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蒋小红 王辉 +3 位作者 郑亚东 唐海军 方旭 陆生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934-1938,共5页
[目的]比较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开放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 [目的]比较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开放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4例采用MIS-TLIF,其余36例采用PLI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LIF组(P<0.05),MIS-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PLIF组(P<0.05)。MIS-TLIF组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PLIF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6个月,MIS-TLIF组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两组间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椎管面积显著大于PLIF组(P<0.05)。[结论]MIS-TLIF治疗双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Quadran 通道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基于减毒单增李斯特菌递呈鸡柔嫩艾美耳球虫MIC3抗原的重组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韧哲 孙倩 +7 位作者 李婉婧 黄欣怡 张儒新 曾欢 郑亚东 宋厚辉 王璞 程昌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8-634,共7页
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基于毒力基因改造的减毒单增李斯特菌(LM-1)被证实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疫苗载体。为构建表达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毒力蛋白MIC3的重组减毒单增李斯特菌(LM)疫苗候选株并评估其对雏鸡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在LM-1... 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基于毒力基因改造的减毒单增李斯特菌(LM-1)被证实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疫苗载体。为构建表达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毒力蛋白MIC3的重组减毒单增李斯特菌(LM)疫苗候选株并评估其对雏鸡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在LM-1基础上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MIC3蛋白关键功能区(aa159~aa252)编码基因(475 bp~756 bp)定点整合至LM-1基因组中,并与LM溶血素O(LLO,其编码基因为Rly)融合表达获得重组LM-1-MIC3菌株并经PCR鉴定;western blot检测LM-1-MIC3中MIC3和LLO的表达;测定细菌体外生长曲线检测LM-1-MIC3的体外生长能力;将野生菌株EGO-e、LM-1、LM-1-MIC3分别感染雏鸡72 h和144 h后,分别剖杀,取各组雏鸡肝脏和脾脏,经菌落计数对雏鸡肝脾载菌量进行测定并评估LM-1-MIC3在雏鸡体内的增殖能力;将野生株EGD-e、LM-1和LM-1-MIC3感染雏鸡并结合临床症状及致死率评估LM-1-MIC3对雏鸡的安全性;将LM-1-MIC3免疫雏鸡并建立E.tenella感染模型,研究其对雏鸡抗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PCR鉴定结果显示正确构建重组菌株LM-1-MIC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M-1-MIC3分泌的融合蛋白LLO-MIC3能够在培养上清液中大量表达;细菌体外培养结果显示LM-1-MIC3体外生长能力与EGD-e和LM-1无显著差异,表明融合LLO的MIC3不会影响LM-1的生长;雏鸡肝脾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与EGD-e组相比,各时间段LM-1-MIC3组雏鸡肝脾载菌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感染LM-1-MIC3后雏鸡均存活且无明显临床症状,表明LM-1-MIC3对雏鸡致病力高度减弱,可以作为减毒疫苗载体;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在攻虫10 d后,LM-1-MIC3免疫组雏鸡的存活率高于LM-1免疫组及PBS对照组,且该组鸡无明显临床症状,剖杀后盲肠病变评分极显著低于LM-1和PBS组(P<0.001),表明LM-1-MIC3对雏鸡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构建了重组减毒株LM-1-MIC3,并证实该重组菌对雏鸡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减毒单增李斯特菌 疫苗 免疫预防
下载PDF
多房棘球绦虫主要卵抗原重组蛋白的制备及其在免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军梅 李瑞 +5 位作者 陈晓倩 何学东 王正荣 郑亚东 胡俊杰 郭小腊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8-593,共6页
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is)主要卵抗原(Em MEA)基因的表达、抗体制备及血清ELISA检测,初步评价其作为诊断抗原的价值。根据WormBase数据库Em ME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Em MEA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 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is)主要卵抗原(Em MEA)基因的表达、抗体制备及血清ELISA检测,初步评价其作为诊断抗原的价值。根据WormBase数据库Em ME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Em MEA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Em MEA;制备Em MEA多克隆抗体并进行免疫组织定位;ELISA方法检测Em MEA重组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Em MEA基因长度为957 bp,编码319个氨基酸,与其它绦虫中同源蛋白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0.85%~96.93%。Em MEA重组蛋白约为40 ku,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识别虫体天然Em MEA蛋白,抗体效价达1∶25 600;Em MEA蛋白仅分布于原头蚴体壁。ELISA检测表明,Em MEA重组抗原和虫体天然抗原的特异性均为100%,Em MEA重组抗原的敏感性(100%)优于虫体天然抗原的敏感性(95.83%)。结合以上研究结果,Em MEA抗原具有作为多房棘球蚴病诊断抗原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主要卵抗原 免疫组织定位 免疫诊断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仲顺虎 孙玥 +2 位作者 郭小腊 郑亚东 陈轶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8-295,共8页
