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陆块北缘花山群:弧后盆地火山-沉积岩系而非蛇绿混杂岩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述德 曾佐勋 +1 位作者 郭瑞禄 张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51-2767,共17页
扬子陆块北缘花山群曾被作为南秦岭古生代勉-略蛇绿岩的东延部分,后又被厘定为新元古代"俯冲增生杂岩",至今争议甚多.为明确花山群的大地构造含义,了解扬子陆块参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过程,采用碎屑物源分析、沉积... 扬子陆块北缘花山群曾被作为南秦岭古生代勉-略蛇绿岩的东延部分,后又被厘定为新元古代"俯冲增生杂岩",至今争议甚多.为明确花山群的大地构造含义,了解扬子陆块参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过程,采用碎屑物源分析、沉积物氧化/还原指标、火成岩构造环境判别、锆石U-Pb定年等方法研究了花山群六房咀组的物质属性与时代.六房咀组的沉积盆地属于氧化条件的边缘海,其中沉积岩的碎屑物包含扬子大陆的稳定砂屑和玄武玻璃质岩屑两组来源,暗示该组火山岩与沉积岩为同期伴生的产物,而非后期构造楔入的岩块.该组玄武岩兼具洋中脊和岛弧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以锆石U-Pb法测得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823.9±5.5 Ma和829.9±6.9 Ma,并获得1 637 Ma、2 670 Ma两组捕获锆石年龄,表明火山通道下部存在古老大陆基底,并非洋中脊环境.花山群六房咀组总体为一套新元古代弧后盆地沉积-火山岩建造,而非古生代或新元古代蛇绿岩混杂岩.新元古代晚期,扬子陆块北缘发生了板块汇聚和俯冲作用,相对于同期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存在一定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花山群 新元古代 蛇绿岩 罗迪尼亚超大陆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地震机理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预测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曾佐勋 陈志耕 +10 位作者 鲁成东 杨屿 陈康力 向世民 代青沁 张骏 邓延廷 付燕 杜秋姣 刘立林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82,共20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差和压力差驱使下,涌入地壳中的物理空间,形成浅源地震震源腔。由于温度升高使得腔体内岩石部分熔融或全部熔融,释放出大量气液流体,拓展腔体空间范围,同时提升腔体内压。当腔体内部有效压力(即内压与上覆地壳压力之差)达到腔体边缘或者上方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的岩石破坏强度时,震源腔便进入临界状态。当软流圈物质上涌继续向腔体内供能,或者由于星体连线在震源区造成触发作用,便引起震源腔的隐蔽爆炸,即隐爆,释放腔体内部积累的能量,同时释放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于闭锁断层积累的应变能。腔体隐爆释放能量与腔体规模正相关。闭锁断层释放应变能与闭锁断层规模、闭锁区大小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强度相关。震源腔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是潜在震源位置。多年观测资料表明,震源腔从进入临界状态到隐爆,一般经历1~13天,平均7天。长期观测表明,潜在震中区在震前经常出现干旱、气温升高、海温升高、大量水汽释放等异常现象。通过超低频地震仪监测、重力波作用于水汽形成的地震云的观测、次声波的监测、卫星重力异常反映的高程面垂向震荡监测、以及地基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升降监测等,都显示出震源腔进入临界状态后的胀缩震荡引起震中及其外围地面的垂向振动。文中还给出了震源腔体隐爆遗迹的直接证据。对于被主流地震界和主流气象界长期否定的地震云是否存在问题,从地震机理和观测实践两个方面,给与了充分肯定。认为腔体震荡在空气中产生的重力波和震源腔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机理 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 闭锁断层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地震云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震级定量关系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治 曾佐勋 +2 位作者 王杰 柴锡炯 王逸琼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3-747,759,共6页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的实际应用及大量震例归纳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且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表现为增温条带的出现或者大面积的不规则分布。在研究热红外异常临震预测中重点关注热红外异常与震级的关系,...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的实际应用及大量震例归纳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且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表现为增温条带的出现或者大面积的不规则分布。在研究热红外异常临震预测中重点关注热红外异常与震级的关系,对2010~2014年发生于中国的总计151次MS5.0及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情况与震级大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震级MS与临震前3d热红外异常区面积平均值Saver的二元一次关系表达式,首次定量分析了震级大小与热红外异常面积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遥感 地震 震级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来自贺兰山北段小松山地区辉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的新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强 曾佐勋 +2 位作者 李天斌 王成 刘更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5-1086,共12页
