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8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的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 被引量:75
1
作者 曹帅 金晓斌 +5 位作者 杨绪红 孙瑞 刘晶 韩博 徐伟义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1-1185,共15页
在自然资源整合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式难以有效满足区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的需求。综合考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的集成体系... 在自然资源整合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式难以有效满足区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的需求。综合考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的集成体系,对提升规划适用性具有积极作用。选取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区,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优化目标,设置自然演变、经济优先和生态优先三种发展情景,在通过MOP(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利用GeoSOS-FLUS模型实现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表明:通过集成MOP和GeoSOS-FLUS模型,采用'结构+约束+布局+准则'研究模式探索县域单元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有一定帮助。从案例分析结果看,城镇工矿用地数量在自然演变和经济效益优先情景下分别增加了39%和95%;林地在生态效益优先情景下增加了40%;农村居民点在三种情景下分别减少33%、66%和66%。在三种发展情景下,空间格局都将面临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两级分化的现象,后期区域发展中应加强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促进空间布局均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布局 MOP模型 GeoSOS-FLUS模型 优化 金坛
原文传递
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中国耕地保护弹性空间 被引量:55
2
作者 梁鑫源 金晓斌 +3 位作者 孙瑞 韩博 任婕 周寅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713,共17页
科学解析中国耕地数量保多少与如何保等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本文试图利用耕地保有量、人口预测、粮食需求估算、单产提升潜力衰减等模型方法... 科学解析中国耕地数量保多少与如何保等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本文试图利用耕地保有量、人口预测、粮食需求估算、单产提升潜力衰减等模型方法,依据产能特征—健康状态—耕作条件—利用水平的多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评估框架,通过耦合时间序列的数量边界控制与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则约束刻画出中国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在满足个人基本营养安全与作物单产条件干扰变量恒定的假设前提下,研究发现:(1)中国多情景耕地保有量在2020—2100年间呈下降态势,现有耕地数量足以维持长期的粮食安全,但短期内则仅勉强达到理论粮食安全的临界区间1.40×10^(8)~1.59×10^(8)hm^(2)。(2)不同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在九大农业区划内呈现差异化分布特征,自然条件优越且适宜耕作的黄淮海平原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综合紧迫性高值地块集聚区域。(3)可持续情景与区域冲突情景分别代表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最小与最大耕地保有量情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保证短期(2035年内)可休耕量不高于9.29%。(4)基于时空耦合划定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可分为优先保护、严格管控、休养生息、战略储备、整治修复和特殊保护6类,不同空间的耕地保护弹性强度、目标与任务各有侧重。整体而言,耕地保护弹性空间的划定思路有助于农业结构调整、休耕政策完善等耕地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对中国耕地保护制度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多情景复合 中国耕地保护 弹性空间 时空耦合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被引量:50
3
作者 韩博 金晓斌 +3 位作者 顾铮鸣 尹延兴 刘静萍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07-3030,共24页
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 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国土整治事业与研究都历经国土整治规划、专项国土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个阶段,促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土整治的最重要历史任务;目前形成了以解决国土空间与资源利用问题为目标,以服务政策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土地利用研究为理论支撑,以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对象并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拓展的研究体系;形成了包括业务管理部门与特色科研单位为核心的分散组团式研究群体;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围绕土地整治规划选址与分区决策、土地整治项目全流程监测监管与绩效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政策成效评估等现实需求以及土地整治驱动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特色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经世致用特点。面向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应重点围绕"理论框架—问题识别—规划决策—技术体系"解决关键问题,以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国土整治 研究进展 关键问题
原文传递
基于“类型-等级-潜力”综合视角的村庄特征识别与整治对策 被引量:47
4
作者 冯丹玥 金晓斌 +4 位作者 梁鑫源 韩博 肖颖 吴小欢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6-237,I0002,共13页
村庄作为乡村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与发展态势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该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布局优化的新内涵,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构建涵盖"城镇辐射""资源禀赋... 村庄作为乡村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与发展态势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该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布局优化的新内涵,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构建涵盖"城镇辐射""资源禀赋""生态安全"3个维度特征的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睢宁县为研究区,在村域尺度进行村庄类型识别;采用Pajek复杂网络分析法构建村庄等级体系;在村庄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型各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进而探索其整治潜力。结果表明:1)乡村发展具有异质性,村庄分类分级能够为村庄整治潜力的测算评价、整治区域的优选和时序安排提供有效支撑;2)村域尺度下,研究区可划分为城郊融合类、激活优化类、特色提升类、生态保护类、拆并搬迁类等9种单一或复合类型,结合"中心村-次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结构体系,可形成"规模-格局-质量"的整治潜力分区;3)研究区占主导类型的为激活优化类,全县可复垦潜力共计627.51 hm^2,可盘活潜力共计17 299.91 hm^2。各类型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整治潜力及综合整治对策等研究成果可为村镇布局优化重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调控、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庄分类 等级体系 农村居民点 整治潜力 睢宁县
下载PDF
