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无机盐沉淀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长庆油田长8区块为例
被引量:
8
1
作者
袁舟
廖新维
+2 位作者
张快乐
赵晓亮
陈志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85,共7页
以长庆油田长8区块为例,采用室内静态实验与动态驱替实验,定量研究CO_(2)驱过程中CO_(2)与地层水在不同温度、压差、成垢离子质量浓度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量,以及沉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表征模型。采用数学表征方程对...
以长庆油田长8区块为例,采用室内静态实验与动态驱替实验,定量研究CO_(2)驱过程中CO_(2)与地层水在不同温度、压差、成垢离子质量浓度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量,以及沉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表征模型。采用数学表征方程对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E300模块的数值模拟模型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模拟了研究区块CO_(2)连续气驱过程中无机盐沉淀物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无机盐沉淀物对油田采收率的影响。CO_(2)-地层水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无机盐沉淀主要是CaCO_3,且压差、成垢离子质量浓度与沉淀量呈正比,温度与沉淀量呈反比。CO_(2)驱替前后岩心孔隙度变化率与温度、驱替压差呈正相关性,由于沉淀作用影响,地层水组(CO_(2)-地层水-岩石反应组)的岩心孔隙度增加幅度始终低于蒸馏水组(CO_(2)-蒸馏水-岩石反应组)的岩心。随着CO_(2)的不断注入,最终在生产井附近产生的沉淀最多。由于沉淀物在井组内广泛沉积,导致油田开发效果变差,考虑沉淀作用时CO_(2)驱20年后区块采收率为33.45%,不考虑沉淀作用时采收率为3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成垢离子
无机盐沉淀
储集层物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化普
刘慧卿
+1 位作者
王敬
张快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1-835,共5页
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运移机制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分形理论能比较精确地描述复杂系统。基于单根直圆管质量流量公式,推导出考虑迂曲分形维数的单根分形迂曲毛细管质量流量表达式,进一步推导出单位分形集内考虑管径分形维数与迂曲分形维数...
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运移机制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分形理论能比较精确地描述复杂系统。基于单根直圆管质量流量公式,推导出考虑迂曲分形维数的单根分形迂曲毛细管质量流量表达式,进一步推导出单位分形集内考虑管径分形维数与迂曲分形维数的总质量流量表达式,从而获得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数据,完成模型验证,对比分析文中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进行分形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略高于Javadpour模型,略低于Xiong X模型,但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随有效压力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压力较低时,下降较快,压力较高时,趋于平稳;分形表观渗透率受管径分形维数与迂曲分形维数的影响,随管径分形维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迂曲分形维数增大呈非线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微纳米孔隙
分形
运移机制
表观渗透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
5
3
作者
解巧明
王震亮
+4 位作者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作为约束条件,分析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英吉沙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三角带和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强,地层缩短率22.4%;皮山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上新世推覆最为强烈,地层缩短率12.5%;中新世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强烈逆冲推覆使得前渊坳陷带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导致下伏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开始大规模生烃,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到背斜构造等圈闭形成油气藏。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导致其成藏条件具有一定差别:英吉沙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皮山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上新世,油气藏后期的破坏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差异性
英吉沙地区
皮山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水浅部非均匀受力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化普
张快乐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1期46-52,共7页
深水浅部地层尚未固结成岩,上覆岩层压力较低,破裂压力也较低,发生井壁破裂与坍塌的风险较高,目前尚无完善的力学理论来预测深水浅层的破裂压力。为此,引入黏土力学超孔隙压力及其破碎性系数来对井眼周围有效应力进行修正,建立非均匀受...
深水浅部地层尚未固结成岩,上覆岩层压力较低,破裂压力也较低,发生井壁破裂与坍塌的风险较高,目前尚无完善的力学理论来预测深水浅层的破裂压力。为此,引入黏土力学超孔隙压力及其破碎性系数来对井眼周围有效应力进行修正,建立非均匀受力的圆形井眼模型、椭圆形井眼模型及其圆形井眼弹塑性力学模型,结合弹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理论、屈服条件及黏土力学理论,推导出深水浅层非均匀受力情况下的破裂压力计算公式,通过实际测井数据及文献数据完成模型验证,进一步对破裂压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水浅部非均匀受力地层破裂压力受孔隙压力系数、岩石破碎性系数、椭圆长短轴比等因素的影响,孔隙压力系数与岩石破碎性系数越大,破裂压力越小;椭圆长短轴比越大,破裂压力越大,当长短轴比为1.0时,破裂压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浅层
非均匀受力
破裂压力
超孔隙压力
井眼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数值试井反演井组低渗透储层参数
5
作者
张快乐
刘化普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9期44-48,共5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油气储层评价方面一个研究难度大且重要的课题。一般试井技术动态结合历史拟合方法只能求得单井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有效渗透率,并不能描述井网或区块的油藏参数区域性非均质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油气储层评价方面一个研究难度大且重要的课题。一般试井技术动态结合历史拟合方法只能求得单井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有效渗透率,并不能描述井网或区块的油藏参数区域性非均质分布特点。针对长庆A油田长8低渗透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问题,通过渗流理论与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结合,利用试井测试和测井资料建立低渗透油藏压裂井试井解释数值模型。通过调整渗透率等主要物性参数的分布,在单井基础上,以井组为对象建立井组数值模型,进行井组数值模型的修正及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和应用,结合生产历史,开展试井精细解释,进而反演出井筒、储层物性等参数。综合数值试井解释结果,可对井组范围内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渗透率分布特征、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等规律进行评价,为油藏精细描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储层参数
井组
数值试井
参数反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无机盐沉淀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长庆油田长8区块为例
被引量:
8
1
作者
袁舟
廖新维
张快乐
赵晓亮
陈志明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85,共7页
文摘