华北克拉通西缘贺兰山北段小松山地区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的侵位结晶年龄为835.5±5.3Ma,即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属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总体上略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 华北克拉通西缘贺兰山北段小松山地区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的侵位结晶年龄为835.5±5.3Ma,即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属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总体上略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La,略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Zr、Hf等;具有较高的εHf(t)值(5.83~7.87),其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1075~1155Ma,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76~1289Ma。综合研究发现,辉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富集型地幔,形成于华北陆块西缘的板内伸展环境,说明华北陆块响应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也是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锆石U-Pb年龄 元素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Rodinia裂解 华北陆块 新元古代
下载PDF
贺兰山中段长城系黄旗口组地震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宝忠 金巍 +1 位作者 曾佐勋 吴海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0-290,共11页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贺兰山中段长城系黄旗口组中发育大量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包括液化砂岩墙(脉)、液化水压破碎构造和液化角砾岩、负荷构造、砂岩球和砂岩枕构造、砂岩串珠状构造、包卷层理(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微断层等。室内显微...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贺兰山中段长城系黄旗口组中发育大量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包括液化砂岩墙(脉)、液化水压破碎构造和液化角砾岩、负荷构造、砂岩球和砂岩枕构造、砂岩串珠状构造、包卷层理(液化卷曲变形)、阶梯状微断层等。室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高,但结构成熟度较低,颗粒多呈次圆状—圆状,粒径大小不等,碎屑颗粒间有泥质混入,泥质多呈不规则脉状穿插在砂岩中,显微镜下也见微逆断层切过纹层。沉积环境分析结果显示,黄旗口组发育脊状波痕、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泥裂等沉积构造,指示沉积时水体较浅,沉积环境为滨—浅海。认为黄旗口组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不是由上覆重荷引起,可能为古地震成因。在黄旗口组中第一段下部识别出4个地震事件层,推测黄旗口组沉积时早期地壳运动相对活跃,晚期渐趋稳定。地震岩的出现可能与贺兰裂陷槽拉张—裂陷的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长城系 地震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黄旗口组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兆观测与预测总结
6
作者 曾佐勋 李志平 +2 位作者 付燕 李芳 曾勇翔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20-225,共6页
1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103.82°E,33.20°N),震源深度约为20 km。曾佐勋等(2021)粗略提到该地震具有前兆现象,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没有能系统介绍。
关键词 预测 排气 卫星重力 地电 九寨沟地震
下载PDF
华北西部贺兰山中段黄旗口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余淳梅 杨华本 +1 位作者 曾佐勋 吴林波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66-1282,共17页
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内发育类型复杂的各类岩石,是记录和反演华北西部早期块体拼合以及岩浆作用、变质演化的重要对象,而其中段发育的出露面积广阔、岩性复杂的黄旗口花岗岩体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在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研究基础上,主要报道了... 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内发育类型复杂的各类岩石,是记录和反演华北西部早期块体拼合以及岩浆作用、变质演化的重要对象,而其中段发育的出露面积广阔、岩性复杂的黄旗口花岗岩体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在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研究基础上,主要报道了贺兰山中段黄旗口花岗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对岩体的源区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黄旗口复式花岗岩体主要由早期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晚期英云闪长岩组成.两期岩体具有高K_2O(2.97%~6.71%)含量,A/CNK均大于1.1,但晚期侵入单元较早期岩石更贫硅、富铝.两期岩体都表现为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的特点,且强烈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岩石^(87)Sr/^(86)Sr初始比值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后期改造的结果;ε_(Nd)(t)变化在+1.81~+4.90,对应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1为2.10~2.37Ga,TDM2为2.10~2.35Ga.这些特征表明黄旗口岩体为S型花岗岩,可能来自该区归属于孔兹岩的赵池沟组岩系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地幔岩浆的参与.结合区域变质、岩浆事件的综合研究成果,认为黄旗口不同期次的花岗岩具有造山带花岗岩的特征,分别形成于阴山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碰撞拼合以及造山后伸展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岩石成因 贺兰山黄旗口
原文传递