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的江苏省长江沿线生态修复格局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46
5
作者 韩博 金晓斌 +6 位作者 项晓敏 赵庆利 林金煌 洪长桥 金志丰 胡静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61,共21页
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征程中,实施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解决区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江苏省长江沿线地区这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区域,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构建生... 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征程中,实施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解决区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江苏省长江沿线地区这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区域,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构建生态修复潜力评价体系,采用Kmeans聚类分析、Getis-Ord Gi*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分区与热点,构建由点、线(带)、面组成的生态修复格局,提出生态管控与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具有多尺度性、对象复合性及途径多样性,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对象、目标与途径,并可以通过不同级别与类型规划进行衔接;(2)研究区要素层生态修复潜力平均值为0.460,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景观层生态修复潜力热点区分布于环长江入海口区域,冷点区分布于扬泰平原区,根据系统层评价指标可将研究区划为5个聚类分区;(3)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构建"五区、三带、两核心"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并在发展导向、空间管控策略、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对策。本文可为江苏省沿江区域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内涵与实施范式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格局分析 生态规划 长江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权荃 金晓斌 +3 位作者 张晓琳 韩博 李寒冰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1473,共13页
构建良好的生态网络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景观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源地识别-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网络生成”基本模式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是相关研究的主... 构建良好的生态网络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景观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源地识别-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网络生成”基本模式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是相关研究的主流做法。但该模式内部各环节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差异较大,相应的细化思路方法多元,考虑到尺度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综合评估不同方法组合下研究结果的差异对深化原理认知和有效指导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网络中各环节技术方法的差异性,选取生态源地识别的4种方法、综合阻力面构建的2种方法以及生态网络生成的2种方法,分别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对比两个视角,通过方法组合形成相应的生态网络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原理差异,各环节下不同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态源地的数量、面积和空间分布;阻力面高阻力值分布状况;以及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数量与格局特征等方面;(2)在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原理的对比方案中,构建包含Harary指数、整体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成本比、网络密度、效能鲁棒性和廊道密度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该方案下的24个生态网络结果进行评价,最终基于综合评价法生成的生态源地、基于阻力系数结合夜间灯光修正因子构建的综合阻力面和基于Graphab软件生成的生态网络方法组合方式构建的生态网络最优;(3)在基于电路理论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对比方案中,基于电路理论可以识别出潜在生态廊道和用于替代最小成本路径生态廊道的结果,对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生成的结果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将两个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网络安全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景观生态学 景观连通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方法对比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财政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被引量:45
7
作者 冯俏彬 韩博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1,共7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财政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基于当前疫情发展信息,初步评估其对2020年财政收支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2020年财政减收增支在1.2—1.7万亿元之间,做好今年的财政平衡工作“压力山大”。因此...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财政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基于当前疫情发展信息,初步评估其对2020年财政收支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2020年财政减收增支在1.2—1.7万亿元之间,做好今年的财政平衡工作“压力山大”。因此本文提出,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债务“三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方面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赤字率和债务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收入侧的潜力,提高财政部门对于政府收入的统筹安排能力,努力谋求2020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力支持国民经济实现“六稳”,保持经济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财政减收 赤字率 财政收入
原文传递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亚军 吴力群 +4 位作者 徐勇胜 蔡栩栩 韩波 安淑华 曹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181-218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就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157例)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就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157例)和对照组(143例),对照组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试验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每日3次,疗程均为3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完全退热率、退热起效率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全分析集(FAS)分析人群: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3.44%高于对照组的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用药72h完全退热率为67.52%高于对照组的4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3d中医症候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数据集(SS)分析人群:实验过程中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缩短病程,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37