目的 筛选并鉴定多房棘球蚴感染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 (miRNA),分析其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每只腹腔注... 目的 筛选并鉴定多房棘球蚴感染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 (miRNA),分析其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6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感染后90 d,将小鼠安乐死后取脾组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使用TRIzol法提取两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总R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并筛选差异表达的mi RNA;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利用miRanda和RNAhybrid两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mi 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mi 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照组和感染组分别获得12 104 631和10 856 249个纯净序列,其序列主要集中在20~24 nt。共筛选出69个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miRNA,其中40个为上调表达的mi RNA,29个为下调表达miRNA。随机选取的5个差异表达miRNA经q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 R-150-5p、mi R-181a-5p、 miR-467a-5p、 miR-467b-5p表达下调,miR-223-3p表达上调,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一致。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69个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与黏膜免疫、应激反应、细菌防御反应等相关,并且主要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等信号通路。miR-150-5p、 miR-181a-5p、 miR-467a-5p和mi R-467b-5p与m RNA相互作用网络图显示,miRNA与多个mRNA相互作用,mRNA也可被多个miRNA所调控。结论 小鼠在多房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其脾淋巴细胞中的miRNA呈显著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miRNA主要富集在一些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在对抗多房棘球蚴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微小RNA 脾淋巴细胞 高通量测序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egr-miR-71过表达对绵羊PBMCs蛋白组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雅婷 杨静 +6 位作者 颜鲁军 张永娥 何贵天 蔡梦婷 郭小腊 郑亚东 丁军涛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9-466,共8页
为了探究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来源的miR-71(egr-miR-71)对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蛋白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绵羊PBMCs,并使用电穿孔法将egr-miR-71转染至绵羊PBMCs,用qPCR检测转染效率。基... 为了探究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来源的miR-71(egr-miR-71)对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蛋白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绵羊PBMCs,并使用电穿孔法将egr-miR-71转染至绵羊PBMCs,用qPCR检测转染效率。基于iTRAQ方法,对比分析egr-miR-71过表达对绵羊PBMCs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qPCR和Western-blotting对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绵羊PBMCs转染egr-miR-71模拟物后,miR-71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利用iTRAQ共鉴定出7642个蛋白质,其中157个呈差异表达,与对照组相比,68个蛋白显著上调,89个蛋白显著下调。下调的蛋白主要包括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MYDGF、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和碳酸酐酶(CAs)等。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信号通路。q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拟物转染组中MYDGF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通过对转染egr-miR-71后绵羊PBMCs的蛋白进行组学分析,初步了解了egr-miR-71对绵羊PMBCs表达蛋白的调控,鉴定出的差异蛋白可能在细粒棘球蚴与宿主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深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思路,也为新型抗包虫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miR-71 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 蛋白组学分析 骨髓源性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外泌体源性oar-miR-10b在绵羊痘病毒感染绵羊睾丸细胞中的动态表达及靶基因的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孔贺磊 吴金恩 +3 位作者 郑亚东 何贵天 李雅婷 丁军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48,共7页
以绵羊痘病毒(SPPV)感染绵羊睾丸细胞4h后外泌体中miRNAs的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基础,应用RT-qPCR分析SPPV感染绵羊睾丸细胞4h、24h、48h和72h后外泌体中oar-miR-10b的动态表达;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鉴定oar-miR-10b的靶基因。结果显示,在S... 以绵羊痘病毒(SPPV)感染绵羊睾丸细胞4h后外泌体中miRNAs的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基础,应用RT-qPCR分析SPPV感染绵羊睾丸细胞4h、24h、48h和72h后外泌体中oar-miR-10b的动态表达;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鉴定oar-miR-10b的靶基因。结果显示,在SPPV感染的不同时期,oar-miR-10b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特别是感染后24h的差异表达量为2.15倍;PmirGLO-BCL2L2-WT+oar-miR-10b mimics共转染组与PmirGLO-BCL2L2-WT+miRNA Negative Control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证实BCL2L2为oar-miR-10b的靶基因。结果表明,oar-miR-10b在SPPV感染的不同时期呈差异性表达,其靶基因为BCL2L2,为深入研究oar-miR-10b在SPP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r-miR-10b BCL2L2 实时荧光定量PCR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下载PDF
