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拆离型微地块:洋陆转换带和洋中脊变形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阳 李三忠 +9 位作者 郭玲莉 周在征 索艳慧 王光增 朱俊江 刘一鸣 刘博 周洁 李园洁 张国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9-794,共16页
板块构造理论从其诞生起已经统治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半个世纪,然而也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板块“登陆”、起源以及动力学等问题。微地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有可能解决板块构造的这三大难题。拆离型微地块是9种微地块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慢速... 板块构造理论从其诞生起已经统治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半个世纪,然而也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板块“登陆”、起源以及动力学等问题。微地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有可能解决板块构造的这三大难题。拆离型微地块是9种微地块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慢速?超慢速洋中脊和洋陆转换带中广有分布。围限这类微地块的边界主要是切割岩石圈的拆离断层,使其脱离母板块而成为独立演化的微地块。因此,岩石圈尺度的拆离断层也应为除洋中脊之外的第二种离散型边界。根据拆离块体的属性及发育的构造位置,拆离型微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拆离微陆块和拆离微洋块,分别对应了陆缘和洋内拆离断层作用的结果。研究拆离型微地块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丰富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拆离型微地块的概念、特征、成因机制以及构造意义,以拓展微地块构造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陆转换带 微地块 海洋核杂岩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南极新生代海陆格局变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裴军令 赵越 +6 位作者 周在征 杨振宇 刘晓春 郑光高 仝亚博 李建锋 侯礼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7-879,共13页
南极大陆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地质演化中多次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大陆生长、裂解和离散、全球冷却和大陆尺度南极冰盖的发展等。尽管非常重要,但至今关于南极大陆新生代地质演化仍有诸多争论。文章主要针对塔斯曼通道和德雷克海峡贯通过程,... 南极大陆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地质演化中多次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大陆生长、裂解和离散、全球冷却和大陆尺度南极冰盖的发展等。尽管非常重要,但至今关于南极大陆新生代地质演化仍有诸多争论。文章主要针对塔斯曼通道和德雷克海峡贯通过程,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南极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构造、岩浆和沉积演化历史。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开始发育的南极环极洋流(ACC)受德雷克海峡和塔斯曼通道扩张程度的控制。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34 Ma全球气候从“暖室”到“冷室”的转变与ACC开始的时间一致,表明构造通道的打开控制了ACC的发育,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简要总结了南极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其新生代地质演化如何控制海陆格局的变迁,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新生代 海陆变迁 全球气候变化 冰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一鸣 李三忠 +7 位作者 于胜尧 曹现志 周洁 李阳 王誉桦 徐林山 郭润华 周在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4-838,共15页
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 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燕山期 微地块 聚合增生
下载PDF
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三忠 郑祺亮 +10 位作者 李玺瑶 赵淑娟 索艳慧 郭玲莉 王永明 周在征 刘晓光 兰浩圆 张剑 郭润华 李少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32,共15页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3)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以及胶北隆起缺乏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弧后火山岩证据;(4)华北南缘三叠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更接近被动大陆边缘。基于这些事实,本文认为,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早期苏鲁段的商丹洋可能向南东俯冲,不同于秦岭-大别段的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到秦岭-大别微陆块苏鲁段之下,发生华北地块与该微陆块的拼合,华北地块整体向南东楔入秦岭-大别微陆块,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垂向折返剥露;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勉略洋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华南地块向北秦岭-大别微陆块俯冲拼合,并逐渐将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微陆块向西、向北侧向挤出,到了中生代华北地块持续向南东俯冲并楔入华南地块,将苏鲁-大别造山带沿郯庐断裂错断并最终形成该区总体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俯冲极性 造山过程 印支期 剪刀式闭合
下载PDF
东亚大汇聚与中-新生代地球表层系统演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Dmitrienko Liudmila Valer′evna 王鹏程 +9 位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周在征 胡梦颖 索艳慧 郭玲莉 王永明 李玺瑶 刘鑫 于胜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64,共32页
东亚长期处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大汇聚构造背景之下。印支运动后,东亚东缘形成了统一的被动大陆边缘,随着晚三叠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启动,东亚东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与俯冲相关的蛇绿岩... 东亚长期处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大汇聚构造背景之下。印支运动后,东亚东缘形成了统一的被动大陆边缘,随着晚三叠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启动,东亚东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与俯冲相关的蛇绿岩、I型花岗岩。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太平洋俯冲带持续向西迁移,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影响到了东亚内部,发生广泛构造变形,构造体制从受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逐渐向受NE向的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转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5 Ma),古太平洋板块继续西进,东亚被挤压-走滑的应力场控制,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和华北东部高原最终形成,发育少量的埃达克岩。早白垩世晚期(135~90 Ma),古太平洋俯冲带向东后撤,东亚陆缘由挤压-走滑应力场转变为拉张-走滑应力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被破坏,华北东部高原开始垮塌,伴随大量的埃达克岩、变质核杂岩的出现。在晚白垩世,随着俯冲带的后撤,东亚内部伸展作用减弱。新生代东亚发生了巨型的地形倒转,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最终导致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隆升,相反,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和海区的盆地群形成;构造-盆地-岩浆带体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盆地群起始时代主要在古近纪,形成了新生代西高东低的台阶式地貌格局。在新近纪盆地群由断陷转为快速拗陷,同时东亚内部的伸展构造主要受青藏高原隆起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汇聚 地形倒转 东亚 中—新生代
下载PDF
鲁西地块新生代断裂体系活动性与深部动力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少俊 李三忠 +5 位作者 李玺瑶 索艳慧 王鹏程 王倩 张剑 周在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4,共12页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生代时期鲁西地块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块新生代浅表主体断裂构造格局为NW—NWW走向断裂构成的多米诺式组合,震源机制解和野外观测揭示,其...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生代时期鲁西地块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块新生代浅表主体断裂构造格局为NW—NWW走向断裂构成的多米诺式组合,震源机制解和野外观测揭示,其具有左旋走滑性质,并与NE向断裂共同控制了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地球物理资料揭示,鲁西地块深部15~20km处存在一条缓倾滑脱带和大规模低速异常体,浅表多米诺式断裂体系归并到该滑脱带,表现为深浅部构造的脱耦性,深部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区域控制发育了鲁西地区两条NW向中强地震带。动力学成因上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地壳减薄、地幔上涌并在地幔楔中发生小尺度对流有关,并造成了鲁西地块的隆起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地震活动 动力机制 鲁西地块 新生代
下载PDF
海洋磁异常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园洁 李三忠 +2 位作者 姜兆霞 索艳慧 周在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8-699,共22页
海洋磁异常探测技术在海底科学前沿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对研究海底地壳结构、板块构造运动以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深海构造问题的日益重视,海底磁异常探测技术作为揭示海底构造的强有力手段,受... 海洋磁异常探测技术在海底科学前沿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对研究海底地壳结构、板块构造运动以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深海构造问题的日益重视,海底磁异常探测技术作为揭示海底构造的强有力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海洋磁异常研究的前沿成果,深入讨论大洋盆地演化过程、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洋壳俯冲过程、洋中脊增生过程以及大洋微板块的形成过程和机制等动力学问题,最后提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磁异常 海底构造 板块构造 洋中脊 微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