9
作者 马震 夏雨波 +7 位作者 李海涛 韩博 余学中 周亚龙 王雨山 郭旭 李洪强 裴艳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96,共20页
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雄安新区综合地质... 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明确了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分析了建设周期内自然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未来城市建设应关注的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问题。结果表明,雄安新区设立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改变,林地面积增加约58.1 km^(2),草地面积增加约2.0 km^(2),耕地面积减少68.8 km^(2),建设用地增加7.2 km^(2),土壤质量以优质和良好为主;雄安新区浅层与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从西北部往东南部流动,水位逐渐降低,局部存在地下水降落漏斗,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5^(2)0 m,以企稳回升为主,深层地下水水位一般为25~35 m,水位下降区占比仍较高;白洋淀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质逐渐好转;地热资源开采利用条件好,全区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为10.10×10^(16)J/a,折合标准煤346.03万t/a;应重点关注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下水水位变化、砂土液化、坑塘、软弱土等,避免因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引发工程事故,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自然资源 生态地质 地质调查工程 城市建设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耕地保护学理解析与地理学支撑框架 被引量:37
10
作者 金晓斌 梁鑫源 +3 位作者 韩博 王世磊 洪步庭 宋家鹏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150,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耕地保护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安全保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必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下的耕地保护学理内涵,提出科学问题与研究框架。文章立足耕地保护的学理解析和学科基础,重点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耕地保护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安全保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必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下的耕地保护学理内涵,提出科学问题与研究框架。文章立足耕地保护的学理解析和学科基础,重点探讨了地理学对耕地保护的科学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破解和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效益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耕地保护的逻辑要义,需要多学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融合互补。(2)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式转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呼应,可从“格局—过程—机制—响应”等维度揭示复杂情景下耕地资源演化机理,辅助规划管控决策。(3)中国式耕地保护现代化研究框架包括中国国情、理论、路径与技术研究,依据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研究特点可构建耕地保护分类施策和分区管控的空间战略模型,从而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耕地保护 地理学 土地利用 空间战略
原文传递
藏粮于地背景下国家耕地战略储备制度演进 被引量:37
11
作者 梁鑫源 金晓斌 +3 位作者 韩博 孙瑞 张晓琳 周寅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96,共16页
探讨中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现状及方向有助于寻求应对全球变化新形势的中国特色藏粮路径。本文基于文献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按照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保障措施的逻辑主线对藏粮战略相关政策及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表明:①藏粮战略相... 探讨中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现状及方向有助于寻求应对全球变化新形势的中国特色藏粮路径。本文基于文献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按照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保障措施的逻辑主线对藏粮战略相关政策及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表明:①藏粮战略相关研究重心逐渐由供需关系层面转向复杂形势下的综合生产能力,但目前仍存在综合目标实现困难、政策内容匹配失衡、实施过程缺乏监管等问题。②融合恢复力视角的藏粮理论内涵拓展为政策整合和战略落地提供了可借鉴思路,即通过挖掘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实现粮食系统适应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的优化与提升。整体而言,在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目标约束下亟需构建面向全球变化视野、以农业生产潜力评估为基础的国家耕地战略储备制度。通过明确战略储备空间,丰富和完善国家层面耕地占补平衡跨区域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政策,服务于藏粮于地战略的落地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粮于地 综述 恢复力 耕地战略储备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中国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 被引量:37
12
作者 孙瑞 金晓斌 +5 位作者 赵庆利 韩博 张晓琳 李寒冰 胡静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4-275,F0004,共13页
面向新时期耕地资源多功能综合保护的新要求,科学评价耕地整治潜力,合理确定整治分区是聚焦“新三农”、服务国土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该研究围绕耕地自然资源禀赋、空间格局、要素功能等3方面,构建了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 面向新时期耕地资源多功能综合保护的新要求,科学评价耕地整治潜力,合理确定整治分区是聚焦“新三农”、服务国土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该研究围绕耕地自然资源禀赋、空间格局、要素功能等3方面,构建了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全国耕地进行整治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定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构建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框架,采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3个层级的潜力分区体系,并结合“聚类区域+农业格局+整治类型”的分区方法开展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对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格局、差别化开展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具有积极作用;2)中国耕地资源整治潜力在质量、格局及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质量改善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格局优化潜力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功能提升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等地区;3)采用k-means空间聚类分析方法,从整治潜力视角将中国耕地资源划分为7个一级分区、38个二级分区和409个三级类型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以全要素整合为核心的耕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及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潜力 聚类 综合分区
