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8
1
作者 何敏 朱伟林 +4 位作者 吴哲 钟广法 任建业 刘丽华 王文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0,共12页
系统描述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断裂活动、主要不整合面、差异构造沉降、古地貌与沉积响应等变形特征,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和成藏特点,明确定义新构造运动为南海扩张停止之后13.8Ma以来发生的构造活动,共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中上新世(5.33Ma... 系统描述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断裂活动、主要不整合面、差异构造沉降、古地貌与沉积响应等变形特征,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和成藏特点,明确定义新构造运动为南海扩张停止之后13.8Ma以来发生的构造活动,共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中上新世(5.33Ma)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研究发现,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以东沙地区的再次隆升为最明显特征,伴随早期断裂继承性发育与坳陷区异常快速沉降,并影响海底古地貌和沉积充填;新构造运动不仅影响了油气成藏体系的各地质要素,而且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宏观格局,导致珠一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时间具有从东往西逐渐变晚的特点;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阶段是大多数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番禺4洼、恩平凹陷、白云凹陷东北部等新构造运动活跃区为浅层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而西江主洼、陆丰凹陷、白云凹陷西南部等新构造运动较弱区则是古近系深层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新构造运动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大洋钻探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钟广法 张迪 赵峦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44,共20页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自1970年首次在布莱克海脊钻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以来,迄今已在全球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陆边缘总共53个站位钻遇了水合物,采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为理解水合物及其宿主沉积物原...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自1970年首次在布莱克海脊钻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以来,迄今已在全球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陆边缘总共53个站位钻遇了水合物,采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为理解水合物及其宿主沉积物原位特性提供了关键信息。水合物所具有的不导电、低密度、高声波速度、高含氢量等特性,为根据测井资料识别水合物并预测其分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目前已提出的一系列根据测井资料估算水合物饱和度的方法,主要包括阿尔奇公式、密度-核磁共振测井联合、各种形式的三相声波方程以及基于不同岩石物理模型的弹性波速度模拟等方法。海底水合物具有明显的非均质分布特性,主要表现在水合物分布对宿主沉积物岩性的选择性以及在相同岩性宿主沉积物内部对成核部位的选择性上。尽管测井资料在评价水合物分布的非均质性、推断水合物生长习性方面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①大洋钻探水合物测井解释中所依赖的地层模型还是过于简单,大多数都是两组分或三组分模型;②高分辨率随钻测井资料的应用还很有限;③测井解释与岩心地质研究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结论认为,将水合物与宿主沉积物视为一个整体,基于更为复杂的地层模型,在岩心标定的基础上,依据多种高分辨率随钻测井资料,联合反演地层的岩性组分、孔隙度和水合物饱和度,或许是未来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 天然气水合物 宿主沉积物 原位特性 地球物理测井 岩石物理 储集层评价
下载PDF
南海浊流地貌 被引量:3
3
作者 钟广法 朱本铎 王嘹亮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5-82,共8页
南海深海底部浊流地貌十分发育。陆坡区有大量的海底峡谷,部分峡谷的谷底、越岸区或出口部位分布有超临界流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和周期阶坎底形。多数峡谷在陆坡脚的出口处并未形成像样的海底扇,而深海平原中却保有高丰度的浊流沉积。这... 南海深海底部浊流地貌十分发育。陆坡区有大量的海底峡谷,部分峡谷的谷底、越岸区或出口部位分布有超临界流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和周期阶坎底形。多数峡谷在陆坡脚的出口处并未形成像样的海底扇,而深海平原中却保有高丰度的浊流沉积。这可能暗示,南海峡谷浊流的能量较高,即使在经历陆坡脚的减速之后仍有足够的能量维持其沿平缓的深海平原作较长距离的搬运。浊流地貌的出现大多始于晚中新世,其成因与南海及周缘强烈的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地貌 超临界浊流 海底峡谷 沉积物波 周期阶坎 南海
原文传递
