sediments brGDGTs Annual temperature The last glacial stage Obliquity forcing
原文传递
改良后外侧入路半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
2
作者 刘正宇 刘春风 王振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保留短外旋肌群的后外侧手术入路(CPP)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共91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患者。根据后外侧入路是否保留短外旋肌群分为... 目的探讨保留短外旋肌群的后外侧手术入路(CPP)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共91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患者。根据后外侧入路是否保留短外旋肌群分为常规组和CPP组,常规组常规切断短外旋肌群,CPP组为改良后外侧入路保留短外旋肌群。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疼痛等指标并进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随访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髋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50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35例,平均年龄(80±7)岁,CPP组41例患者,男15例,女26例,平均年龄(80±6)岁。常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更长,失血量较CPP组更多(t=3.192、4.553、2.968、5.835,均为P<0.05)。常规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低于CPP组(t=6.705,P<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484,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8,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常规组高于CPP组(t=4.215,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5,P>0.05)。结论采用CPP手术入路,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时间,同时增加了髋关节的稳定性,理论上可降低术后脱位风险,更推荐用于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三自由度Delta并联机械手轨迹规划方法 被引量:48
3
作者 梅江平 臧家炜 +2 位作者 乔正宇 刘松涛 宋涛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9-17,共9页
以三自由度Delta并联机械手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高速搬运作业下的操作空间和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实际作业需求,对机械手末端运动轨迹的关键路径点进行设置,建立点到点的搬运作业轨迹。以机械手运动学逆解模型为基础,在... 以三自由度Delta并联机械手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高速搬运作业下的操作空间和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实际作业需求,对机械手末端运动轨迹的关键路径点进行设置,建立点到点的搬运作业轨迹。以机械手运动学逆解模型为基础,在操作空间利用3-4-5次多项式运动规律建立操作空间运动特征到关节空间运动特征的映射关系。以机械手运动学正解模型为基础,在关节空间利用五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运动规律建立关节空间运动特征到操作空间运动特征的映射关系。在运动轨迹关键点位置及运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种轨迹规划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对比分析机械手关节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运动特征,并通过物理样机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关节空间内基于五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运动规律的轨迹规划方法在减小运动过程中机械手振动和降低电动机功耗等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轨迹规划 非均匀有理B样条 振动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Time Scale of Model Sensitivity Response on Coupled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
4
作者 chang liu shaoqing zhang +1 位作者 shan li zhengyu li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346-1357,共12页
That a model has sensitivity responses to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is a key concept in implementing model parameter es- timation using filteri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associated physics and... That a model has sensitivity responses to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is a key concept in implementing model parameter es- timation using filteri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associated physics and characteristic variability of the fluid in a coupled system, the response time scales of a model to parameters can be different, from hourly to decadal. Unlike state estimation, where the update frequency is usually linked with observational frequency, the update frequency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scale of the model sensitivity response to the parameter being esti- mated. Here, with a simple coupled model, the impact of model sensitivity response time scales on coupled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 is studied. The model includes characteristic synoptic to decadal scales by coupling a long-term varying deep ocean with a slow-varying upper ocean forced by a chaotic atmospher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the update frequency deter- mined by the model sensitivity response time scale, both the reliability and quality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us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make the model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se simple model results provide a guideline for when real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optimize the parameters in a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improving climat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init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 time scale of model sensitivity
下载PDF
