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纪冰冻圈――全球变化长尺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尚哲 赵井东 +4 位作者 王杰 许刘兵 崔建新 欧先交 谢金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483,共9页
第四纪是以大冰期为标志的最新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大冰期的基本特征是轨道尺度的冰期-间冰期交替及亚轨道尺度的冰阶-间冰阶变化。现在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冰川只覆盖陆地面积的10%。而在冰期最盛时,冰川覆盖全球陆地面积的30%,冻土扩展... 第四纪是以大冰期为标志的最新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大冰期的基本特征是轨道尺度的冰期-间冰期交替及亚轨道尺度的冰阶-间冰阶变化。现在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冰川只覆盖陆地面积的10%。而在冰期最盛时,冰川覆盖全球陆地面积的30%,冻土扩展,气候干旱,风沙盛行,海平面降低130—150 m,植被向低纬度收缩10o以上,垂直带谱下移1000 m以上。冰期天文理论成功解释了冰期-间冰期循环周期问题,但还存在诸多挑战。第四纪也是古人类向现代人发展的时期。古人类诞生于东非,约200万年前曾向欧亚大陆有限扩散,但一直到了末次间冰期才大规模扩散;尤其在随后的末次冰期中,人类更是借助于大陆桥扩散到美洲和澳洲。新仙女木事件后,气候变暖,人类进入细石器时代并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发展深刻影响到了地球的自然进程,导致全球变暖,预示着一个“人类纪”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冻圈演变 人类发展
原文传递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古冰碛堰塞湖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金明 周尚哲 +2 位作者 许刘兵 杨太保 何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6-1318,共13页
藏东南作为青藏高原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河流堰塞-溃决洪水链式灾害频发地区。研究该区域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演化,对认识、评估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有一套湖相沉积地层,通过地貌填图和光... 藏东南作为青藏高原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河流堰塞-溃决洪水链式灾害频发地区。研究该区域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演化,对认识、评估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有一套湖相沉积地层,通过地貌填图和光释光测年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测海因里希事件1(H1)以来波堆藏布江谷地可能发生了一期古堰塞湖事件。该古堰塞湖可能是由波堆藏布江侧蚀白玉沟沟口冰碛垄,致使冰碛物滑塌并阻江形成的,古湖的最大湖面面积约为18.8 km^(2),库容蓄水量约为0.13 km^(3)。该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可能介于H1~10 ka之间,其溃决时间可能在~6 ka之后,后期河流溯源侵蚀及下切作用形成了多级以湖相地层为基座的阶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冰碛堰塞湖 演化过程 波堆藏布江谷地 藏东南
下载PDF
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小娟 周尚哲 +3 位作者 谢金明 孙永 黄耀婷 杨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5,共10页
粤北锦江扶溪段保留了第四纪时期的5级阶地,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T2~T5级阶地的砾石层进行了测年,并从气候和构造角度分析了阶地成因.研究结果显示:T3形成于67ka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T2形成于51kaBP,对应于MIS3b阶段;阶地... 粤北锦江扶溪段保留了第四纪时期的5级阶地,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T2~T5级阶地的砾石层进行了测年,并从气候和构造角度分析了阶地成因.研究结果显示:T3形成于67ka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T2形成于51kaBP,对应于MIS3b阶段;阶地堆积层堆积于冷期,气候变化影响着河流的侧蚀、堆积和下切作用,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抬升作用驱动了足够的下切量,使锦江扶溪段依次下切17、19、12、10m,形成T5、T4、T3和T2阶地;南岸的河谷下切速率为0.3mm/a,大于2倍的现代流域侵蚀速率,地貌发育符合年轻山地的抬升—下切—侵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江 河流阶地 光释光测年 构造运动 下切速率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作用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谢金明 周尚哲 +1 位作者 许刘兵 杨太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5-746,共12页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生于MIS 4还是MIS 3,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及野外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光释光测年手段对波堆藏布谷地疑似形成于末次冰期早阶段的冰碛垄进行测年,年代结果介于(56.4±4.2)~(65.9±3.9)ka之间,相当于MIS 4。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年代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具有可比性,表明该阶段冰川作用发生的普遍性。通过对比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及亚洲季风区古气温与古降水指标记录,认为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可能是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减弱及气温下降的响应,与季风降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东南部 末次冰期早阶段 光释光测年 MIS 4冰期