基于北斗定位的治安巡防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亚东 张华瑞 +2 位作者 刘畅 覃源 程科 《软件导刊》 2019年第8期83-87,共5页
传统的治安巡防系统通过在巡更点设定巡更记录本方式进行管理,存在代签、补签等问题。基于北斗导航定位,设计一种突破传统模式的治安巡防管理系统,由移动智能终端和巡防客户端组成,融入电子地图纠偏处理技术和路径规划算法。仿真实验表... 传统的治安巡防系统通过在巡更点设定巡更记录本方式进行管理,存在代签、补签等问题。基于北斗导航定位,设计一种突破传统模式的治安巡防管理系统,由移动智能终端和巡防客户端组成,融入电子地图纠偏处理技术和路径规划算法。仿真实验表明,该路径规划算法能合理规划巡防人员巡防路线,提高巡防人员工作效率。系统应用于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社区治安管理,打破了传统"应对"式城市治理模式,有利于破解巡防难、管控难、矛盾点压降难等现代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定位 治安巡防 数据库纠偏算法 路径规划算法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颜鲁军 李雅婷 +3 位作者 丁军军 杨静 郑亚东 陈轶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目的分析在胰岛素、阿苯达唑和人工胃液刺激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方法从新疆屠宰场采集绵羊肝、肺细粒棘球蚴包囊,经固定、包埋及切片后,用miR-71探针进行杂交。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Digoxin抗体(Anti-D... 目的分析在胰岛素、阿苯达唑和人工胃液刺激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方法从新疆屠宰场采集绵羊肝、肺细粒棘球蚴包囊,经固定、包埋及切片后,用miR-71探针进行杂交。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Digoxin抗体(Anti-Digoxin-FITC)作用,经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核酸染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71在包囊壁和原头节中的定位,分析miR-71在原头节中的分布,确定miR-71在原头节中的表达情况。在人工胃液(人工胃液组)、胰岛素(胰岛素组)或阿苯达唑(阿苯达唑组)等不同条件下培养原头节,收集上清并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结构,利用纳米粒径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利用外泌体生物标志分子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的抗体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外泌体中miR-71的丰度。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71在囊壁生发层和原头节中均有表达。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分泌的外泌体粒径分别为48.9、49.7和65.4 nm,均在40~120 nm内;外泌体形态呈由膜包裹的球形。Western blotting从外泌体中检出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表明外泌体提取成功。qPCR结果显示,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分泌的外泌体中,miR-71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对照组的1.84、1.87和2.38倍(t=12.8、26.7、29.3,均P<0.01)。结论miR-71在细粒棘球蚴囊壁和原头节中广泛表达,且可以通过外泌体进行分泌;经胰岛素、人工胃液和阿苯达唑刺激后其分泌表达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miR-71 表达特征 外泌体
原文传递
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RING finge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晓倩 吴国华 +6 位作者 郭小腊 杨静 吴金恩 颜鲁军 周雪雁 郑亚东 陈轶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对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RING finger蛋白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以及序列分析,初步探究绵羊痘病毒RING finger蛋白是否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为阐明其在绵羊痘病毒感染过程中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绵羊... 【目的】对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RING finger蛋白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以及序列分析,初步探究绵羊痘病毒RING finger蛋白是否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为阐明其在绵羊痘病毒感染过程中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绵羊痘病毒甘肃古浪株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 RING finger 基因.利用Pfam数据库、DNAstar等软件进行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将 RING finger 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pGEX-SPPVRFP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进行SDS-PAGA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绵羊痘病毒 RING finger 基因由72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的240个氨基酸的分子量约为28.5 ku,具有RING finger结构域.不同羊痘病毒株间 RING finger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3%.不同的RING finger蛋白都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SDS-PAGA分析显示,重组SPPVRFP大小约为55 ku,Western-blot分析显示,重组SPPVRFP不能与绵羊痘病毒阳性血清反应.【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绵羊痘病毒 RING finger 基因,对SPPV GS-GL株RING-finger蛋白进行序列分析,推测其可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痘病毒 RING finger蛋白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下载PDF
多房棘球绦虫RNA结合蛋白28的鉴定
10
