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氮(N)、硫(S)输入对枯落物温室气体产生速率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选取闽江河口湿地典型土著植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 submonophyllus (Vahl...探究氮(N)、硫(S)输入对枯落物温室气体产生速率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选取闽江河口湿地典型土著植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 submonophyllus (Vahl) T. Koyam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浓度的N与S输入中N (MN,18. 2 g N m^(-2)·a^(-1))、高N(HN,27. 3 g N m^(-2)·a^(-1))、中S (MS,15. 8 g S m^(-2)·a^(-1))、高S (HS,23. 7 g S m^(-2)·a^(-1))、中N+S (MNS,18. 2 g N m^(-2)·a^(-1),15. 8 g S m^(-2)·a^(-1))和高N+S (HNS,27. 3 g N m^(-2)·a^(-1),23. 7 g S m^(-2)·a^(-1))对短叶茳芏枯落物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单一N、S和N+S复合输入均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枯落物CO2产生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别增加了36. 5%、43. 5%和65. 5%(P <0. 05)。(2)与对照组相比,单一N、S输入对CH4产生无显著影响(P> 0. 05);单一N输入和N+S复合输入下的CH4产生速率均呈"V"型变化趋势:前4 d产生速率下降,后3 d产生速率上升。(3)与对照相比,单一N、S输入及NS复合输入均显著促进N2O排放,分别增加了189. 5%、493. 5%和814%(P <0. 05),N2O产生速率在各处理下均呈"倒V型"变化趋势:前2 d产生速率上升,后5 d产生速率下降。(4)短期内,N、S以及N+S复合输入对短叶茳芏枯落物的全球增温潜势有促进作用。展开更多
外源氮输入显著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外源氮输入显著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 N m^(-2)a^(-1);N16,16 g N m^(-2)a^(-1))和2种水淹(T1,每天水淹时长2—3 h;T2,每天水淹时长11—12 h)处理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和固碳的影响,探讨短叶茳芏在环境变化下的生长、固碳特征。结果表明:T2处理株高极显著高于T1处理,N8、N16处理的植物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株高也极显著最高(P<0.001)。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对短叶茳芏的密度有显著影响:T1处理密度极显著高于T2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密度也极显著最高(P<0.001),但是氮输入没有显著提高植物密度。植物碳含量较为稳定,T2处理地上碳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P<0.05),但是氮输入和植物生长期对地上碳含量影响不显著。氮输入水平、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则对植物地上氮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N8处理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极显著最高,CK处理极显著最低,植物成熟期的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也极显著最大(P<0.001),但是不同水淹处理植物生物量和固碳量无显著差异。闽江口湿地短叶茳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持续氮输入环境下,闽江口湿地的短叶茳芏可能向高潮滩拓展。展开更多
文摘探究氮(N)、硫(S)输入对枯落物温室气体产生速率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选取闽江河口湿地典型土著植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 submonophyllus (Vahl) T. Koyam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浓度的N与S输入中N (MN,18. 2 g N m^(-2)·a^(-1))、高N(HN,27. 3 g N m^(-2)·a^(-1))、中S (MS,15. 8 g S m^(-2)·a^(-1))、高S (HS,23. 7 g S m^(-2)·a^(-1))、中N+S (MNS,18. 2 g N m^(-2)·a^(-1),15. 8 g S m^(-2)·a^(-1))和高N+S (HNS,27. 3 g N m^(-2)·a^(-1),23. 7 g S m^(-2)·a^(-1))对短叶茳芏枯落物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单一N、S和N+S复合输入均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枯落物CO2产生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别增加了36. 5%、43. 5%和65. 5%(P <0. 05)。(2)与对照组相比,单一N、S输入对CH4产生无显著影响(P> 0. 05);单一N输入和N+S复合输入下的CH4产生速率均呈"V"型变化趋势:前4 d产生速率下降,后3 d产生速率上升。(3)与对照相比,单一N、S输入及NS复合输入均显著促进N2O排放,分别增加了189. 5%、493. 5%和814%(P <0. 05),N2O产生速率在各处理下均呈"倒V型"变化趋势:前2 d产生速率上升,后5 d产生速率下降。(4)短期内,N、S以及N+S复合输入对短叶茳芏枯落物的全球增温潜势有促进作用。
文摘外源氮输入显著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 N m^(-2)a^(-1);N16,16 g N m^(-2)a^(-1))和2种水淹(T1,每天水淹时长2—3 h;T2,每天水淹时长11—12 h)处理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和固碳的影响,探讨短叶茳芏在环境变化下的生长、固碳特征。结果表明:T2处理株高极显著高于T1处理,N8、N16处理的植物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株高也极显著最高(P<0.001)。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对短叶茳芏的密度有显著影响:T1处理密度极显著高于T2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密度也极显著最高(P<0.001),但是氮输入没有显著提高植物密度。植物碳含量较为稳定,T2处理地上碳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P<0.05),但是氮输入和植物生长期对地上碳含量影响不显著。氮输入水平、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则对植物地上氮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N8处理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极显著最高,CK处理极显著最低,植物成熟期的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也极显著最大(P<0.001),但是不同水淹处理植物生物量和固碳量无显著差异。闽江口湿地短叶茳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持续氮输入环境下,闽江口湿地的短叶茳芏可能向高潮滩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