以长庆油田长8区块为例,采用室内静态实验与动态驱替实验,定量研究CO_(2)驱过程中CO_(2)与地层水在不同温度、压差、成垢离子质量浓度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量,以及沉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表征模型。采用数学表征方程对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E300模块的数值模拟模型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模拟了研究区块CO_(2)连续气驱过程中无机盐沉淀物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无机盐沉淀物对油田采收率的影响。CO_(2)-地层水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无机盐沉淀主要是CaCO_3,且压差、成垢离子质量浓度与沉淀量呈正比,温度与沉淀量呈反比。CO_(2)驱替前后岩心孔隙度变化率与温度、驱替压差呈正相关性,由于沉淀作用影响,地层水组(CO_(2)-地层水-岩石反应组)的岩心孔隙度增加幅度始终低于蒸馏水组(CO_(2)-蒸馏水-岩石反应组)的岩心。随着CO_(2)的不断注入,最终在生产井附近产生的沉淀最多。由于沉淀物在井组内广泛沉积,导致油田开发效果变差,考虑沉淀作用时CO_(2)驱20年后区块采收率为33.45%,不考虑沉淀作用时采收率为37.64%。
关键词
CO_(2)驱
成垢离子
无机盐沉淀
储集层物性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CO_(2)flooding
scaling ions
inorganic salt precipitat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EOR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化普
刘慧卿
王敬
张快乐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1-835,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流固耦合作用下的致密气藏渗流机理研究"(2016ZX05047-004-001)
文摘
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运移机制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分形理论能比较精确地描述复杂系统。基于单根直圆管质量流量公式,推导出考虑迂曲分形维数的单根分形迂曲毛细管质量流量表达式,进一步推导出单位分形集内考虑管径分形维数与迂曲分形维数的总质量流量表达式,从而获得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数据,完成模型验证,对比分析文中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进行分形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略高于Javadpour模型,略低于Xiong X模型,但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随有效压力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压力较低时,下降较快,压力较高时,趋于平稳;分形表观渗透率受管径分形维数与迂曲分形维数的影响,随管径分形维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迂曲分形维数增大呈非线性减小。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微纳米孔隙
分形
运移机制
表观渗透率
Keywords
shale gas reservoir, micro/nano pore
fractal
migration mechanism
apparent permeability
分类号
TE3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
5
3
作者
解巧明
王震亮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8-004-004)
中国地调项目(DD20160203-4)联合资助
文摘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作为约束条件,分析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英吉沙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三角带和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强,地层缩短率22.4%;皮山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上新世推覆最为强烈,地层缩短率12.5%;中新世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强烈逆冲推覆使得前渊坳陷带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导致下伏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开始大规模生烃,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到背斜构造等圈闭形成油气藏。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导致其成藏条件具有一定差别:英吉沙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皮山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上新世,油气藏后期的破坏风险较小。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差异性
英吉沙地区
皮山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Keywords
balanced secti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tectonic evolution
difference of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Yingjisha area
Pishan area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水浅部非均匀受力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化普
张快乐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1期46-52,共7页
文摘
深水浅部地层尚未固结成岩,上覆岩层压力较低,破裂压力也较低,发生井壁破裂与坍塌的风险较高,目前尚无完善的力学理论来预测深水浅层的破裂压力。为此,引入黏土力学超孔隙压力及其破碎性系数来对井眼周围有效应力进行修正,建立非均匀受力的圆形井眼模型、椭圆形井眼模型及其圆形井眼弹塑性力学模型,结合弹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理论、屈服条件及黏土力学理论,推导出深水浅层非均匀受力情况下的破裂压力计算公式,通过实际测井数据及文献数据完成模型验证,进一步对破裂压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水浅部非均匀受力地层破裂压力受孔隙压力系数、岩石破碎性系数、椭圆长短轴比等因素的影响,孔隙压力系数与岩石破碎性系数越大,破裂压力越小;椭圆长短轴比越大,破裂压力越大,当长短轴比为1.0时,破裂压力最小。
关键词
深水浅层
非均匀受力
破裂压力
超孔隙压力
井眼模型
Keywords
deep water shallow formation
non-uniform stress
fracture pressure
excess pore pressure
borehole model
分类号
TE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井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数值试井反演井组低渗透储层参数
5
作者
张快乐
刘化普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9期44-48,共5页
文摘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油气储层评价方面一个研究难度大且重要的课题。一般试井技术动态结合历史拟合方法只能求得单井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有效渗透率,并不能描述井网或区块的油藏参数区域性非均质分布特点。针对长庆A油田长8低渗透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问题,通过渗流理论与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结合,利用试井测试和测井资料建立低渗透油藏压裂井试井解释数值模型。通过调整渗透率等主要物性参数的分布,在单井基础上,以井组为对象建立井组数值模型,进行井组数值模型的修正及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和应用,结合生产历史,开展试井精细解释,进而反演出井筒、储层物性等参数。综合数值试井解释结果,可对井组范围内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渗透率分布特征、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等规律进行评价,为油藏精细描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储层参数
井组
数值试井
参数反演
Keyword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reservoir parameters
well group
numerical well test
parameter inversion
分类号
TE35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无机盐沉淀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长庆油田长8区块为例
袁舟
廖新维
张快乐
赵晓亮
陈志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微纳米孔隙页岩气藏分形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
刘化普
刘慧卿
王敬
张快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解巧明
王震亮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深水浅部非均匀受力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
刘化普
张快乐
《中外能源》
CAS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利用数值试井反演井组低渗透储层参数
张快乐
刘化普
《中外能源》
CAS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