下载PDF
极海洋型冰川是什么冰川——与景才瑞先生商榷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吉均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施雅风和谢自楚曾将中国现代冰川分为极大陆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这个分类方案因符合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而得到广泛承认与应用。近年,景才瑞提出"极海洋型冰川"的概念,示意第四纪冰期时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既... 施雅风和谢自楚曾将中国现代冰川分为极大陆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这个分类方案因符合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而得到广泛承认与应用。近年,景才瑞提出"极海洋型冰川"的概念,示意第四纪冰期时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既然不存在基本的冰川类型,则可能存在一种比海洋型冰川更加高温湿润的特殊冰川。本文认为,这样类型的冰川是不存在的。海洋型冰川已经涵盖了处于融点冰温的临界冰川,即使再多的降水,也不能在正温条件下演变成冰川。故"极海洋型冰川"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第四纪环境研究表明,冰期时大陆架广泛出露,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迫下的冬季风加强,中国东部气候是朝着更加干旱的方向变化的,其海洋型特征也要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海洋型冰川” 冰川分类问题 干旱的冰期气候
下载PDF
论冰碛石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泥石流石的区别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3-689,共7页
长期以来流行的球度和圆度概念不足以刻画冰碛石及其他成因砾石的细微特征,需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判别价值的标志性特征。针对冰碛石与泥石流石辨识的疑难问题,提出外接圆特征、粗糙度特征、圆度-体积特征以及混杂堆积砾石形态构... 长期以来流行的球度和圆度概念不足以刻画冰碛石及其他成因砾石的细微特征,需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判别价值的标志性特征。针对冰碛石与泥石流石辨识的疑难问题,提出外接圆特征、粗糙度特征、圆度-体积特征以及混杂堆积砾石形态构成特征等几个概念。通过这些特征研究,结合真实的冰川擦痕、颤痕等标志,可更加准确地进行冰川沉积物与其他成因沉积物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石 泥石流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冰川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覃长雄 许刘兵 +1 位作者 谢金明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4-734,共11页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然而,古乡冰期时波堆藏布江流域冰川作用范围、冰量及平衡线高度(ELA)等关键信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冰川地貌野外考察、高清遥感影像/卫星照片及绝对数值年龄,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的冰川作用范围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运用冰面纵剖面模型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古冰川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古乡冰期时流域内冰川的平均厚度约360 m,冰川总面积为2648 km^(2),体积约为953 km^(3),流域内的冰川覆盖率由古乡冰期时的63%缩减至现在的22.4%。此外,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AAR)法和末端-源头高度比率(THAR)法对波堆藏布江流域现代和古乡冰期时的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了估算。其中,现代冰川ELA为4455 m,基于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的古冰面高程计算出古乡冰期时ELA为3871 m,比现代ELA低了584 m,古冰川ELA估算结果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乡冰期 波堆藏布江 冰川重建 平衡线高度 积累区面积比率 末端-源头高度比率
下载PDF
铀系不平衡在粤北花岗岩风化速率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虹 周尚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1,共8页
为探讨粤北花岗岩化学风化过程中所表征的地貌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选取锦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铀系不平衡方法,测试流域内河流水中铀的质量浓度、风化壳及岩石中铀的质量分数、234 U与238 U的放射性活度比,计算流域中花岗岩的化学风化速... 为探讨粤北花岗岩化学风化过程中所表征的地貌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选取锦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铀系不平衡方法,测试流域内河流水中铀的质量浓度、风化壳及岩石中铀的质量分数、234 U与238 U的放射性活度比,计算流域中花岗岩的化学风化速率.结果显示:在当前水热条件下,本流域中平均CIA值为86.84的花岗岩风化壳的化学风化速率为0.038 mm/a,即风化1 m厚的花岗岩需要约26 000年;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是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铀系同位素之间产生的不平衡适用于量化评估风化作用下水-土-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也为岩石风化及地表过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示踪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化学风化速率 铀系不平衡 风化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