耦合模式中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的季节依赖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容新尧 刘征宇 +1 位作者 liu Yun 段晚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2-395,共14页
利用一个全球耦合环流模式在理想模式框架下进行了3组动力预报试验,研究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年代际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年平均SSTA在年代际尺度上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表现较低,明显弱于北大西... 利用一个全球耦合环流模式在理想模式框架下进行了3组动力预报试验,研究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年代际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年平均SSTA在年代际尺度上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表现较低,明显弱于北大西洋。通过分析不同季节平均SSTA的可预报性与预报技巧,发现北太平洋中西部区域冬季平均SSTA的年代际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其量值和北大西洋相当,表现为明显的季节依赖性;北大西洋SSTA的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也显示了随季节变化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北太平洋SSTA年代际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的季节依赖性归因于北太平洋冬季SSTA的年与年之间再现机制,这一再现机制源于北太平洋混合层显著的季节变化;而北大西洋SSTA的可预报性和预报技巧的季节依赖性则可能与其他过程(如大西洋年代际涛动)的季节变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年代际气候预报,如果考虑所关注指标的季节平均,则可能在某些季节获得比年平均更高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年代际预测 季节依赖性 耦合模式
原文传递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雷 段征宇 刘靓 《综合运输》 2017年第10期18-22,共5页
城市轨道系统在城市交通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可能会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营。为了剖析我国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的现状,本文逐层梳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比了国家和地方对轨道突发事件的等级划分标准、管理机构... 城市轨道系统在城市交通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可能会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营。为了剖析我国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的现状,本文逐层梳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比了国家和地方对轨道突发事件的等级划分标准、管理机构与响应主体,通过分析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实例,总结了当前轨道交通系统比较发达的几个城市的应急响应机制,以香港地铁应急管理为借鉴,对当前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 公交接驳
原文传递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科氏质量流量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建国 徐科军 +2 位作者 方正余 乐静 刘文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87-2102,共16页
科氏质量流量计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的流量计之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科氏质量流量计的核心技术,直接决定其测量精度、测量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而流量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数学模型是信号处理的依据和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 科氏质量流量计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的流量计之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科氏质量流量计的核心技术,直接决定其测量精度、测量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而流量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数学模型是信号处理的依据和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信号处理方法,但是,没有根据不同的信号模型和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各种信号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为此,根据不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特征量提取原理,分析了其具有的优缺点。针对科氏质量流量计单相流、批料流与气液两相流测量这3种典型应用场合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据随机游动信号模型、突变信号模型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信号模型,分别从计算精度、响应速度、收敛性、抗干扰能力和对参数变化的敏感度等方面,对不同信号处理方法进行考核和对比,确定了3种典型应用场合下,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性能最佳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氏质量流量计 数字信号处理方法 单相流测量 批料流测量 气液两相流测量
下载PDF
适用于工业园区的微电网系统能量管理 被引量:9
8
作者 田军 刘征宇 +2 位作者 舒军 刘静波 唐健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5-50,共6页
为了提高微电网系统输出特性,满足工业园区并网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功率预测、前馈控制的微电网系统能量管理策略。通过功率预测,高效控制微电网系统输出功率,跟踪厂区负荷;基于前馈控制的储能波动平抑,有效平滑系统输出,并提高电池应用... 为了提高微电网系统输出特性,满足工业园区并网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功率预测、前馈控制的微电网系统能量管理策略。通过功率预测,高效控制微电网系统输出功率,跟踪厂区负荷;基于前馈控制的储能波动平抑,有效平滑系统输出,并提高电池应用效率。在RTDS实时仿真平台上,结合能量管理器,搭建微电网系统硬件在环测试平台,MW级风光储微电网系统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系统 能量管理 RTDS硬件在环 功率预测 前馈控制
下载PDF
基于SRAP标记的黄瓜霜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白玲玲 刘行风 +5 位作者 陈政瑜 周莹莹 刘丽 张艳菊 张奥 杨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50,207,共7页
本研究对来自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江苏5个省12个黄瓜主产区的77个黄瓜霜霉菌菌株,采用SRAP分子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5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共产生9 554条扩增条带,其中9 132条表现多态性,占95.6%。基于SRAP分子... 本研究对来自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江苏5个省12个黄瓜主产区的77个黄瓜霜霉菌菌株,采用SRAP分子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5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共产生9 554条扩增条带,其中9 132条表现多态性,占95.6%。基于SRAP分子标记,77个黄瓜霜霉菌菌株的遗传距离为0.60~1.00,表明黄瓜霜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77个黄瓜霜霉菌菌株聚类为8个类群,并且来自相同地区的菌株大多数聚集于同一类群中,表明黄瓜霜霉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 分子标记 SRAP 群体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