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栗蕊 李庆娜 +3 位作者 陆芳 訾明杰 李辰飞 高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0-396,共7页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性及有效人群特征、贴敷处方特点。方法:以互联网电子诊疗平台(春播万象云诊所数据库,该平台推广的主要中医适宜技术为穴位贴敷疗法)2020年8月24日至2020年11月5日主诉为发热且诊断为感冒,有初诊记...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性及有效人群特征、贴敷处方特点。方法:以互联网电子诊疗平台(春播万象云诊所数据库,该平台推广的主要中医适宜技术为穴位贴敷疗法)2020年8月24日至2020年11月5日主诉为发热且诊断为感冒,有初诊记录且至少有1次复诊记录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分为暴露组(贴敷组,26664例)和非暴露组(非贴敷组,515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进行匹配。以发热症状消失率(2 d内)、发热症状首次消失天数作为疗效观察指标,采用关联规则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有效人群的特征和贴敷处方特点。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贴敷组1229例,非贴敷组423例。贴敷组发热症状消失率高于非贴敷组(P<0.05),贴敷组发热症状消失率是非贴敷组的1.82倍;贴敷组发热症状首次消失天数短于非贴敷组(P<0.01)。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的有效病例5370例;年龄中位数为2岁,6岁以下患儿占比较高。有效人群贴敷最常用的穴位是神阙、大椎、涌泉、天突等,其中最常联用的是神阙与大椎,支持度为62.57%。最常用的贴敷药物是大黄、芒硝、黄芩、麻黄、柴胡等,其中大黄、芒硝最常贴敷在神阙,支持度分别为57.49%、57.21%;麻黄最常贴敷在神阙、大椎,支持度分别为48.21%、43.91%;柴胡最常贴敷在大椎,支持度为46.61%。贴敷治疗时最常用的联合药物是头孢克肟、咳特灵,支持度分别是13.07%、12.72%。结论: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的治疗有效,大黄、芒硝常贴敷于神阙穴,麻黄、柴胡常贴敷于大椎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穴位贴敷 有效性 贴敷处方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若琪 万砺 +3 位作者 訾明杰 段文慧 何丽云 高荣荣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1-1438,共8页
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2002... 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2002年5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针灸治疗冠心病SAP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Cochrane 5.3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Stata 13.1进行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29篇文献,涉及针刺、穴位贴敷、艾灸等针灸疗法。穴位贴敷、艾灸、针刺、皮内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改善心绞痛有效率优于单独常规西药治疗(P<0.05),且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成为最优治疗方法的可能性大[曲线下面积(SUCRA)=0.711,P<0.05]。针刺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改善心电图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P<0.05),且针刺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成为最优治疗方法可能性大(SUCRA=0.800,P<0.05)。针刺、穴位贴敷、艾灸、皮内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均能提高冠心病SAP的临床疗效,但在不同结局指标下,最佳的治疗方式可能有所区别,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结果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针灸 网状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混合方法的《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制定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明月 訾明杰 +10 位作者 秦义 陆芳 李睿 赵阳 李庆娜 高洪阳 杨巧宁 张菀桐 曹唯仪 郭宇博 高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4-288,共5页
本研究采用了解释性序列和探索性序列的研究设计,基于文献分析,参考已发布的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建立了条目术语含义明确的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条目池,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深度访谈初步筛选出肾阳虚证的诊断条目,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模... 本研究采用了解释性序列和探索性序列的研究设计,基于文献分析,参考已发布的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建立了条目术语含义明确的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条目池,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深度访谈初步筛选出肾阳虚证的诊断条目,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模式,结合专家研讨与论证,确定了肾阳虚证诊断条目及权重。本研究通过混合方法研究的模式制定了条目合理、释义明确、操作性强、诊断准确的《肾阳虚证诊断标准》,为肾阳虚证的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为其他标准的制定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阳虚证 诊断标准 混合方法 问卷调查 定性访谈
原文传递
医学伦理审查中形式审查的常见问题探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小琪 訾明杰 +5 位作者 白楠 孙桂珍 王美霞 孟莎 贾敏 盛艾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29,共4页