马杏垣先生开合构造思想的提出、形成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舜贤 曾佐勋 +3 位作者 饶扬誉 刘德民 王杰 肖智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62-1569,共8页
概述了马杏垣院士的学术生平与创建开合构造史实.开合构造提出是中国地球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的结果;是黄汲清院士、张文佑院士、马杏垣院士领导的青年团队,在国际板块构造革命的新潮中,根据板块构造登陆存在的巨大问... 概述了马杏垣院士的学术生平与创建开合构造史实.开合构造提出是中国地球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的结果;是黄汲清院士、张文佑院士、马杏垣院士领导的青年团队,在国际板块构造革命的新潮中,根据板块构造登陆存在的巨大问题,结合中国地质构造的特色,依据坚实的实际资料进行深入的全新探索.3位院士领导的团队又联合起来,进行开合构造的长期研究.2002年在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支持下,成立了开合构造研究组,召开了开合构造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总结20多年研究成果,出了专刊书集.2015年研究组聚首北京,总结开合构造研究的新成果,并吸取地球物理研究新成果,准确地阐明开合构造的定义,提升了研究方法,总结了开合构造运动和开合构造体系特征,将构造动力来源初始点建立在古登堡面的开合构造转换带上,全新解析了转换带的重要作用,站在星球角度认识开合构造.最后,强调青年研究力量的培养,是开合构造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构造 板块构造 全球构造 开合构造转换带 构造动力源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辽西地区台里韧性剪切带中长英质脉体的变形演化机制研究
9
作者 徐少朋 曾佐勋 +4 位作者 刘永江 金巍 李绍凡 孙政权 杨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1,共14页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及破坏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热点话题,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主要受扬子板块的俯冲使区域内岩浆-变质事件频繁,形成一系列近EW向构造,包括位于辽西地区的一条中生代NEE向台里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有S-C组构、...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及破坏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的热点话题,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主要受扬子板块的俯冲使区域内岩浆-变质事件频繁,形成一系列近EW向构造,包括位于辽西地区的一条中生代NEE向台里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有S-C组构、旋转碎斑、石香肠、长英质脉体等丰富的构造现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分析,识别出其中长英质脉体的演化序列为"分异脉→香肠化→透镜化→碎斑化→细粒化→丝带化"六个变形阶段。对各变形阶段样品切制垂直面理平行线理的薄片,并对薄片基质层进行二维有限应变测量分析与统计,包括真应变差(ε_1-ε_2)等值线图、岩层厚度比(S)等值线图、运动学涡度(W_k)等值线图。其中W_k在演化前期主要小于0.71,演化中期主要大于0.71,演化后期主要小于0.71,表明长英质脉体演化过程前期主要为纯剪切作用,中期为简单剪切作用,后期为纯剪切作用,同时W_k为正值和S小于1反映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在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下形成,这对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韧性剪切带 长英质脉体 纯剪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基于地震的断裂带内外温差分析法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10
作者 吴姗 郭艳 +3 位作者 曾佐勋 刘福江 林伟华 叶云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39,I0001,共8页
针对依据热红外遥感数据的断裂带内外温差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在确定断裂带内外区域时引入距断裂带两测和两端的距离,同时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地物类型等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将其进行改进,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2次地震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改... 针对依据热红外遥感数据的断裂带内外温差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在确定断裂带内外区域时引入距断裂带两测和两端的距离,同时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地物类型等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将其进行改进,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2次地震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改进算法分析地震热异常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一致,且该方法对断裂带内外区域的确定相对更加具体,还可以很好地去除多种非震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内外温差法 热红外遥感 地震 热异常
下载PDF
贺兰山中段寒武系阿不切亥组风暴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柳坤峰 王永和 曾佐勋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首次报道了宁夏贺兰山地区上寒武统阿不切亥组发育的一套典型灰质风暴岩。在该风暴沉积中发现底面侵蚀构造、砾屑叠瓦状构造、放射状组构、生物扰动构造等,为典型的浅水风暴岩。该组下段发育鲕粒灰岩、砾屑灰岩以及泥质条带灰岩等;中段... 首次报道了宁夏贺兰山地区上寒武统阿不切亥组发育的一套典型灰质风暴岩。在该风暴沉积中发现底面侵蚀构造、砾屑叠瓦状构造、放射状组构、生物扰动构造等,为典型的浅水风暴岩。该组下段发育鲕粒灰岩、砾屑灰岩以及泥质条带灰岩等;中段鲕粒明显减少,变为含砾屑、藻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段出现白云质灰岩,表明为潮下浅滩沉积环境。该风暴岩的发现对重建宁夏贺兰山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及等时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岩 贺兰山 沉积构造 寒武系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