下载PDF
新生育政策下孕妇年龄的变化及对母婴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蓓亦 韩波 +5 位作者 胡慧文 龙伟 王丽 蔡正茂 王慧艳 虞斌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7-163,共7页
目的探讨生育政策调整前后孕妇年龄构成变化趋势以及对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42771例孕妇,根据孕妇分娩时实足年龄≥35周岁、<20周岁、≥20~<3... 目的探讨生育政策调整前后孕妇年龄构成变化趋势以及对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42771例孕妇,根据孕妇分娩时实足年龄≥35周岁、<20周岁、≥20~<35周岁,分为高龄组(4307例)、低龄组(1140例)和适龄组(37324例)。收集孕妇发生妊娠并发症、胎儿情况等临床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chran-Armitage进行趋势检验分析。以适龄组的发生风险作为参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高龄组、低龄组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结果(1)2013年至2017年,高龄孕妇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Z=-9.909,P<0.001),低龄孕妇的比例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有逐年下降趋势(Z=10.685,P<0.001)。(2)低龄、高龄、适龄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8%(602/1140)、72.3%(3116/4307)、56.5%(21091/37324)。与适龄组相比,高龄孕妇早产[9.0%(3343/37324)与11.6%(499/4307)]、胎儿生长受限(fetalgrowthrestriction,FGR)[0.6%(218/37324)与1.2%(50/430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1561/37324)与8.7%(376/4307)]、产后出血[5.7%(2120/37324)与7.8%(336/4307)]、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7.6%(2845/37324)与15.1%(650/4307)]、前置胎盘[1.7%(621/37324)与3.8%(165/4307)]发生率升高(χ^2值分别为124.233、20.087、180.013、31.299、280.126及97.904,P值均<0.001);低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1561/37324)与5.9%(67/1140)]、胎儿窘迫[3.5%(1325/37324)与5.1%(58/1140)]、早产[9.0%(3343/37324)与15.0%(171/1140)]和FGR[0.6%(218/37324)与1.1%(12/1140)]发生率增高(χ^2值分别为4.234、7.546、48.668及4.086,P值均<0.05)。(3)低龄孕妇以胎膜早破、早产等与胎儿相关的并发症为主。高龄孕妇以GDM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母体本身并发症为主。(4)高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以重度子痫前期为主,占比为47.9%(180/376);而适龄孕妇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年龄因素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城乡融合背景下淮海经济区乡村发展潜力——以苏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33
14
作者 何杰 金晓斌 +6 位作者 梁鑫源 赵庆利 韩博 肖颖 吴小欢 胡静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40-1957,共18页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与愿景,也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可持续城乡融合系统的落脚点,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背景下,明确乡村发展阶段与状态、测度发展潜力对有效识别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与愿景,也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可持续城乡融合系统的落脚点,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背景下,明确乡村发展阶段与状态、测度发展潜力对有效识别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79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研究村域单元的乡村发展状态,通过县域尺度上对城乡发展阶段进行约束,以"差异化+一致性"的思路进行乡村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乡村可分为"城镇主导""城乡联动"和"乡村主导"三类发展阶段,数量占比分别为15.38%、46.15%和38.46%;(2)研究区乡村发展状态指数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6.209和1.714,具有高值区、低值区集聚的特征;(3)研究区乡村发展潜力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827和0.923,发展潜力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的评价单元占比分别为4.45%、15.20%、23.22%、35.39%和21.74%;(4)依据乡村发展潜力可将研究区分为"重点挖潜区""权衡挖潜区""适度挖潜区"及"重要维护区"四类,建议分别采用"激发隐性活力,缩小区内差距""以优势要素带动,实现区域权衡发展""明确发展劣势条件,适度填补潜力空间"及"保持发展模式,实现稳定发展"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地区 城乡融合 发展阶段 发展状态 发展潜力 综合分区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茵陈蒿汤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炎性反应递质及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谢刚 岳雁鸿 +1 位作者 韩波 陈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556-155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茵陈蒿汤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炎性反应递质及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茵陈蒿汤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炎性反应递质及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茵陈蒿汤治疗,连续治疗15d。统计2组临床疗效;统计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炎性反应递质和淀粉酶水平变化;比较2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07%,较对照组的76.7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发热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8.9%及28.6%,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茵陈蒿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术后炎性反应及血清淀粉酶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术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茵陈蒿汤 炎性反应递质 淀粉酶
下载PDF
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疗效 被引量:30
16
作者 刘玉增 海涌 +7 位作者 张希诺 尹鹏 刘铁 丁红涛 韩超凡 韩渤 陶鲁铭 关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473-1478,共6页