伦理审查是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提条件。研究项目生命周期中,会经历初始审查、复审审查、定期/年度进展报告审查、方案违背审查、结题审查等伦理审查。形式审查是伦理审查申请的初步环节。从形式审查的角度,描述了伦理审查资... 伦理审查是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提条件。研究项目生命周期中,会经历初始审查、复审审查、定期/年度进展报告审查、方案违背审查、结题审查等伦理审查。形式审查是伦理审查申请的初步环节。从形式审查的角度,描述了伦理审查资料递交存在的常见问题,如递交文件不齐全、文件名称不一致、递交不及时、盖章/签字不符合要求等,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减少或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进一步推进项目的伦理审查效率和项目实施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审查 形式审查 伦理效率
下载PDF
中医贴敷治疗咳嗽的有效性及有效人群贴敷处方特点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栗蕊 李庆娜 +3 位作者 李辰飞 陆芳 訾明杰 高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761-4766,共6页
目的:评价中医贴敷疗法治疗咳嗽的有效性,并分析贴敷有效人群特征及处方特点。方法:以互联网电子诊疗平台(春播万象云诊所数据库)中2020年8月24日至11月5日主诉为咳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暴露组(使用中医贴敷)和非暴露组(未使用... 目的:评价中医贴敷疗法治疗咳嗽的有效性,并分析贴敷有效人群特征及处方特点。方法:以互联网电子诊疗平台(春播万象云诊所数据库)中2020年8月24日至11月5日主诉为咳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暴露组(使用中医贴敷)和非暴露组(未使用中医贴敷),以7 d内咳嗽症状消失率、咳嗽症状首次消失时间作为疗效指标,评价贴敷疗法治疗咳嗽的有效性,并对有效人群特征、贴敷处方特点进行分析。结果:59 639例咳嗽患者中使用贴敷治疗的有56 314例,不使用贴敷治疗的有3 325例。暴露组的咳嗽症状消失率是非暴露组的1.59倍。咳嗽消失的人群中,暴露组的平均咳嗽症状首次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非暴露组。使用贴敷治疗的有效人群5 702例,其中年龄中位数为3岁,男性占57.44%、女性占42.56%。有效人群贴敷处方最常贴敷的穴位为神阙穴与肺俞穴,神阙穴最常贴敷的药物是麻黄、杏仁、芒硝等,肺俞穴最常贴敷的药物是麻黄、杏仁、半夏、黄芩等。最常用的联合药物是咳特灵、头孢克肟、氯雷他定。结论:基于现有数据和分析方法,发现中医贴敷对咳嗽的治疗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中医贴敷疗法 真实世界研究 有效性评价 队列研究 处方特点
原文传递
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及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代欣玥 訾明杰 +2 位作者 孙明月 张颢龄 高蕊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2019年《药品管理法》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健全中医药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和方法作为重要工作方向。缺乏体现中医药特色、客观、规范的疗效评价方法是制约中医药... 2019年《药品管理法》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健全中医药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和方法作为重要工作方向。缺乏体现中医药特色、客观、规范的疗效评价方法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2023年《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中明确提出,中药新药研制应当注重中医药原创思维及整体观,支持研制对人体具有系统性调节干预功能的中药新药。如何科学阐释中医药多靶向综合受益是临床疗效评价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探索性地提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综合疗效评价思路及方法,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前提下,提出中医药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构建的“O-S-W-I-D”基本原则,“病-证-人”三维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基于主客观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多指标评价方法,实现多干预方案横向、多时点纵向、“方案-时间”横纵向动态可视化等多个场景应用,科学、客观、全面、动态地解读中医药整体观指导下的多靶点、系统调节、综合受益的临床疗效价值及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综合疗效评价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穴位贴敷对基层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基于123万例基层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栗蕊 李庆娜 +3 位作者 李辰飞 陆芳 訾明杰 高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1-249,共9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基层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并基于基层常见病(发热、咳嗽、腹泻、咽痛),探讨穴位贴敷的疗效及对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方法:借助互联网电子诊疗平台(该平台推广的主要中医适宜技术为穴位贴敷疗法),收集2020年8月24日至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基层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并基于基层常见病(发热、咳嗽、腹泻、咽痛),探讨穴位贴敷的疗效及对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方法:借助互联网电子诊疗平台(该平台推广的主要中医适宜技术为穴位贴敷疗法),收集2020年8月24日至2021年3月31日2000多个基层诊所123万例患者诊疗数据,将其分为贴敷组(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和非贴敷组(未使用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比例。用倾向性评分对年龄、性别、伴随症状、诊断疾病及其他治疗方法混杂因素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发热、咳嗽、腹泻、咽痛)消失率和症状首次消失时间。结果:本研究共分析患者1230923例,其中贴敷组1048382例,占85.2%;非贴敷组182541例,占14.8%。使用穴位贴敷治疗者以0~2岁患儿最多,其次是3~6岁患儿,不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的患者15岁以上最多。贴敷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为2.4%,低于非贴敷组的44.2%(P<0.001);贴敷组患者各年龄段抗生素使用比例均低于非贴敷组(P<0.001)。基层常见病症发热、咳嗽、腹泻、咽痛中,贴敷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均低于非贴敷组(P<0.01);贴敷组患者症状消失率均高于非贴敷组、症状首次消失天数短于非贴敷组(P<0.001)。结论:穴位贴敷的应用对基层患者抗生素使用有一定的影响,在常见病治疗中,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好、抗生素使用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中医 抗生素 真实世界 基层临床