作者 寇永杰 李瑞 +5 位作者 郑亚东 夏天奇 时恒枝 王璞 杨兴 孙晓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通过扩增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RNA结合蛋白28(RBP28)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RBP28蛋白,探索多房棘球绦虫RBP28的分子特征。方法根据WormBase数据库RBP2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 目的通过扩增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RNA结合蛋白28(RBP28)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RBP28蛋白,探索多房棘球绦虫RBP28的分子特征。方法根据WormBase数据库RBP2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RBP28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RBP28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检测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并通过免疫荧光观察RBP28在多房棘球蚴及其细胞中的分布;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获得与RBP28互作的蛋白沉淀产物后,对二者进行蛋白银染和质谱鉴定。结果RBP28编码基因大小约为1245bp;重组RBP28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_(r)50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RBP28及多房棘球蚴全蛋白中的天然RBP28蛋白,但与猪带绦虫、泡状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无明显的抗原交叉反应;免疫荧光定位表明,RBP28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的生发层,在多房棘球蚴细胞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对银染和质谱鉴定结果比较分析,获得了7种可能与RBP28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论本研究确定了RBP28蛋白编码基因的大小、分子量及其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定位,发现RBP28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的生发层,并利用质谱鉴定获得了7种与RBP28有互相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多房棘球绦虫病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RNA结合蛋白28 免疫荧光定位 免疫共沉淀 质谱
下载PDF
EdU标记多房棘球蚴成体干细胞方法的建立
11
作者 曹珊菱 郭小腊 +1 位作者 郑亚东 孙晓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45-1047,1052,共4页
目的建立EdU(5-ethynyl-2'-deoxyuridine)标记多房棘球蚴体内成体干细胞(neoblasts)的方法,用于观察其细胞形态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法从多房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代细胞,分别对原代细胞和多房棘球蚴进行EdU染色,利... 目的建立EdU(5-ethynyl-2'-deoxyuridine)标记多房棘球蚴体内成体干细胞(neoblasts)的方法,用于观察其细胞形态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法从多房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代细胞,分别对原代细胞和多房棘球蚴进行EdU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EdU阳性细胞。结果用建立的EdU标记方法检查多房棘球蚴体内成体干细胞,EdU阳性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呈球形或近球形。在成熟的原头节头节中,E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其中后端,呈分散分布,且原头节头节是否外翻在EdU阳性细胞数量上无明显不同。同时,大多数EdU阳性细胞也表达磷酸化组蛋白H3。结论建立的EdU标记多房棘球蚴成体干细胞的方法可靠,简单,易操作,为该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原头节 原代细胞 成体干细胞 EDU
原文传递
具有分数阶p-Laplacian的非局部抛物方程解的消失与非消失
12
作者 郑亚东 方钟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87-190,196,共5页
本文中研究具有分数阶p-Laplacian和非局部反应项的Kirchhoff型抛物方程Neumann初边值问题解的消失现象。利用能量方法及不等式技巧,建立具有初始能量的解在有限时刻消失与非消失的充分条件并导出衰减估计值。
关键词 非局部抛物方程 分数阶p-Laplacian 消失 非消失
下载PDF
mmu-miR-146a-5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静 陈晓倩 +4 位作者 吴金恩 郭小腊 李雅婷 陈轶霞 郑亚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6-511,共6页
为了探究mmu-miR-146a-5p(小鼠源miR-146a-5p)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mu-miR-146a-5p模拟物和抑制物分别转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通过qPCR定量分析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和LPS/TLR4信号传导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 为了探究mmu-miR-146a-5p(小鼠源miR-146a-5p)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mu-miR-146a-5p模拟物和抑制物分别转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通过qPCR定量分析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和LPS/TLR4信号传导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Griess试剂测定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亚硝酸盐浓度来评价NO的分泌情况。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模拟物转染组,LPS/TLR4信号传导途径的几个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如TLR4和CD14(P<0.05),而促炎因子(IL-1α、IL-1β、IL-12β)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而在转染后第24和36小时NO的含量出现上调。在抑制剂转染组中,TLR4、CD14的表达水平下降,促炎因子IL-1α、IL-12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上调,i NOS基因表达和NO产生在第24和36小时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mmu-miR-146a-5p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u-miR-146a-5p 巨噬细胞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琛 许宁 郑亚东 《汽车电器》 2023年第5期19-22,26,共5页