构造活动对海底峡谷地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家斌 钟广法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2期1-13,共13页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最重要的地貌形态之一,是沉积物和陆源有机质向深海搬运的主要通道,在深海重力流沉积、全球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油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及海底工程设施安全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海底峡谷常发...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最重要的地貌形态之一,是沉积物和陆源有机质向深海搬运的主要通道,在深海重力流沉积、全球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油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及海底工程设施安全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海底峡谷常发育于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其形成和演化与构造变形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文献调研基础上,着重就构造活动对海底峡谷地貌的控制作用进行综述。总结了5种与构造变形有关的海底峡谷平面分布端元模式,分别为限制型、转向型、偏转型、阻挡型及横向切穿型海底峡谷。分析了局部坡度变化对峡谷内部地貌特征的影响:构造变形引起的局部地形坡度增大会导致海底峡谷内部侵蚀作用的加剧与裂点的形成;局部地形坡度减小容易引起天然堤和决口扇的形成;坡度的变化还会引起峡谷弯曲度的动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地貌形态 构造变形 坡度 弯曲度 大陆边缘
下载PDF
超临界浊流之地貌动力学和沉积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广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72,共21页
超临界流在现代沉积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但相关沉积物却极少从地层记录中被辨识出来,这是当前沉积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文中称之为“超临界流沉积问题”。按弗劳德数增大顺序,超临界流可依次形成稳定逆行沙丘、不稳定逆行沙丘、急滩... 超临界流在现代沉积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但相关沉积物却极少从地层记录中被辨识出来,这是当前沉积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文中称之为“超临界流沉积问题”。按弗劳德数增大顺序,超临界流可依次形成稳定逆行沙丘、不稳定逆行沙丘、急滩—深潭及周期阶坎等底形,相应的地貌动力学也从同相位体制(逆行沙丘)逐渐过渡为水跃体制(急滩—深潭和周期阶坎)。相对于明渠流,浊流因折算密度低而更易成为超临界流。超临界浊流底形的长波长、低幅度、逆流(坡)迁移特性,决定了其沉积物发育特征的后积层理、近平行—低角度交错层理、与水跃有关的快速堆积及冲刷—充填和建造—充填构造。超临界浊流沉积可以通过沉积体的几何形态(包括波长/波高比、平面和剖面形态等)和内部沉积特征(包括波脊逆坡迁移、沉积构造、粒度变化趋势及沉积相组合等)的综合分析加以鉴别。露头、岩心分析与高分辨率地震、浅剖、多波束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是准确鉴别超临界浊流沉积单元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超临界浊流地貌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地层记录中超临界浊流沉积的鉴别标志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浊流 地貌动力学 逆行沙丘 周期阶坎 鉴别标志
下载PDF
国际大洋钻探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胡钊彬 尉建功 +2 位作者 谢志远 张伙带 钟广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4,共15页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依据这些资料,重建了近100 Ma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检验了Exxon的层序地层模型和海平面假说,明确了海平面变化的地层响应,建立了南极冰盖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尽管如此,科学大洋钻探海平面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钻探区的地域代表性还不够多,全球海平面变化信息提取时难以消除其他地质因素(如构造沉降)的影响,海平面变化记录的精度有待提高,多种因素作用下地层结构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海平面变化机制特别是冰盖动力学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及暖期海平面变化的原因还认识不清。在当今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地层响应 气候变化 南极冰盖演化
下载PDF
南海深海塑料垃圾污染 被引量:4
7
作者 彭晓彤 钟广法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99-104,共6页
渔业捕捞及商业航运活动的塑料排放是南海深海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南海深海微塑料污染始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明显陆源输入的特征,陆架近岸区域微塑料污染严重。陆坡深海峡谷是塑料/微塑料向深海盆地输运的主要通道,近底浊流在输运中发... 渔业捕捞及商业航运活动的塑料排放是南海深海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南海深海微塑料污染始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明显陆源输入的特征,陆架近岸区域微塑料污染严重。陆坡深海峡谷是塑料/微塑料向深海盆地输运的主要通道,近底浊流在输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南海海底塑料垃圾深潜研究的最新进展,首次提出了深海塑料垃圾生态系统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深海 塑料垃圾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根据深反射地震资料识别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 被引量:2
8
作者 朴青峰 张宝金 +2 位作者 张如伟 耿明会 钟广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46-2559,共14页