原文传递
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下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制定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秦义 訾明杰 +2 位作者 孙明月 高蕊 翁维良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4-537,共4页
现有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混合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文章回顾了肾阳虚证证候诊断标准和生物学的现状,介绍了混合方法研究的主要设计思路。文章以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制定为例,通过介绍文献... 现有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混合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文章回顾了肾阳虚证证候诊断标准和生物学的现状,介绍了混合方法研究的主要设计思路。文章以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制定为例,通过介绍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专家深度访谈等主要流程,探讨了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下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思路与方法。证候诊断标准研究中,混合方法研究的引入,可以对定量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助于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方法学的丰富和发展,为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证候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 肾阳虚证 诊断标准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混合方法研究
原文传递
电子健康记录共享调阅中个人同意的法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琚文胜 訾明杰 +1 位作者 张世红 张梦琪 《中国数字医学》 2021年第11期1-5,共5页
在医疗服务中,通过对电子健康记录的共享调阅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节省患者医疗费用支出。然而,由于电子健康记录包含大量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时"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如何使"单独同意"... 在医疗服务中,通过对电子健康记录的共享调阅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节省患者医疗费用支出。然而,由于电子健康记录包含大量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时"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如何使"单独同意"既符合法律要求又有助于医务人员对电子健康记录的共享调阅,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对目前部分国家、地区与电子健康记录共享相关的法规中涉及"同意"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更好地落实法规、推进电子健康记录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健康记录 共享调阅 个人同意 隐私保护
下载PDF
天麻提取物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人体耐受性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睿 赵迎盼 +8 位作者 高洪阳 王淑阁 李博 訾明杰 侯金茹 赵阳 李庆娜 曹唯仪 高蕊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6-1011,共6页
目的:观察人体对天麻提取物的耐受程度和安全性,为制定Ⅱ期临床研究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剂量及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空白对照的研究设计,单次给药入组4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28 d连续给药入组24例健康受试者(男女... 目的:观察人体对天麻提取物的耐受程度和安全性,为制定Ⅱ期临床研究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剂量及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空白对照的研究设计,单次给药入组4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28 d连续给药入组24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于入组前、给药后若干时点以及出组时进行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的检查。结果:单次给药确定的最大耐受量为140 mg·d-1,连续给药确定的临床推荐剂量为84 mg·d-1,试验期间共发生不良事件17例次。经研究者综合判定,该药的不良反应为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升高、低血压和腹泻。结论:试验同时观察到该药的可疑不良反应包括:QT间期延长、ALT升高、牙痛、窦性心动过速、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建议进一步在扩大的人群样本中观察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提取物 耐受性临床试验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