基于自然环境及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占比逐年提升,电机控制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并... 基于自然环境及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占比逐年提升,电机控制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并从多角度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相关先进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一些个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控制 新能源汽车 永磁同步电机
下载PDF
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科 胡晞 +2 位作者 高英 邓健平 郑亚东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索影响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重庆市急救中心接受治疗的104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患者尿路感染例数,尿路感染病原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脊柱损... 目的探索影响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重庆市急救中心接受治疗的104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患者尿路感染例数,尿路感染病原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04例脊柱损伤患者出现32例尿路感染;检测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26.09%),以肠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菌30株(65.22%),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4株(8.69%)。患者不同年龄段、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排尿方式、脊柱损伤病程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23、9.638、4.957、12.347、8.952,P均<0.05),其中21~40岁患者、C级和D级损伤程度患者、腰段、骶段损伤部位患者、间歇导尿排尿方式患者、病程>24个月患者尿路感染率分别为45.16%、89.47%及81.82%、55.17%、50.00%、80.77%、9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脊柱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患者排尿方式、脊柱损伤病程是影响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损伤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脊柱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排尿方式、脊柱损伤病程是影响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在患者康复期应该做好相应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尿路感染 间歇导尿 革兰阴性菌 排尿方式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主要卵抗原p40-1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组织定位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学东 郭小腊 +2 位作者 孙晓林 曾巧英 郑亚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2-988,共7页
初步确定MEAp40-1的基因特征及其组织分布特征。根据WormBase数据库中多房棘球蚴MEAp40-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MEAp40-1编码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EAp40-1,IPTG诱导表达并用His-Ni亲和层析柱纯化,制备多克... 初步确定MEAp40-1的基因特征及其组织分布特征。根据WormBase数据库中多房棘球蚴MEAp40-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MEAp40-1编码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EAp40-1,IPTG诱导表达并用His-Ni亲和层析柱纯化,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定位MEAp40-1在原头蚴中的分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多房棘球绦虫表达3种不同的MEAp40(MEAp40-1~3),分别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显示,每个多房棘球绦虫MEAp40基因与其相应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同源基因组成一支。多房棘球绦虫MEAp40-1编码基因全长945 bp,编码314个氨基酸。7种绦虫的MEAp40-1蛋白很保守,均存在α晶体结构域,并且位于该结构域中的协同分子伴侣结合位点也非常保守。MEAp40-1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7 ku,其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409 600,可识别虫体中的MEAp40-1天然蛋白。MEAp40-1蛋白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后端,而头节、囊壁等其他部位均未见表达。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推测MEAp40-1蛋白在绦虫中的生物学功能保守,可能与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的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MEAp40-1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蚴RNA结合蛋白EWS的原核表达及其细胞定位与功能的初步鉴定
17
作者 严玉婷 郭小腊 +3 位作者 孙玥 何学东 丁军涛 郑亚东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35,共7页