目的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CBT)固定与椎弓根螺钉(PS)固定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104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53例,女51例;年龄56~78岁,平均(67&#... 目的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CBT)固定与椎弓根螺钉(PS)固定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104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53例,女51例;年龄56~78岁,平均(67±5)岁。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等评价患者术前即刻、术后半年和1年功能情况。对比CBT螺钉与PS螺钉术后伤口感染、融合器移位、螺钉拔出、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CBT组(50例)与PS组(54例)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17)min比(221±16)min,t=0.74,P=0.46],CBT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PS组(t=-24.20、-57.62,均P<0.05)。CBT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t=-7.65,P=0.00)。CBT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PS组(91±6比86±7,t=3.89,P=0.00)。术后半年CBT组ODI评分明显低于PS组(3.9±1.9比5.8±3.1,t=-3.66,P=0.00),术后1年CBT组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S组(t=-3.03、-4.09,均P<0.05)。术后CBT组与PS组伤口感染、融合器移位、螺钉拔出、固定物断裂发生率均显著差异。结论CBT螺钉技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等特点,可有效应用于腰椎后路椎体融合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后路融合术
原文传递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层级生态节点识别与优化——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晓琳 金晓斌 +4 位作者 赵庆利 任婕 韩博 梁鑫源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89,共16页
有效生态网络构建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生态节点的内涵解析,建立了"资源型战略点—结构型战略点—结构型薄弱点"的多层级生态节点识别体系,利用金坛区2015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PO... 有效生态网络构建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生态节点的内涵解析,建立了"资源型战略点—结构型战略点—结构型薄弱点"的多层级生态节点识别体系,利用金坛区2015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POI数据等,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构建了金坛区层级生态网络,并采用表征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效用性等指标,定量评价生态节点优化前后的生态网络性能,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多层级生态网络在节点效用、网络整体性能上显著优于一般网络,且在复杂生态水网区域具有较强适用性;(2)金坛区现状生态网络分布不均匀,生态节点布局亟待优化,经优化节点覆盖率提升了17.70%,节点分布均匀度降低45.45%,平均聚类系数提升了87.36%;(3)多层级生态节点体系具有实践应用性,应针对不同类型生态节点采取差别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节点 布局优化 遗传算法 生态网络 区域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学理研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寒冰 金晓斌 +2 位作者 韩博 徐伟义 周寅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64-3182,共1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优化乡村国土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人为土地利用的重要碳源之一,也对缓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为解析其与“双碳”目标的互馈机制与耦合关系,剖析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作用,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优化乡村国土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人为土地利用的重要碳源之一,也对缓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为解析其与“双碳”目标的互馈机制与耦合关系,剖析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作用,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碳效应的学理研究问题与实践应用路径。结果表明:(1)与传统土地整治相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强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作为面向全要素全空间的土地实践活动,其价值导向和实践方式更多元,与“双碳”目标联系更密切,固碳减排可操作性更强;(2)基于文献计量研究发现,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在碳效应影响因素解析、碳核算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开展学理研究和关键问题探索;(3)研究提出了综合规划引领、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实践应用路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调整技术方法体系、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等各环节,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研究为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碳达峰 碳中和 理论解析 实践路径
原文传递
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晓霞 刘晓洁 +3 位作者 单宝玉 韩博 杨军 尹世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6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8)与研究组(n=68),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8)与研究组(n=68),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态测试(FGA)、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Barthel指数(BI)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6%(59/68),高于对照组的60.29%(41/68)(P<0.05)。结论:交替垂直振动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交替垂直振动训练 脑卒中偏瘫 平衡功能 血液流变学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监测土地整治项目道路沟渠利用情况 被引量:26
20
作者 顾铮鸣 金晓斌 +6 位作者 杨晓艳 赵庆利 蒋宇超 韩博 单薇 刘晶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5-93,共9页
为客观监测和有效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设施建后利用情况,初步探讨利用无人机航拍影像结合智能算法识别设施利用状态的可能性,该文选取典型项目,利用多旋翼无人机航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提取田间道路和骨干沟渠影像网格切片,通过BoW模型... 为客观监测和有效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设施建后利用情况,初步探讨利用无人机航拍影像结合智能算法识别设施利用状态的可能性,该文选取典型项目,利用多旋翼无人机航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提取田间道路和骨干沟渠影像网格切片,通过BoW模型构建典型地物样本特征库基于样本纹理特征进行分类,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研究区骨干线状基础设施利用状况进行识别,并依据目视解译和实地勘察对识别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显示无人机遥感方法可以初步识别研究区基础设施建后利用情况;研究区田间道路病害和骨干沟渠淤塞情况识别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0%和70%;田间道路分类误差主要来自通行不畅与路面裂缝,骨干沟渠分类误差主要来自轻度淤塞;提高影像精度情况下,田间道路利用状况识别精度有所提升但不显著,骨干沟渠通畅状况识别精度无明显变化,模型对宽度2 m以下沟渠识别结果精度较差。研究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对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设施利用情况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具有可行性且效率较高,而监测精度有待于后期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模型 土地整治 基础设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