洋陆过渡带是被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特征,对于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随后的海底扩张及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前人通过重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进行过一些研究,但不同学者利用不同资料所确定的洋陆过渡带位... 洋陆过渡带是被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特征,对于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随后的海底扩张及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前人通过重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进行过一些研究,但不同学者利用不同资料所确定的洋陆过渡带位置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高品质深反射地震剖面对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进行重新解释,根据莫霍面快速抬升、地壳急剧减薄特征确定洋陆过渡带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位于大陆边缘减薄陆壳与正常洋壳之间,是受岩浆活动改造了的厚度急剧减薄的地壳,洋陆过渡带地壳深部发生岩浆侵入.减薄陆壳莫霍面平均埋深为21.9 km,地壳平均厚度约20.2 km;正常洋壳莫霍面平均埋深为12.0 km,地壳平均厚度为8.1 km,洋陆过渡带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其宽度大致介于46~99 km之间.南海北部磁异常条带和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分布,验证了本文确定的洋陆过渡带范围的合理性.综合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的特征介于典型火山型与非火山型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深部反射地震 莫霍面 地壳厚度 被动大陆边缘 南海
下载PDF
海底峡谷科学深潜考察研究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钟广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1-1119,共9页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重要的海底地貌形态,也是沉积物从浅海向深海搬运的重要通道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对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利用及海底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载人深潜和以遥控潜器(ROV)和自主潜器(AUV)为代表的无人...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重要的海底地貌形态,也是沉积物从浅海向深海搬运的重要通道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对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利用及海底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载人深潜和以遥控潜器(ROV)和自主潜器(AUV)为代表的无人深潜技术为人类探索现代海底峡谷提供了重要途径。海底峡谷的深潜科学考察始于1940年代后期,最初为潜水员下潜考察,1960年代开始各种载人和无人潜器逐步应用于海底峡谷的科学探索。载人潜器能将科学家带至海底进行实地观察和精准取样。无人潜器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无人员安全之忧,水下作业时间长,且可以到达人类难以企及的极端海域。深潜技术在海底峡谷地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和底质调查,各种侵蚀和沉积底形及其成因分析,块体搬运和流体动力学过程研究,冷泉、冷水珊瑚等生物群落分布及海底生物侵蚀作用研究。欧美发达国家过去70余年在海底峡谷科学深潜考察研究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深海深潜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科学深潜考察 海底地貌 沉积过程 生物栖息地
原文传递
南海IODP U1499和U1500站位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岩石物理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晶 钟广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4,共12页
深海浊流沉积是重要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目标,对古海洋、古环境、古构造乃至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前人对于浊积岩的研究多从沉积学角度进行,从岩石物理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将岩芯宏观沉积学分析、薄片... 深海浊流沉积是重要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目标,对古海洋、古环境、古构造乃至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前人对于浊积岩的研究多从沉积学角度进行,从岩石物理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将岩芯宏观沉积学分析、薄片(或涂片)分析与岩石物性分析相结合,研究南海海盆北部IODP 367航次U1499、U1500站位浊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物理响应。共识别出了3类浊积岩:钙质、陆源碎屑和陆源碎屑-钙质混积浊积岩,以陆源碎屑和混积浊积岩最发育。不同类型的浊积岩表现出不同的岩石物性特征:钙质浊积岩表现为低磁化率、高颜色反射率亮度、密度变化较大和低自然伽马;陆源碎屑浊积岩表现为低磁化率、中-低亮度、中-高密度、中-低自然伽马;混积浊积岩的磁化率、亮度和自然伽马变化大,密度中-高。南海海盆浊积岩的丰度在发育时间上以晚中新世和中-晚更新世最高,然后依次为早更新世、上新世和早-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中-晚更新世全球海平面总体处于低位时期,有利于浊积岩的发育。自晚中新世以来,南海海盆钙质浊积岩的丰度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可能与南海海盆水深逐渐加大、碳酸盐沉积逐渐萎缩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岩石物性 IODP 367航次 海盆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