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RNA结合蛋白EWS(EmEWS)基因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细胞定位等研究,初步探究EmEWS基因特征以及与RNA的结合能力。根据Wormbase数据库中EmEW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EmEWS基因... 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RNA结合蛋白EWS(EmEWS)基因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细胞定位等研究,初步探究EmEWS基因特征以及与RNA的结合能力。根据Wormbase数据库中EmEW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EmEWS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制备EmEWS多克隆抗体后进行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定位、双荧光测定。结果表明,EmEWS基因长度为1485 bp,编码495个氨基酸,在多房棘球蚴原代细胞中表达量较高,在原头蚴中最低。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细粒棘球蚴EWS与EmEWS相似性高达98.3%,且EmEWS的RBD结构域在绦虫中高度保守。EmEWS重组蛋白大小约为54 ku,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识别多房棘球绦虫中天然EmEWS蛋白。细胞定位显示EmEWS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双荧光试验证明EmEWS可以与结合富含UG的RNA序列结合。综合上述结果,推测EmEWS可能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参与小RNA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核蛋白的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RNA结合蛋白EWS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miR-71对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8
作者 张永娥 李雅婷 +3 位作者 颜鲁军 杨静 丁军涛 郑亚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9-295,共7页
为了探究细粒棘球绦虫来源的miR-71(egr-mi R-71)对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免疫调节作用,利用egr-mi R-71模拟物和阴性对照分别转染绵羊PBMCs,通过qPCR分析了对绵羊PBMCs中细胞因子和LPS/TLR4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且还... 为了探究细粒棘球绦虫来源的miR-71(egr-mi R-71)对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免疫调节作用,利用egr-mi R-71模拟物和阴性对照分别转染绵羊PBMCs,通过qPCR分析了对绵羊PBMCs中细胞因子和LPS/TLR4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且还利用Griess试剂测定了NO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egr-mi R-71的过表达会显著上调CD14,为阴性对照组的2.21倍(P<0.01),但IL-1α、IL-1β、TNF-α的表达则显著下调,分别是阴性对照组的74%、59%和76%(P<0.05)。NO的测定结果还显示,egr-mi R-71能明显促进NO的生成(P<0.05)。以上结果提示,egr-mi R-71对绵羊PBMC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miR-71 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血单核细胞
原文传递
早期皮下寄生多房棘球蚴的蛋白组学分析
19
作者 兰天艳 张永娥 +4 位作者 郭鹏辉 郭小腊 陈轶霞 王明明 郑亚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了解皮下寄生多房棘球蚴的蛋白质组特征。方法每只BALB/c小鼠皮下多点注射约600只原头蚴,一月后分离皮下寄生的包囊,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糖原染色,利用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同时提取蛋白质并进行测序、GO基因功能分析和COG分析,最... 目的了解皮下寄生多房棘球蚴的蛋白质组特征。方法每只BALB/c小鼠皮下多点注射约600只原头蚴,一月后分离皮下寄生的包囊,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糖原染色,利用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同时提取蛋白质并进行测序、GO基因功能分析和COG分析,最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部分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皮下寄生的多房棘球蚴呈半透明状,如绿豆大小,包囊内含有囊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包囊中含有子囊,囊中仅有少数原头蚴,且一些原头蚴头节上还带有小钩;囊壁糖原染色阳性,呈粉红色。测序共鉴定203种蛋白质,其中多种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很高,如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柠檬酸合酶等。在功能上,所鉴定的蛋白质主要富集在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和伴侣分子信号通路、能量合成与转换以及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方面,而参与免疫应答、脂质运输与代谢等方面的蛋白质则较少。在丰度较高的前20种蛋白质中,多数为参与糖代谢过程的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VCP、Enolase、14-3-3和β-actin在包囊蛋白中均有不同程度地表达,而GST不表达或表达水平非常低,这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皮下寄生的多房棘球蚴在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方面可能发生了明显地改变,这为探索包囊不育的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包虫病 包囊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替加环素MIC药敏试验和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雅卿 陈东杰 +2 位作者 李鸿茹 黄珊珊 陈愉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6期28-31,共4页
目的: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药敏试验测定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并分析耐药菌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2014年11月-2016年4月本院微生物室从不同病区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38株(CRKP),应用... 目的: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药敏试验测定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并分析耐药菌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2014年11月-2016年4月本院微生物室从不同病区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38株(CRKP),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替加环素药敏试验,从患者年龄、性别、标本类型、原发病、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方面对比,分析临床特点与替加环素耐药的相关性。结果:在38株CRKP中筛选到6耐替加环素耐药菌,耐药率为15.8%。耐药性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标本类型、原发病、抗生素使用情况无关(P>0.05)。结论:耐替加环素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已经出现,耐药株多见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 替加环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