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的识别与天气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驰钦 左群杰 +1 位作者 高守亭 鲁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4-919,共16页
应用再分析资料、多套卫星反演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识别了2005年1月10日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以及重力波对青藏高原西部降雪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重力波位于急流出口区的左方,以西南—东北走向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 应用再分析资料、多套卫星反演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识别了2005年1月10日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以及重力波对青藏高原西部降雪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重力波位于急流出口区的左方,以西南—东北走向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大尺度的冷暖平流相间分布和不断增强的非平衡流为重力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背景场。小波交叉谱分析显示垂直涡度与水平散度在对流层中层满足重力波的极化性质,在青藏高原西部的上升支对应有降雪过程发生。WRF可以较好地再现这一过程,并且能够模拟出再分析资料中无法分辨的中尺度重力波。数值模拟表明,青藏高原近地面强烈非绝热加热使得低层大气静力不稳定,在近地面暖区触发对流后引起高层凝结释放潜热,低层融化冷却,有利于激发重力波,并在其上升支产生固态凝结物,随后到来的冷气团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大范围的弱抬升运动取代了原间隔进入降雪区的强对流上升支,使得固态凝结物得以落至地面,最终在青藏高原西部形成本次降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WRF模式 青藏高原 冬季降雪 对流
下载PDF
气候系统模式对南亚高压气候特征的模拟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董敏 吴统文 +1 位作者 左群杰 高守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468,共14页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BCC_CSM1.1)CMIP5和AMIP试验结果对模式模拟南亚高压的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BCC_CSM1.1模式对作为北半球高层大气环流活动中心的南亚高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它能够模拟出南亚高压的气候平均状态、季节变...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BCC_CSM1.1)CMIP5和AMIP试验结果对模式模拟南亚高压的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BCC_CSM1.1模式对作为北半球高层大气环流活动中心的南亚高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它能够模拟出南亚高压的气候平均状态、季节变化,对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高压中心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场和南亚高压强度的模拟结果较观测明显偏弱;模拟的脊线位置在冬半年要比观测略偏南;模拟的南亚高压中心在某些月份与观测有出入,例如,5月南亚高压中心的模拟较观测偏西,夏季南亚高压的双中心的位置与实际也略有差异;模拟的南亚高压强度偏低与多种因素有关。比较耦合模式与单独大气模式模拟的南亚高压强度发现,在给定观测海温的条件下,模拟的误差减小13%~15%。因此可以认为耦合模式的误差大部分来自大气分量。海洋模拟的改进虽然对总体的模拟结果有所改进但贡献不大;比较T106和T42两种分辨率的模式对南亚高压进行模拟结果发现,分辨率的提高明显减小了南亚高压及全球100 h 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误差。为验证地形强迫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南亚高压的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高原高度升高将会促使南亚高压及更大范围的高层位势高度场增强。因此,正确给定高原地形这一模式的下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模拟 评估
下载PDF
龙卷生成动力学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守亭 左群杰 杨帅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2期24-27,35,共5页
初步探讨了龙卷生成的动力学因素,其中包含垂直运动的产生、能量的集中和释放以及涡旋的发展。强对流中的强垂直运动取决于对流层中层水平运动的风速,对流层中层大风的出现是强对流发展的信号,也是一种预报指标。同时,大的垂直运动必造... 初步探讨了龙卷生成的动力学因素,其中包含垂直运动的产生、能量的集中和释放以及涡旋的发展。强对流中的强垂直运动取决于对流层中层水平运动的风速,对流层中层大风的出现是强对流发展的信号,也是一种预报指标。同时,大的垂直运动必造成大气中层及其以下的强辐合,因此中层以下的强辐合区也是一个预报积云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能量分析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寻找能量辐合线。如果这条辐合线遇到了较大的垂直运动上升区,会使能量在这条辐合线的垂直运动最大上升区处得以释放,使积云系统进一步发展。在较平坦的地带如果辐合线及能量极值线上出现较大的浮力旋度,则会产生涡旋。这种涡旋又进一步引起速度的变化及垂直运动的形成,促进旋转区垂直运动的加强,形成极小范围的涡旋柱,即出现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动力 涡旋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季暴雪期间高空槽的发展变化个例研究
4
作者 左群杰 梁钊明 高守亭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1期15-22,共8页
选取我国南方4次暴雪过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从准地转涡度方程出发,推导出扰动位涡拟能方程,从波动的角度研究暴雪期间高空槽的发展。结果表明,高空槽的出现对暴雪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波流相互作用对高空... 选取我国南方4次暴雪过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从准地转涡度方程出发,推导出扰动位涡拟能方程,从波动的角度研究暴雪期间高空槽的发展。结果表明,高空槽的出现对暴雪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波流相互作用对高空槽的移动具有明显影响,槽底和槽前分别出现正效应和负效应,使得槽底出现正变高,槽前出现负变高,从而使得槽向东移动或者横槽转竖,有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和我国南方暴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空槽 扰动位涡拟能 波流相互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变化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源转换的影响
5
作者 左群杰 张万诚 高守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5-352,共8页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高原高度增加时,对流层整层东亚地区斜压发展随高原高度增高而减弱,西太平洋地区斜压发展增强。定常扰动的正压发展与斜压发展的位置相似,但是明显的要比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弱。随着高原高度升高,在对流层中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正压发展先减弱后增强,而在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随高原高度增高正压发展一直增强。在冬季对流层中定常扰动的总能量发展与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一致,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冬季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定常扰动在对流层中的能量发展主要是斜压性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大地形 定常扰动能量 热量和动量通量
下载PDF
高空急流的维持对我国南方暴雪的影响
6
作者 左群杰 张万诚 高守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9-687,共9页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分析了2014年2月9日、2015年12月5日、2016年1月20日和2018年1月24日高空急流扰动动能对暴雪的影响。在暴雪发生的过程中,通常伴有高空急流的存在。高空急流一方面维持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分析了2014年2月9日、2015年12月5日、2016年1月20日和2018年1月24日高空急流扰动动能对暴雪的影响。在暴雪发生的过程中,通常伴有高空急流的存在。高空急流一方面维持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其引起的垂直运动有利于暴雪的发展。垂直运动的上升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将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到高层,为暴雪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另一个是将急流中的扰动动能向下输送到低层冷暖气流交汇区域,该区域也是水平风切变较大的区域,为该区域提供扰动动能,进一步促进暴雪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急流 扰动动能 扰动位势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